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声赋》教学案例_第1页
《秋声赋》教学案例_第2页
《秋声赋》教学案例_第3页
《秋声赋》教学案例_第4页
《秋声赋》教学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秋声赋教学案例江苏金坛直溪高级中学 张素美一、专题解说唐代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杜甫诗云:“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唐宋文人用生命与真情,创作了一个又一个流芳百世的名篇,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抒发了家国身世之慨,发展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本专题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颠峰形态之一二,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分为三个板块。秋声赋属“文以气为主”这一板块,学习本文,引领学生在文本研习中体会文本情感、思想,理解欧阳修在文本中抒发的感慨。二、教学过程 (一) 导语引入师:一年四季中,春天是美的,春光灿烂,艳丽动人;夏天也是美的,热情奔放,令人回味无穷。那么,秋天呢?更是令人难忘的。在中国的诗

2、句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有哪些诗句是描写秋的。生: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生: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生: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师:很好。同样是写秋天的,却体现出了不同的美,那么,宋代文坛领袖欧阳修又是怎样来写秋天的呢?回忆欧阳修。生:北宋文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明道”“致用”,唐宋八大家之一。(二)检查预习,学生质疑。(疏通文意方面)请同学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师:有没有读错的

3、地方?生:盖夫秋之为状也,句中的“夫”应读为“fú”。1 / 6师:怎样分辨的?生:该字有两种读音,“ fú”和。在表示句首或句中语气词时,读“ fú”,在表示成年男子时读“f”。师:很好。这就要求我们做有心人,去积累更多的知识。同学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疑问?生:“衔枚疾走”,“疾”怎样解释?生:快速。生: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引号内的字的意思是什么?生:感动。生:不对。应该解释为“使-感动”、“使-劳累”。师:注意:古文中字义的解释一定要结合语境。生:“使-产生感触”。师:很好,这是什么用法?生:使动用法。一般格式为“使-怎样”。师:还能想到类似的句

4、子吗?生:“故天将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苦”“劳”师:非常正确。生:“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中的“而”,怎样理解?生:表承接。生:这句是什么句式?怎样翻译?生:被动句。生:(它一旦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怎样理解?生: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是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师:看来,同学们预习得不错,再集体把文章读一遍。(学生集体朗读)(三)问题探究师:文章哪些地方写了秋声?是怎样写秋声的?(学生快速浏览文本)生: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

5、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师:是怎样写的?生:直接描写秋声。生: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师:这样的修辞有何效果?生: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秋声的特点。师:该段还用了什么方法写秋声?(学生讨论)生:通过时间变化来写秋声。师: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生:“初” “忽”“又”师:对,总结这一节,作者运用比喻正面写秋声,通过时间变化来写秋声,写出了声音由远而近,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文本还通过什么写秋声?生:“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生:通过秋之状来写秋声。师:对。秋之状包括哪些方面呢?生:色、容、气、意。板书:   角 度  &

6、#160; 特   征     主观感受   秋 声  淅沥萧飒   如风雨骤至  奔腾砰湃   如波涛夜惊                  鏦鏦铮铮   如军队夜行&

7、#160;         凄切悲凉   秋 状  惨淡 清明  栗冽  萧条  丰草色变   佳树叶脱      肃杀寂寥师:此处是通过秋之状来侧面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对于自然之秋的这种肃杀之气,古人也有种种说法,如礼记:“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 称秋气为

8、义气,礼记云:“孟秋之月,征不义,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与杀戮紧紧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又列举了哪些跟秋有关的例子?生:通过联想与想象,从时令和音乐的角度写。  秋 义  刑官 兵象阴阳五行  五声六律    肃杀寂寥师:文章到此才在童子的瞌睡状态下结束,作者以对话开始,又以对话结尾,中间作者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无形的秋声,在作者的笔下却形态可掬。通过对本文的分析,我们学习了欧阳修

9、通过化虚为实、烘托、象征等手法,巧妙的表现了秋声的形、状、心的特点,既写秋之实,又摄秋之魂,把虚无缥缈的秋声写的如在眼前、似在耳边,不愧为千古流传的名篇。作者为什么写秋声?(学生讨论)提示:看看作者眼站眼中的秋有何特点?生:作者眼中的秋凄凉、萧瑟。师:作者为何这样写秋呢? 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生:是为了表现“悲秋”的主题。师:对。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

10、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生:抒发人生苦短、宦海浮沉、世事艰难的感慨。生:表明人应知足长乐、不与人争荣的情怀。师:本文表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师:象这样表现“悲秋”主题的句子,你还能想出吗?生:马致远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师:你是怎样理解欧阳修的“悲秋”的?用一两句话即可。(同座位讨论)生: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毕竟人生太短了。生:我们

11、应该淡薄名利, 应有更高的追求。生:遇到任何事,我们应该主动争取成功,应该有积极的态度。生:遇到困难和不顺时,应该坦然面对。三、教学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还想说的是:正当的竞争还是值得提倡的,我们不能坐等机会,而让成功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不努力,也枉来这世上走一遭。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注重骈偶铺排以及声 律 的赋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内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矫揉造作,已经走向没落。欧阳修深明其中之弊,当他的散文革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过头来又为“赋体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

12、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四、收获和反思1、 古文教学,朗读是关键,若能准确断句,则有助于文意的理解,因而在教学中,我充分突出这一环节,让学生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增强学习古文的语感。学生的潜力无限,可以不断挖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质疑时,有的问题学生可以自主解决,有学生质疑,就有学生释疑,即使不能解决的,只要老师一提醒,学生便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学生表现的潜力是我始料未及的。2、 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等同。如果我们的每节语文课都能或多或少地带给学生一些启示,使他们能够从课堂上得到某种豁然开朗的精神愉悦,使他们能够在生活的量的积累上产生思想认识的升华,并能将这种课堂体验延伸到课外,那该多好!基于此,这节课在设计上我强调了基本写作思路的可操作性,以及对文章主题把握的多义性,让学生能够领悟并初步掌握用最简洁有效的方法让自己有收获感。3、 以往在不同的场合听过许多节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