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书 题 目新三板挂牌公司定向增发的盈余管理研究学 院商学院专 业会计学姓 名郑 统学 号1080112106指导教师郑 垚 副教授 2016年 2月课题来源结合会计系给出的选题范围和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并与老师讨论后拟定。科学依据(一)课题的科学意义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界就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我国随着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盈余管理问题也浮出水面。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是指企业管理者以获取一定的私人利益(private gain)为目的,迫于相关利益集团对其盈利预期的压力,在公认会
2、计原则的约束下选择最有利的会计政策或控制应计项目,以使报告盈余达到期望水平。从本质上讲,盈余管理显然是一种利润操纵行为,但利润操纵是通过违规违法的手段弄虚作假,人为地造成利润的增加或减少;而盈余管理则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的会计政策以寻求有利于己的财务结果。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深入,股份制上市公司的蓬勃发展,上市公司报告的盈利质量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自 1990 年 11 月 26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同年 12 月 19 日正式开业,1991 年 7 月 3 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并开业至今,我国证
3、券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飞速发展。在这之后新三板也悄然出现在了人们视线之中。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扩大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首批扩大试点新增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天津滨海高新区。2013年底,新三板方案突破试点国家高新区限制,扩容至所有符合新三板条件的企业。盈余管理是国外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兴起的实证会计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目前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盈余管理作为财务披露的热点问题,受到了中外会计学者的广泛关注。而新三板又是目前资本市场一个很火爆的交易平台,有大量的规模较小但是具有成长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希望登陆新三板挂牌。这类企业
4、数量多、规模小、股权结构与主板差异很大,内部控制水平也与主板有很大差距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具有单独进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对新三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具有以下意义:第一,有助于了解新三板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对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投资者了解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余质量,为其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第二,有助于政策制定者完善相关制度准则。对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可以使监管者完善新三板挂牌公司挂牌、定增、信息披露等方面制度准则的规范,加大新三板公司进行利润操纵的难度,提高利润操纵的成本,防范于未然。特别由于新三板定增的制度较为宽松,新三板挂牌公司存在通过定增进行利润操纵的问
5、题,因此规范新三板定增具有必要性。第三,有助于监管机构设定相应的监管程序和方法。对新三板挂牌公司不同盈余管理方式的研究有助于监管机构设定相应的监管程序和方法,及时发现新三板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尤其是定增过程中的利润操纵行为),规范企业的盈余披露,促进新三板股份转让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第四,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对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余管理效果的研究对于需要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有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在其决定是否进行盈余管理的时候参照行业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带来的后果可以帮助这类企业进行科学的决策。(二)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1国内研究1.1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盈余管理动机的实证研究
6、是早期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内容。陆建桥(1999)选取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22 家亏损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些公司在出现亏损年份及其前后年份是否采取了盈余管理行为,以免出现连续亏损3 年的情况,进行了经验验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亏损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公司连续3 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和处罚,在亏损及其前后年份普遍存在着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王亚平等(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从19952003 年间都存在为避免报告亏损而进行的盈余管理。何问陶和倪全宏(2005)选取了15 家实施MBO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我国公司管理层在MBO 前是否通过会计处理对公司
7、盈余进行管理,研究结果未能发现证据支持管理层在MBO 前一年采用了减少报告盈余的会计应计统计证据。陆正飞和魏涛(2006)研究了我国19982001年间上市公司首次配股后会计业绩下降的现象,实证结果表明,配股公司在配股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无后续融资行为公司配股后业绩下降且操控性应计利润在配股后发生反转,这为配股前盈余管理机会主义观提供了直接证据;有后续融资行为公司在配股后仍进行盈余管理以继续尽可能维持较高业绩。吴联生等(2007)以非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作为基准,运用参数估计的方法,对股票市场是否提高了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股票市场提高了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张昕(200
8、8)选取2001 年12 月31日之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全部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中国A 股上市公司是否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当年亏损或下一年亏损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确会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来实现当年扭亏为盈或者调低利润,为下一年扭亏做好准备。王跃堂等(2009)以A 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新企业所得税法下的盈余管理的避税动因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发现税率降低的公司存在明显的避税盈余管理行为,而税率提高公司的这种行为并不明显。1.2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的实证研究盈余管理主要是在各种法律法规政策所允许的范围内,依据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通过
9、各种交易手段的规划进行的。因此,会计政策的变更对盈余管理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所以,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的实证研究成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十分重要的内容。王跃堂等(2005)研究长期资产减值政策的执行状况,研究结果说明追溯调整政策为公司夯实长期资产,如实反映长期资产的公允价值提供了政策途径,并未演化成公司盈余管理的工具。叶建芳等(2009)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金融资产的分类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发现当上市公司持有的金融资产比例较高时,为降低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管理层会将较大比例的金融资产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持有期间,为了避免利润的下
10、滑,管理层往往违背最初的持有意图,将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在短期内进行处置。1.3盈余管理与关联交易的实证研究关联交易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非常重要的手段。盈余管理与关联交易相关的实证研究内容颇丰,已独具规模,成为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孟焰和张秀梅(2006)选取了20012004 年147 家因关联交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建立模型实证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与关联方利益转移的关系,发现关联交易盈余管理的主要目的和结果是关联方从上市公司转移利益。高雷和宋顺林(2008) 以中国上市公司20022004 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检验了关联交易、线下项目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得出以下结
11、论:计入线上项目的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为获得配股而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计入线下项目的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为避亏而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处于绝对控股地位时或控股股东隶属某一企业集团时,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行为更严重;进行盈余管理时,线下项目与计入线上项目的关联交易具有替代性。郑国坚(2009)以我国20002005 年5 576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会计盈余质量的角度检验关联交易的掏空管观和效率观。研究发现,关联交易主要表现为掏空效应,损害会计盈余质量。1.4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的实证研究公司治理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严重影响公司盈余管理的方式和程度。高雷和张杰(2008)选取沪深两市
12、20032005 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和二阶段回归方法,对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并能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白云霞和吴联生(2008)以我国通过控制权转移进行私有化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国有股权私有化过程中的盈余管理以及信息披露对盈余管理影响的问题,发现国有企业在国有股权私有化前存在降低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信息及时披露对私有化前的盈余管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薄仙慧和吴联生(2009)研究国有控股和机构投资者的治理效应,以及国有控股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方面的交互作用,发现国有控股和机构投资者有利于
13、公司治理的改善,但机构投资者的积极治理作用在国有控股公司中受到限制。苏冬蔚和林大庞(2010) 以20052008 年间1 3361 573 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从盈余管理的角度对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研究,发现正式的股权激励具有负面的公司治理效应。1.5其他与盈余管理相关的实证研究与盈余管理相关的实证研究内容十分丰富,除以上所列重要领域外尚有许多相关方面。如姚宏等(2006)运用实验方法构建具有不同信息结构的市场环境,研究风险偏好与外部监管环境对盈余操纵行为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外部监管环境对盈余操纵行为具有显著约束作用;信息不对称时,信息成本将加重操纵程度,内幕交易者借助信息优势
14、,或者回避风险,或者获取超额收益;非内幕交易者存在过度自信表现;信息结构不影响风险偏好者的操纵意愿,但与外部惩戒力共同影响其最终收益。吴战篪等(2009)检验了2007 年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现象,发现证券投资采用公允价值变动确认损益的方式既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又避免了盈余管理,是一种更好的证券投资收益确认模式。毛新述和戴德明(2009)以19942007 年度的全部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盈余稳健性和盈余管理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发现没有证据表明盈余稳健性的提高导致了上市公司的大清洗行为。谢德仁(2011)利用1999 年、20012007 年上市
15、公司债务重组的数据来研究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监管规则在遏制公司盈余管理方面的作用,发现是资本市场监管规则而非会计准则在影响和制约着上市公司是否利用债务重组来进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实证研究的具体文献在我国最早出现于1999年,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我国,盈余管理研究主要针对特殊公司如亏损,特殊处理,IPO,配股、资产重组等公司展开的,而针对一般的非特殊公司的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尚少。在2006 年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后,出现了许多文献是新准则下的盈余管理研究,学者开始关注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及其手段的影响。起初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盈余管理的动机,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的程度,盈余管理对盈
16、余质量的影响。近年来,尤其是新会计准则发布以来,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逐渐关注于盈余管理与审计、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还有应计项目与盈余管理等方面。我国盈余管理的研究,无论是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相对较晚。而且许多盈余管理的研究,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条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致。现阶段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开始趋向细化,逐渐由盈余管理动机、手段的研究转向与审计、公司治理相联系的阶段,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2国外研究2.1对盈余管理的定义研究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为了某些私人利益,在向外部披露财务报告过程中,有目的地进行干预。Healy 和 Wahlen(1999
17、)认为盈余管理是经理人员通过构造交易及运用会计中的主观判断事项来对会计报告进行修饰,从而误导一些相关利益者对公司业绩的判断,或者影响那些有赖于会计数据的合同的执行结果。2.2盈余管理的动机研究Aharony 等人(1993)利用随机游走模型检验了 229 家工业企业上市前的盈余管理,他们确实发现了在 IPO 前一年调高净利润的证据,但是显著性很弱(t=1.53),在其他年度并没有发现盈余管理的证据。Chanery 和 Lewis(1998)对 489 家 IPO 企业利用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收入平滑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收入平滑与企业业绩正相关,即业绩好的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其业绩变化小于经营现
18、金流量的变化,同时他们还发现 IPO 企业利用操纵性应计利润进行收入平滑。Aharony 等人(2000)对中国 B 股和 H 股 IPO 中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他们通过对中国1992-1995 年 83 家中国国有企业对外国投资者发行 B 股和 H 股前后六年总资产收益率的变化,其中的总资产中剔除了现金,从侧面验证了 IPOIPO 中盈余管理的存在。Yoon 和 Miller(2002)则研究了韩国 1995-1997 年建 28 个行业的 249 例季节性股票发行中的盈余管理,他们采用三种方法:应计利润差异、相关关系和符号变化,发现了韩国企业在季节性股票发行中的盈余管理证据。Shivak
19、umar(2000)与 Rangan(1998)和 Teoh 等人(1998)不同,Shivakumar(2000)考察了宣布季节性股票发行前后的盈余管理情况,他发现在公布信息前 4 个季度和公布信息后 4个季度确实存在显著的盈余管理证据。但是对于股票收益,从理性预期角度出发,他认为,由于投资者是理性的,当公司公布了季节性股票发行计划后,他们将预测到盈余管理的存在,因此一旦公布了季节性股票发行计划,投资者将修正其原来对公司盈余的预期,因此他认为公布季节性股票发行前的盈余管理与公布后的市场股票收益负相关,实证结果支持了其结论。Kinnunen 等人(2000)利用累积超额剩余盈余(cumulat
20、ive abnormal excess earnings)的方法对 39 个芬兰股权再融资企业在融资前后共五年的预期股利增长及市场反映进行了研究,从侧面印证了芬兰企业再融资中盈余管理的存在。Spiess 和 Affleck-Grave(s1999)对企业发行定息债务(straight debt)和可转换债务(convertible debt)后的长期股票投资收益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发现:控制了企业规模和账面/市值比后,定息债务在发行五年后比配对企业低 19%(中位数),在小企业、新兴企业和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中尤为明显;而可转换债务则20%。他们将其解释为发行债务企业的风险低于没有发行债务的企业,
21、但是由于不能捕获发行企业和没有发行企业的风险差异,因此没有给出实证证据。他们认为企业当局在发行前意识到股票价值被高估,因此通过发行某种证券(股票或债券)来向公众传达一种股票价值被高估的信号。Cheng(1995)和 Jung(1995)等人发现债务发行后长期收益为正,但是没有显著性;Jewell和 Livingston(1997)对定息债务发行三年后的股票收益进行研究,没有发现股票收益下降的证据。Lee 和 Loughran(1998)则发现了在可转换债务发行后股票收益下降的证据。而 Eddey 和 Taylor(1999)对澳大利亚企业在接管中目标企业的盈余管理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们将接管企业
22、董事会对接管建议是否接受分为接受和拒绝两组样本,对于接受组子样本,为了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显然有向下的盈余管理动机,即操纵性应计利润为负,而对于拒绝组子样本,则有正的盈余管理动机。他们的实证结果没有支持他们的假设,而对于接受组,虽然有负的盈余管理,但是没有统计显著性,而拒绝组的盈余管理也为负,虽然也没有统计显著性。Black 等人(1998)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资产交易中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企业为了平滑盈余,往往会出售资产,在这些国家,允许对出售的资产价值重估,为了平滑企业盈余,这些企业往往利用资产交易进行盈余管理,实证结果支持了他们的结论。Burgstahler 和 Eames(1998)发
23、现,上市公司有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预测而从事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别是,如果实际盈余低于证券分析师的预测时,企业经理人员通过向上的英语管理来迎合证券分析师的预测。更进一步,Abarbanell 和 Lehavy(1998)对利用证券分析师的投资建议(买、持有或卖)来预期盈余管理的方向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得到证券分析师“买”的建议的上市公司有进行向上的盈余管理,而得到“卖”的建议的上市公司有进行向下的盈余管理,因此他们发现上市公司又迎合证券分析师的行为。Bushee(1998)发现,当公司的股权主要被机构投资者所持有时,公司极少通过减少研发费用的开支来避免报告盈余的降低,即不存在盈余管理。但是如果这
24、类机构投资者是短期炒作型的机构投资者,则存在通过减少研发费用来提高报告盈余,即存在向上的盈余管理。Sweeney(1994)对 22 家违反债务契约,具有强烈的英语管理动机的公司进行案例分析后发现,仅仅 5 家企业通过是盈余增加的会计变更达到推迟一个或几个季度的技术性违规目的,频率相当低(仅仅为23%)。但由于她的样本企业只包括实际违反债务契约的公司,而没有包括那些成功的进行了盈余管理从而没有违规的公司,因此,她可能低估了基于债务契约而进行盈余管理的频率。许多实证研究则对企业接近债务契约临界点时的盈余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Holthausen 对接近股利限制临界点的公司的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进行了
25、实证检验(从加速折旧法转为直线法)。Healy 和 Palepu(1990)、DeAngelo 等人(1994)对接近股利限制契约临界点的上市公司是否改变会计分法、会计估计或者、应计项目以避免降低股利或者重组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这些企业极少进行盈余管理,而是通过减少股利支付或者重新缔结契约。这不符合给予债务契约的盈余管理假设。Lim 和 Matolesy(1999)调查了澳大利亚 20 世纪 70 年代遭受价格管制的企业的盈余管理。1973 年赢得大选胜利的工党新政府颁布了价格公平法(Prices Justification Act),同时建立了价格公平法庭(Prices Justifica
26、tion Tribunal,PJT),要求澳大利亚境内的过去 12 个月内销售收入超过2000 万美元的企业和企业集团接受价格管制,即这些企业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在提价前必须向价格公平法庭通报,价格公平法庭对是否提价具有批准权,对提价理由也有召开听证会调查的权利。1974 年 12 月自由乡村联盟政府上台后,PJT 功能逐渐改变和减弱,在 1981 年 PJT 解散。因此可以预期打算提价的企业,将在提价前通过操纵性应计科目调低利润以使提价建议被采纳,实证结果支持了他们的结论。2.3盈余管理的方式的研究2.3.1 应计利润管理的方式以前的会计研究已经记录了盈余管理的两个主要的方式。最普遍的研究方法
27、是应计利润管理(如 Healy,1985;Jones,1991;McNichols 和 Wilson,1988;Rangan,1998;Teoh 等人,1998;Phillips 等人,2003)。本质上来说,一个管理者为了改善当期的盈余可以通过收入的加速确认和费用的减缓确认从未来期间借取盈余。除了检查的成本,这个盈余管理的方法带给未来盈余成比例减少的成本;未来期间的盈余会相应地较低,由于净收入被加速确认到当期盈余中。2.3.2 操纵真实经济交易的方式第二种盈余管理的类型可能通过操纵真实的交易,如利用非经常损益调节利润,利用关联方交易调节利润,提供价格折扣来增加销售和减少可操纵的费用如 R&a
28、mp;D 来管理盈余等等(如 Baber等人,1991;Dechow 和 Sloan,1991;Bushee,1998)。这种活动可能增加收入或者净收入,但是他们也是花费成本的。例如,削减 R&D 支出来管理盈余可能导致与放弃 R&D 机会相关的未来收入的损失。另一方面,操纵真实经济交易没有违反 GAAP,这个盈余管理的工具被期望要比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有着更低的检查成本。2.3.3 资产减值准备的方式Beaver 等(1989),Beatty、Chamberlain 和 Magliolo(1995),Liu、Ryan 和 Wahlen(1997),Ahmed、Takeda 和 T
29、homas(1999)等的研究都发现银行运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Petroni(1992)、Beaver 等(1998)、Nelson(2000)等发现保险公司利用索赔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Teoh、Wong 和 Rao(1998)发现 IPO 公司将固定资产折旧和坏账准备作为盈余管理的方法。2.4盈余管理计量模型方面Jones 在 1991 年以(Healy 1985)及(DeAngelo 1986)的模型为基础,将总应计利润同样分为操纵性应计利润和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但是 Jones 首先抛弃以前的观念,放弃将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为每期都不变的假设,抛弃以往使用总应计利润来估计非操纵性应计
30、利润的方法。因为事实上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本来每一期都应具有变动性。因此 Jones 提出以时间序列的模型,将销货的变动与折旧性资产的总额,对非操纵性应计利润所产生的影响加入考虑,不再受限于非操纵性应计利润为固定不变的假设;Jones 认为:销货收入变动是管理当局在进行盈余操纵前最能客观衡量公司营运状况的指标,因此作为经济成长的控制变量,而财产(gross property)、厂房(plant)及设备(equipment)则为折旧费用的代替控制变量。研究内容全研究共分为绪论、理论综述、理论研究与制度分析、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实证分析、结论与建议六大部分。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
31、法、研究框架、主要贡献与创新点等部分。研究综述主要在概念、动机、后果、计量模型等层面对前人对盈余管理研究的进行总结。理论分析与制度分析主要对盈余管理的产生原因在理论和定增制度上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引出研究假设。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主要界定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概念、样本的选择、盈余管理模型的选择并且提出了研究假设与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主要对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余管理的盈余管理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与t检验,对其盈余管理的动因和后果做了回归分析。结论与建议主要根据回归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并对于监管者和新三板挂牌公司提供了一些意见与建议。具体目录为:第1章 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1.1.1研究背景1.1.2研究意义
32、1.2研究内容与方法1.2.1研究内容1.2.2研究方法1.3研究框架1.4研究贡献与创新1.4.1主要贡献1.4.2创新点第2章 文献综述2.1对盈余管理概念的研究2.2对盈余管理动机的研究2.3对盈余管理后果的研究2.4对盈余管理计量模型的研究第3章 理论研究与制度分析3.1 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3.1.1 委托代理理论3.1.2 信息不对称理论3.1.3决策有用性理论3.1.4应计制会计以及监管漏洞3.2新三板公司定增制度分析3.2.1新三板公司定增定价3.2.2 新三板公司定增锁定期3.2.3 新三板公司定增审核期限第4章 研究假设及研究设计4.1研究假设4.2样本选择与数
33、据来源4.3 盈余管理计量模型 4.3.1 应计盈余管理计量模型4.3.2 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计量模型4.4变量的含义及度量方法4.5研究模型4.5.1定增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关系模型4.5.2定增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关系模型4.5.3盈余管理与未来业绩、成长性关系的模型第5章 实证分析5.1描述性统计与均值T检验5.1.1 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描述性统计5.1.2 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余管理水平的均值T检验5.1.3新三板挂牌公司其他指标的描述性统计5.2相关性分析与多重共线性的判断5.2.1相关性分析5.2.2多重共线性的判断5.3多元回归结果分析5.3.1定增对公司的盈余管理影响模型的
34、回归结果5.3.2盈余管理对公司成长性和未来盈利能力的模型回归结果分析第6章 结论与建议6.1研究结论6.1建议参考文献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参考文献,对企业盈余管理的模型、动机作用效果等理论进行了研究,对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定向增发制度进行了总结。(2)定性分析法:对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余管理度量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前人对于主板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找出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余管理的特点;对自变量以及控制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且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等。(3)实证研究法:课题借鉴陆建桥的扩展琼斯模型对新三板挂牌公司应计
35、盈余管理现状进行度量;借鉴Roychowdhury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总额模型,通过计算操控性生产成本和操控性酌量费用对新三板挂牌公司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现状进行度量。对假设中提出的新三板挂牌公司的定增与否、财务杠杆、资产规模等等因素与新三板挂牌公司盈余管理的度量结果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对于盈余管理对企业的未来业绩增长、盈利能力等项目的影响也建立了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二)技术路线:查阅相关文献选定课题具体研究任务的确定以及时间分配文献综述、选题意义、理论依据等部分的完善新三板上市公司基础数据的收集模型的建立(文字描述与公式表达)新三板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计算定向增发数据的收集会同其他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假设的提出与回归模型的建立分析回归结果得出结论整理成果形成论文。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研究计划:3.1-4.1收集新三板上市公司的数据、整理资料;对计量盈余管理的模型进行介绍说明;计算出各个行业的盈余管理水平并作描述性分析。4.1-4.15运用回归法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假设依据已经计算出的盈余管理数据进行回归分析。4.15-4.29文献综述的完善,理论研究的完善以及其他文字表述部分的完善。形成初稿。4.29-5.15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完善毕业论文。预期成果:一篇一万字以上的论文。论文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满足查重的要求,符合学术规范性。特色或创新之处一、对新三板即中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拔罐器合作协议书
- 2025年数显读卡仪合作协议书
- 2025年娱乐、游览用船舶合作协议书
- 社区活动组织及场地租赁协议
- 电子合同登记协议
- 智慧城市规划与设计合同
- 航空航天行业航天器动力系统方案
- IT行业软件开发工程师出生日期及工作证明(6篇)
- 商业办公空间装修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协议
- 合作研发创新科技产品协议
- 旅行社企业章程范本
- 2025年宁波余姚市直属企业招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心理健康测试》课件
- 输变电工程监督检查标准化清单-质监站检查
- GB/T 26718-2024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要求
- 《心房颤动》课件
- 静脉输液操作考试流程
- 校园艺术团指导教师聘用合同
- 护理记录与交班制度
- 2024-2030年中国海外医疗中介服务行业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分析报告
- 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