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程论文辽宁省沈阳市的区域经济特征和发展前景分析1.区域特征1.1沈阳概况简介 沈阳,清朝时称“盛京”,辽宁省省会,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交通、信息和旅游中心,中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东北),中国特大城市,全国的工业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沈阳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素有“东方鲁尔”的美誉。沈阳为副省级市、省会城市,所属辽宁省,管辖9区、3县,代管1市,即大东区、东陵区、和平区、皇姑区、沈河区、铁西区、于洪区、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法库县、康平县、辽中县,新民市。沈阳总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495平方公里。全市户籍常住人口819.3万人,市内五区户籍
2、人口615.4万人。沈阳是建国初期国家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沈阳的工业门类已达到142个,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00家,地区生产总值6000多亿元。 根据辽宁省及沈阳市规划,沈阳将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期进一步提升沈阳在国家城市中的地位。到2020年,沈阳市常住人口将达到10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87%;到2030年,常住人口达到1200万,城镇化水平达到90%,同时全面实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竞争力优势明显的东北亚重要城市的目标。1.2自然地理特征沈阳位于中国满洲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
3、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全年气温在-3536之间,平均气温8.3,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mm, 全年无霜期155180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寒时间较长,近六个月,降雪较少,最大降雪为2007年3月4日47.0 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时间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过215.5毫米的大暴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迅速,持续时间短:春季多风,秋季晴朗。沈阳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北、东南部,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向西缓缓倾斜。全市最高海拔高度
4、为447.2米,在法库县境内;最低海拔高度为5.3米,在辽中县于家房镇。 沈阳东部为低山丘陵,中西部是辽阔平原。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平均海拔3050米。全市境内主要有辽河、浑河、绕阳河、柳河、蒲河、养息牧河、北沙河、秀水河等大小河流27条,属辽河、浑河两大水系,水资源总量为32.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4亿立方米,地下水21.2亿立方米。 辽河 辽河是中国北方地区的重要大河之一,被称为辽宁人民的“母亲河”。其干流上游老哈河源自河北省七老图山脉的光头山。辽河流经河北、内蒙古、吉林、辽宁四省区,注入渤海。全长1394公里,流域面积为20.16万平方公里,属树状水系,东西宽南北窄,流域内山地占48
5、.2%,丘陵占21.5%,平原占24.3%,沙丘占6%。 浑河 浑河,位于辽宁,发源于抚顺市,流经沈阳 ,长约几十公里,是辽河的支流,古称辽水,又称小辽河。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滚马岭是沈、抚两市母亲河浑河的发源地。著名的浑河源头位于滚马岭下,那里的景色更为清新恰人。 1.3人口分布特征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沈阳市于2005年11月1日进行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全市共抽取13个县(区)的295个调查小区。调查的样本量为9万人。目前,调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
6、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一、人口总量 2005年11月1日零时,沈阳市常住总人口为740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720万人相比,增加了20万人,增长2.78;年平均增加4万人,年平均增长0.55。二、自然增长 全市常住人口中出生人口4.81万人,出生率6.50,死亡人口4.65万人,死亡率6.29。自然增长0.1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下降1.24、0.30和0.94个千分点。 三、城乡结构 全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53.6万人,占总人口的74.8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86.
7、4万人,占总人口的25.1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48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377.1万人,占总人口的50.96;女性为362.9万人,占总人口的49.04。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91五、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91.3万人,占总人口的12.34;1564岁的人口为568.6万人,占总人口的76.8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0.1万人,占总人口的10.82。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86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2.18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8、 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666.3万人,占总人口的90.04;各少数民族人口为73.7万人,占总人口的9.9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16.4万人,增长了2.52;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3.2万人,增长了4.54。 七、受教育程度 全市6岁及6岁以上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101.4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为12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07.4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144.0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2.0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21.3万人。 八、家庭户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户260.3万户,家庭户人口为731.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
9、81人,集体户人口为8.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23人。 1.4产业发展特征 沈阳是中国满洲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沈阳是正在建设中的沈阳经济区(沈阳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工业门类齐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拥有满洲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全国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和全国最高等级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超过400公里,具有
10、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满洲中心城市的沈阳,对周边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经济新中国成立后,沈阳作为重工业基地,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八五”以来,沈阳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更加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沈阳经济出现了4个明显变化:一是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农村经济总量、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改变了沈阳单一的重工业结构。 二是经济质量明显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3亿元,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1/3、技术改造投入的2/3、出口创汇的45%,均来自外商投资企
11、业。四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加快改革和脱困步伐。全市完成工业总值1310亿元,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转换机制、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正朝着好的方向迈进。1998年末,世界银行评选出41座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中国的北京、上海和沈阳位列其中。经过长期积累和发展,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和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形成了不可多得的三大优势。一是地理和区位优势。沟通世界各大港口的大连港、正在开发建设的营口新港和锦州港,距沈阳均不过400公里,决定了沈阳在环渤海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在以沈阳为中心、半径150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以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为主的8大城市,构成了资源丰富、结构互补性强、技术关联度高、驰名世界的辽宁中部工业城市
12、群;沈阳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最大的铁路枢纽和全国最高等级的公路网络,是东北地区不可替代的交通枢纽;作为区域性中心大市场,沈阳对周边城市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的吸纳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备的铁路、公路网络及众多的 对外经济交流合作区域已扩展到近160个国家和地区,同世界上11个国家的12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国家级和区域性市场,使沈阳成为人流、物流和资金流的集散地,并正逐步成为区域性的商贸、科技、交通、旅游、信息和金融中心。二是存量和规模优势。沈阳拥有雄厚的资产存量,形成了较大的城市规模。目前,拥有的资产存量已达到1000亿元。据国家统计局认定,沈阳的城市综合实力居全国第5位。
13、 作为工业大市,沈阳不仅形成了门类齐全、成配套能力强、技术水平较高的工业体系,而且有一批在全国举足轻重的大企业,如东北输变电集团、东药集团、机床集团和沈阳化工股份公司等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巨大的资产存量、较完整的工业门类和城市规模是沈阳振兴的基础条件。三是科技和人才优势。沈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数量较多、层次较高,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自动化、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与环保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体,涌现出和光集团、东软集团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和人才优势为沈阳的振兴提供了关键性条件。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取得新进展,继续推进规模化经 营,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2005年,
14、全市创建农民科技培训基地12个;新建各类富民经济小区697个;拥有农业示范园区56个,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7个,蔬菜保护基地32个,花卉生产基地10个;千元高效田面积达到16万公顷,加快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333个积极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年末,全市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10个,年销售额达95亿元。加强农产品生产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质量。自然资源 沈阳地理条件得天独厚,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已发现的有用矿藏20多种,其中包括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铬、大理石等,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沈阳植被属于华
15、北植物区系的温带油松阔叶林区,总计森林面积14.7万公顷,草场面积8.2万公顷。 沈阳森林面积为14.7万公顷,草场面积为8.2万公顷。水资源总量为32.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面积l1.4亿立方米,地下水21.2亿立方米。沈阳市矿产资源丰富,能源矿产在辽宁省颇有优势,铁、铝土、石灰石、粘土、石英岩等矿产,也具有一定规模。沈阳市主要有沈北、红阳、永乐三个大煤田。我国东部渤海湾的油气产区,经辽东湾延伸到辽河断陷。它北起新民县、南至辽东湾,长约200公里。2. 发展前景随着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均衡与协调发展,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经济板块”格局中,东北地区需要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带动东北地区的
16、振兴和发展。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和沈阳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具有东北亚中心区位、工业经济发达、金融辐射力强、综合交通网络便捷、文化影响力大等优势,最具条件成为东北板块上的国家中心城市。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国家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培育新增长极的必然选择;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实现机制体制创新的内在要求;是面向东北亚、引领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需要。要充分发挥沈阳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带动作用,深化沈阳经济区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加快沈阳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构建大沈阳都市区,推动沈阳经济区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增长极与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经济中
17、心。沈阳是东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全国的工业重镇和闻名遐迩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此,更名盛京,之后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以此为陪都。沈阳有着浓厚的历史底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色。我认为除了发展经济还应从规划的角度尽可能的呈现沈阳的特色。任何事物都有出现成长到消亡覆灭的过程,沈阳的过去现在将来同样符合这一基本规律。我认为沈阳的特色就在于它的历史,而提到历史不得不让人想到沈阳故宫。对于沈阳的历史标签,最好不过的就是沈阳方城,所以对沈阳特色的定义,即是对沈阳方城凸显。沈阳方城改造
18、的重点是在历史文化与经济利益寻求一个平衡,暂且不谈这里面涉及到哪些集团的利益,单就如何将先辈留给后人的东西延续下去来说,我认为现在的沈阳需要一种城市特色认同感,这种特色使人们提到沈阳就能在眼前展现出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在、与未来,它有着自己前进发展的独特的方向,与其他城市所不同。这种特色认同感增加的同时,会带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对整个城市区域特性的重新塑造,是对城市影响力的进一步加强,使沈阳方城区域中心的作用力进一步加大。除了对沈阳方城的规划改造,沈阳其他的历史城区也应得到更多的保护与维护。历史城区由盛京城、满铁附属地、商埠地、张作霖时期扩建区、铁西工业区五个主要地区组成。其中盛京城、满铁附属地为两片重点保护的历史城区。1. 盛京城历史城区保护“皇城居中,廓圆城方”的空间格局特色,保护皇城“井”字形道路格局和视线通廊,保护城墙和边墙遗址等能展示传统格局的文物古迹。严格控制皇城及其周围的建筑高度、体量和色彩,新建、改建的建筑要延续满清、民国建筑文化的特色,禁止大体量建筑的建设。2. 满铁附属地历史城区保护方格网加放射路网的城市空间格局特色,保护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协议书范文
- 2025合同终止的具体法律事实解析
- 2025关于机械设备租赁合同
- 2025深圳市标准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2025短期临时劳动合同协议书
- 2025年深入理解技术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与联系
- 2025精简版的购房合同协议书
- 《全球建筑》课件
- 《常见的健康问题解析》课件
- 《脊柱侧弯的护理》课件
- 母乳喂养知识培训课件下载
- 西安市曲江第三中学行政人员及教师招聘笔试真题2024
- 2025-2030中国竹纤维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策略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委托外包催收合同协议
- 2025-2030中国涂装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预测与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5年版)解读
- 银行系统招聘考试(经济、金融、会计)模拟试卷14
- 心理韧性在咨询中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下册英语Unit 2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2025年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训练题库及答案
- 国开(内蒙古)2024年《创新创业教育基础》形考任务1-3终考任务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