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虚拟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方法研究_第1页
网络虚拟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方法研究_第2页
网络虚拟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方法研究_第3页
网络虚拟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方法研究_第4页
网络虚拟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方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网络虚拟环境下大学生自我教育方法研究    摘要:建立安全有效的高校网络秩序需要大学生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学会在网络虚拟的环境下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常用的自我教育方法类型有:网络自我修养法、网络素养提升法和网络实践法等。运用这些方法时大学生要积极倡导自律精神、主动学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辨别力与免疫力,这样才能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教育走向自我教育,才能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从自发到自觉的良性过渡。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教育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规划项目“新常态下网络反腐的运行机理及实现路径研究”

2、(jxgxdjkt.gh201568)。自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根据社会标准和道德规范自觉的进行,反映了主体意识上的一种主动、自觉。“自我教育是衡量教育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归宿。教育只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自我教育才是真正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1。所谓网络自我教育方法是指受教育者通过网络自我学习、自我反思、自我修养等方式,自己教育自己,主动接受先进的思想与正确的理论,自我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一种方法。一、常用的自我教育方法类型(一)网络自我修养法网络自我修养法是指大学生网民个体在思想、道德、政治、学问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反省、自我改造

3、,以及所达到的能力、素质和水平等方法。自我修养是培养和完善道德人格的桥梁和纽带,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内化”的心理过程。未来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和教育的社会,教育的真谛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和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教育。”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外因是转化的条件,内因是转化的依据,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作为网络时代的主要受众群体,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和驾驭网络、把握自己,如何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关键在于加强自身的内在修养,在内心世界陶铸道德定力。我国

4、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自我教育与道德修养,他们常常“一日三省吾身”,即使在无人之处也要求能做到“慎独”。他们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习惯,形成自觉,不管在人前,还是在独处的时候都一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慎独”是一种道德境界,是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是“网络文明自律培育的理性回归”2。网络赋予大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与魅力,促进了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地位的确立。因此,大学生网民要倡导以“慎独”为特征的道德自律,提倡“慎独”精神,树立网络道德意识,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积善成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大学生应主动了解国内外重要

5、时事,积极参加网络思想政治专题讲座,认真学习网络道德规范,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积极提高思想政治觉悟,明辨是非,主动进行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评价,在虚拟的空间里遵纪守法,勇于同各种不道德现象作斗争。还要认真学习网络知识,倡导文明上网,提高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价值感,加强自我保护,抵制诱惑,要有意识地控制上网时间,做到有节制的上网,而不至于成为“迷途的羔羊”。大学生要加强自身自制能力的培养,不迷恋网络,要正确处理好上网与学习的关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激发受教育者内在的自觉性,并使其将接受教育内化为自我教育,从被动的接受地位上升为主动的习得地位,最终获得个人的自由”3。强

6、烈的自我意识是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唤醒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要我听”转变为“我要听”。高校教育者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法规、网络知识、网络道德、规范伦理教育和网络行为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养,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激发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规范的热情。在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修养时,教育者应特别重视和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输血”为“造血”,变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网络理论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其参与理论学习的主动性

7、,让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其自我控制、自我反省、自我评价和自我创新能力。(二)网络素养提升法网络素养,是“借助网络接近、分析、评估、创造信息,以及建构和扩展虚拟社会关系网络的综合能力”4。网络素养提升法是指在网络的环境中道德主体所采取的自我道德教育和自我道德完善的方法。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有些大学生自身人文素养不高,精神动力不足、价值取向混乱、道德修养薄弱,他们终日与电脑相伴,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恋中无法自拔。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是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的大环境所决定的,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使他们自

8、身具备免疫能力,大学生网民如果没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便无法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网络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每个大学生都应具备的品质。大学生网民要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来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要学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信息、计算机和网络,要有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信息传递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能够使用网络、驾驭网络,自觉地抵御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极的社会思潮与腐朽的生活方式,自觉地抵制一切黄色、庸俗、反动、虚假的信息,把维护网络信息的纯洁作为自己的责任与使命。大学生网络问题的解决,有赖于网络文明行为的养成,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责任和义务,要求做到爱国

9、、守法、文明、诚信,引领和推动网络文化建设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大学生只有勇于开拓、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学会选择,识别良莠,明辨是非,遵守规范,履行责任,诚实守信,才能在多样化的价值观的信息面前提高对信息异化的免疫力,摆脱信息异化的控制,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判断,形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和道德信念。对大学生网络素质的培养,需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网络认知和网络意识,重视大学生的主体自省与自我构建,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修养、气质,激发其道德良心,不断启发大学生进行自我思想教育的自觉性,积极引导他们自觉履行和恪守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道德规范,提高网络自律意识,远离

10、低俗网站,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合理的网络行为意识,发挥他们的自省作用,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网络道德情感、判断能力以及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完善人格修养,能够自主、自觉地进行健康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习惯,才能做到从自发到自觉的良性过渡。(三)网络实践法实践是人的思想认识的重要来源与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思想认识的目的。实践出真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在网络世界中,虚拟与真实交织,但网络的虚拟并不是虚构或者虚无,网络虚拟世界实际是现实世界的扩展与延伸,没有哪一种网络行为是完全独立和脱离于现实世界的。网络实

11、践法是指是通过网络模拟现实实践的内容,提供比较真实的情境,达到现场亲身实践的效果方法。网络虚拟实践可以检验课堂教学、反思社会现实,可以弥补现实中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与不足。它能够使大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不同层面的社会现象,学会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维的能力。例如,在网上可以参加“走进西柏坡”、“再上井冈山”、“重走长征路”等虚拟实践活动。网络实践可以使大学生走出封闭的象牙塔,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不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将社会要求的内容“内化”为思想政治情感与信念,“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实

12、践的基础上达到思想与行为的辩证统一,实现虚拟与现实的有机联动,必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自我教育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马克主义理论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把自我教育贯穿到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做到自觉文明上网,构筑抵御不良网络信息的“防火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网络法律知识竞赛、社会调查、演讲比赛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抵制网上低俗之风。要充分利用网络费用低、速度快的特点,进行网上社区服务,网络社区是一定群体的网民为了共同的兴趣、需求而聚集在一起互相交往的虚拟活动场所。高校还可以开展网络社会调查

13、、网上调研、网络论坛、网上技术服务、模拟科学实验、业务模拟实习、网上倡议活动,开展一系列有益健康的、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网上模拟参观、考察、调查、网上公益活动、社区管理、网上专题论坛等活动,设计模拟实践、模拟调查、模拟访问问卷等。通过这些活动,既考验了大学生的耐力,又增强了他们的团队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克服学生的叛逆心理,培养学生骨干,鼓励学生干部和思想政治较为成熟的学生担任网络版主、管理员、信息员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网上与网下互动的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大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网络虚拟实践中接受思

14、想政治教育。比如,可以经常性地组织一系列有关网络的知识讲座、报告、辩论、论坛、竞赛、征文等活动,举办网络技术大赛、网络创意大赛、电子商务比赛等,通过网络创作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动地把自己的思想转化为正确的行为,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与行的统一,这样既提高了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同时使他们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二、网络自我教育方法运用的路径(一)积极倡导网络道德自律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道德发展过程是从“无律”到“他律”,再到“自律”,道德“自律”是道德的最高境界。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数字化空间,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滋生了网络各种犯罪行为,如:制作和传播计算

15、机病毒、“黑客行为”、传播垃圾文件、侵犯他人隐私、网络诈骗以及传播暴力、色情信息等。由于大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还很弱,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强,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伤害,有的大学生在现实中循规蹈矩,在网络中却肆意妄为。有些大学生心理脆弱,自律性差,在远离了父母后,缺乏约束力和自控力,沉溺于网络虚拟交往而忽视现实交往,造成对现实世界的自我封闭;有的产生厌世心理,对社会现实中的不理想感到悲观失望,从而转向上网去猎奇、宣泄、寻求慰藉,精神上得到暂时的满足;有的大学生他们网上“生龙活虎”,网下却“冷若冰霜”,他们当中有许多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交友、色情浏览、网上电影,对网络产生依赖,网络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16、他们只要一天不触网,就会感到焦虑、手足无措、失魂落魄、萎靡不振,他们玩游戏时,就像注入了兴奋剂,常常为了满足自我成就心理,为了得到升级或加分而流连忘返、废寝忘食,因此许多大学生在学业方面挂起了红灯。马克思曾说过:“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与自律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履行道德责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强调他律,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一种通过引导到内心接受的自律,团中央与教育部于2001年12月发布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求青少年“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增

17、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6。即“五要五不”的约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大学生他们能从他律走向自律、从他育走向自育,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倡导自主自律、开放共享、互尊互惠的网络价值观,塑造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品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养成良好的内在素质品格与外在的行为习惯。(二)主动学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升华,是行动的指南。主动学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现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高校大学生应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及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的成果来武装自

18、己的头脑,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主动接受先进思想理论的洗礼,自觉上红色网站,提高自我教育的意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渴求,灵活运用各种网络途径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和获得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学生应刻苦钻研和掌握收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吸取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精髓。要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等知识,自觉地把教育者所传授的思想观点、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纳入到自己的主体意识中,通过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感受思想政治理论的真谛;通过自我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是非鉴别能力,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内化为自律的品质。崇高的理想

19、与信念是大学生人生奋斗中的指路明灯,是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与源泉。因此,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精神,坚定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自觉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三)努力提高自身的辨别力与免疫力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应当将越来越走向幕后,教育者要将被动的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意识,让他们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后,辨别真伪、是非、善恶,做出自觉自愿的道德选择,使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做到知行统一。大学生能否善用网络取决于大学生受众的自律,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辨别力与免疫力。大学生要以批判的精神对待各种信息,尤其要用马克

20、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定期进行“消毒”和“解毒”,避免种种诱惑与盲从,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不被互联网上的一些腐朽思想侵蚀自己的头脑;要自觉提升上网的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自己的辨别力与免疫力,避免思想的混乱。维护网络社会秩序,是每个大学生网民应尽的职责与义务,大学生网民要认真学习网络伦理知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行为规范,不在网上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不随意传递是非模糊、来路不明的信息。网络道德既是“网络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器,也是我们每一个网民在网络社会处世立身的根本”7。如果大学生仅仅掌握科技知识,而缺失人文精神与人文素质,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增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和正义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既提倡网络文明,又不泯灭个性;既提倡先进的伦理道德,又不扼杀思想自由;既为网络注入清新之气,又要放飞心情,我的地盘我作主。”8网络的便利为大学生精通前沿的知识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