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_第3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_第4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3七年级语文教案童趣型:讲读时:2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反复朗读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内容。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理解和积累重点词语。学习重点:体会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和想象的用法学习难点:理解文言词语,感悟“物外之趣”。学习过程:第一时一预习•自学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藐项为之强鹤唳怡然凹凸为壑癞虾蟆土砾庞然童稚解释下列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风声鹤唳:用楷书把加点的词语和成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3认真

2、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

3、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4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能/张目对日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项()为之强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为()之怡然称快兴()正浓方()出神驱()别院6在认真完成上面第4、题的前提下,尝试着

4、用自己的话叙述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写在下面。二指导学习•研讨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

5、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沈复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2朗读文,整体感知文内容。(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复述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师可以让每人讲一小

6、节,也可以尊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参与到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重点词语师生共同解疑。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故时有物外之趣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徐喷以烟蹲其身,使与台齐以丛草为林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鞭数十,驱之别院兴正浓方出神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必细察其纹理昂首观之使之冲烟而飞鸣常蹲其身观之正浓驱之别院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文译成现代汉语。研读文,探究问题。联系全

7、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从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是什么?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趣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趣事。三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小结:“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学生快速自由朗读之后,再快速齐读限时背诵文,分自然段背诵三巩固•延伸(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鹤唳云端童稚项为之强土砾i小之物páng然大物凹者为hèí然自乐(二)填空。童趣一文中依次写了、三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

8、世界。“”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要通过和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童趣作者_,字_,_代_家,本文选自_(三)阅读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善,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_,_。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_,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照原文内容,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以丛草为林:(2)凹者为壑:(3)兴正浓:(4)鞭数十:3翻译句子: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4作者把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

9、么作用?从选文中举一例说明作者幼时的童趣。教后感第二时一、检查巩固检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默写成语(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2找两位同学背诵文。3注意停顿,齐读文。二指导学习•研讨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2只是“明察”“细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3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趣事,三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4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6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

10、趣的人?)7集体背诵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总结:同学们,童趣是一篇饶有兴味的。作者的奇思妙想引发我们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少年儿童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我们应当把它充分开发出来,使我们的生活、学习更加多姿多彩。同时希望同学们能逐渐引起对文言文兴趣,多多积累文言词汇,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好基础。三巩固•延伸积累运用给下列字注音。强()唳()怡()壑()2用加字法或换字法解释加点的词。张目_项为之强_素帐_私拟作_土砾_凹者为壑_果如鹤唳_鞭数十_3指出“以”这个词在下列语境中的意思。(1)以丛草为林

11、()(2)徐喷以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故时有物处之趣。(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1)明察秋毫(2)怡然自得(3)庞然大物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_,心之所向,则或_,_;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

12、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为加点字注音。怡然称快:庞然大物:癞虾蟆:项为之强:2上文选自_,作者是_。3为的空白处填上原文。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昂首观之:怡然自得:素帐:方出神:鞭数十:驱之别院:翻译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以丛草为林。6作者回忆了童年哪几趣事?7作者幼时为什么会“时有物外之趣”?8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富有情趣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9请从文中找出几个成语。(三)外延伸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睛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

13、”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选自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注:芸:指作者的妻子陈芸。盍:何不。踯躅: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的跳动。作俑: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盍仿而效之()AgiàBhéhè(2)虫踯躅不受制()AzhízhúBzhìzhúzhísh(3)恐作俑罪过耳()AngBòng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1)案头瓶花不绝(2)觅螳

14、螂蝉蝶之属(3)如其法行之(4)不亦善乎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2)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本文记叙了作者和妻子装饰瓶花之事,表现了夫妻之间的伉俪情深和自得其乐的家庭生活。(2)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妻子向作者介绍画中的草虫技法,作者欣然模仿这种方法作画。(3)从文中的叙述与描写中可知作者甘愿过一种从事艺术的自由自在的平淡生活而无意涉足官场。教后感七年级语文学案童趣型:讲读时:2学习目标:反复朗读文,培养语感(能读准节奏、停顿),能用自己的话叙述内容。2把握文言词语解释的最常见方法,理解和积累重点词语。学习重点:体会中细致观察的作用及联想

15、和想象的用法学习难点:理解文言词语,感悟“物外之趣”。学习过程:第一时一预习•自学字词积累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掌握加点字藐项为之强鹤唳怡然凹凸为壑癞虾蟆土砾庞然童稚解释下列成语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风声鹤唳:用楷书把加点的词语和成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3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2)学文言

16、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4照下面的朗读示例,大声朗读文三遍以上,要求读准句子的节奏、停顿。能/张目对日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忽

17、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文言词语的解释,最常见的方法是添字组词法和换用同义词替代法,如: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昂(抬)首(头)观之。请按此方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项()为之强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以丛草为()林()为()之怡然称快兴()正浓方()出神驱()别院6在认真完成上面第4、题的前提下,尝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内容,把你不清楚词义的词语、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写在下面。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经过想象和联想,往往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从而获得超出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乐趣。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体验或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话叙述出来,写在下面。二学习&#822

18、6;研讨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2朗读文,整体感知文内容。(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3疏通文意学生借助注释,复述文内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师可以让每人讲一小节,也可以尊选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进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请求其他同学帮助解决也可以举手问老师。教师参与到讨论和争议中去,然后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面对全体同学强调重点字词,如果学生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全班合力解决,必要时点拨深化。重点词语师生共同解疑。弄清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故时有物外之趣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徐喷以烟蹲其身,使与台齐以丛草为林盖

19、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鞭数十,驱之别院兴正浓方出神弄清加点的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必细察其纹理昂首观之使之冲烟而飞鸣常蹲其身观之正浓驱之别院4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文译成现代汉语。研读文,探究问题。联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内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从文看,发现或产生“物外之趣”的条是什么?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趣事?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趣事。三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学生自主讨论明确:师小结:“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学生快速自由朗读之后,再快速齐读限时背诵文,分自然段背诵三巩固&

20、;#8226;延伸(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鹤唳云端童稚项为之强土砾i小之物páng然大物凹者为hèí然自乐(二)填空。童趣一文中依次写了、三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字,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是本文画龙点睛之语,而这需要通过和的心理过程才能实现的。童趣作者_,字_,_代_家,本文选自_(三)阅读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善,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_,_。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_,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

21、蟆,鞭数十,驱之别院。照原文内容,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以丛草为林:(2)凹者为壑:(3)兴正浓:(4)鞭数十:3翻译句子: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4作者把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从选文中举一例说明作者幼时的童趣。学后感第二时一、检查巩固检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默写成语(找学生到黑板上默写)。2找两位同学背诵文。3注意停顿,齐读文。二学习•研讨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2只是“明察”“细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3分别找三个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趣事,三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4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

22、句“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将“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都已经把癞虾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6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7集体背诵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三巩固•延伸积累运用给下列字注音。强()唳()怡()壑()2用加字法或换字法解释加点的词。张目_项为之强_素帐_私拟作_土砾_凹者为壑_果如鹤唳_鞭数十_3指出“以”这个词在下列语境中的意思。(1)以丛草为林()(2)徐喷以烟()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故时有物处之趣。(

23、2)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1)明察秋毫(2)怡然自得(3)庞然大物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题。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_,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_,心之所向,则或_,_;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_,_,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_,_,_,_,神游其中,怡然自得。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为加点字注音。怡然

24、称快:庞然大物:癞虾蟆:项为之强:2上文选自_,作者是_。3为的空白处填上原文。4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昂首观之:怡然自得:素帐:方出神:鞭数十:驱之别院:翻译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以丛草为林。6作者回忆了童年哪几趣事?7作者幼时为什么会“时有物外之趣”?8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富有情趣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9请从文中找出几个成语。(三)外延伸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曰:“子之插花能备风睛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

25、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选自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注:芸:指作者的妻子陈芸。盍:何不。踯躅: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的跳动。作俑: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1)盍仿而效之()AgiàBhéhè(2)虫踯躅不受制()AzhízhúBzhìzhúzhísh(3)恐作俑罪过耳()AngBòng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1)案头瓶花不绝(2)觅螳螂蝉蝶之属(3)如其法行之(4)不亦善乎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1)虫踯

26、躅不受制,焉能仿效?(2)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本文记叙了作者和妻子装饰瓶花之事,表现了夫妻之间的伉俪情深和自得其乐的家庭生活。(2)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妻子向作者介绍画中的草虫技法,作者欣然模仿这种方法作画。(3)从文中的叙述与描写中可知作者甘愿过一种从事艺术的自由自在的平淡生活而无意涉足官场。学后感第童趣参考答案第一时一1iinglìíthèlàilìpángzhì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庞然大物:形容极

27、大极大的动物。风声鹤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时候,稍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十分紧张害怕,疑神疑鬼。2(略)4能/张目对日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67(略)二3重点词语师生共同解疑。故时有物外之趣项为之强果如鹤唳云端徐喷以烟蹲其身,使与台齐以丛草为林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鞭数十,驱之别院兴正浓方出神必细察其纹理昂首观之使之冲烟而飞鸣常蹲其身观之正浓驱之别院4(略)内之趣细察其纹理;物外之趣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色,在头脑中创造出来的超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物外之趣”回忆了三趣事。第一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三(一)(二)(略)(三)1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拔山倒树而来2(1)以:把(2)壑:壕沟(3)兴:兴致(4)鞭:鞭打3原来是一只癞虾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都被它吞下去了。4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作者将癞虾蟆说成是“庞然大物”,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