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当涂县乌溪初中谷铮语文论文2_第1页
安徽省当涂县乌溪初中谷铮语文论文2_第2页
安徽省当涂县乌溪初中谷铮语文论文2_第3页
安徽省当涂县乌溪初中谷铮语文论文2_第4页
安徽省当涂县乌溪初中谷铮语文论文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略论作文创新能力培养乌溪初级中学 谷铮邮编:243062摘要: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词:创新 培养正文:我从事初中的语文教学已经多年,而作文教学则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作文作文见到头疼”,这是我们这里学生间广泛流传的一句“名言”,因而怎样指导学生作文,迅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翻阅当今一些中学生的作文,其水平实在不敢恭维,甚至于不忍卒读。写人,无非是母亲那慈祥的面庞、父亲那劳累的身影;记事,无非是同学间的一次误会而导致友谊的破裂和重圆;议论,也不外乎霍金、居里夫人之类的论据。知识面何等的偏狭,内容何等的空洞,千人一面,人云亦云。要改变中学生作文的这种现状就必须进

2、行作文教学创新,必须加强对学生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作文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本来就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培养学生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体现为培养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的能力。怎样培养这

3、种能力?我们的作文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广闻博览,积累知识创新的基石 写作从本质上讲,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创造性地反映世界,从而创造精神产品的一种思维活动,而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就是教会学生汲取思想内容、遣词造句;积累写作素材;训练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方法;学习阅读教材中各类文章的表达方式、结构层次等技法。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阅读教学,教会学生把范文中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和结构层次直接或间接迁移到作文中去,让阅读走向写作,构建“读写互动,定向创新”的作文教学模式。(一)树立开放意识,构建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课程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我们要

4、树立开放意识,构建大语文教学观,既要抓课内,又要抓课外。世上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大事及日常生活话题都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内容有童话、寓言、故事、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 以及科普、科幻图书等。为此,语文教师要以人为本,将课堂扩展到社会与家庭,将知识延伸到名著与网络。生活即语文,生活处处有语文。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尤其是中华经典之作,更是

5、多少代人流传下来的不朽的精华,我们一定要继承发扬它。只有阅读,才能使它不朽、永恒。因此,我们要超越传统课堂的理念,树立大课堂教学观,把阅读与写作放到家庭、社会、自然这个大课堂中,写作是阅读深化,阅读的直接效益是知识积累,那些典范文章,名家名篇对写作是无形的指导。给学生以主动权,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时空中去学习知识、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树立批判性阅读理念,注重学生多向性思维的培养。 我们知道,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语文教师在读写的互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不要“迷信”权威,不迷信课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鼓励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敢于评判前人

6、和权威的得失,千方百计使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他人的感受作对比,使它们在学生的头脑里激烈碰撞,然后把它“外化”,作文自然就有了新意,有了创造性,由此达到思维的多向性,广阔性,使学生从中得到多角度、多向性的写作材料的积累。宋代大学士苏东坡在稼说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意思是说写作汲纳的材料要多,要广,这样学生作文才会“有米可炊”。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挖掘阅读材料中典型事例,使学生自觉地将读与写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整合起来。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把握“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三个环节,

7、张扬学生个性。这就是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赵翼闲居读书)。只有这样,才会赋予作品新的意义,新的生命。 例如:读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有人反问,愚公真是太“愚”了,移山既劳动繁重,又破坏生态环境,不如开挖隧道或移民搬家。读包身工后,有人就把“芦柴棒”与现代打工妹进行比较,感知新旧社会的本质区别。结合文中的这些新的观点,鼓励学生有意识进行逆向思维的写作训练。如:愚工移山移山不如搬家,班门弄斧弄斧必到班门,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暗地里接受污泥的贿赂,阳光下炫耀自己的清白。 事实证明,从批判性阅读到大量思维转换的写作练习,刺激了学生多向性思维,这些“

8、旧瓶”装“新酒”的写法,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作文环境。 (三)强化阅读教学,充实和丰富写作之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材无非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阅读过程是一个信息的获取过程,而写作过程是一个信息的输出过程。语文教师要强化阅读教学,使阅读和写作形成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并在不断的循环中进一步修葺和改进,以趋向更为完美。朱自清先生指出:写作的训练,还是从阅读说起。这说明,写作必须从阅读中摄取材料,尤其是写作技巧。 首先,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精彩词句的分析,达成学生准确生动地遣词造句的能力,现行教材中,选取了大量

9、文质兼美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体味情感,领会主题,并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对声音的描绘,通过大量比喻,把无形的音写得有情有行有色。体现了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和高操技艺,进而我们才能体味全诗凄凉、压抑的感情基调,体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具体内涵和诗人深沉凄楚的感情。 其次,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挖掘人物性格,培养学生构思情节的能力,积累人物形象素材。阅读材料中的人物形象,是学生写作中创作、评改的仿本和基础。:如:鲁迅先生祝福中的祥林嫂,通过对祥林嫂的几次外貌刻画,表现出祥林嫂一生的悲剧命运,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这对学生训练刻画人物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0、。 最后,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阅读材料结构层次和写作顺序的分析,进行合理拟写作文提纲的训练。言之有序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可是,如果每篇章都按时间先后来叙写,文章就会呆板平淡,“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只有写得跌宕起伏,悬念丛生,才能吸引读者。现行教材中茅盾白杨礼赞的一般性开篇与大为丰富的结尾;鲁迅祝福中的倒叙手法,沈从文边城的心理描写和近似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等等,都会对学生创新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语文教学中要读写互动,着眼创新,避免生搬硬套,著名作家古华说:“老老实实地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说之道,诗人之道,尽在其中。”从阅读到写作,既有蛹虫化蝶的痛苦,更有新鸟破壳的喜悦,我们要

11、让学生在享受每一次心灵的感动中智慧成长。二、体验生活,丰富素材创新的源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五彩缤纷的生活理应是写作的源泉,但在创新成为作文的最新、最高要求的同时,创新作文日益脱离生活,凭空想像、虚假造文的现象比比皆是;思想缺乏、内容空洞已成为创新作文的一大通病,本应别具一格、充满灵性的创新作文变成僵硬呆板、空话连篇的应试之作。有感于此,笔者认为让创新作文充满活力,把生活与创新作文紧密联系,向生活要素材,让创新作文走向生活,让学习回归生活,教师以最大的热情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理解生活、表述生活,赋创新作文于生活的灵性,对当前创新

12、作文的教学具有现实的意义。(一)用生活拓展创新作文的空间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写作是生活的反映,学生害怕作文,往往是因为无米下锅,缺少题材。注重生活积累,其实就是解决学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因此,创新作文教学应该密切结合学生实际,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写作的热情。让生活拓展学生创新作文的空间,就是使习作内容贴切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走出狭隘的天地,先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这个世界,再用自己的笔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让学生感到写作原来就是这样轻松、简单。首先,要拓宽学生生活素材的积累空间,给学生提供交流各自生活经历的机

13、会,并对学生获得的生活经验进行指导,既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又奠定素材积累的基础。例如,班里经常性地召开新闻发布会或素材交流会,学生各自交流近期所得材料和感想,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在丰富学生素材积累的同时,也加强了语言信息的获取能力。其次,要拓展学生生活素材的幻想空间。幻想是一种与自我生活愿望相结合,指向美好未来的想象。富于幻想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系生活,合理现象,创新作文应该重视滋养学生作文成长的这一方沃土。开发利用好这一方面,学生的作文便不再缺少想象力与创造力,大胆奇特的想象、独具匠心的构思、与众不同的角度,将带来耳目一新的局面,创新作文教学也就大有可为。(二)用生活强化创新

14、作文的训练创新作文的训练要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训练这种手段,达到创新的目的。教师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的见解,想法可以奇特,看法可以独到。叶圣陶先生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的确,生活积累丰厚了,自然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写作就开始了。因此,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生活素材有丰厚积累,而且要让学生自由表达,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真正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要细致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细致地观察生活。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只有懂得观察同作

15、文的联系,认识到观察生活的重要性,做观察生活的有心人,才能随时随地捕捉到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片断。生活中一些发人深省的小事、平常事,它往往不像傲立鸡群的鹤,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高和美,如不细心观察和分析,就会稍纵即逝、一闪而过。教会学生观察,并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就可以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养成独立思考、创造性思考的习惯,学会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恶与丑。生活是写作的基础,时代在前进,生活在变化,作文的取材不仅要立足于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要去发掘独特的、富有时代特色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看看周围,自己的家有哪些变化,周围的人做过哪些事,什么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哪些是自己难忘的、值得学习的;引导学生看看学校,校内发生过哪些事,哪些事给自己带来乐趣、烦恼、启示、教育,最要好的朋友是谁,一起做过什么、说过什么,与朋友相处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看看社会,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家乡发生了哪些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哪些变化,老师、家长、同学、伙伴经常谈论的热点问题是什么把这么多的素材积累起来,还怕作文没素材?还愁写不出作文?当学生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从生活的角度来观照创新作文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用生活来促进写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三)

17、用生活贯穿创新作文的过程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也是对生活进行创造和审美的过程,诚如叶圣陶先生所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主体,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导致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使写作脱离生活,缺乏真实性。而且,一开始就给学生定下许多条条框框,学生只能按教师的意图行事,作文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哪里谈得上创新?因此,教师应开放作文的过程,以生活来贯穿创新作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作活动作为教学的主线 “搜集材料尝试作文分类指导

18、协作修改完善提高”。把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事作为写作素材,提倡学生从生活中选择材料,从平凡中发掘意义,并营造一个毫无顾忌、放胆作文的和谐氛围,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放手让学生尝试作文,学生想自己所想,说自己所说,写自己所写,让他们真切地体验,自由地抒发,个性地表达。在生活化策略指引下,教师可按照作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指导,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力,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生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协调发展。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时机,比如突发事件,学生热点,组织活动,好人好事,不良现象等等,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从而发现其中的

19、意义,创设作文的生活氛围,给予机会激发写作欲。把生活引入创新作文的过程,就是要借此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练笔的积极性,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并在写作中激发学生对思考的生活,学会反思生活,激起学生的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是精彩的,作文是多彩的。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是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品味生活,源生活之基,铺作文之路,锻炼自己的思想,丰富自己的情感,让笔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教作文,教生活;学作文,学生活;爱作文,更爱生活。三、强化训练,拓展思维创新的灵魂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的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

20、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征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一)冲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

21、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作文题由于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习作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习作来。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前面所讲的“五子登科”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习作时,可启发学生思考: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

22、活雷锋;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为了克服学生习作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习作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写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的赞美”;受挑山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与“滥竽充数”读

23、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的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

24、)、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二)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例如可以进行类似联想和想象训练:运用相似联想法联想,桌子像什么?想像练习:现在的房子有许多不尽人意处,试加以改造。 提示: 根据桌子的外形,可联想到螃蟹、小汽车、乌龟等;根据本质特点,可想到大脑(装满东西),一段历史(固定不动)。比如,现在的房子不能动,修路时、地震时就会被毁掉。搬家就要遗弃,由此,我们能不能建机器人形的房

25、子,汽车形的房子?目的是能使它运动。 (三)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蜂子蜇人,令人厌恶,但我们可以赞美他不畏强暴,勇于自卫的精神;我们可以赞美荆棘扎根岩石倔强挺立的坚强的生命力;可以赞美苍蝇不怕脏不怕累;可以赞美蚊子为了繁育后代冒着生命危险吸取营养的伟大母爱等等。陋室人人厌居,而刘禹锡却安居其中,自得其乐。狼是凶恶的,但裴多菲的狼之歌则将其喻为争取自由的战士加以赞扬。桃花是艳丽的,但也有人用它形容女子的轻薄。楠木是

26、非常秀颀的一种树,茅盾的白杨礼赞却批评它自居高贵,只有外表美缺乏内在美。 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摩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事、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四、更新理念,开放教学创新的

27、动力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体系的结构为:  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一)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二)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所们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