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员单选题(培训)_第1页
测量员单选题(培训)_第2页
测量员单选题(培训)_第3页
测量员单选题(培训)_第4页
测量员单选题(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绪论1.大地水准面是 ( D )A.一个平面 B.一个竖面 C.一个球面 D.一个与平均海水面相吻合的水准面2.根据图纸上设计内容将特征点在实地进行标定的工作称为( D )。A.直线定向 B.联系测量 C.测图 D.测设3.测量工作的基准面是( C )。A.水准面 B.水平面 C.大地水准面 D.海平面4.普通测量点的平面位置用平面直角坐标表示,坐标轴方向和象限顺序为( )A.南北方向为x轴,向北为正;东西方向y为轴,向东为正;象限顺序按顺时针计。B.南北方向为x轴,向北为正;东西方向y为轴,向东为正;象限顺序按逆时针计。C.南北方向为y轴,向北为正;东西方向为x轴,向东为正;象限顺序

2、按顺时针计。D.南北方向为y轴,向北为正;东西方向为x轴,向东为正;象限顺序按逆时针计。5.地面点到假定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 D )。A.绝对高差 B.相对高差 C.绝对高程 D.相对高程6.地形是( C )的总称。A.地表、地下 B.山脉、河流 C.地物、地貌 D.天然物体、人工物体7.使用测量仪器和工具,将地物和地貌测绘成地形图的工作称为( B )。A.定向 B.测定 C.定线 D.测设8.测量工作的基准线是( A )。A.铅垂线 B.水平线 C.法线 D.正负零位置线9.工程测量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 C ) A.测绘工作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B.地形图测绘的基本理论、技术

3、、方法和应用C.工程建设在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诸阶段的测量D.测量地球表面水体及水下地貌10.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该点的( C )。A 绝对高差 B相对高差 C绝对高程 D相对高程11.目前中国采用统一的测量高程系是指( C )。A渤海高程系 B1956高程系C1985国家高程基准 D黄海高程系第二章 建筑施工测量基本知识1.地形图的比例尺是指( D )A.图上长度与地面长度之比。B.图上线段长度与地面线段长度之比。C.图上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长度之比。D.图上线段长度与地面相应线段的平距之比。 2一幅50cm×50cm图幅满幅图所测的实地面积为0.25km2,该图的

4、测图比例尺为( B )。A.1:2000 B.1:1000 C.1:500 D.1:50003要把一条5m宽的道路表示在1:100000的地形图上,应该用( C )。A.比例符号 B.非比例符号 C.线状符号 C.地物注记4一幅地形图上,等高距是指( C )。A.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水平距离 B.两条计曲线间的水平距离宜C.相邻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 D.两条计曲线间的高差5.加粗等高线是指( C )。A.首曲线 B.间曲线 C.计曲线 D.肋曲线6.既反映地物的平面位置,又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状态的正射投影图称为( D )。A.平面图 B.断面图 C.影像图 D.地形图7.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

5、,则图上6.82厘米代表实地距离为( B )。A.6.82米 B.68.2米 C.682米 D.6.82厘米8.在11000地形图上,设等高距为1米,现量得某相邻两条等高线上两点A、B之间的图上距离为0.01米,则A、B两点的地面坡度为( C)。A.1% B.5% C.10% D.20%9.测量上将地球表面地势高低起伏的形态称为( B )。A.地物 B.地貌 C.地形 D.地表10.下列关于等高线的叙述是错误的是( A )。A.所有高程相等的点在同一等高线上B.等高线必定是闭合曲线,即使本幅图没闭合,则在相邻的图幅闭合C.等高线不能分叉、相交或合并D.等高线经过山脊与山脊线正交11.15000

6、0比例尺地形图的比例尺精度是( C )A.0.5m B.1.0m C.5.0m D.1.5m。12.在同一幅地形图上( B )A.高程相等的点必在同一条等高线上,B.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其高程必相等, C.各等高线间的平距都相等,D.所有的等高线都在图内形成闭合曲线。13.地形图的比例尺用分子为的分数形式表示。则( D )A.分母大,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B.分母小,比例尺小,表示地形概略C.分母大,比例尺小,表示地形详细D.分母小,比例尺大,表示地形详细14.一段直线丈量四次,其平均值的中误差为+10cm,若要使其精度提高一倍,问还需要丈量多少次 ( C )。A.4次 B.8次 C.12次

7、D.16次15.观测值L和真值X的差称为观测值的( D )A.改正数 B.中误差 C.相对误差 D.真误差16.一组观测值的中误差m和它的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关系为:( C )A. B. C. D.17.在误差理论中,公式 中的表示观测值的:( C )A.最或然误差 B.中误差 C.真误差 D.容许误差第三章 水准测量1.水准测量是利用水准仪提供( D )求得两点高差,并通过其中一已知点的高程,推算出未知点的高程。A铅垂线 B视准轴 C水准管轴线 D水平视线2.应用水准仪时,使圆水准器和水准管气泡居中,作用是分别达到( C )。A视线水平和竖轴铅直 B精确水平和粗略水平C竖轴铅直和视线水平 D

8、粗略水平和横丝水平3.转动物镜对光螺旋的目的是( B )A看清十字丝 B看清目标 C消除视差 D改变物镜焦距4.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 A )A.绝对高程 B.相对高程 C.假定高程 D.高差 5.物镜光心与十字丝交点的连线,称为( B )A.水准管轴 B.视准轴 C.圆水准器轴 D.竖轴6.电子水准仪电池耗尽时,( D )。A无法使用 B.仍可使用 C.可以目视条码水准尺读数 D.可以目视普通水准尺读数7.普通水准测量一般以( D )为单位,读出四位数。A.米 B.分米 C.厘米 D.毫米8.DS3水准仪精平时应旋转( C )螺旋使符合水准气泡居中。A.制动螺旋 B.微动螺旋 C

9、.微倾螺旋 D.脚螺旋9.消除视差的方法是( C )使十字丝和目标影像清晰。A.转动物镜对光螺旋;B.转动目镜对光螺旋;C.反复交替调节目镜及物镜对光螺旋D.调整水准尺与仪器之间的距离。10.水准仪有DS05、DSl、DS3等多种型号,其下标数字05、1、3等代表水准仪的精度,为水准测量每公里往返高差中数的中误差值,单位为( D )。 A.km B.m C.cm D.mm11. 自动安平水准仪粗平时应旋转( D )使圆水准器气泡居中。A.制动螺旋 B.微动螺旋 C.微倾螺旋 D.脚螺旋12.产生视差的原因是( B )。A.仪器校正不完善 B.物像与十字丝面未重合 C.十字丝分划板位置不正确 D

10、.仪器没整平13.水准测量中,下列哪项不属于仪器误差( )A.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引起的误差 B.调焦引起的误差C.水准尺的误差 D.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14.线路水准测量往返测的容许高程闭合差公式 中, 和 的单位分别是:( )A. 的单位是mm , 的单位是mmB. 的单位是mm , 的单位是kmC. 的单位是km , 的单位是kmD. 的单位是km , 的单位是mm15.水准测量中,设后尺A的读数a=2.713m,前尺B的读数为b=1.401m,已知A点高程为15.000m,则视线高程为( D )m。A13.688 B16.312C16.401D17.71316.在水准测量中,若

11、后视点A的读数大,前视点B的读数小,则有( A )。A. A点比B点低 B. A点比B点高C. A点与B点可能同高 D. A、B点的高低取决于仪器高度17.自动安平水准仪 ( D )。A.既没有圆水准器也没有管水准器B.没有圆水准器C.既有圆水准器也有管水准器D.没有管水准器18.设HA=15.032m,HB=14.729m,hAB=( B )。A-29.761B-0.303C0.303D 29.76119.水准测量时,尺垫应放置在( B )。.水准点.转点.土质松软的水准点上D.需要立尺的所有点20.在水准测量中转点的作用是传递( B )。方向 高程 距离 D角度21.高差闭合差的分配原则为

12、( C )成正比例反符号进行分配。A与测站数 与高差的大小 与距离或测站数 D与距离22.附和水准路线高差闭合差的计算公式为( B )。 . . D 23.水准测量中要求前后视距离相等,其目的是为了消除( A)的误差影响。i角值误差; 圆水准轴不平行于仪器竖轴; 十字丝横丝不水平 D竖轴不垂直24.往返水准路线高差平均值的正负号是以( A )的符号为准。往测高差 返测高差 往返测高差的代数和 D往测或返测高差25.自动安平水准仪使用程序正确的是( C )A粗平;安置;照准;调焦;读数 B安置;粗平;照准;精平;调焦;读数C安置;粗平;照准;调焦;读数 D安置;粗平;照准;调焦;精平;读数第四章

13、 距离测量1.作为测量基本工作之一的距离丈量是测量两点间的( A )。A.水平距离 B.倾斜距离 C.垂直距离 D.直线距离2.钢尺根据尺的零点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 B )两种。A.50米、30米 B.端点尺、刻线尺 C.厘米尺、毫米尺 D.钢尺、皮尺3.某段距离的平均值为100m,其往返较差为+20mm,则相对误差为( C )。A.0.02/100 B.0.002 C.1/5000 D.1/100004.在钢尺量距中,下列能使距离量短的误差有:( D )A.钢尺不水平的误差 B.定线误差C.风的影响 D.钢尺的实际长度大于钢尺的名义长度5.同一条直线,在第四象限角R和方位角A的关系为:( D

14、 )A. R=A B.R=180°A C.R=A180° D.R=360°A6.在距离丈量中衡量精度的方法是用( B )。A.往返较差 B.相对误差 C.闭合差 D.绝对误差7.对某一段距离丈量了三次,其值分别为:29.8535m、29.8545m、29.8540m,且该段距离起始之间的高差为-0.152m,则该段距离的值和高差改正值分别为( A )。 A29.8540m;-0.4mm        B29.8540m;+0.4mm C29.85

15、36m;-0.4mm        D29.8536m;+0.4mm 8.钢尺的尺长误差对距离测量产生的影响属于(  B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9.电磁波测距的基本公式 ,式中t为( D )。A.温度 B.光从仪器到目标传播的时间C.光速 D.光从仪器到目标往返传播的时间第五章 角度测量1.经纬仪各轴线间的几何关系均已满足,

16、并略去各项误差的影响,盘左、盘右照准同一目标,则二竖盘读数的数学关系是( D )A.LR180° B.LR±180° C.LR90° D.LR360° 2.用经纬仪观测水平角时,尽量照准目标底部,其目的是为了消除( C )对测角的影响。A对中 B照准 C目标偏心误差 D测站偏心误差3.DJ2是用来代表光学经纬仪的,其中2是指( C )。A.我国第二种类型的经纬仪; B.经纬仪的型号;C.该型号仪器水平方向观测一测回的中误差; D.厂家的代码。4.已知经纬仪竖盘的刻划注记形式为顺时针,盘左望远镜水平时竖盘读数为90°。经盘左、盘右测得某

17、目标的竖盘读数分别为:L = 76°3400,R = 283°2400,则一测回竖直角为:( C )。A.13°2600 B.-13°2500 C.13°2500 D.13°2400 5.经纬仪各轴线间的几何关系均已满足,并略去各项误差的影响,盘左、盘右照准同一目标,则二平盘读数的数学关系是 ( B )A.LR B.LR±180° C.LR180° D.LR360° 6.对于全圆顺时针和全圆逆时针注记的竖盘,其指标差x的理论值为( A )A.0° B.90° C.180

18、76; D.360° 7.水平角的取值范围是( B )。A. 0° 180° B. 0° 360° C. 90° 90° D. 180° 180°8.坐标方位角的取值范围是( B )。A. 0° 180° B. 0° 360° C. 90° 90° D. 180° 180°9.经纬仪对中和整平操作的关系是( A )A. 互相影响,应反复进行 B. 先对中,后整平,不能反复进行C相互独立进行,没有影响 先整平,后对中,不能反复进

19、行10.以下测量中不需要进行对中操作是( B )。A.水平角测量 B.水准测量 C.垂直角测量 D.三角高程测量11.一点到两个目标的方向线在同一水平面上的投影之间的夹角是( C ) 。A.方向角 B.倾斜角 C.水平角 D.竖直角12.竖直角的取值范围是( C )。A. 0° 180° B. 0° 360° C. 90° 90° D. 180° 180°13.竖直角是( B ) A.地面上任意两直线间的夹角B.同一竖直面内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C.地面上两直线在水平面上投影所夹的角度D.直线与基本方向的夹角14.经纬

20、仪整平的目的,是使( A )处于铅垂位置。 A.仪器的竖轴 B.仪器的横轴 C.照准部的水准管轴 D.视线15.测量水平角,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所测的角度只有两个方向时,用测回法测水平角B.用测回法测水平角,可根据测角精度的要求,测多个测回取平均值C.在一个测站上需观测多个方向时,用方向观测法测水平角D.用方向观测法测水平角,不需要归零16.采用盘左、盘右的水平角观测方法,可以消除( C )误差。A.对中 B.十字丝的竖丝不铅垂 C.2C(2倍照准误差) D.竖轴倾斜17.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若右方目标的方向值 小于左方目标的方向值 时,水平角的计算方法是( )A B. C.18

21、.在经纬仪照准部的水准管检校过程中,大致整平后使水准管平行于一对脚螺旋,把气泡居中,当照准部旋转180°后,气泡偏离零点,说明(C)。A.水准管不平行于横轴 B.仪器竖轴不垂直于横轴 C.水准管轴不垂直于仪器竖轴第六章 全站仪及其应用1.在直线定向中,象限角的角值在下列哪个范围:( D )A.0°360° B.0°180° C.0°270° D.0°90°2.同一地点的磁子午线方向与真子午线方向的夹角为 (B)A.子午线收敛角 B.磁偏角 C.磁方位角 D.真方位角3.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86&#

22、176;,则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为( D )。A.96° B.276° C. 86° D. 6°4.已知某导线12边方位角为30°,在导线上2点测得其左角为240°,则23边的方位角为:( A )。A90° B30° C150° C180°5.某附合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 ,观测水平角(右角)的个数n=5,则每个观测角的角度改正数为:( C )。A+10 B-5 C-10 D-156.确定一条直线与标准方向的关系称为( A )A 直线定向 B 直线定线 C 角度测量 D 视距测量7.同一目标的高度角

23、和天顶距Z的数学关系是 ( A )A.Z90° B.Z180° C.Z360° D.Z±90° 8.直线定向中,常用的标准方向有( C )。真子午线方向 y轴方向 磁子午线方向 指北方向重力方向 坐标纵轴方向A. B. C. D.9.起止于同一已知点和已知方向的导线称为( D )。A.附合导线 B.结点导线网 C.支导线 D.闭合导线10.直线AB的真方位角为48°5015,A点的磁偏角为245。该直线磁方位角为( A )。A.48°5300 B.48°5015C.48°4730 D.48°55

24、4511.AB边的正坐标方位角和反坐标方位角间的关系是( C )A.ABBA B.AB-BA C.ABBA±180° D.ABBA180° 12.AB直线的坐标方位角与其真方位角相同时,则A点位置应是( A )。A、点位于赤道上; B、A点位于中央子午线上;C、A点位于中央子午线附近 D、A点位于北极;13在一个待定点设站,利用观测该点到两个已知点距离和水平角从而确定待定点坐标的方法是( B )。A.测角前方交会 B.测角后方交会 C.测角侧方交会 D.距离交会14.已知一直线的坐标方位角是150°2337,则该直线上的坐标增量符号是( C )。A.(+

25、,+) B.(,) C.(,+) D.(+,)15.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AB = 150°,则直线AB的象限角RAB =( C )。A、北西30° B、南西30°C、南东30° D、北东30°16.由标准方向北端起顺时针量到所测直线的水平夹角,该角的名称及其取值范围是( D )。 A像限角、0º90º B像限角、0º±90ºC方位角、0º±180º D方位角、0º360º17.支导线及其转折角如图,已知坐标方位角aAB =45°00

26、00,则a12 =( B )。A.186º01´00"B.6º01´00"C.173º59´00"D.353º59´0018.全站仪测距时,应瞄准( C )。A.棱镜杆根部接地处 B.棱镜杆中央C.棱镜中央 D.棱镜下缘19.全站仪显示屏显示“HR”代表(C)。A.盘右水平角读数 B.盘左水平角读数 C.水平角(右旋增量) D.水平角(左旋增量)20全站仪最常用的功能是(C)。A.坐标测量、距离测量 B.坐标测量、角度测量C.坐标测量、放样测量 D.坐标测量、后方交会21. 闭合导线角

27、度闭合差的调整是( A )A.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反符号平均分配到各个角上,B.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同符号平均分配到各个角上,C.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反符号按比例分配到各个角上,D.将角度闭合差按相同符号按比例分配到各个角上。22.导线坐标增量的调整是( C )A.将坐标增量闭合差取相反的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边的坐标增量中去;B.将坐标增量闭合差取相同的符号,平均分配到各边的坐标增量中去;C.将坐标增量闭合差取相反的符号,按边长的比例分配到各边的坐标增量中去;D.将增量闭合差取相同的符号,按边长的比例分配到各边的坐标增量中去。23.导线与高级控制点连接角的测量称为( C )。A.方向角测量 B.水平角测量

28、C.导线定向 D.导线定线第八章 GNSS1.GPS单点定位至少需要同时观测( B )颗卫星。A.3 B.4 C.5 D.62.车载导航GPS产品属于( A )。A.动态绝对定位 B.静态绝对定位 C.动态相对定位 D.静态相对定位3.根据参考点位置不同,GNSS定位方式可以分为( D )。 A.空间距离后方交会和前方交会   B.动态定位和静态定位  C.码伪距法定位和载波相位定位   D.绝对定位和相对定位 4.GPS卫星星座配置有( D )颗在轨卫星。A.21 B.12 C.18 D.245.GPS定位中,信

29、号传播过程中引起的误差主要包括大气折射的影响和( A )影响。A.多路径效应 B.对流层折射C.电离层折射D.卫星中差6.在GPS测量中,观测值都是以接收机的( B )位置为准的,所以天线的相位中心应该与其几何中心保持一致。A.几何中心 B.相位中心C.点位中心 D.高斯投影平面中心7.GPS定位的实质就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数据,采用( A )的方法,确定待定点的空间位置。 A.空间距离后方交会B.空间距离前方交会C.空间角度交会 D.空间直角坐标交会8.GPS技术给测绘界带来了一场革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利用GPS技术,测量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的程度B.与传统的手

30、工测量手段相比,GPS技术有着测量精度高的优点C.GPS技术操作简便,仪器体积小,便于携带D.当前,GPS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资源勘查、地壳运动观测等领域9.与传统的手工测量手段相比,GPS技术具有的特点是(C)A.测量精度高,操作复杂 B.仪器体积大,不便于携带C.全天候操作,信息自动接收、存储 D.中间处理环节较多且复杂10.GPS测量中,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安置一台接收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该作业模式是(B)A.经典静态定位模式B.快速静态定位C.准动态定位D.动态定位第九章 施工测量1.用角度交会法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所需的数据

31、是( C )A.一个角度,一段距离 B.纵.横坐标差 C.两个角度 D.两段距离2.建筑施工测量中,建筑定位应使用( A )图。A.建筑总平图 B.建筑平面图 C.基础平面图 D.建筑立面及剖面图3.建筑基线布设的常用形式有( )、( )、( )和( )。( C )A.矩形 十字型 丁字型 L型B.山字型 十字型 丁字型 交叉型C.一字型 十字型 丁字型 L型D.X型 Y型 O型 L型4.建筑物定位放线依据的主要图纸是( )、( )、( )和( )。( D )A. 建筑施工图 结构施工图 设备施工图 总平面图B. 建筑平面图 结构详图 设备施工图 总平面图C. 建筑施工图 基础平面图 设备施工

32、图 建筑详图D. 首层平面图 基础平面图 基础详图 总平面图5.在建筑物放线中,延长轴线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C )法和轴线控制桩法A.平移法 B.交桩法 C.龙门板法 D.顶管法6.用一般方法测设水平角,应取(C )作放样方向线。A.盘左方向线 B.盘右方向线 C.盘左、盘右的1/2方向线 D.标准方向线7.建筑方格网主要用于建筑物排列比较规整的场地,其轴线与建筑物的主要轴线呈( )或( )的关系 ( C )A.平行 重合 B.一致 垂直C.平行 垂直 D.一致 重合8.开挖基槽时,在距设计基槽底部标高0.30.5米处钉一小水平桩,该桩称为( ),其作用是( )和作为( )的依据。( B )

33、A.控制桩 控制标高 放线B.水平桩 控制槽底标高 打垫层C.小木桩 控制标高 放线D.指标桩 控制标高 放线9.在一地面平坦,无经纬仪的建筑场地,放样点位应选用( D )方法。A.直角坐标 B.极坐标 C.角度交会 D.距离交会10.建筑施工坐标系的坐标轴设置应与( B )平行。A.独立坐标系 B.建筑物主轴线 C.大地坐标系 D.建筑红线11建筑物平面位置定位的依据是( D )。基础挖深 建筑基线或建筑方格网 地貌图附近的水准点 与原有建筑物的关系 控制点或红线桩A B C D12.激光铅直仪分别给出上下同轴的两根激光( D )。A.水平线 B.视线 C.基线 D.铅直线13.极坐标法是根

34、据( D )测设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A.高差 B.水平角 C.水平距离 D.水平角和水平距离14.下列选项中,建筑基线一般不布设成( A )。A.两点直线形 B.三点直线形C.三点直角形 D.四点丁字形15.建筑物内部的高程控制一般采用( C )A.黄海高程 B.西安80C.相对高程 D.WGS-8416.( A )是测设建筑物总体位置和高程的重要依据。A.建筑总平面图 B.建筑平面图C.基础平面图及基础详图 D.立面图和剖面图17.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时,当待定点与控制点间不能量距,则只能用 ( C )测设。A.极坐标法 B.直角坐标法 C.角度交会法 D.距离交会法 18.下列点中哪一个不是圆曲线的主点(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