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最终版3.19)_第1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最终版3.19)_第2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最终版3.19)_第3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最终版3.19)_第4页
测量放线施工方案(最终版3.19)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铁一局汉易通讯产业园一期 测量放线专项施工方案汉易通讯产业园一期工程测量放线专项施工方案 编制单位: 中铁一局城市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汉易通讯项目部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制日期:2015.1.5目 录第1章 总则3第2章 编制依据3第3章 工程概况及特点3第4章 测量小组人员及测量仪器4第5章 现场具体测量方法5第6章 沉降观测11第7章 质量控制标准12第8章 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14第9章 安全注意事项16一.总则1.1为保证本工程测量放线过程中尽量避免盲目测量,时间浪费,成本增高,本项目部编制一套实际、实用、全面且能指导测量施工的施工方案。1.2在编制过程中,本项目部收集了本公司

2、承建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作为编制依据,保证了本方案一次性实施合格的可靠性。1.3在编定方案过程中,力求做到技术先进、合理,安全适用,确保质量为原则。二.编制依据2.1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2.2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132.3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GB/T50326-20012.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719-20072.5本工程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2.6本工程相关施工图纸三.工程概况及特点3.1工程概况西安汉易通讯产业园一期工程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沣路以西,北邻东西四号路,项目包含生产车间2号楼、3号楼共两个单体楼和一个地下车库(局部战时为人防),总

3、建筑面积为21992.6。地下车库建筑面积为4864.76,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外围墙均为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基础类型分为独基+止水板、局部条基+止水板;2#楼建筑面积为9102.4,层高为31.8m共9层,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等级为二级;3#楼建筑面积为8025.44层高为23.1m共6层,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3.3工程施工测量特点3.3.1为保证工程的整体性和各局部施工的精度要求,在开工前要测设足够精度的场地平面控制网和标高控制网。控制网点在整个施工期间能准确、牢固地保留至工程竣工,并能移交给建设单位后期工程放线使用,这项工作是保证整个施工测量顺利进行的基础

4、,也是施工测量中难点。3.3.2在施工期间要按规范与设计图要求进行必要的环境的变形监测和建筑物本身的沉降观测,竣工之后由建设单位负责继续观测。3.3.3施工测量要与设计、监理等各方面密切配合,事先充分作好准备。测量放线人员要严格遵守施工放线的工作准则,认真做好放线记录,每步都应检验与校对。四.测量小组人员及测量仪器组长:王凡博(施工测量总负责人)组员:马刚、段文豪、张雄、柳楠测量仪器一览表:序号名称规格型号数量测量用途1水准仪DSZ22标高控制2经纬仪DJD2-C1轴线定位3全站仪NTS-362R61坐标定位4垂准仪XJZ-1001垂直投点5钢尺5m/50m10/2尺寸量测注:所有测量仪器使用

5、前必须校验,合格后方可使用五.现场具体测量方法5.1平面控制网的测设5.1.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a.平面控制遵循先整体、后局部,高精度控制低精度的原则。b.布设平面控制网根据建筑设计总平面定位图。c.控制点应选在通视条件良好、安全、易保护的地方。d. 控制桩位必须用混凝土保护,用红油漆作好标记。5.1.2现场施工控制网布设(附图)a.根据甲方提供的现场控制桩坐标K1:X=-9771.685、Y=703.036;K2:X=-9863.575、Y=709.013,用全站仪将控制轴、轴、轴、轴共四个轴线的八个定位桩引测至基坑外。定位桩采用60mm*90mm方木桩,顶部露出土面高度不宜超过20cm,上

6、面钉牢水泥钢钉,木桩外灌混凝土包裹保护以确保牢固。在埋桩部位的土体必须坚实,离开边坡距离不得小于1.5米防止边坡土体滑坡,在施工时不得扰动桩位附近的土体。控制点应定期(一星期左右)复测一次。b.内控点的布置(附图)内控点根据本工程形状最少不小于四点,采用150mm*150mm*10mm厚的钢板制作预埋,在车库完成后根据基坑外轴线定位桩投射于预埋板上,用合金针划出十字线并在十字交叉点处用冲锥冲出小凹圆点,便于架设垂准仪向上传点投测。c.施工控制网布设图: d.内控点布设图:5.2建筑物定位及基础施工测量5.2.1建筑物定位根据基坑上的8个控制点用经纬应扫出4条控制线至坑下,根据4条控制线排出垫层

7、浇筑边线、独立基础边线等,再用钢卷尺丈量尺寸。由于本工程基础止水板标高不等,二次开挖时需特别谨慎,经测量组长检查无误后方可浇筑垫层。5.2.2基础施工测量±0.000以下平面采用外控法进行控制,即将建筑物主轴线控制点引测至基坑外,然后用经纬仪投测至基坑内,各主轴线在基坑两侧均做成半永久性桩点(即组成施工控制网)。投测至基坑内的轴线,完成后以量距的方法进行校核交点距离。5.3 ±0.000以上施工测量放线首层±0.000米处平面、标高控制和校核a.在地下结构施工至±0.000米时,根据平面控制网坐标及基础预留的内控点进行放线。同时依据施工图各轴线的间距,校

8、核所布置轴线间距,其误差小于毫米。b.采用钢尺量距时,温度超过标准温度度时,进行三差改正,量边误差小于毫米。c.测角采用电子经纬仪一测回,把仪器分别架立在4条控制线中的其中两个对角交点上,拨90°角校核另外两条轴线(校线时注意应用长边放短边)测角误差小于12秒。d.量边、测角时应考虑外墙与轴线尺寸,以免造成较大的粗差。5.4各部位放线控制要点施工中要严格控制好大角竖向控制线、外窗竖向线、门窗边线等。5.4.1大角竖向控制从首层开始,每栋楼于四个大角部位设竖向控制线进行大角的竖向控制,保证大角的竖向垂直。每个大角两边各设一条控制线,均距大角为20cm。每层外墙拆完模板后,将竖向线用线坠

9、引至上层,并由项目部测量员检查该层大角的偏差情况,对于出现较大偏差时要进行上报,由项目部测量组长根据现场情况分析,找出原因并提出处理和整改方法上报给项目总工。5.4.2外窗竖向控制从首层开始,每个外窗部位均要设控制线以控制其竖向位置,一般可设窗的中线或边线。每层均要将控制线引至上层(用线坠引测),并要与下层窗位置进行校核,出现偏差的要及时调整。5.4.3外墙垂直度控制提高外墙模板边线的放线精度,在钢尺量距时采用统一标准钢尺,并采取固定拉力以消除误差,钢尺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标定及量距调整。轴线基本放好后,用经纬仪进行复核,确保外墙轴线尺寸万无一失,木工严格按尺寸要求支模,每三层对垂直度进行较核,

10、保证测量精度。5.4.4门窗位置线每个门窗线均要弹出边线,并划交叉线标识。5.4.5预留洞口及预埋件位置控制:根据施工需要,预留洞口及预埋件也需放出位置线,以保证其位置准确,保证施工的质量。5.5高程控制网布设5.5.1高程控制点起始依据本工程高程控制点依据业主提供施工现场内高程控制基点K1(H:424.532)、K2(H:423.943)经过往返测量检验后数据偏差符合要求。5.5.2高程控制点的布设根据地下车库流水施工,地上2号楼、3号楼同步进行的特点,高程控制分段测设,但为了保证标高精度一致,要及时进行复测。考虑到施测方便和不易遭破坏的因素,高程控制点拟引测在基坑边北边工地围墙上。在控制点

11、的设置位置,用清水冲刷掉墙面浮土,薄抹一层水泥砂浆,做成一块10cm×10cm的平整竖平面,在该竖平面上涂上红色“Ñ”标志,并在旁侧注明相对标高H:425.000。5.5.3标高传递标高竖向传递采用水准仪和钢尺,塔吊安装完成后,应将高程控制点引测至塔吊上并涂红色“Ñ”,且每一层引测前都应与围墙上的标高(H:425.00)进行复测,根据施工需要用钢尺将标高向上传递。然后将水准仪架在作业施工层上抄出一条比本层结构层标高50cm的“50控制水平线”,并用红油漆标出。待浇筑本层混凝土时利用线绳和卷尺下翻测量来控制楼面标高,误差控制在±3mm以内。为保证高程传递的

12、精度,采取以下基本措施:a.仪器观测尽量做到前后视线等长;b.所用钢尺经过计量检定且固定使用;c.当从±0.000以上向上量取时,要用规定的拉力且加上尺长和温度修正;d.上、下扶尺员事先要碰头交底,做到心中有数,配合默契。e.由于本工程楼面建筑层与结构层高差只有5cm,每一层结构标高应引测时应格外注意,浇筑砼时应配有专门的测量组员现场检查,以确保结构楼面标高符合要求。5.6垂准测量随着结构层的升高,要将首层轴线逐层向上投测,用以作为各层放线和结构竖向控制的依据,其中建筑物外廓轴线和控制电梯井垂直度的投测更为重要。测量组员应经常巡查基础上预埋的钢板是否遭到破坏。测量允许偏差:层间竖向测

13、量偏差不应超过±3mm,建筑全高(H)竖向测量偏差不应超过3H/10000,而且不应大于:±10mm为了满足精度要求,根据本工程特点,需在楼板上预留孔洞,使能在上、下贯通且互相通视的位置设置内控点,作为楼层平面放线和投测轴线的依据。内控点设在车库顶板上(见内控点布设图),以一块150mm×150mm×10mm的铁板作为标志,在浇筑车库顶板楼面混凝土时埋设固定好,以后各层面预留200mm×200mm孔洞、随着结构每升高一层,将垂准仪架设在底层内控点上,经过整平后打开电源开关,由望远镜向天顶垂直方向发出激光,并通过在楼板上事先预留好的孔洞投射到接收

14、靶上(接收靶用半透明有机玻璃制成),由靶旁标点组员用红蓝铅笔指出靶上的光斑中心。由于始终以底层内控点为投测依据,不仅避免了逐层向上投测易产生的累计误差,而且由垂直仪设在底层室内,各种振动干扰相对较少,又不受大风、强光等气候因素影响,因此仪器稳定、操作简便、精度可靠(铅直精度可达1/20000以上)。只是实测时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落物击伤仪器。得到投测点位后,将经纬仪搬到楼层投测点上,先个别设站检测其相应的边长及水平角。经检测点位满足精度要求后,据此投测点按轴线交点尺寸完成所在层面上的定位放样。其他各层参照上述方法放样,测设完毕后各层楼面预留孔洞用盖板上以保安全。六.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应在基础

15、底板完成后开始观测,施工期间,每施工1-2层观测一次,如有必要,观测次数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竣工后,第一年内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隔4-6个月观测一次,直到建筑物沉降基本稳定为止。沉降停测标准可采用连续两次半年沉降量不超过2mm。埋设在地下室底板上的初始沉降观测点应随施工逐层向上引测至地面以上,沉降观测点具体位置及做法见相关图纸。施工应注意对沉降观测点的保护,待竣工时提供完整观测资料。到±0.000时,按设计要求埋设永久性沉降观测点,并将高程引测量新观测点上以保持沉降观测的连贯性。沉降观测使用DSZ2型精密水准仪和钢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观测,其闭合差应符合±5mm的要

16、求,观测次数按设计或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执行。 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采用以下措施:a.固定使用经过计量检定的水准仪和水准尺,并定期进行检验校正;b.使用固定的水准点并定期进行高程检测,对水准点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防止高程变动造成差错;c.首次观测前到现场确定仪器安置位置和选定临时水准点(转点),并与永久性水准点一起绘制一张沉降观测路线图,以便每次观测时按规定的路线进行;d.首次观测值是计算变形量的起始值,其高程正确与否至关重要,以连续观测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各点的高程;e.作业时,观测员、记录员、立尺员三位一体,要基本固定且做到密切配合;f.每次观测结束后,由测量小组组长负责检查记

17、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投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七.质量控制标准7.1施工控制测量7.1.1场区平面控制:等级边长(m)测角中误差(“)边长相对中误差级10030081/200007.1.2建筑物的平面控制:等级边长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级1/300007n级1/1500015nn为建筑物结构的跨数a.控制网轴线起始点的测量定位误差,不应低于同级控制网的要求,允许误差宜为2cm。b.角度观测可采用方向观测法,其测回数应根据测角中误差的大小,按下表:测角中误差2.5”3.5”4.0”5”10”测回数DJ1432-DJ265431c.矩形网的角度闭合差,不应大于

18、测角中误差的4倍。d.当采用钢尺丈量距离时,边长应以二测回测定;长度应进行温度、坡度和尺长修正。钢尺测距的主要技术要求见下表:边长丈量较差相对误差作业尺数丈量总次数定线最大偏差(mm)尺段高差较差(mm)读定次数估读值(mm)温度读数值至()同尺各次或同段各尺的较差(mm)1/300002450530.50.521/20000122501030.50.521/10000122701020.50.53e.矩形网应按平差结果进行实地修正,调整到设计位置。当增设轴线时,可采用现场改点法进行配赋调整。f.点位修正后,应进行矩形网的检测。7.1.3高程控制: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路线长度(Km)

19、水准仪的型号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与已知点联测闭合或环 线平地(mm)三等650AL200/300双面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12L当施工中水准点标桩不能保存时,应将其引测到稳固的建筑物上,引测的精度,不应低于原有水准的等级要求。7.2施工放样7.2.1建筑物施工放样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要求:建筑物结构特征测距相对中误差测角中误差(”)在测站上测定高差中误差(mm)根据起始水平面在施工水平面上测定高程中误差(mm)竖向传递轴线点中误差(mm)高度:601001/10000102537.2.2基础放线尺寸允许误差长度()、宽度()的尺寸允许误差(mm)L(B)30m±

20、;530m()60m±1060m()90m±15()90m以上±207.2.3轴线竖向投测允许误差项 目允许误差(mm)30530601060901590以上207.2.4标高竖向传递允许误差项 目允许误差(mm)每 层±330±53060±106090±1590以上±20八.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8.1测量仪器的使用a.测量人员应负责和检查测量仪器的使用和保管情况。b.测量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并严格遵守测量专业规程。c.凡新仪器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检验校正,并根据说明书,充分了解仪器的性能后方可使用。d.精密测量仪器,必须由测量组长在其具体指导下才能使用。e.测量人员在使用仪器施测过程中,必须坚守岗位,避免仪器受振、倾倒和碰撞,雨天或烈日下测量应打伞。8.2测量仪器的维护a.测量仪器必须由熟悉仪器性能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测量人员经常定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