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_第1页
21 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_第2页
21 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_第3页
21 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_第4页
21 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1与朱元思书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学生回答。)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许多,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吴均去欣赏一下富春江的奇丽景色。二、解题:“与朱元思书”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三、笔者简介: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

2、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

3、3;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绝大部分散失。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5分钟后我们看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1.学生自学。2.学生质疑。师:同学们在读音和停顿方面还有没有解决不了的的地方?3.指学生读课文(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4.再指生读课文。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6.再指生读课文。7.齐读课文。五、正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

4、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你认为重点的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8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正确。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2.小组交流自学成果.3.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4.交流展示.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重点词语:(板书)第一自然段风烟:指烟雾。共色:一样的颜色。俱:都。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

5、:。这句是笔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从,顺、随。第二自然段缥碧:青白色。急湍:急流的水。直视无碍:能够看到底,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清澈见底。奔:飞奔的马。第三自然段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相鸣:互相和鸣。戾天:到天上;戾,至。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经伦:筹划、治理。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边,名词作状语。(11)犹:好像,如同。(12)交映:互相掩映。4

6、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5指生翻译课文。六、课堂小结。(学生谈收获)七、当堂训练。考考你,屏幕出示练习题。(1) 解释词语。风烟俱缥碧忘反相鸣轩邈急湍经纶(2) 翻译句子。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八、全班自由朗读全文九、作业:背诵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欣赏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致。2体会笔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笔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教学难点:理解“鸢飞戾天”两句,领会笔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与朱元思书这个课,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

7、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或图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如果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二、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2)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奇山异水”的(可以从修辞、描写角度等方面思考)。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将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8分钟后比谁说得具体。1学生自学。2师生交流。老师归纳:(1)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

8、直视无碍”)和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2)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形声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3师质疑: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

9、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三、探究拓展参考1.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参考2.置身于这样的奇山异水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请你在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并结合这句话谈自己的理解。)(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提示: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

10、富春江的山奇水异。抒发了作者向往自然,厌恶尘俗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四、当堂训练。(幻灯片)你一定能准确解答语段后的问题!(来吧!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_,_。_,_。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_,_;_,_。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_,_。_,_;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足原文。2.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南朝梁的_家_。3.富

11、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请用文中原句回答)4.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5.全文共三段,_段是第一层,为总写,以“_”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_段是第二层,为分写。先写“异水”,以_写水流舒缓处,以_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_、_、_、_、_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_、_、_、_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6.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1.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泉水激石 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 嘤嘤成韵 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 在昼犹昏2.文学 吴均3.“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视觉方面:“风烟

12、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5.一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三段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 竞 轩邈 争 直 泉声 鸟声 蝉声 猿声6.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五、作业放飞想象的翅膀。请将这篇文章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加入自己的想象。21 与朱元思书吴均咏曼初中 陈永平一、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知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3.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

13、然的美。二、教学重点 1. 诵读课文。 2. 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自然的美。三、教学难点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四、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 (板书文题、作者。) 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

14、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二、展示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三、首轮学习(一)自学指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拿起笔勾划出自己不认识或认为应该注意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和字典,达到读准字音的目的。(4钟后比一比看谁学的更好!)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二) 交流研讨1.词语展台:同学主动把本文的生难字写在黑板上。2.师生共同从音形义三方面完成黑板上所写的生难字。3.学生在随堂练本上开始练习。(三)质疑答疑1.学生质疑:你还有哪些字读不准字音的提出来,其他同学帮你解答。2.教师质疑:读这篇描写山水景物的文章应注意些什么?四、朗读指导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

15、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找4-5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给予准确的评价。五、专项训练1.指名读课文。(后进生)2.给下面的字注音。缥( ) 湍( )轩( )邈( )泠( )   戾(  )  纶

16、(   )鸢( )窥( )柯( )     3.简介作者。 本文作者   ,字  、  朝 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六、课堂小结 让同学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看看有多少同学会背课文了。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由学生齐读课文直接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二、展示目标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识记重点文言实词的理解。三、首轮自学(一)自学指导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并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对于不能解决的字或句子做上标记,组内共同讨论,实在不会的大家共同讨论完成。(时间8分钟,看哪个小组完

17、成的更好)(二)交流研讨以小组为单位逐字逐句翻译课文,教师对重点词语突出强调并进行板书。(三)质疑答疑1.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或句子,其他同学帮助解答。2.教师质疑:教师提问重点字的理解或句子的翻译,学生抢答。(四)专项训练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1)风烟俱尽(    )       (2)从流飘荡(    ) (3)一百许里(    )  (4)水皆缥碧( 

18、   ) (5)直视无碍(    )  (6)急湍甚箭(    )(7)皆生寒树(    )       (8)负势竞上(    ) (9)互相轩邈(    )  (10)争高直指(    ) (11)千转不穷( 

19、60;  ) (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    )     (14)经纶事务(    ) (15)窥谷忘反(    )(16)横柯上蔽(    ) (17)在昼犹昏(    ) (18)疏条交映(    )2.翻译下列句

20、子(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参考答案:1.(1)全,都  (2)顺着  (3)表示大约的数量  (4)青白色   (5)阻碍  (6)急流  (7)耐寒碧绿的树   (8)凭依  (9)作动词,比高远  (10)向  (11

21、)同"啭",鸟鸣声  (12)至  (13)平息  (14)筹划、治理  (15)同"返",返回  (16)树枝  (17)白天  (18)掩映 2.(1)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2)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3)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4)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5)横斜

22、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6)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四、课堂小结把你学到的文言知识在笔记本上归类。教师指导:1.通假字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2.古今异义词(1) 一百许里。许:表约数,左右;应允,可能。(2)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罪过,乖张。(3)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指政治规律。 3.一词多义天下独绝     形容词,绝妙。    猿则百叫无绝  动词,断,停。4.词类活用(1)风烟俱净  

23、0;形容词作动词,消净,散净。(2)任意东西   名词作动词,往东,往西。(3)猛浪若奔   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4)互相轩邈   形容词作动词,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5)望峰息心   动词使动用法,使停止,平息 。(6)横柯上蔽   名词作状语,在上边。五、布置作业:不会背课文的同学自己抽时间背课文。 第三课时一、创设情境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本文都写了些什么?然后导入到本课的学习。二、展示目标1.学习本文景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大

24、自然的美。2.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三、首轮自学(一)自学指导你认为作者什么地方写得最好?简要说明你自己的理由。5分钟后看谁最有见解。(二)交流研讨 问题预设: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写水色、水清、水急。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2.从听觉来写: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

25、,令人神往。 3.从视觉来写: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中的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4)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人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

26、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4.本文兼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写景动态:游鱼,泉水,好鸟,蝉,猿。静态:细石,高山,寒树。(四)质疑答疑教师质疑:你学会了哪些写景的方法?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四、二轮自学(一)自学指导(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3.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5.文章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的更好。)(二)交流研讨要点提示:1.本文主要描写了从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奇山异水的景

27、色。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2.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余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3.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仗和声律。4.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 作者是

28、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

29、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5.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三)、质疑答疑对于本文的学习,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知识?学生提出后分学生、教师层面给予解答。五、专项训练不同基础的同学默写课文不同的语句。六、课堂小结请同学谈本文的学习收获。第四课时(综合训练)1.下列加线的字

30、注音。泠泠作响( )缥碧( )急湍( )鸢飞戾天( )( )轩邈( )( ) 嘤嘤( )成韵2.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1)风烟俱尽(    )  (2)从流飘荡(    )(3)一百许里(    )  (4)水皆缥碧(    ) (5)直视无碍(    ) (6)急湍甚箭(    )(7)皆生寒树( 

31、   ) (8)负势竞上(    )(9)互相轩邈(    ) (10)争高直指(   )(11)千转不穷(    ) (12)鸢飞戾天(    )(13)望峰息心(    )(14)经纶事务(    )(15)窥谷忘反(    )

32、0;(16)横柯上蔽(    )(17)在昼犹昏(    )(18)疏条交映(    )3填空。(1)本文作者     ,字     、     朝 文学家。本文选自后人所编辑的     。(2)作者描绘富春江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山水之美,概括为“     

33、;  、      ”八个字;第二段写“   ”二字,抓      和     特点;第三段又分写“      ”,多层次展开描绘。(3)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5)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 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 特征。(6)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7

34、)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蝉则千转不穷(尽)B.负势竞上(凭依)C.横柯上蔽(隐蔽)D.

35、好鸟相鸣(美丽)(2)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3)下列加点字不是虚指的是(  )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C.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D.蝉则千转不穷,猿则

36、百叫无绝(4)下列加点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此人-为具言所闻(5)文中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6)本文有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也有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请分别找出两方面的对偶句各一组。A视觉上的对偶句  B听觉上的对偶句 

37、; (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2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逸夫学校 于海凤 蔡春娟 李志敏 霍美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教学重难点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你对陶渊明有哪些了解?生:答补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诗人。东晋末年,社会黑暗,风气污浊,很多人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社会上充斥着虚伪与欺诈。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统治阶级不满,辞去

38、官职,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他隐居农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和农民交朋友。这期间他除了写出许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的诗以外。也写了些表现自己美好政治理想的作品。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他写的桃花源记,这节课我们学习他用史传笔法写的一篇自传五柳先生传。二、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质疑。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生:答2检测给下列字注音:(幻灯片显示)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n) 汲(jí) 俦(chóu) 觞(shng)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

39、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4.再指生读课文。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6.齐读课文。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自学指导: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3.交流展示。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重点词语:(

40、板书)许:处所; 会:体会、领会; 意:书中的旨意; 旧:旧交、旧友; 造:往、到;期:希望、愿望; 穿结:打补丁; 觞:酒杯; 乐:以为乐; 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萧然:空荡、空寂。4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练习巩固。5指生翻译全文。六、课堂小结。七、综合训练(1) 解释句中加粗词的含义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每有会意 亲旧知其如此 造饮辄尽 期在必醉短褐穿结衔觞赋诗以乐其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4)翻译下列句子。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学生回答,明确:(1)许:处所;会:体会

41、、领会;意:书中的旨意;旧:旧交、旧友;造:往、到;期:希望、愿望;穿结:打补丁;觞:酒杯;乐:以为乐;戚戚:忧愁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萧然:空荡、空寂。(2)之(他,代词;的,助词)言(说,说话;言语、话)其(他,第三人称代词;其中的;语气词,表揣测、反问)甚(详细;重要)意(意旨;神情)得(得到;益处)志(标志;志向;志趣)去(离开;距离)(3)赞曰(传记后附的评论性文字。今义指称赞、赞美)字(古人除姓、名外,另取的别名。今指文字)(4)他一来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一边喝酒一边吟诗,

42、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导入。师:同学们还记得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的内容吗?生:齐背诗文。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师:陶渊明的很多诗文都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宁静闲适的隐士心境。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五柳先生传,看看这篇文章寄寓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二、展示目标:了解人物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体会个性鲜明的写人方法。三、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

43、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怎样的形象?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将你的理解批注到旁边。6分钟后比谁谈得具体、深刻。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2.小组交流3.师生交流研讨。(1)要点提示: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展现了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二是饮酒。“性嗜酒,期在必醉”,展示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三是著文章。“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描述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生。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处于贫困之中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 (

44、2)难点突破。师质疑: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要点提示: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读书态度) 四、问题探究(幻灯片) 1.“赞”语与前文有什么联系? 2本文最大的特点是多用否定句,请从文中找出这些否定句,想一想多用否定句有什么作用?要点提示:1.文后的“赞语”是作者仿照史家笔法加的评论性的文字。赞语的实质是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正好与前面写到的“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最大的特点

45、和优点。传赞一体,互为补充,使人物个性更为鲜明。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世人有种种追名逐利、矫揉造作之事,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这样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人胜。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文借五柳先生给自己写自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本文语言朴素平淡,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纯真可亲而又意味隽永,我

46、们都不禁陶醉其中。我们应该感谢陶渊明,是他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建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为我们营造了平淡真淳的艺术境地。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作为古代文人心灵中的一片净土,作为时代尘嚣中用尊严扛起的一面旗帜。六、综合训练:(1)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2)“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又怎么能“晏如”?(3)从哪些方面入手刻画这一形象的?突出反映了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4)如何看待五柳先生的“不慕荣利”?你喜欢五柳先生吗?请说明理由。23 马 说逸夫学校 于海凤 蔡春娟 李志敏 霍美玲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教学重难点

47、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伯乐相马”的成语,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二、出示学习目标:(大屏幕展示)1正

48、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三、文学常识简介:(大屏幕展示)1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2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四、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质疑( 师:预习时你遇到哪些读不准的词、句?)2给下列红字注

49、音: (幻灯片显示。)骈死 槽枥 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不外见 无马邪3指读课文,正音。(先请差生读),其他同学点评(可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老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并正音。4.再指生读课文。5.学生自由练读课文。6.齐读课文。五、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重点词语。自学指导: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自己的文言积累翻译课文,将重点词语的理解批注到书上,自己解决不了的地方做上标记。10分钟后我们,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看谁翻译得更准确。1.学生自学,老师巡视。2.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学生解答不了的老师点拨。教师适时板书重点词语。师问:有没有翻译不了的词、句?

50、3.交流展示。按照“读文-释词-译句”的方式翻译课文,一人译一句。(翻译过程出错的地方,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重点词语:(板书)祗:只是 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或: 有时 食马者:食通“饲”喂。喂养马的人 虽:即使 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现不出来。 且:尚且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 道:正确的方法 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临:面对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4学生自由译文。5指生翻译全文。六、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七、综合训练:1填空。马说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字 旧时被列为 之首。本文选自 。2

51、翻译下列词语。祗: 骈死: 槽枥: 或: 食马者: 不外见: 且: 策: 尽其材: 通其意: 3. 翻译下列句子。(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译: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 (3)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译: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它的主人运送柴火,还遭到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瘪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今天

52、我们继续学习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二、展示目标:(大屏幕展示)1理解本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并把自己的理解批注在书上。1.文章开头作者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2.没有遇到伯乐时,千里马的遭遇如何?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其原因是什么?4.作者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5.文中那句话点明了本文主旨?(10分钟后看谁理解得透彻,谈得深刻。)(一)学生自学(二)交流研讨要点提示: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伯乐对千里马起着决定作用,千里马依赖伯乐。)2祗辱于奴

53、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三句话道尽千里马“没世而名不称”之悲)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将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揭露的淋漓尽致。)5其真不知马也。四、问题探究1.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物、马吗?2.全文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着怎样的感情?要点提示:1.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发现并赏识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人。2.全文寄托了作者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懑之情。五、拓展延伸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

54、、人尽其才?请你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六、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自己对于本节课的收获)七、综合训练1.文中第一段描述“千里马”悲惨处境的句子是 。2.本文中“伯乐”喻指 ,“千里马” 喻指 ,“食马者”喻指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5.根据语境,在划线处填上与马有关的词语。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建功立业的战具,至今还流传着许多与之有关的成语。如:比喻富有经验熟悉情况,称为 ;比喻光阴迅速称为 ;说年老雄心依旧在称为 ;祝事业有成则言 。 24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逸夫学校 于海凤 蔡

55、春娟 李志敏 霍美玲第一课时学习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从古到今有许多有识之士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生答。师: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一篇勤学故事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参考):我国古代文化中刻苦求学的故事    囊萤映雪:囊萤,以囊盛萤。晋书·东胤传:“(胤)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以照书,

56、以认继日焉。”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北人,性敏好学,家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址三引汉书:“孙花色品种字文宝,发学,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时大儒。”    凿壁偷光:又作穿壁引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二、展示目标(幻灯片)学习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介绍文学常识1介绍作者。 (学生自己介绍,教师补充。) 他是明朝主要的开国文臣,明初文学家。他年少

57、时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晋等。元朝至正九年,召他为翰林院编修,因为身老不仕,隐居龙门山著书。明初,征他作江南儒学提举,让他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后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四川,途中病死。他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集。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