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散氏盘_第1页
石鼓文散氏盘_第2页
石鼓文散氏盘_第3页
石鼓文散氏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石鼓文作者张怀瓘书断:“ 大篆者,史籀所作也,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 籀文者亦史籀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甄豊定六书,三曰奇字是也,其迹有石鼓文存焉。 ” 韦续墨薮:“大篆史籀所作也,亦曰籀篆,石鼓文是也。 ”韦应物诗:“石如鼓形数止十 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欧阳修集古录:“石鼓文唐人始盛称之,至于字画亦非史籀不能作。 ”赵明诚金石录以为“此论是也”书法特征法书要录赵宧光云:石鼓文信体结构,自成篇章。小大倚正,不律而合。至若钩引纷披,作云卷舒 。依倚磊落, 如危岩乍阙。 施用无定方, 立旁有成法, 圆不至规,方不至矩。符铸云:缶庐以石鼓得名 ,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姿势 ,可谓自出新意

2、,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 , 为用笔遒劲 , 气息深厚 , 然效之辄病。亦如学清道人书 , 彼徒见其手颤 , 此则见其耸肩耳唐代初年,在天兴县(今陕西凤翔)发现了十个鼓形的石碣,每一碣上都刻着一篇六七十字的四言诗, 记载了秦公随周王游猎的事迹, 因此名为石鼓文, 又称猎碣。唐人多以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张怀瓘书断 、韦续墨薮及韦应物诗均持此论,宋代的金石学家欧阳修、赵明诚也附会此说。如集古录就含糊的说:“石鼓文唐人始盛称之, 至于字画亦非史籀不能作。 ”近代学者郭沫若、马衡、唐兰、马叙伦等先生也从史实、诗词文句、用字及书法特征等方面对石鼓文的时代作过考证, 定为东周秦人所作之物, 但对石鼓文的绝

3、对年代未能得出学术界公认的结论。近期有徐宝贵先生作石鼓文整理研究一书,从石鼓文的文字形体特点、与春秋战国的秦系文字比较、 特别是陕西凤翔秦景公大墓出土的编磬文字相比较, 把石鼓文的刻石年代定为春秋中晚期秦景公时期 (前 567 年至前537 年)的作品。又从石鼓文与诗经的语言比较及诗歌形式的发展变化、石鼓文内容所反映的史实两方面考察, 将石鼓诗的创作年代定为郭沫若先生所定的秦襄公八年。也就是说诗为秦襄公时所作,刻石则在秦景公之时。石鼓文是先秦石刻中最为著名的篆书刻石, 也是学习大篆和小篆的津梁。 从书体看,石鼓文是属于秦系文字,大篆,学习篆书从石鼓文开始,可以上溯虢季子白盘、秦公钟,下开秦代小

4、篆。比起商周金文来,石鼓文的字形大,字数也比较多,据宋拓中权本统计,有501 字,加上重文、合文共计549 字,比起商周金文中的重器来字数还要多,其书法风格端庄、凝重,比金文更便于临摹。以往学习小篆,多参秦刻石,其中泰山刻石安国藏156 字本在民国之前流布不广,琅玡刻石仅存二世诏数十字, 峄山刻石存字虽多, 但是宋代郑文宝根据徐铉的摹本所刻,不能与秦代篆书相提并论。而石鼓文是秦系文字中的重器,对于学习小篆也极有帮助。石鼓文出现自唐代 , 然未见有唐人临习者 , 宋代金石学大兴 , 书家亦罕闻有临习者,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的石鼓文缩刻本,所依据的是北宋歧下翻刻本,错误极多。元代吾丘衍作三

5、十五举 ,提到“篆法扁者最好,谓之蜾扁,如石鼓文。”但未见其临石鼓文之作, 书家泰不华“擅篆隶,温润遒劲”(元史本传),书史会要称其“篆书师徐铉、张有,稍变其法” 。观其书迹中“流”、“吾”、“树”、“写”等字均出自石鼓文,可知其曾得石鼓文法乳。明代顾从义据宋拓临石鼓文制砚,因其所据拓本较早,摹刻精到,不但有书法价值,且有版本校勘的价值。清代以来,篆隶书法大兴,整体超越了前代,临写石鼓文的书家也逐渐多了起来,像黄易、邓石如、吴大澂、黄牧甫等金石学家均临写过石鼓文,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吴昌硕。吴氏尝言: “予学瑑,好临石鼓文,数十载从事于此, 一日有一日之境界” 他在石鼓文上浸淫多年, 其厚重苍

6、劲的大篆笔法,融入其行书、绘画、篆刻之中,在近代艺林独树一帜。一些人看吴昌硕临写的石鼓文, 只注意到了一些字左低右高的参差变化, 符铸云:“缶庐以石鼓得名 ,其结体以左右上下参差取姿势 ,可谓自出新意 ,前无古人。要其过人处 , 为用笔遒劲 , 气息深厚 , 然效之辄病。亦如学清道人书 , 彼徒见其手颤 , 此则见其耸肩耳”。其实在石鼓文的书法风格变化多端, 明代赵宧光法书要录云:“石鼓文信体结构,自成篇章。小大倚正,不律而合。至若钩引纷披,作云卷舒。依倚磊落,如危岩乍阙。施用无定方,立旁有成法,圆不至规,方不至矩。”在临写时,要注意到以下几个方面:1,主副。在左右结构或左中右结构的字中,要分

7、清主副关系,不可写的平均。如时、朴、硕、原等字,左半部小,右半部大,当以右为主,左为副。夜、射、敺、猷、树、鱼帛、马缶、散氏盘在西周晚期的金文作品中, 散氏盘和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号称三大重器。 三器的共同点是铭文字数多, 但书法风格又各有特点; 毛公鼎虽为西周晚期器, 却有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严整; 虢季子白盘则开启了秦系大篆整饰书风的先河。 一个承上,一个启下。 而散氏盘则是有别于周王室风格的地方诸侯所作, 其用笔草率纵逸,天真浪漫又有朴拙自然之趣, 在西周金文中别树一帜。 散氏盘发现于清代乾隆年间, 此时随着碑学之风的兴起, 士林推崇粗旷一路的作品, 而散氏盘恰恰符合人们的这种审美需求,故

8、倍受推崇。散氏盘是西周厉王时器,铭文有十九行、三百五十字,记载了夨、散两国划分疆界、田亩与田器的经过,其中有完整的盟誓,是研究西周史的重要史料。从书法艺术上看,散氏盘不像宗周王室铸器的铭文那么端庄严谨, 也不纯取纵式,而是以错落欹侧、疏密自然见称。有点像孩童的随意涂鸦,虽稚气生拙,却有天真烂漫的童趣; 又有点像老翁的信笔挥洒, 虽眼花手颤,却不失老辣。纵肆跌宕,自然天成。看惯了商周青铜器端庄的铭文, 再看散氏盘的铭文, 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散氏盘自发现之后,临习金文者几乎无不涉猎于此。临写散氏盘, 首先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是散氏盘铭文中同字异形的现象。 在其它铭文中,同字异形的现象也有,

9、但远不如散氏盘突出。散氏盘中缺笔、衍笔以及字形的讹误之多, 是两周金文中罕见的。 其主要原因, 是在翻铸时出现了问题。曾经亲睹过散氏盘的古文字学家唐兰先生就曾指出, 散氏盘 “有些字铸得不很清楚,在当时就用刀重刻过。 ”(唐兰先生金文论集第 466 页,紫禁城出版社 1995)在临写时,尤其是用散氏盘的文字进行书法创作时,尤其要注意纠正其讹误的字形。 对其中讹误的字形进行甄别、 纠正的依据, 一是参照同一铭文中相同的字,二是比照其它金文铭文中相同的字, 最好是时代相同或相近的金文铭文。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散氏盘中铸刻有问题的那些字。1,有缺笔的字:“司”字在铭文中凡8 见,分别见于9、 10

10、、11(两处)、 12、 13、 14 行,用为有司、司工、司土(徒) 、司马字。除了第10 行的“司”字字形较为完整,其它均有缺笔。“道”字凡 8 见,其中 “首”部的写法几乎没有相同的,以第四行 “封于单道” 的“道”字较为完整,与其它金文“道”字所从“首”相近,可供参照。“眉”字在铭文中凡6 见,似均有缺笔,所从“页”可参考“道”字所从“首”的写法。“”字,这是一个人名,其复姓西宫,铭文中3 见。然而只看第9、 11 行的“”,不知其为何字,第18 行的“”字虽“衣”部左侧有缺笔,但中间部分完整,临摹时可互相参照。“鲜”铭文中三见,第9、 14 行的“鲜”字都较完整,16 行的“鲜”字有

11、缺笔。缺笔最严重的一个字,是第15 行旅等人誓约词中“有”。与武父等人誓词中“有爽”的文意大致相当,再分析一下残存的笔划,可知其字亦为“爽”字。2, 有衍笔的字在散氏盘中,不但有许多缺笔,也有衍笔,就是铸刻时误加的多余笔划。像第一行的“ ”字右侧下垂的笔画,与其他同时期的古文字相比较,应该就属于衍笔一类。第 12 行的“德”字,其“目”上竖笔旁的两点亦应属于衍笔,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其他古文字中并无此种饰笔。“”字从“噦”从“来” ,可以认为是行来之“来”的本字,由于“噦”的上边一点写到了 “来” 中,所以在 “来” 的右边对称位置上也加了一点。 “则” 字从“鼎” 从“刀”,第 15、 16 行

12、的字形不误,而第 18 行的“鼎”上出了头,像长出两个犄角,也属衍笔之列。3, 讹误的字形由于在书写、铸刻过程中出现过一些问题,致使散氏盘中的讹误字形比较多。像第12行的“屰”字,不但字形有误,而且写成了反字。第12 行“邦”字所从的“丰”和“邑”都有问题,而像第 6 行从“谷”从“止”的那个字和第14、 16 行从上边“网”的那个字,恐怕都有问题。与其他金文相比, “为”字的写法也有问题。在古文字中, “止”和“又”往往会写混,像“道”字,下边从“止” ,后来讹变成“又” ,石鼓文又变成了“寸” ,由“道”分化出“導” 。在散氏盘中,第 6 行的“来”字和第 行的、第 18 行的“武”字,所从“止”都讹变成了“又” 。在临写时应该注意修正。散氏盘铭文的特点在于“散” ,各个构字的部件左倾右斜,却又互相呼应,临写时既要把握住其“散”的特征,又不可将其过分夸张。利用散氏盘的铭文进行创作时,要注意到行气的率动、欹正,要能倚斜中取正,动中取静,否则会太“野”太“散”。在西周金文中, 散氏盘是是朴拙、 野逸一路中的代表, 它的拙趣是和它的散漫与放任不拘密不可分的, 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