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集注_第1页
《寡人之于国也》集注_第2页
《寡人之于国也》集注_第3页
《寡人之于国也》集注_第4页
《寡人之于国也》集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寡人之于国也集注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1.现代汉语词典:“寡人:古代君王的自称。”辞海:“寡人:古代诸侯对下的自称。本句云云。朱熹注:寡人,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又诸侯的夫人也自称为寡人。诗·邶风·燕燕:先君之思,以勖寡人。郑玄笺:寡人,庄姜自谓也。唐以后皇帝自称寡人。”辞源:“寡人:寡德之人。古代王侯或士大夫自谦之词。诸侯夫人亦自称寡人。唐以后唯皇帝得自称寡人。”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寡人:诸侯对自己的谦称。”2.之于:现代汉语八百词:“之于:等于对于。如:学习之于我们,就像阳光和空气一样重要。”

2、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之:连词,用于名词寡人和介词结构于国之间,构成一个偏正词组,作全句的主语(谓语是尽心焉)。也:句中语气词,用在主语后表停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张双棣、张联荣、宋绍年、耿振生古代汉语知识教程:“之字结构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格式,即主语+之+于/与+名词。例如:26)寡人之於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27)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论语·卫灵公。28)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庄子·人间世)29)夫吴之与越,接土邻境,道易人通,仇雠敌战之国也。(吕氏春秋·长攻)例二十六至二十九之字结构也是自指化的主谓结构,都是

3、作主语的。之字结构寡人之于国的来源是:主谓结构寡人于国尽心焉加上助词之。助词之把原主谓结构的主语寡人和作状语的介宾结构于国组合在一起,成为之字结构,使原状语成为之字结构的小谓语(在这种情况下,介宾结构相当动宾结构),使原谓语成为整个句子的大谓语,这样就使得原状语和原谓语都得到了强调。其他三例之字结构的情况同例二十六。”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这种“之”是连词,“插在名词和介宾结构之间,表示名词与介词宾语之间是对待关系,之将名词与介宾结构粘连在一起,变成一个体词性成分,在句中可以作主语和宾语。介宾结构的介词一般只限于与、于”。3.尽心:现代汉语词典:“尽心:<动>(为别人)费尽心思:对老

4、人你们也算尽到了心了。”“尽:<动>全部用出:心全力。”4.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李炳英孟子选注、中职本、大纲本、新课标本皆认为“焉”、“耳”、“矣”为三个语气词(或称助词)连用。王力古代汉语云“耳”、“矣”“都是句尾语气词,连用等于说啦”,不注“焉”字。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焉:等于说于是,尽心焉即尽心于国。由于前半句已有介词结构于国,故焉的指代作用已弱化。耳矣:等于说已矣或而已矣,耳表限止语气,矣表报道语气,合用后表示确乎如此的陈述语气。”徐中玉、钱谷荣大学语文:“焉:于是,兼起介词于和代词是的作用。耳:而已。矣:句末语气词。”赵岐孟子章句:“焉耳:肯至之辞。”焦循孟子正义:“

5、焉耳,当作焉尔。隐公二年公羊传云:托始焉尔。何休注云:焉尔,犹于是也。然则此言尽心焉耳者,犹云尽心于是矣。”按依古代汉语虚词词典,“焉耳”同于“焉尔”,均表限止语气,无所谓“当作”与否。但“焉耳矣”应分为“焉耳”、“矣”,而非“焉”和“耳矣”则明矣。5.“凶”字,王力古代汉语本篇注为“荒年”,但其“常用词(四)”则解作“饥荒”。中职本、大纲本解作“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新课标本解作“指闹饥荒,歉收”。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解作“收成不好,遭饥荒”。朱熹孟子集注:“凶,岁不熟也。”按“凶”是形容词,而“荒年”是名词,故不应以“凶年”释“凶”。6.“粟”本义是谷子、小米,引申为泛指粮食。二、察邻国

6、之政,无如寡人自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王力古代汉语:“察,观察。”辞海:“察:细看;详审。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考察;调查。新唐书·百官志三:按察御史十五人,掌分察百寮。”辞源:“察:观察。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考核,调查。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察:观察。仔细看。看清楚。商君书·禁使:上别飞鸟,下秋豪。周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考察。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观察”是“仔细察看(事

7、物或现象)”之义。“察邻国之政”的“察”,是“考察”、“调查”之义,释为“观察”,不当。2. 之:往,到去。庄子·马蹄:“行不知所之。”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之东垣,过柏人。”指示代词。这。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庄子·逍遥游:“之二丑又何知?”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宜说乎?”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助词。1)相当于“的”。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2)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

8、独立性。列子·汤问:“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3)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世说新语·言语:“帝嗟慨久之。”(古代汉语词典)“政”字各本多解作“政治”,庶几可也。3.“无如”作何解?杨伯峻孟子译注译此句为“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我这样替百姓打算的”,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译此句为“没有哪个国家像我这样用心的”。这等于译“无如者”为“没有像的”,“无”是动词,“没有”之义,“如”是动词,“像”之义,“者”是代词,“的国家”之义。新课标本无注。中职本、大纲本均注曰:

9、“无如:不如,比不上。”这是释“无”为副词“不”,释“如”为动词“比得上”。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无如”是“由副词无和动词如组成的动词性偏正词组”,可译为“没有什么(谁)比得上”。下句“加多”、“加少”之“加”是“更”、“更加”之义。如果“如”是“像”之义,则惠王所疑惑的应是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百姓和自己的百姓一样多。现在不如此说,而是说“加多”、“加少”,由此可知,这里的“如”是“比得上”之义,“无”是副词,“不”之义。“无如”之前省略的主语是“邻国之王”。孟子章句:“言邻国之君用心忧民无如己也。”“无如己”正是“不如自己”、“比不上自己”之意。4.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加:副词。用在形容词或动词

10、前,表示程度有所加深,数量有所增加或减少。可译为更加、越发、更等。本句云云。”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加:副词。更,更加。左传昭公三年:其如旧而加敬焉。又本句云云。”5.“何也”和“何者”不同。“何也”在句中作谓语,“何者”作主语。三、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1.现代汉语词典:“对:回答:答无言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回答。【注意】在古代汉语里对多用于对上的回答或对话。”2.王力古代汉语:“请,请允许我。”辞海:“请:犹言愿。本句云云。”3.喻:这个“喻”字,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杨伯峻孟子译注,李炳英孟子选注,以及辞源等书,均释为“比喻”之意。大纲本注:“请以战喻:请

11、允许我用打仗来作说明。”这相当于释“喻”为“说明”、“作说明”。孟子章句:“因王好战,故以战事喻解王意。”孟子正义:“广雅·释言云:喻,晓也。汉书翼奉上封事云:何闻而不谕?颜师古云:谕,谓晓解之。谕与喻通。”这是释“喻”为“晓谕”、“告诉”、“开导”之义。“喻”有“比喻”之义。如文心雕龙·比兴:“故金锡以喻明德,珪璋以譬秀民。”王充论衡·无形:“更以苞瓜喻之:苞瓜之汁,犹人之血也,其肌犹肉也。”范缜神灭论:“丝缕同时,不得为喻。”前两例释为动词“比喻”,后一例释为名词“比喻”。辞源、辞海、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之释“喻”均有“晓谕”、“告诉”、“开导”之义。如淮南子&#

12、183;修务:“故作书以喻意。”礼·学记:“可谓善喻矣。”荀子·非相:“坚强以持之,譬称以喻之。”成语“喻之以理”、“不可理喻”的“喻”亦皆此义。辞源之释“喻”有“说明”一义。如荀子·正名:“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其实“说明”即说清楚以使人知道之意,故义近“晓谕”、“告诉”、“开导”。“请以战喻”的“喻”若解作“比喻”,则“喻”后无省。若解作”说明”、“晓谕”、“告诉”、“开导”,则其后省略了代词“之”,这个“之”指代“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原因。王问“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依理,孟子自然应该针对王之所问作答,而不大可能上来

13、即为王打个比方、做个比喻。故“请以战喻”的“喻”解作“说明”、“解释”、“告诉”为宜。“请以战喻”即请让我借战争来(为您)说明(这道理)。四、“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 鼓:鼓,一种乐器。荀子·礼论:“钟鼓管磬琴瑟竽笙,所以养耳也。”击鼓。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子:你。弗:不。考:敲。)<特>击鼓进攻。左传·庄公十年:“公将鼓之。”(公:指鲁庄公。之:指敌军。)鼓:鼓,一种打击乐器。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荀子&

14、#183;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击鼓。诗经·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考:敲。)<引>弹奏。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击鼓进攻。战国策·秦策二:“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下。”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古代汉语词典)鼓之:大纲本注曰:“鼓之:敲起鼓来。鼓,动词。之,没有意义的衬字。”新课标本注曰:“鼓之:击鼓使战士前进。”2. 而:连词。1)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哀乐而乐哀,皆丧心也。”2)表示顺承,相

15、当于“就”、“才”。周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3)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史记·魏世家:“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4)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论语·季氏:“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表示因果,相当于“因而”、“所以”。左传·成公二年:“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挂于木而止。”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

16、崖不枯。”6)表示方式或状态。孟子·告子上:“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史记·汲黯列传:“今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古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走:跑。韩非子·五蠹: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逃跑。本句云云。”3.或百步而后止:现代汉语词典:“或:书指示代词。某人;有的人:告之曰。”古代汉语知识教程称“或”、“莫”为无定代词,是“古代汉语特有的一类指示代词,没有确定的指代对象,或是肯定的,意为有的有人某人;莫是否定的,意为没有什么没有人”。4.辞源:“步:一举足为跬,倍跬为步。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孟子

17、3;梁惠王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长度单位。其制历代不一: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旧时营造尺以五尺为步。”辞海:“步:行走。跨出一足为跬,左右足各跨出一跬为步。荀子·劝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亦指跨出一步(二跬)的距离。孟子·梁惠王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又用为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旧制以营造尺五尺为步。”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步:量词。举足两次为一步。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按:古人所谓步,等于今人所谓两步。”“致千里”之“致”,辞源及王力古代

18、汉语·常用词()引并作“致”,辞海及众多选本皆作“至”。“不积跬步”及“五十步”之“步”,辞源及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认为意思相同,都是“倍跬为步”、“举足两次为一步”之义,按后者的说法属于量词。按辞海的说法则两个“步”的意思不同,“不积跬步”的“步”是动词,“行走”之义,“五十步”的“步”是“跨出一步(二跬)的距离”之义,相当于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所谓量词。按“不积跬步”与“不积小流”相对,“小流”属于名词性定中结构,故“跬步”亦应为名词性定中结构。按照辞海辞源的说法,“跬步”是“半步”之义。据此,“不积跬步”的“步”应和“五十步”之“步”相同,属于量词而

19、非动词。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步:用脚行走:王朝自周,则至于丰|晚食以当肉,安以当车|健如飞|邯郸学|望而却|徒|散|行|兵。用作名词,古代也指左右脚各迈一次:弃甲曳兵而走,或百而后止,或五十而后止,以五十笑百,则何如?|不积跬,无以致千里|纤纤作细,精妙世无双。如今则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相当于古代的跬):一登天|大流星|寸难行|伐整齐|脚|跑|跨。由散步,又引申特指徐行,缓行:夫子亦,夫子趋亦趋。又引申指追随,跟随又引申指推算又引申指用脚步丈量又引申指旧制长度单位,一步为五尺。周代以八尺为步,秦代以六尺为步:骐骥一跃,不能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五一楼,十一阁。”5.而后:这个“而后”即

20、今之连词“而后”,与“然后”同义。(参洪成玉古汉语复音虚词和固定结构)6.现代汉语词典对成语“五十步笑百步”的解释是:“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7.则何如:这里的“则”应该解作“那么”无疑。现代汉语词典:“那么:表示顺着上文的语意,申说应有的结果或作出判断(上文可以是对方的话,也可以是自己提出的问题或假设)”这种“则”字,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是表示顺承关系的连词。五、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1.直: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直:副词。仅,只是。本句云云。”辞海:“直:特;但。孟子·梁惠王下: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2.“

21、百步”用在副词“不”之后,表明它已经活用作动词短语或其前省略了动词,从下文“是亦走也”看,这里“百步”之前省略了动词“走”。“不走”等于说“未走”,即没有逃跑一百步。辞海:“不:未;不到。本句云云。”辞源:“不:未。本句云云。”六、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无:这个“无”以及下文“无失其时”、“王无罪岁”的“无”,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以为通“毋”,“不要”之义。王力古代汉语则认为本句“无”和“王无罪岁”的“无”通“勿”,“不要”之义;“无失其时”的“无”通“毋”。中职本认为本句之“无”及“王无罪岁”之“无”通“毋”,“不要”之义,而对于“无失其时”之“无”则不加注释说明。大纲

22、本注释认为本句之“无”及“无失其时”之“无”通“毋”,“不要”之义,而对于“王无罪岁”之“无”则不加注释说明。新课标本则对于三句中之“无”皆不加注释说明,径译为“不要”。“无”、“毋”“勿”究竟什么关系?是否有必要注以相通?现代汉语词典:“无:不:论须。同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无:通毋。不,不要。”辞源:“无:副词。不。不可。通毋、勿。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辞海:“无:通毋。不要。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综上,关于本文中的三个“无”字,“无失其时”、“无失其时”之“无”通“毋”,“不要”之义;“王无罪岁”之“无”即“不”之义,

23、不通“毋”。2.之:用在主谓之间的虚词。这种“之”字,辞海认为是“作语助”,作用是“用于句中,使一句之用如同一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表述为“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1.不违农时: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及大纲本、中职本:“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违:违背,违反。本句云云。”辞海:“违:不遵从;违背;违反。本句云云。”辞源:“违:违背。本句云云。”“不违农时”的“违”是否有必要解释为“耽误”?据现代汉语词典,“违背”的意思是“违反;不遵守”,“违反”的意思是“不遵守

24、;不符合(法则、规程等)”,“耽误”的意思是“因拖延或错过时机而误事”。“农时”是“适合耕地、播种、收获等农事活动的时节”(辞海)。“违背”、“违反”均不能很好地和“时节”搭配,应该解作“耽误”、“错过”等。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胜shèng:(旧读shng)。能承担,能承受。诗经·商颂·玄鸟:武王靡不胜。晁错论贵粟疏:数石之重,中人弗胜。成语有胜任愉快尽(旧读shng)。本句云云。成语有不胜枚举。”按“尽(旧读shng)”应为“(旧读shng)。尽。”这种“胜”,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视为副词,其作用是“用于动词前,表示彻底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尽”、“完全”

25、、“全部”等。3.数罟不入洿池: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数:cù(促)。密,与疏相对。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设施也。”“洿w:停积不流的水。本句云云。”大纲本:“洿,洼地积水,也指池塘。”中职本、新课标本:“洿:池塘。”现代汉语词典:“洿w:低洼的地方。掘成水池。”辞海:“洿w:同污。低凹之地;亦指池塘。本句云云。”“污:9w乌)停积不流的水;池塘。”按“洿”字自是“池塘”之义。4.鱼鳖:现代汉语词典:“鳖:爬行动物,形状像龟,吻尖长,背甲椭圆形,上有软皮,生活在水中。也叫甲鱼或团鱼,俗称王八。”按“鳖”不属于鱼类,“鱼鳖”即鱼和鳖,这里当是泛指鳞介类水生动物。下文“斧斤

26、”,“斤”是“斧”之一种,“斧斤”亦是泛指斧子一类的东西。5.以时:按时节,按季节。八、“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1.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个“是”字,古代汉语虚词词典认为是代词,“在句中作主语,复指上文所假定的事实,并推论上述事实实现后会出现的后果”,可译为“这是”、“这就会(能)”等。孟子译注译作“这样便”,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译为“这样就”。所谓“便”、“就”,都能体现推论关系。新课标本译此句为:“这样使得百姓供养家人或者给死去的家人办理丧事,就都没有遗憾了(财物充足,所以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这样的译句改变了原句的句法结构,不准

27、确。2.王道之始:现代汉语词典:“王道:我国古代政治哲学中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辞海:“王道:霸道的对称。国君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服人的统治方法。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儒家起先提倡王道,反对霸道后一般主张王霸并用,但在不同的条件下有所侧重。”辞源:“王道:谓先王所行之正道。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儒家称以仁义治天下,与霸道相对。本句云云。”辞源辞海对书·洪范中的“王道”之释虽然有别,但本文“王道”之释是一致的。“始”字,各本多解作“开端”。“始”确有“开端”之义,名词。如老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28、母。”3.朱熹孟子集注:“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粥(鬻),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此皆为治之初。法制未备,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事也。然饮食宫室,所以养生,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人无所憾矣。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故以此为王道之始。”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王力古代汉语:“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宅,宅院,人们居住的房舍。一夫一

29、妇受宅五亩、田百亩,这是当时儒家的理想。”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之注类此。中职本无注。大纲本注曰:“五亩之宅:五亩住宅的场地。”新课标本注曰:“五亩之宅:指五亩宅地。朱熹孟子集注:五亩之宅,一夫所受,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木,恐防五谷,故于墙下植桑以供蚕事。”李炳英孟子选注:“宅:家宅。宅在田野二亩半,在村庄二亩半,合为五亩(约合今一亩二分多)。春天开始耕作,出居田野;冬日农事毕,入居村庄。树:种植的意思,在宅墙边种植桑树。”这里的“宅”字或释为“宅院”,或释为“宅地”(住宅的场地),或释为“家宅”。现代汉语词典不收“宅地”、“家宅”,对“宅院”的解释是:“带院子的宅子。”(宅子:

30、住宅。住宅:住房。)虽然措辞不同,但似皆指住宅及其周围场地而言。辞海:“宅:住家的房屋。如:深宅大院。何晏论语集解序:鲁恭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辞源:“宅:住所。左传·昭公三年:子之宅近市,湫隘嚣尘,不可以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宅:住所,住处。汉书·艺文志: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由上可知,“宅”本是指住房、住所、住宅而言,这里应视为借指住宅周围的场地,可解作“宅院”。“树之以桑”的“之”怎么解释?大纲本认为和“填然鼓之”的“之”相同,都是“没有意义的衬字”。大纲本译“树之以桑”为“(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在住宅场地上”这几个字加上括号,标明这是添加的文字

31、,进一步证明“之”字为没有意义的衬字之说。新课标本译“树之以桑”为“在这宅地上(比如房屋周遭)栽上桑树。”“在这宅地上”这几个字不加括号,标明不是添加的文字,那么这几个字是对译的原句哪个词语呢?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五亩大的宅院,在里面种上桑树。”“在里面”这几个字对译的是原句的哪个词语?孟子·尽心上:“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前言“树之以桑”,后言“树墙下以桑”,可知“之”字绝非所谓“没有意义的衬字”,而是代词,实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即“树五亩之宅以桑”,把桑树种植(在)它的里面。“以”是介词,“把”的意思。“之”是复指“五亩之宅”。2.鸡豚

32、狗彘之畜:“畜”读xù还是读chù?2000年大纲本注:“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鸡、狗、猪的畜养。畜,畜养。之,助词。”2003年大纲本注:“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鸡、狗、猪的畜养。畜,畜养。之,代词,复指鸡豚狗彘。”2007年版大纲本注:“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畜养鸡、狗、猪。畜,畜养。之,助词。”“鸡豚狗彘之畜”是否有必要译为“畜养鸡、狗、猪”?今天我们可以说“作业的及时完成”,也可以说成“及时完成作业”。“鸡豚狗彘之畜”译为“鸡、狗、猪的畜养”,一方面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利益方

33、面也更加贴近原句的句法结构,所以根本没有必要译为“畜养鸡、狗、猪”。“之”字是助词还是代词?“士大夫之族”、“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这些句子中的“之”字都可以译为“这些”、“这类”等意思,如“士大夫之族”即可译为“是士大夫这类人”。因此,有些讲古汉语语法的书即认为这类“之”是指示代词。如果这种理解是正确的,那么“打架的事”也可以说成“打架这事”,所以“的”也就是指示代词,意思即“这”。这岂非荒唐之甚?其实“打架的事”也是定中结构,只不过“打架”是“事”的同一性定语,二者所指相同而已,“的”依然是连接定语和中心语的,绝非代词。退一步说,即使认为这类“之”是代

34、词,相当于“这”之类,“鸡豚狗彘之畜”的“之”也不能归于这一类。因为“鸡豚狗彘”属于名词短语,表示的是事物,而“畜”是动词,表示的是动作行为,二者绝不可能是复指关系。认为“之”“是代词,复指鸡豚狗彘”,实际上是把“畜”字理解为“家畜”了,这才有可能存在“鸡豚狗彘”和“畜”的复指关系,但这样理解,“畜”就应该读chù了。再退一步,即使读“畜”为chù,即使认为“之”是代词,“这些”、“这”之意,也不能说“之”是“复指鸡豚狗彘”。因为复指“鸡豚狗彘”的是“之畜”(这些家畜、家禽),而非单纯的一个“之”(这些、这)。综上,以三种大纲本之注,以2000年大纲本之注为宜。再看中职本之

35、注:“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饲养鸡、狗、猪这一类的家禽、家畜,不要错过它们生长繁衍的时节。蓄,蓄养,饲养。”这个注释可也怪哉!读“畜”为xù,却译“鸡豚狗彘之畜”为“饲养鸡、狗、猪这一类的家禽、家畜”,“家禽、家畜”之“畜”读chù才对呀!(这个“畜”的确有读chù、解作“家畜”的,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词典即作如是观)莫非这里的“家禽、家畜”四字是添加的?假如是添加的,就意味着“畜”并非“家禽、家畜”之义,而是“饲养”之义。下面的确有“蓄,蓄养,饲养”的说明,可是这是解释的“蓄”而非“畜”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莫非“畜”通“蓄

36、”?假如“畜”通“蓄”,也应该注明呀,不注明怎么就直接注曰“蓄,蓄养,饲养”呢?故意玩人吗?我猜测,这个注释的确是认为“畜”读xù,是“畜养”、“饲养”之义,只不过在操作时把“蓄,蓄养,饲养”弄成了“蓄,蓄养,饲养”。可是“畜养”等于“蓄养”吗?现代汉语词典:“畜:畜养:牧产。”“畜养:饲养(动物):牲口。”“蓄养:积蓄培养:力量。”所以,“畜养”不等于“蓄养”。用吕叔湘先生的话说,这个错误错得真够可以的了!谨庠序之教:大纲本注认为“谨”是“谨慎”之义,这里指“认真从事”。据此则“谨”属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新课标本不单独解释“谨”,而是译“谨庠序之教”为“小心办好学校教育”。中职本亦

37、不单独解释“谨”,但译“谨庠序之教”为“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那么“小心办好”和“认真地兴办”是否有区别?何者更准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皆释“谨”为“谨慎”、“小心”,辞海解作“慎重小心”,辞源解作“慎重”,都没有“认真”之义,更没有“认真地兴办”之义。其实,“慎重”是“谨慎认真”,故“谨慎”与“认真”实无大别。“小心”是“谨慎”之义,二者亦实无大别。古代汉语词典:“谨:慎重,重视。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申之以孝悌之义:朱熹孟子集注:“申,重也,反复叮咛之意。既富而教以孝悌,则人知爱亲敬长而代其劳”此释“申”为“反复叮咛”,则“申之”之“之”指人。

38、赵岐孟子章句:“谨修教化,申重孝悌之义。”此释“申”为“申重”,释“之”为指“孝悌之义”。王力古代汉语:“用孝悌之义反复地修庠序之教。申,反复,指反复地进行。义,道理。”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在学校反复进行孝悌的教育。申,反复,指反复进行。申之的之,指代庠序之教。”据以上二书,“申之以孝悌之义”,即“以孝悌之义申之”,用孝悌的道理申之,用孝悌的道理反复地进行学校的教育。这是依从赵岐之说。杨伯峻孟子译注译此句为“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训导他们”,注“申”曰:“一而再、再而三叫申,所以这里用反复训导来翻译它。”据此则“申之”的“申”是“反复训导”之意,“之”是指的人,即百姓。中学教材

39、亦皆作如此之释。这是从朱熹之说。现代汉语词典:“申:说明;申述:说重三令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申:重复,再三。尚书·太甲:伊尹申告于王。左传·成公十三年: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陈述,说明。屈原九章·抽思:愿自申而不得。汉书·陈重传:主疑重所取,重不自申说。告诫,约束。史记·孙武传:即三令五申之。陆机辨亡论:申之以节俭。”辞海:“申:表达;表明。如:重申前意;三令五申。礼记·郊特牲: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向上陈述。如:申请;申报。重复;一再。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辞源:“申:表明,申述。礼记·郊特牲

40、:大夫执圭而使,所以申信也。屈原九章·抽思:道卓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重复,一再。书·尧典:申命羲叔,宅南交。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申重:再三。荀子·仲尼: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之。按:从之二字衍文。”左传·成公十三年中“申之以盟誓,重之以昏姻”的“申”字,辞源释为“再三”。“再三”是副词,但“申”与“重”对文,二者皆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应该是动词。沈玉成左传译文译此句为“用盟誓加以说明,再用婚姻加重这种关系”,释“申”为“加以说明”,释“重”为“加重”,正是把“申”、“重”皆处理为动词。同样,辞源将荀子·仲尼“顿穷则从之,疾力以申重

41、之”的“申重”亦释为“再三”。唐杨倞荀子注:“申重,犹再三。”辞源之释盖循杨注,然杨所谓“犹再三”之“犹”表明这仅仅是言其大意,非即今之“再三”。辞源之释固为不当,“申重”亦应为动词。荀悦申鉴:“故古之圣王,其于仁义也,申重而已。”此“申重”亦为动词。赵岐以“申重”释“申”。“申重”到底何义?作何读音?汉典:“申重:再三;反复强调。”朱城认为“申之以孝悌之义”之“申”当从赵岐之说,“申重”之“重”应读chóng,“申”、“重”两字同义连文,是“再三;反复强调”、“重复;再”的意思。朱文且引荀子·富国:“爵服庆赏以申重之。”杨倞注:“申,亦重也。”朱文进一步说明曰:“此例是孟

42、子谈如何搞好道德教化的问题。申之以孝悌之义是他为梁惠王设计的教化方式,作为伦理道德孝悌,其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反复再三进行。由此可见,赵岐的解释比较合理。”(朱城<汉语大字典>书证疏误补议,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按朱说,与众多选本之解同,此应视“申”为形容词或用作动词。“申之以孝悌之义”。这里的“申”若解作现代汉语词典所谓“说明;申述”、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所谓“陈述,说明”、辞海所谓“表达;表明”、辞源所谓“表明,申述”,而不看成是由“一再”、“再三”引申而来的所谓“反复进行”、“反复训导”亦无不可,但不能突出道德教化之特点,故不取此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古汉语常用

43、字字典:“颁:颁白通斑白。鬓发花白,喻指老人。本句云云。”此处“戴”即“披星戴月”之“戴”,“头顶着”之义。6.矣:本段用了四个“矣”字,而上一段则用了五个“也”字。“矣”、“也”有何不同?为何彼处用“也”而此处用“矣”?郭锡良、李玲璞古代汉语:“也是表示静态的语气词,通常用在判断句末尾,表示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不过也、矣用法区别很大,有着明显的分工。也主要用于判断句,也常用于叙述句和其他类型的句子,表示论断确认的语气,不带动作行为的时态性,是静态的;矣主要用于叙述句,同时也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表示把已经或者将会出现的新情况告诉人们的陈述语气,是动态的,与现代汉语的语气词了用法大致相当。”“

44、矣”用于陈述句末尾,可以表示已然,说明某件事情、某种情况已经出现、形成或某种动作行为已经完成、实现。也可以表示将然,说明某种情况、事情将要发生、出现,有时也表示对未来或某种条件下的结果作肯定的推断。“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的四个“矣是表示将然的,说明在“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等条件下,必将出现的结果。十、“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七十者衣帛食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衣y:(旧读yì)穿(衣服)。庄子·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境内莫不衣紫。”现代汉语词典:“衣yì:穿(衣服);拿衣服给人穿:布衣解衣我。”2现代汉语词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