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说明_第1页
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说明_第2页
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说明_第3页
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说明_第4页
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说明1 编制规划的简要过程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巫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的。规划的编制从2002年7月开始到2002年12月完成,历时约半年,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组织准备与方案拟订阶段,资料收集与调查分析阶段,规划编制阶段和规划修改、审定、成果制作阶段。1.1 组织准备与拟定方案阶段(2002.72002.8)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编制课题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和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统一部署,县政府专门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由分管县长任组长,各相关局委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下设办公室,由县国土资源管理局负责

2、日常工作,由西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专业人员和巫山县国土资源局的技术干部组成规划编制课题组;制定了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明确了规划目的、内容、方法、技术路线、工作步骤和成果要求等,从思想上和技术上为规划编制奠定坚实基础。1.2 资料收集与调查分析阶段(2002.82002.9)采取委托收集与实地调研的两种方式,收集的主要资料有:巫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巫山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庆市下达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分解指标和要求;部门土地利用专项规划资料;巫山县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巫山县退耕还林总体规划设计(讨论稿),“巫山县坡耕地调查评价报告”,“巫山县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巫山县国民经

3、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巫山县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等背景资料。在资料整理分析基础上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的综合调查与评价,包括耕地整理潜力评价、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等。1.3规划指标论证及方案编制阶段(2002.9 2002.11)本阶段的前半期,按手册要求,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在上述资料分析与评价基础上,将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指标、土地开发整理区划分和重点开发整理项目的确定进行充分论证,并达成共识。本阶段的后半期,主要工作是结合巫山县的实际和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对巫山县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潜力进行全面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规划编制的目标和原则,完成“巫山县耕地整理潜

4、力评价” 和“巫山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研究专题报告;划分土地整理区,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完成规划文本、说明、技术报告、工作报告及图件的编制。1.4 规划审定、评审、审批、印刷阶段(2002.12)将规划(初稿)送有关专家及县相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并根据各方面所提出的意见,对规划进行认真细致的修改完善。再将规划成果提交县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原则通过后,向重庆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评审组申请评审,通过并修改完善后,印刷成册,报送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审查、批准。2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2.1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依据巫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编制

5、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从实际出发,具体落实土地基本国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统筹兼顾,综合整治,确保巫山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有余,生态环境稳步改善,为巫山县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用地保障。2.2 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1)有利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原则; (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部门规划协调一致的原则;(3)增加耕地面积与提高地力相结合的原则;(4)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原则;(5)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原则;(6)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7)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3 规

6、划基础资料的来源及可靠程度土地详查资料、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农业区划资料、城镇现状及规划资料、人口统计资料、水利工程现状和规划资料、农业综合开发及后备资源评价(调查)资料,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今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土地利用资料主要包括土地详查资料、19962000土地变更资料、土地统计年报、坡耕地调查及农业后备资源评价资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土地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资料主要包括:土壤普查资料、林业普查资料、农业气象资料、地质地貌资料、水土流失资料、生物资源和自然灾害资料等。土地社会经济条件资料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人口普查资料和人口预测资料、工业普查资料、城镇建设资料和城镇建设规划

7、资料以及交通建设规划资料等。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主要来自统计局和有关委、局;人口现状和预测资料来自计生委、公安局和统计局。农业林业资料来自农业局、林业局;城镇建设资料来自城建委;公路建设、水利建设资料来自交通局和水利局。有关规划和政府文件资料主要包括巫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巫山区国土规划、巫山县城市体系规划、巫山县旅游规划、巫山县生态退耕规划等。规划课题组对上述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核实,对各部门资料有冲突的地方,都进行了调查,对其中难以更改的重大冲突提交领导小组讨论。因此,本规划采用的基础资料十分可靠的。4 主要规划内容的说明4.1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4.1.1 农用地整理潜力巫山县

8、现有农用地233503.67公顷,占幅员面积78.97%。这些农用地都是历史变迁中自然形成的,历来缺乏整体规划,布局零乱无序,地块高低不平,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尤其是占农用地很大比例的林业用地完全是天然形成的,植被覆盖率不高,用地结构不合理,成林地面积小,产出效益低。农用地客观上存在三个方面的开发整理潜力:一是经过有计划地全面开发整理,调整合并细碎分散的田块和地块,使农用地的作业田块在形态上趋于完整,提高净耕地系数,增加有效农(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第二,通过山、水、田、林、路及小流域综合整治,兴修农村道路与排灌系统,改善农业的耕种条件,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产出水平,促进农业

9、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提供丰富农副产品、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和农村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第三,通过优化山区生态环境, 改善农业小气候,提高农业减灾防灾能力,为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巫山县农业用地整理潜力主要表现为耕地整理潜力、园地整理潜力以及林地整理潜力。(1)耕地整理潜力分析耕地整理是对农田进行的整理,其整理规划要素包括田块分布调整、沟渠林网建设、田间道路配套、附属建筑物配置和田间零星地物的清理、整理。此外大于25°陡坡耕地生态退耕属于耕地整理的内容。15°25°坡耕地整理潜力分析根据巫山县坡耕地调查及变更调查资料,15°25°的坡耕地总面

10、积(不包括田土坎)20049.28公顷,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6.38%,是巫山县耕地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用地类型。在所有耕地中,这部分耕地分布位置较高,地面坡度较陡,植被覆盖率较低,又长期处于频繁耕犁的情况下,水土流失相对较为严重,通常表现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从耕地质量的演变来看,这类耕地质量不断退化,肥力降低现象严重,有一部分土地由于保护不力,产出水平太低,农民疏于耕作,已被抛荒而成为荒地荒坡,大部分还在耕种的土地也表现出土壤肥力减退,土层减薄,产出水平降低的趋势。据巫山县土地详查资料,这部分土地经选取样点测算,净耕地系数很低,仅在0.6670.694之间。不同地貌部位有一

11、些差异,向斜地区的这类坡瘠地净耕地系数略高于背斜地区,高程较低的地区净耕地系数高于高程较高的地区,低山河谷区净耕地系数高于中山地区。从本县近期已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及其它条件类似区县经验来看,这类土地经过整理后,田土坎比重下降,可提高净耕地系数0.130.18。全县仅进行坡瘠地整理即可新增耕地2359.35公顷。对此类耕地采取坡改梯并配以沃土工程、灌溉工程等措施,既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又可提高土地整体产出功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有效地改“三跑地”为“三保地”,按当地及相邻县(市)实施相应整理结果,预计该区域农作物产量可提高12%15%,产品质量也有相应提高。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0%45%,侵蚀

12、强度降低50%左右。鉴于坡瘠地在巫山县分布范围广,土地连片,开发整理效益显著,因此,坡瘠地整理在巫山土地开发整理中应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全县土地整理的中心工作和重点所在。全县通过这部分土地开发整理,至少可取得两方面效益,一方面可大大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地产出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平坝及河谷地区的基本农田。总之,这类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均较为显著,宜采取有力措施,先期安排项目,尽快实施。其它耕地整理潜力分析除上述坡瘠地外,分布于地形部位较低,地势较缓的部分旱地和水田,利用率相对较高,但也存在一定的开发整理潜力。6°以下耕地,分

13、布着全县大部分水田及高产稳产旱地。这部分土地是巫山最肥沃和经过多年改造生产条件最好的土地,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总的来看土地整理增加耕地潜力不是很大,主要是通过农田整理,归并田块,理顺道路、沟渠及清除部分田间零星物来减少不直接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如田坎、零星插花地类等)。此类土地整理就提高产量来说潜力也较小,投入相对较大,而且还会较多地涉及权属调整工作,因而实施难度大,不宜早作安排。615°耕地基本上是沿等高线随地形而建。旱地是坡地上主要农地类型,占此类耕地总面积的71.4%,其整理潜力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增加耕地面积潜力。6°15°的坡地区

14、域,旱地面积广,多数旱地随地形而建,目前仅少部分坡地改造成为梯地,(田)土坎内壁缓,占地多,净耕地系数不高,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潜力较大。根据土地详查,此类耕地净耕地系数一般为0.6740.743。根据已实施项目来看,此类土地经整理大致可提高净耕地系数0.040.13,估计全县此类耕地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685.17公顷。第二,提高耕地质量,优化生态环境潜力。据调查,这类地区共有3565.8公顷中低产耕地,主要包括坡耕旱地和坡地上的“望天田”,产量低而不稳,亟需改造。这部分耕地分布地形部位较高,主要在低山丘陵两旁及一些中山山麓、山腰上,灌溉没有保障,保水保肥条件差,大部分为“三跑田”、“望天田”。据

15、已实施项目经验,这部分坡耕地和“望天田”,通过改善水利条件及实施沃土工程等措施进行整理后,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产出率(平均产量提高12%18%)。同时,通过土地整理,将地势相对较高的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改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不仅改善了本地农田小环境,而且有利于建立起保护下部广大基本农田的作用,对减少水土流失和防治河道淤塞有积极意义。综上所述,6°25°坡耕地整理(主要为旱坡耕地),是巫山县耕地整理潜力的重要来源,应作为全县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内容, 尤其是15°25°坡耕地整理,是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的重中之重。对于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潜

16、力而言, 虽然不同坡度耕地开发整理潜力大小不同,将全县坡耕地加权平均,坡耕地整理按增加净耕地系数9%12%是完全可能的,全县可增加有效耕地3044.52公顷。(二)潜力分级以乡镇为分级单元,以潜力系数为分级依据,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潜力分级。耕地整理一级潜力区为官阳、龙井等10乡镇(潜力系数大于15.00%),为全县耕地整理潜力主要分布地区。建平、石碑等19个乡镇为二级潜力区(潜力系数10.00%15.00%),有一定整理潜力。庙宇、大昌等20乡镇(林场)为三级潜力区(潜力系数小于10.00%),整理潜力较小。具体分级结果见文本附表。(2)园地整理潜力园地整理应有别于耕地,其整理侧重点应放在提高园

17、地质量,通过规划园地内部各类用地,科学合理安排种植方式、密度、树种、结构、健全排灌设施等手段,提高园地产出效率,变中低产园地为丰产、高产园地。增加有效园地面积将不是土地整理的重点。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劣质园地,土壤性状或其它条件明显不宜作园地使用以及由于荒芜实际已经成为荒山荒坡的部分园地,这部分园地如果坡度在25°以下且耕作层没有被破坏,可根据当地实际需要,重新开发整理为耕地,25°以上的可考虑整理为林地或牧草地(一般是通过置换方式,从而保证园地总量)。巫山县共有园地1367.49公顷,主要分布在向斜丘陵低山区。巫山县“四低”资源调查表明:全县共有中低效园地926.40公顷,占

18、园地总面积的67.27%,分布比较普遍。其中低效茶园346.72公顷,占茶园总面积的82.22%;低效果园579.68公顷,占果园总面积62.57%。其低效原因主要为:一是园地质量差,多数建在荒坡和三四台顺坡耕地上,建园时没有爆破改土,深翻施肥;二是灌溉、交通基础设施不配套;三是园地结构布局不合理,缺乏优良品种,果品上市集中,供求矛盾突出;四是投入水平、管理水平低。低效园地整理潜力较大,整理后单产可大幅度提高。以巫山县主要果树柑桔为例,桔园经整理后单产可由原来的14250公斤/公顷(950公斤/亩)提高到1800022500公斤/公顷(12001400公斤/亩),增加30%50%。平均按195

19、00公斤/公顷(1300公斤/亩)计算可增产柑桔190万公斤,同时果品质量大幅提高。至于占低效园地37.43%的低效茶园,鉴于当前巫山县茶叶生产条件较好,栽培茶叶历史悠久,“塘坊茶”曾获重庆优质名茶,应该进行大力改造,潜力较大。(3)林地整理潜力分析巫山县共有林地面积168365.49公顷,占幅员面积的72.10%。主要分布在中低山山麓及向斜区山脊、山顶广大地区。林地中有林地66430.99公顷,占林地面积75.29%;灌木林地88654.61公顷,占林地的52.66%;未成林地4620.05公顷,占3.59%;疏林地12703.35公顷,占1.11%。有林地中幼林比例大,成林地少,树种结构不

20、合理,森林覆盖率低,远不适应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由于森林覆盖长期偏低,林种结构不合理,林地效益尤其是生态效益不高,加上人为的陡坡耕种,造成水土流失面积1904.63平方千米,占辖区面积的65.38%,年均流失土壤778.68万吨,给农田和河道造成很大威胁。全县林业产出低,有低效林地72897.67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56.7%,开发整理潜力大。作为长江上游三峡段的重点生态屏障,巫山县林地开发整理也应该作为土地开发整理的重点内容。巫山县需要整理的林地主要为低效林地,广泛分布于全县各乡镇,其中以中部长江河谷低山丘陵及南部中低山地区为主。规划期内整理重点主要是低效益成林地(主要为近年

21、营造的中幼林,包括人工林、竹林及经济林中的低产林、残次林、疏林等),共计共有125420.40公顷。远景时期则应把重点放在占林地面积52.66%的灌木林地整理上。林地整理的主要目标是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同时也应改善林业的生产条件,为林地的高效利用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此外,通过不断改造林种结构、树龄结构,合理调整林木布局,提高林木生产量和蓄积量,增加经济效益。据估计,低效林地通过改造,平均产出效益可提高0.30.6倍。其中低疏林地中完全可以通过补植或更新改造为有林地,低效灌木林地可以通过飞播林、植树造林或封山育林等手段转变为水源涵养林、用材林、薪碳林及经济林,未成林地则通过抚育、补植等

22、措施整理为有林地。全县林地利用率可由77.4%提高到91.3%。再加上荒山荒坡造林及生态退耕还林,森林覆盖率可由现在的22.48%提高到45.54%。有林地木材蓄积量按现在的49.5立方米/公顷计算,全县可增加木材蓄积量314.89万立方米,其它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生态效益大大改善。4.1.2 建设用地整理潜力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巫山县2000年共有建设用地建设用地12178.93公顷,占辖区面积4.12%,今后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会大幅度增加。但从建设用地的利用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定整理潜力,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上。通过缩并、撤并农村居民用地,降低农民人均、户均用地面积,逐步推

23、进“中心村”“中心镇”“移民村”建设,并对迁移后的原村庄进行复垦。(一) 潜力测算巫山县共有农村居民点用地9648.37公顷,占幅员面积的3.26%,占建设用地的84.07%,人均占地181.20平方米,户均647.3平方米,远远超过国家最高用地标准。农房建设分散零乱、占地多是巫山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一大特点。综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长委标准、法定标准及实地调研等指标,通过村庄迁并、撤并,原宅基地复垦等措施将农村居民点人均占地减少到国家标准,调整出来的土地大部分可复垦为耕地。同时,随着巫山县城镇建设的逐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居民向城镇搬迁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农村居民将逐步减少。根据巫

24、山县城镇规划,到2010年农村人口将净减7.18万,这部分人现在占用土地可进行复垦。两项合计,全县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上可新增耕地2857.62公顷。但在现阶段,由于巫山县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经济发展尤为落后,加上思想认识上的原因,大规模的村庄搬迁、撤并、缩并还不现实,经济上也不可行。近期不宜大规模开展,只能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或生态环境特别脆弱的地区通过示范试点(后者要投入资金补助)逐步推行,待条件成熟后再结合村镇规划大规模进行。(一)潜力分级以乡镇为单位,以潜力系数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级。一级潜力区为大昌、官阳等9乡镇,为全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主要分布地区。二级潜力区为庙堂

25、、南陵等15个乡镇,也有较大整理潜力。三级潜力区为铜鼓、龙雾等16个乡镇,四级潜力区为双庙、双龙等8个乡镇,整理潜力较小(见文本附表A2)。4.1.3 废弃地复垦潜力(一)潜力测算废弃地复垦潜力是指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河各种污染,以及自然灾毁等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利用河经营,可增加耕地及其它农用地面积,本规划主要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巫山县废弃地复垦潜力较大,全县共有1048.04公顷。可复垦废弃地主要是自然灾毁耕地,分布相对集中,其中1.00公顷以上成片可供复垦的废弃地就有610.20公顷。由于这些灾毁耕地大多位于河流两侧或山麓,土壤较肥沃,灌溉条件好,

26、原是优质耕地(水田),因此可结合灾害治理工程将其复垦,净耕地系数以0.90计算,可增加有效耕地943.24公顷。(二)潜力分级以乡镇为单位,以可复垦废弃地面积为主要分级标准,同时考虑复垦潜力系数进行废弃地复垦潜力分级。一级潜力区为抱龙、官渡等6乡镇,为全县废弃地复垦潜力主要分布地区。龙雾、平河等8个乡镇为二级潜力区,有一定复垦潜力。曲尺、大山等35乡镇(林场)为三级潜力区,复垦潜力较小(详见文本附表A3)。4.1.4 未利用地开发潜力(一)潜力测算未利用地是指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限制,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按国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未利用土地包括荒草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和田土坎。未利用土地是

27、重要的农业资源,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更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潜在保障,因此适度开发未利用地也是土地开发整理的重要内容。未利用地开发与其它用地类型整理不同,主要是对未利用土地进行开发利用,开发后未利用土地减少,其它类型土地增加。因此未利用地开发潜力是指在目前经济、技术、生态环境条件约束下,可以开发利用为耕地及其它各类用地的面积。根据巫山县土地变更调查资料,未利用土地49994.95公顷,占辖区面积16.91%。其中滩涂489.45公顷,荒草地28054.91公顷、裸岩石砾地1794.65公顷,田土坎19655.94公顷,分别占未利用地总量的0.98%,56.12%,39.32%,69.25

28、%和39.32%。(1)田土坎开发潜力。在未利用地中,田土坎附属于耕地,两者不能绝然分开,是一类特殊的未利用地。田土坎具有蓄水保土、地界和田间通道等功能,实际上大部分田坎已被利用,并且在耕地整理潜力分析时已作为耕地考虑在内,因此不应作为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进行分析。但在土地被征用时,田土坎是用作建设用地的,在此可对其进行评价。按巫山县建设用地预测,到20012010年建设各类用地占用耕地739.17公顷,按净耕地系数0.7计算,相应有142.50公顷田土坎被开发出来作为建设用地。(2)荒草地、裸土地和石砾地开发潜力根据巫山县耕地后备资源评价,全县可供开垦为耕地的荒草地面积534.21公顷(自然潜

29、力)。考虑到三峡库区对生态环境的特殊要求,对这些荒草地开发必须慎重进行。原则上只对那些分布比较集中,土地适耕性强,对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小的宜农荒草地进行开发。开发出来的耕地按高标准修建,配以沃土工程及水保工程,建设高产稳产耕地,净耕地系数按0.80计算,可新增耕地427.37公顷。此外,根据土地适宜性分析,全县共有6380.51公顷宜园荒草地可开发为园地,13914.25公顷宜林荒草地可开发为林地(主要用于发展经济林及水土保持林),4160.41公顷可开发为牧业用地,其中人工草场373.33公顷。除此之外还有1595.07公顷荒草地、裸岩石砾地,或是土地适耕性差、开发为耕地限制性较多,或是生态环

30、境脆弱,不利于开发利用,或是开发成本大,不易开发利用。在开发时应分别对待,慎重进行。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荒草地,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慎重开发,即使开发也主要用于园地或林地等生态功能较强的用地类型。至于裸岩石砾地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不宜开发利用。(3)河滩地河滩地是未利用土地中一种较特殊的类型。根据土地变更调查,2000年巫山县滩涂489.45公顷,大部分都位于长江沿岸,由于三峡工程淹没,现有河滩地将大部分被淹没,分布于库区高低水位之间,成为消落带土地,开发利用比较困难,又容易影响库区生态环境,不宜盲目开发。全县仅几条二级支流中有141.05公顷河滩地可供开垦,净耕地系数以0.85计算,可新

31、增耕地119.89公顷。(4)水域开发水域,在新的土地分类系统中将其归为未利用地(养殖水面除外)。巫山县具有丰富的水域(面)资源,2000年有各类水域5261.82公顷(除去沟渠及水工建筑物面积)。其中已开发利用的仅281.00公顷,仅占水域总面积的5.34%,尤其是占水域面积绝大部分的河流水面,利用率极低。这些水域(面)大多数资源条件较好,利于开发利用。通过未利用水域开发,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增加水面养殖用地(鱼田)402.00公顷,水生作物用地127.50公顷。(二)潜力分级以乡镇为分级单元,以各乡镇适宜开发为耕地和其它用地的面积(本规划主要为耕地)为分级依据,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潜力分级

32、。未利用土地开发一级潜力区为钱家乡、建平乡、龙井乡等10乡镇(林场),为全县耕地整理潜力主要分布地区。二级潜力区为培石乡、双龙镇、巫峡镇等12个乡镇,有一定整理潜力。巫峡、大昌等27乡镇为三级潜力区,整理潜力较小。具体分级结果见文本附表。4.2 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综合评价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是在查清各类待开发整理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和分布的基础上,依据土地对某种利用方式的适宜性、限制性并综合各种相关因素,对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进行等级划分。根据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按照用地类型和区域两种方式,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数量多少将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划分为三级:(1)潜力级:用地类型潜力级:6&

33、#176;25°坡耕地整理,废弃土地复垦是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区域潜力级:庙宇等 11乡镇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是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最大的地区潜力级: 用地类型潜力级:农村居民点整理、低效园地整理、低效林地整理、未利用地开发。 区域潜力级:大昌、巫峡等18乡镇,也是巫山县土地整理潜力较大地区。潜力级:用地类型潜力级:交通用地整理、水利设施用地整理、牧草地整理、水面整理等。区域潜力级:大山、培石等20个乡镇(林场)土地开发整理潜力。4.3 土地开发整理方案4.3.1 制定规划方案的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手册及其条文说明;(2)巫

34、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巫山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4)流域整治和水利建设技术手册;(5)巫山县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2000年);(6)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结果;(7)巫山县农业区划;(8)其它相关规划。4 3.2 规划重点巫山县作为三峡库区重点淹没县之一,库区淹没及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大,耕地占补平衡任务艰巨。因此本规划将重点放在农业用地的开发整理和废弃地复垦上,尤其是将增加耕地的有效面积作为本次规划的主要目标内容,这不仅符合国家有关土地开发整理有关精神,也符合巫山县耕地减少量大,占补平衡任务艰巨的基本县情。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是国家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

35、一个主要目的,也是遏止我国耕地数量持续下降,土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必须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走内涵挖潜的道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4.3.3 土地开发整理分区4.3.3.1 土地开发整理分区的原则和依据针对巫山县自然条件及土地利用特点,以及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结果,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时遵循以下原则和依据:(1)保持行政界线的完整性尽量使分区界线与行政界线吻合。由于土地开发整理需要地方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如果将行政区域人为划开,不便于规划方案的实施和土地开发整理的管理,因此应尽量将同一行政区域(乡镇)的土地划入同一土地开发整理区。(2)流域一致性山区土地开发整理不仅要强调增

36、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更为重要的是要优化山区生态系统,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抗灾防灾能力,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实施流域综合整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措施。巫山县作为典型的南方山区县之一,在土地开发整理区划中遵循这一原则,将县域主要河流流域分别作为土地综合开发整理区,对土地开发整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综合整治有指导作用。(3)自然地貌一致性自然地貌一致性是自然地理分区所遵循的统一准则,也是土地开发整理区划必须遵循的原则。自然地貌相对一致往往决定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一致,也就决定了土地开发整理类型、目标、重点的相对一致性。由于巫山县独特的地质构造条件,各地地貌类型、气候条件、水资源特征

37、、土壤和植被等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因此在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分区中遵循自然地貌的一致性。(4)土地利用现状一致性土地开发整理是在一定的方针指导下,遵循一定的原则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方式调整,而土地利用现状是其现实基础,相对一致的土地利用现状决定了土地利用方式调整的方向、重点,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分区时应遵循土地利用现状一致性原则。(5)土地开发整理内容及开发整理后用途一致性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需要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组织难度大,而将土地开发整理内容及整理后用途相对一致的地区划为同一土地开发整理区,便于规划的组织实施,使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6)交通通达性 交通通达性主要是保证土地开发整

38、理有较好的实施条件。土地开发整理需要运输大量的物资,充分利用现有交通基础设施,避免不必要的迂回运输,可大大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效益。(7)社会经济条件相似性各地人口分布、聚落特征、经济发展水平无疑对土地开发整理具有重要影响。把社会经济条件相似的地区划在同一个土地开发整理区,有利于规划的组织实施,在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分区时应坚持这一原则。4.3.3.2 分区方法(1)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底图,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和分区原则绘制分区草图。(2)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对有争议的区域进行调整,在协调一致的基础上确定分区方案。4.3.3.3 土地开发整理分区方案根据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及目标

39、、依据、原则、任务,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将全县划分为六个土地综合开发整理区:()庙宇坝土地综合开发整理区;()官渡河流域土地综合开发整理区;()抱龙河流域土地综合开发整理区;()三溪河流域土地综合开发整理区;()大宁河流域土地综合开发整理区;()长江流域生态建设区 (见文本附表A5: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分区)。4.3.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4.3.4.1 项目类型项目一般是指土地开发整理区内安排的、在规划期内组织实施的具有明确目标的土地开发整理活动(本规划主要目的为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一般地,规划所确定的各项目之和等于总目标。项目一般按照相对单一活动类型划分,可分为土地整理项目(包括耕地,其它农用

40、地整理项目、村庄整理项目)、土地复垦项目和土地开发项目。考虑到山区丘陵土地利用的特殊性,本规划项目类型多数为综合整理项目。在项目具体名称上尽量体现土地整理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村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命名。4.3.4.2 项目选定的原则(1) 以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结果为基础,注重生态环境的影响(2) 集中连片,且具有一定规模(符合有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申请规模标准);(3) 具有较好的资源和基础设施条件;(4) 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5) 对实现规划目标起支撑作用;(6) 地方政府和公众积极性高,资金来源可靠;(7) 项目建设期一般不超过3年(农村居民点整理除

41、外)4.3.4.3 项目选定的方法(1)根据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布和划区结果,初步提出项目类型、范围与规模;(2)进行实地考察,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3)与有关部门协商,进行综合平衡;(4)确定项目的界限、面积4.3.4.4 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根据上述土地整理项目选定的原则、技术和方法,全县共选择了35个开发整理项目(见规划文本附表6)。5 规划目标方案论证、比较5.1 规划整理的目标5.1.1 内涵规划目标是指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规划期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主要包括规划期内全县各类土地开发整理的规模及增加耕地与其它农用地的面积。5.1.2 确定规划

42、目标的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3)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4)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的潜力。5.1.3 确定目标的方法(1)据5.1.2的要求,提出初步规划的目标(2)初步规划目标进行可行性论证。主要分析影响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实现的各种因素,包括规划期间补充耕地及各类用地的需求量、土地开发整理可提供的用地量、投资能力等。(3)依据论证结果,经过上下反馈、充分协调和修改完善,由规划领导小组审核确定规划目标。(4)对规划近期的安排,主要是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资金情况和实施条件等,确定近期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项目的规模和布局。5.1.4

43、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规划期内,全县土地开发整理总面积6328.50公顷(未包括退耕还林)。其中整理坡耕地2348.00公顷;整理农村居民点193.00公顷,复垦废弃压占及灾毁耕地825.00公顷;开发未利用地(主要为荒山荒坡)2474.50公顷,中低产田改造488.00公顷。合计新增有效耕地1386.70公顷,新增园地1157.5公顷,新增林地1100.00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增加耕地463.40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732.12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191.18公顷,分别占33.42%、52.87%和13.79%。(1)规划近期(20012005)的内容及规模完成土地开发整理总面积3855.10公

44、顷(未包括生态退耕)。其中整理坡耕地面积1067.00公顷,改造中低产田488.00公顷,开发未利用地1719.50公顷,整理农村居民点86.60公顷,复垦废弃地494.00公顷。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9项。合计新增有效耕地739.98公顷,新增林地900.00公顷,新增园地726.50公顷。(2)规划远期(20062010)的内容及规模完成土地开发整理总面积2473.40公顷(未包括生态退耕)。其中整理坡耕地1281.00公顷,整理农村居民点106.40公顷,复垦自然灾毁及废弃压占地331.00公顷;开发未利用地755.00公顷。完成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8项。合计新增有效耕地646.72公顷,

45、新增林地200.00公顷,新增园地431.00公顷。5.2 规划目标内容与要求5.2.1 农用地整理的内容和要求农用地整理包括农用地调整、农用地改造、地块规整、基础设施配套、零星农宅地的迁并等。主要要求有:(1)农用地整理要满足农业生产现代化要求,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排灌工程和设施配套,有利于田间防护网的建设;(2)农用地整理要适应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避免毁林开荒、滥垦草地,要逐步将25º以上的陡坡耕地还林、还草,对25º以下的坡耕地应因地制宜实现梯田化或者退耕;农用地整理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充分利用生物、工程与农艺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改良土壤,使土壤和地形适宜于作物

46、生长发育,提高土地的质量;(3)农用地整理要和农业经营制度的改革完善联系起来,逐步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4)农用地整理还应同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同农业综合开发结合起来,促进农民的增收致富。5.2.2 建设用地整理的内容和要求建设用地整理包括村镇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以及基础设施用地等全部建设用地的整理。村镇用地整理包括农村居民点的归并调整改造,确定居民点的等级数量、用地规模、用地布局和调整时间;城镇用地整理主要是指建城区内土地的挖潜利用、旧区改造、用途调整和零星闲散地的利用;独立工矿用地整理主要是指就地开采、现场作业地的工矿企业和相配套的小型居住区用地的

47、布局调整、用地范围的确定和发展用地选择,一般不包括大规模废弃地复垦;基础设施用地整理包括公路、河道、电网和农村道路、排灌干渠以及厂站、水坝、堤防的调整和土地复垦。建设用地整理的基本要求是:(1)建设用地整理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和村镇体系规划以及其它有关专项规划相衔接,上述规划不一致时,应由政府部门组织协调,对原有规划变动较大时,应报原规划批准机关审批;(2)城镇用地整理,应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行,符合建设用地规律依据整理地段的地形、地质、水文、风向等,作到布局合理,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美化环境,用地标准符合GBJ 137;(3)村镇用地整理要适应城镇化发展和农村现代化要求的需要

48、,过分分散的农村居民点和乡镇企业要因地制宜逐步进行迁并改造,选择基础好、规模大、分布合理的村镇扩建改造,建设现代化新村,改善农民居住环境,新村建设要注意集约用地,少占耕地,用地指标符合GB50188;(4)独立工矿用地除必须现场作业外,逐步向工业区和工业园集中;新建或整修交通、水利设施要尽可能和土地整理结合起来,填补低洼地或废弃河沟,以作到土方量平衡、节约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5.2.3 废弃地复垦要求(1)废弃地复垦是指包括农用地中废弃地和工矿、交通、水利、城镇建设中挖损、塌陷、压占形成的闲散地、荒地的复垦利用。基本要求是:(2)废弃地复垦要因地制宜,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

49、,确定复垦的方式和规模,最大限度发挥综合效益;(3)废弃地复垦要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分批实施,按照土地复垦规定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由有关单位组织进行,也可纳入土地整理统一计划,分工负责,复垦后土地利用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5.2.4 未利用土地开发的内容和要求未利用土地开发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手段对尚未利用但具有利用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的开发利用。开发利用的基本要求是:(1)未利用土地开发要特别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按照统一规划进行,严禁生态脆弱区盲目开发,避免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2)要根据地域特点和土地的适宜性进行适度开发,开发的规模和用途应符合土地利用

50、总体规划;(3)开发前要进行可行性论证,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优先开发资源好、潜力大、投资省、见效快的地区。5.3 规划的可行性分析5.3.1技术可行性分析(1)规划方案基础可靠,现实性强在编制规划方案前,课题组对全县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发展用地预测、城镇发展用地规模及布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与退耕还林等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为科学编制规划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规划所用的基础资料和数据都来自县政府有关部门最新资料,翔实可靠,确保了规划数据的准确性。为了编制好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课题组收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土地详查资料和图件,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资料,农业

51、区划资料,人口统计资料,水利工程现状与规划资料,农业综合开发资料,耕地后备资源及坡耕地调查资料,城镇体系与城镇规划资料,近年(19952000)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资料,其他相关规划资料等。(2)规划依据充分,技术规范整个规划的编制程序方法和内容都是严格按照国家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土地开发整理编制规划手册及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的有关规定进行的,规划完成手册规定的全部内容,符合手册的要求。规划方案中,土地开发整理指标的确定和土地开发整理区划定等依据充分,规划目标和任务明确,完全符合国家和重庆市的有关要求。(3)规划方法科学,技术性强为了使规划建立在相关科学基础上具有较强的

52、操作性,课题组结合巫山县实际,对全县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土地开发整理区划分,规划方案的拟订与编制方面进行了必要和比较系统的分析研究。规划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领导、专家与技术人员相结合,各项数据的确定建立在历史和现状数据的汇集、鉴别与专家分析论证基础上,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指标符合全县实际情况和特点。(4)规划重点突出,可操作性强规划坚持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实现巫山县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以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为目的,为实现全县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同时按照全县地形地貌、流域水文等自然条件特征,将土地开发指标分解到各区,

53、并结合各区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析情况,确定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突出重点,避免了规划过于分散,增强了规划的可实施性。5.3.2 组织可行性(1)管理体制有利于规划组织实施目前国家实行全国土地城乡地政统一管理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实施。而且随着土地管理改革的深化和完善,再进一步理顺土地管理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强化土地管理部门统管土地的职能,并健全土地管理机构,搞好土地执法监督,使规划方案能够比较顺利地实施。(2)实施规划资金有保障规划方案中开发整理项目集中连片,开发整理效益显著,符合申请重庆市级以上重点开发整理项目要求,国家、重庆市有充足的资金投入;村镇建设用地整理,将以民间建房资金为主体,

54、村镇建设配套费适当补贴新建公共设施,可行性好;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用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用得其所,使规划实施有良好的资金启动条件。(3)规划实施基础好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充分贯彻了公众参与的原则。课题组与县国土资源局及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和综合平衡,对有关地区开发整理项目进行了实地调研、测绘,并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当地干部群众意见,集思广益,使得分区比较合理、各部门及各地区在实际开发整理中都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规划实施有了广泛的基础。5.3.3 经济可行性分析(1)土地开发整理规模规划期内,全县土地开发整理总面积6328.500公顷(未包括退耕还林)。其中整理坡耕地2348.00公顷;整理农

55、村居民点193.0公顷,复垦废弃压占及灾毁耕地825.00公顷;开发未利用地(主要为荒山荒坡)2474.50公顷,中低产田改造488.00公顷。合计新增有效耕地1386.70公顷,新增园地1157.5公顷,新增林地1100.00公顷。其中土地整理增加耕地463.40公顷,土地复垦增加耕地732.12公顷,土地开发增加耕地191.18公顷,分别占33.42%、52.87%和13.79%。(2)土地开发整理资金预算投资估算方法第一步:测算典型项目单位均投资量。分地貌类型和项目类型在本地区及类似地区选择已完成的典型项目,分别测算出土地开发整理各类型项目的单位投资量。第二步:估算项目投资量。根据典型项

56、目与规划确定的各个项目在地形地貌、基础设施(水、电、路)、交通条件、物价水平、劳动力价格等方面的差异对项目单位投资标准进行修正,再根据项目规模计算出项目投资量。第三步:计算总投资量。各项目投资量之和即为总投资量。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为材料费用,二为人工费用。各种土地开发整理形式不同,单位面积投入的资金量也有所不同。采用单价投资法计算,公式如下: (n=1,2,3,m)···············(1)式中:Iii类土地开发(

57、整理)投资额; pii类土地开发(整理)投资单价(元/公顷);Sii类土地开发(整理)规模。根据近几年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的工作实践及待开发整理土地资源的状况,并参照土地利用条件相似(区)市的投资情况,确定巫山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投资单价为:坡耕地整理18000元/公顷,荒草地开发18000元/公顷,农村居民点整理(复垦)48750元/公顷,工矿废弃地及灾毁地复27750元/公顷,中低产田改造9000元/公顷。在投资额中,直接投资约占60%,折劳投资约占40%。坡耕地整理投资=27500×2348.00=6457.0万元荒草地开发投资=18000×2474.504454. 1

58、万元居民点整理投资=48750×193.0=940.9万元复垦压占废弃地投资=48750×825.00=4021.9万元中低产改造投资=9000×488.00=439.2万元全县土地开发整理直接总投资16315.1万元,另计5%前期工作费,5不可遇见费用,合计总投资17946.6万元。3筹资分析(一) 筹资环境分析1.项目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快,区位条件较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项目前景好。2.已经完成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社会投资热情高,尤其对民间资金和外资有较大的吸引力。(二)资金筹措渠道巫山县可用于土地开发整理资金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2)国家、市、县土地开发整理资金;(3)巫山县财政专项资金;(4)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税、农业发展基金等;(5)可以集中试用的农业、水利、林业等专项资金;(6)农民投资、投劳和其它社会投资;(7)外商投资农业项目资金。4. 效益分析(一)经济效益土地开发整理的经济效益可以用静态和动态两种方法进行分析。规划采用经济效益静态分析法,其主要指标有:单位投资收益增长率、投资回收期等。A、单位投资收益增长率。一般采用年均百元投资增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