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1页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课时作业: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2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时作业三十八第 38 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间/ 20分钟 一、选择题 1. 战国时期,除儒、墨等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出小 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以“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 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战国时期 ( ) A. 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 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2. 成语“当仁不让”的典故出自论语卫灵公。孔子在给学生讲学时提出“当仁,不让于师”, 意在 ( ) A.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B. 督促学生以仁为己任 C鼓励学生超越老师 D. 提倡学生独立思考 3. 面对

2、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 ,具有善良、 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 ,该思想家主张 ( ) A. 知行合一 B.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 实行“仁政” D. 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4. 中华文化史一书中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 :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一人)方面, 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一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在前一关系 上的主张的是 ( ) A.君轻民贵 B.君主受命于天 C. 制天命而用之 D.天下为主,君为客 5. 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

3、于足下。”下列 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 ( ) A.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 C.兼相爱、交相利 D.事异则备变 6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口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 自古以固存。”庄子意在说明( ) A“道”是万物本原 B“道”没有形状 C应当“无为而治” D“道”十分神秘 7.2018 湖北武汉调研古代一位思想家主张尚贤、尚同 ,认为天下之乱是起于人们思想不 同,“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他倡导:百姓“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 必皆是 之;所非,必皆非之”。“他”是( ) A.墨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二、非选择题 8“

4、礼”是孔子思想和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传统中国的社会秩序和民族心理有着巨大 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坚信道德和政治不可分离,政治即建立在伦理基础上的控制。在孔子那里,“政” 之语义源头是“正”,显然含有浓厚的道德寓意。他甚至直接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 而众星共之” “为国以礼”。孔子并不愿意像法家一样,为执政者提供一整套的机构组织及法 律设计,他始终相信道德的力量,以及道德表现形式一一“礼”的力量。 宋石男孔子的历史与历史的孔子 材料二 复生(注:谭嗣同的字)所谓以心力解劫运者,仁,即心力也,心力之表见曰通,其所以害 夫通者则曰礼,曰名。盖通必基于平等,而礼与名皆所以害其平等之物也。礼与名之尤大者则 曰三纲五常,曰君臣、父子、夫妇。而君臣一纲尤握其机枢。久而成劫运 ,其祸皆起于不 仁,求返于仁而强其心力,其首务在于冲决网罗,而君统之伪学尤所先。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在“礼”的演进发展中,它始终未失其神圣的意味,显示出了中国社会和文明的重要 特点。不仅宫廷,而且中国社会的各阶层都通过“礼”来规范他们的生活 ,从而与有序的 自然相一致。 安乐哲、郝大维孔子哲学思微 (1) 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治国理念及坚持此种理念的理由。 (2) 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礼”的认识,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