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侥幸_第1页
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侥幸_第2页
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侥幸_第3页
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侥幸_第4页
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侥幸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侥幸一件死刑案件的教训关于黄某等故意杀人案,黄某最终被判处死刑。我认为,黄某之死与黄某这方对案件的不利因素估计不足有关。这个案件已过去几年,但我时常想起它,并提醒自己:人命关天,来不得半点侥幸。一、基本案情2007年6月3日晚,被告人吴某等三人乘坐由吴某驾驶的轿车,通过一大排档,遇被害人赵甲、赵乙、杨乙坐在路边吃夜宵。被害人杨乙因不满被告人吴某开大灯,故意将座凳靠背朝后翘起,妨害了轿车的通行,双方因此发生口角。事后,吴某打电话给被告人黄某,告知自己在外受了气,要黄某带几个人,带几把刀过来帮忙。此后,被告人黄某便纠集几人持刀过来与被告人吴某等会合。几人见面后,由被告人吴某等向

2、被告人黄某等指认了被害人。随后,被告人吴某、黄某等五人各持一把砍刀,将三被害人围住。被告人吴某先动手朝被害人赵甲左肩背部砍了一刀,五人随即朝三被害人一顿乱砍。被害人赵甲因急性大出血当场死亡,躯干、四肢处有十处砍创;被害人赵乙伤情为重伤六级,躯干、四肢处有九处砍创;被害人杨乙伤情为重伤,躯干、四肢处有三处砍创。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在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人吴某亲属与被害方就民事部分达成调解,由被告人吴某父亲向被害方共计赔偿44万元。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致被害人死亡而予以放任,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被告人吴某系初犯,且其家属积极赔偿被害人经济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可

3、酌情从轻处罚,判决吴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一审法院认为,被告人黄某原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在缓刑期间犯重罪,主观恶性深重,遂判决黄某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二、辩护意见二审,被告人黄某委托我为其辩护。我出具了题为尽量不要使刑事司法打上社会等级烙印的辩护词:我认为,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决黄某死刑(立即执行)不当,应予改判。一、一审将本案定性为故意杀人罪不当,应定性为故意伤害罪一审认为,被告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致被害人死亡而予以放任,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间接故意杀人与故意伤害(致人死亡)都导致被害人死亡的客观危害

4、后果,而在主观方面有根本区别:一是从认识因素看,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人已经认识到其行为可能会发生被害人死亡的后果,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则没有;二是从意志因素看,间接故意杀人的行为人对危害后果的发生满不在乎、接受,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行为人对危害后果的发生是不情愿的,是从心底里排斥的。第一,从案件的起因看,被告人与被害人并没有宿怨,他们之间仅仅是发生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小摩擦,被告人年轻气盛,仅仅是为了出一口气以求得心理平衡才砍了被害人。从常理讲,对于被害人的死亡,被告人是不情愿发生的。第二,被告人黄某某2007年6月14日供称,没有人讲具体将被害人砍到什么程度,但他们都知道一般原则就

5、是不砍头部(检察卷第79页)。事实上,从伤情看,尽管被告人对三被害人砍了较多的刀数。但是,这些刀伤无一在头部这些一般人所认为的要害部位。根据对被害人赵甲的尸体检验报告书,致命伤只有一处,且在其背部。应该说被告人对自己的行为还是有节制的,避免砍到被害人的头部这些要害部位。可以认为,被告人有意识的避免被害人死亡这一后果的出现,对后果的发生并非满不在乎、接受。第三,黄某2007年6月14日供称,案发后,他们认为没有什么事情,不严重,也没有想过要跑(检察卷第5页)。证人周某某2007年6月20日证明,事后,她问吴某是不是把对方砍得很厉害,吴某说只是砍了对方几刀,应当不是很厉害(侦查2卷第105页)。证

6、人周某2007年6月20日也证明,事后,她问吴某他们是不是把对方砍得很厉害,吴某他们说没有什么事(侦查2卷第109页)。据此,被告人在案发后认为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后果,对被害人的死亡完全是没有认识到。总之,从认识因素看,被告人行为时并没有认识到其行为会发生被害人死亡的后果;从意志因素看,被告人对危害后果的发生并非满不在乎、接受,而是不情愿的,是从心底里排斥的。因此,被告人只具有伤害的故意,其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而不构成故意杀人罪。二、在共同犯罪中,黄某所起作用相对吴某要小一审查明:当时被告人吴某等与被害人发生冲突,吴某打电话给黄某,要黄某带几个人几把刀过来帮忙。黄某等人赶到后,吴某向黄某等人指认

7、了被害人。在吴某等五人接近被害人的过程中,吴某走在前面,黄某走在后面。吴某等人将被害人围住后,吴某先动手砍了被害人赵甲一刀,随后,吴某等五人对着被害人一顿乱砍。第一,这次犯罪是由吴某发起、决定的,黄某被吴某邀请参加。第二,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聚众类犯罪,常常存在几次纠集行为。第二次纠集行为是在第一次纠集行为的作用下进行的,从属于第一次纠集行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作用相对要小。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刑三庭对于聚众斗殴刑事案件适用法律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认为,聚众斗殴的首要分子是指聚众斗殴的组织者、策划者和指挥者。对于被纠集者又实施纠集他人的二次行为,一般不认定为首要分子(刑事审判参考总第60集,第133

8、页)。实际上,该意见也认为第二次纠集行为的作用,比第一次纠集行为的作用要小。该意见无疑对本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案中,吴某向黄某打电话授意黄某带人、带刀来帮忙,对同案犯进行第一次纠集,属于犯罪的组织者。当然,黄某在吴某的授意下又对其他同案犯进行第二次纠集,但其行为从属于吴某,作用相对较小。第三,在犯罪预备阶段,吴某向其他实行犯指认被害人,并带着其他实行犯接近被害人,而黄某没有此行为。第四,在犯罪实行阶段,吴某用刀率先砍中后来死亡的被害人赵甲,后来黄某与吴某等人一起砍三位被害人。但是,无法肯定黄某砍中了被害人赵甲。另外,是在吴某率先用刀砍了被害人的情况下,其他被告人才紧跟其后砍被害人。因此,应当

9、认为吴某对实行行为起了表率作用,对赵甲的死亡起了直接作用,作用要大于黄某。总之,吴某是犯罪的发起者、决定者,而黄某不是;在犯罪预备与实行阶段,吴某的作用也大于黄某,在共同犯罪中,黄某所起作用相对吴某较小。三、一审对黄某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偏重,应予改判第一,根据我国刑事政策与法律规定,不应对黄某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坚持少杀、慎杀”一直是我国的刑事政策。在刑事立法上,为了严格控制死刑,不仅将死刑限制在罪刑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的范围内,而且还规定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制度。目前,国民人权意识日益增强,对生命价值认识更加深刻;法律人士也日益认识到死刑对社会的控制作用并非如想象中的那么大,而具有相当大

10、的副作用;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废除死刑,因此,我国对死刑适用越来越慎重,越来越严格。从立法来看,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致人死亡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因此,对于行为人犯故意伤害罪,即使出现了致人死亡的后果,一般不首先考虑适用死刑。即使在“同态复仇”的远古,一般也只是实行“一命抵一命”的报复,而不会无节制、无限度的报复,更何况是在许多国家已经废除死刑的文明时代。因此,对于共同犯故意杀人罪,如果只出现一人死亡的后果,考虑到生命的等价性,一般只对罪行最严重的适用死刑,不宜对多人适用死刑。就本案而言,如前所述,应当定性为故意伤害罪,对各被告人都不宜适用死刑(立即执行)。

11、退而言之,即使定性为故意杀人罪,在造成一人死亡的情况下,首先应考虑对在共同犯罪中起最大作用的吴某适用死刑,而不应对所起作用较小的黄某适用死刑。第二,在对吴某适用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情况下,对黄某适用死刑(立即执行),对其十分不公平,且社会效果不好。对于吴某,一审以其亲属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并得到被害人谅解,且系初犯,可对其酌情从宽处罚为由,判处其死刑,缓期两年执行,这与我国有关法律规定与刑事政策相符,无疑是恰当的。但对吴某的从宽处罚不应影响对其他被告人的量刑,而让其他被告人“填补”到吴某的位置。一审判处黄某死刑(立即执行)实际上在“一命抵一命”的观念下让黄某填补到吴某的位置,使之成为“替死鬼”,

12、对之十分不公。第三,一审法院以黄某“在缓刑期间犯重罪,主观恶性深重,对其不能从轻处罚”作为判处黄某死刑(立即执行)的理由难以成立。首先,刑法第77条规定,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间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与新罪实行数罪并罚。所谓数罪并罚,先分别对各罪进行评价,然后在决定执行刑。特别应指出的是,数罪并罚时,对各罪量刑是单独进行的,各罪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就本案而言,黄某曾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在缓刑期间犯故意杀人罪,根据前述规定,应当对黄某撤销缓刑,与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但不能因黄某曾经犯罪而影响对故意杀人罪的量刑,从而对其判处死刑(立即执行)。其次,死刑是对生

13、命权利的剥夺,适用十分严格。我们知道,即使行为人犯有数罪,如果其中没有一罪应当判处死刑,数罪并罚时不可能判处死刑。也就是说,判处死刑是以本罪为依据,不应受他罪影响。就本案而言,假使黄某除了犯故意杀人罪,还犯有其他比如抢劫、故意伤害罪等重罪,其他重罪是不影响对故意杀人罪的量刑的,也就是说,不能因为黄某犯有其他重罪,而对其适用死刑。黄某曾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黄某就该罪所表现的主观恶性明显不及其犯抢劫等重罪所表现的大。根据举重以明轻的道理,显然不应因黄某在缓刑期间犯故意杀人罪而对其适用死刑(立即执行)。再次,刑法第48条规定,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该规定中所谓“罪行

14、极其严重”是指本次罪罪行极其严重。根据该规定,即使行为人是累犯,人身危险性大,如果本次罪的罪行没有达到“罪行极其严重”的程度,也不能对其适用死刑。这反映了立法严格控制死刑的态度。据此,也不能因黄某曾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对其适用死刑(立即执行)。最后,对犯罪人适用刑罚的正当理由,一是出于犯罪行为本身对法益侵害的报应,二是达到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对于人身危险性较大的犯罪人之所以适用较重的刑罚,是为了达到特殊预防的目的。但是,目的刑受到报应刑的限制,否则,所有的多次进行暴力性犯罪的罪犯都可以执行死刑,以达到一了百了的特殊预防的目的。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再大,但其行为对法益的侵

15、害没有达到应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程度,也不应对其适用死刑(立即执行)。本案中,黄某曾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在缓刑期间犯故意杀人罪,即使认为人身危险性大,由于其犯故意杀人罪本身没有达到应判死刑的程度,也不能对其适用死刑(立即执行)。总之,黄某不能因犯本次罪而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一审法院以黄某在缓刑期间犯重罪为由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难以成立。综上所述,当事人黄某与其他被告人共同犯罪造成一死两伤的严重后果,应当受到法律的惩处。但考虑到国家对死刑严格控制的刑事政策,与刑法有关对死刑严格控制的规定,考虑到黄某在共同犯罪所起作用并非最大,不应对其适用死刑(立即执行)。如果因为罪行

16、最严重其他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可对其从宽而不判处死刑(立即执行),而将黄某推到死刑(立即执行)的位置以充当替身,对其十分不公平。这种做法让贫富决定到一个人的生死,让刑事司法被打上社会等级烙印,社会效果极为不好!三、教训二审,黄某的父亲委托我时说,黄某本来可以不判处死刑的,因为吴某赔了钱,结果黄某成了“替死鬼”。我问黄父一审为什么不向被害人赔钱,黄父说,有人告诉他只要吴某不判处死刑,处在第二位的黄某也不会判死刑,结果事与愿违。现在准备将家中房屋卖掉赔偿被害人,换回黄某一条命。当时我感到事情不妙。二审我除了为黄某进行辩护外,还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法庭向被害方表示黄某愿意进行赔偿,以期得到被害

17、方谅解,结果被拒绝;二是要求黄某举报他人犯罪进行立功,但黄某一直未能做到。黄某最终被执行死刑。尽管我认为,法院判处黄某死刑不当,实际上让他成为了吴某的“替死鬼”,对黄某十分不公平。但实事求是讲,黄某之死与黄某这方对案件的不利因素估计不足有关、操作有关。要不要判处黄某死刑,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仍属于法官裁量权范围。法官在对本案量刑时,要考虑法律、形势政策、社会效果、被害人态度等多方面的因素,最后进行平衡:第一,吴某、黄某等五人在大街上持刀砍人,致一人死亡、两人重伤,后果严重,情节恶劣,对社会秩序造成很大的危害。司法实践中,一般要“杀一儆百”。第二,被害方并无什么过错,遭人报复,一死三伤,自然要求强烈惩处被告人。被害方要求正当,法院不能不考虑被害方的要求。第三,被害人死伤业已造成,被害方一般会考虑经济赔偿。吴某本属判处死刑的首选者,但其家人积极赔偿了被害方44万元巨款,得到了被害人一定程度的谅解,实践中基本上不判处死刑。第四,黄某原本可不判死刑,但并非不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