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timized《篆刻艺术》第二章_第1页
Optimized《篆刻艺术》第二章_第2页
Optimized《篆刻艺术》第二章_第3页
Optimized《篆刻艺术》第二章_第4页
Optimized《篆刻艺术》第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二章、制印知识介绍第二章、制印知识介绍1、古印知识、古印知识2、刻印刀法、刻印刀法3、怎样刻白文印、朱文印、怎样刻白文印、朱文印4、怎样临刻古印、怎样临刻古印5、怎样临刻名家印、怎样临刻名家印6、怎样检查临刻效果、怎样检查临刻效果7、书法与刻印的关系、书法与刻印的关系21 1、篆刻史知识、篆刻史知识古印知识古印知识战国古玺 秦印 汉官印 汉私印 将军印 汉玉印 魏晋南北朝印朱白文印 子母印 六面印 缪篆印 杂形玺图案印(肖形印) 成语印 花押印 封泥 钮制 隋唐以来的官印 宋元圆朱文印 少数民族文字的印章 其他字体印章 收藏章 斋馆印 闲章3(1 1)战国古玺)战国古玺 古玺是先秦印章的通

2、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印章大多是战国古玺。这些古玺的许多文字,现在我们还不能认识。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朱文古玺大都配上宽边。印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文笔划细如毫发,都出于铸造。白文古玺大多加边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栏,或在中间加一竖界格,文字有铸有凿。官玺的印文内容有“司马”、“司工”、“司徒”等名称。私玺除方形外,还有各种不规则的形状,内容还刻有吉语和生动的动物图案。王戎兵器45(2 2)秦印)秦印 秦印指的是战国末期到西汉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书体和秦权量,秦石刻等文字极相近,所以较战国古文容易认识。秦印多为白文凿印,秦印多为白

3、文凿印,印面常有印面常有“田田”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字格,以正方为多,低级职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官印大小约为一般正方官印的一半,呈长方形,作“日日”字格,称字格,称“半通印半通印”。私印一般也喜作长方形,此外还有圆和椭圆的形式,内容除官名、姓名、吉语外还有“敬事”、“相思得志”、“和众”等格言成语入印。6浙江都水浙江都水铜质,蛇钮。铜质,蛇钮。宜春禁丞宜春禁丞铜质,鼻钮。铜质,鼻钮。宜春,秦宫苑名。禁丞是官宜春,秦宫苑名。禁丞是官名,当名,当“禁圃丞禁圃丞”之省略。之省略。7秦宜阳津印秦焦得8(3 3)汉官印)汉官印w 广义地说是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印的

4、统称。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印文与秦篆相比,更为整齐,结体平直方正,风格雄浑典重。风格雄浑典重。西汉末手工业甚为发达。所以新莽时代(“新”为王莽的朝代名)的官印尤为精美生动,汉代的印章艺术登峰造极,因而成为后世篆刻家学习的典范。 w 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两汉官印以白文为多,皆为铸造。只有少只有少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数军中急用和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凿而不铸。910(4 4)汉私印)汉私印w 汉私印即为汉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不仅形状各异,朱白皆备,更有朱白合为一印,有朱白合为一印,或加四灵等图案作为

5、装饰的,进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还加上吉语,籍贯、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辅助文字,钮制极为多样,充分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两汉私印仍以白文为多,西汉以凿印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为主,东汉则有铸有凿。11 (玉质,螭钮。史记里记有柏阳侯刘终古,武帝时继博阳侯位,后又被免。)12(5 5)将军印)将军印w 将军印也是汉官印中的一种。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以刀在印面上刻凿成的,所以又称所以又称“急就章急就章”。将军印风格独特,妙趣横生,将军印风格独特,妙趣横生,对后世的艺术风格

6、有很大影响对后世的艺术风格有很大影响。汉代的将汉代的将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军用印,普通都不称“印印”而叫做而叫做“章章”,这是将军印的一大特点。这是将军印的一大特点。13西汉广汉大将军章14(6 6)汉玉印)汉玉印w 两汉玉印在古印中是十分珍贵稀少的一类。“佩玉”在古代也是名公贵卿和士大夫的一种高雅风尚。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一般玉印制作精良、章法严谨、笔势圆转,粗看笔划平方正直,却全无极滞之意平方正直,却全无极滞之意。由于玉质坚硬,不易受刀,就产生了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特殊的篆刻技法,即所谓“平刀直下平刀直下”的的“切玉法切玉法”。又由于玉质的不易腐蚀受损,使传世玉印

7、得以比较好地保留了它的本来面目。1516(7 7)魏晋南北朝印)魏晋南北朝印w 魏晋的官、私印形式和钮制都沿袭汉代,但铸造上不及汉印精美。传世的给兄弟民族的官印,文字较多,用刀如刻如凿,书法风格表书法风格表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现为舒放自然,从而成为一个时期篆刻风格的代表代表。南北朝各国传世印章不多,官印尺寸稍大,文字凿款比较草率,官印未见铸印。17(8)朱白文印)朱白文印w 朱白文相间的印式在汉印中很见巧思,据说起自东汉。它的方式极为多样,朱白文字的位置安排及字数均可灵活变化不受局限。这里例举的数印就可见一斑。朱白的原则大致根据笔划多少而定,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

8、而达到朱文大多笔划较少,白文则相反,从而达到朱如白,白如朱朱如白,白如朱的和谐效果的和谐效果,这类印大多为私印,未见用于官印。18(9 9)子母印)子母印w 子母印又称“套印”,起于东汉,盛行于魏晋六朝,是大小两方或三方印套合而成的印章。大印腹空,可以合适地套进一方或二方小印,形成母怀子的形状。也有套进一方两面印(如下栏“郭意”印)成一组三方的。在一方印章的体积在一方印章的体积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中,兼备了几方印的使用价值,古代印匠的工艺水平由此可见。19西汉林尹子印 虎钮套印20w 传世六面印实物较少。这种呈呈“凸凸”字形的印字形的印章章,上面的印鼻有孔,可以穿带而佩,鼻端作一小印,连

9、同其余五个印面故称六面印。传世六面印的传世六面印的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上密下疏,一种典型风格为带边白文,每字为一行,上密下疏,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印文竖笔多引长下垂,末端尖细,犹如悬针,所以有有“悬针篆悬针篆”的俗名的俗名。这种风格虽然尚有笔意舒展、疏密相映的好处,但很容易流于庸俗,远不及汉印的朴茂,故历来篆刻家只偶一为之。(10)(10)六面印六面印21w六面印清陈豫钟(石)22(11)缪篆印缪篆印w 缪篆印及与它相近的鸟虫书均是汉印中的“美术字”,前者屈曲回绕,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加上了鱼形鸟头等装饰。这种文字最早多见于古代的兵器上或乐器的钟上,有的还依

10、文字的笔划嵌以金丝,很有独特的风格。鸟虫书印多见于私印,以白文为多。(缪 篆)23(1212)杂形玺)杂形玺w 战国以来的印章中,杂形玺也是甚为别致的一类。其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式样没有定例,大小从数寸至数分不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等,变化极为丰富,除了方圆长宽更有凹凸形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印,方、圆、三角合印,二圆三圆联珠,以及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三叶分展状等。朱白都有不胜枚举。杂形玺因其独特的谐趣与官印的庄严、沉着的要求不同,故只用于私印。24(1313)图案印)图案印w 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都有,以汉代为最图画入印自战国到汉魏

11、都有,以汉代为最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多。又称肖形印或象形印。形式多样。简练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祥、鱼雁生动,除了人物、鸟兽、车骑、吉祥、鱼雁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等图案外,常见以吉祥的四灵(龙虎、雀、龟龟) )入印的、这类印又称入印的、这类印又称“四灵印四灵印”。2526(14(14)成语印)成语印w 成语印自战国开始就有,使用的格言、成语多达百余种,如“正行”、“敬事”、“日利”、“日入千万”、“出入大吉”等,成语字数不等,自一、二字始,多达二十字,其用途除了表示吉祥之外也有为死者殉葬之用。27成语印成语印28(15)花押印)花押印“元押元押”w

12、花押印又称“押字”,系雕刻花、写姓名的所签之押,使人不易摹仿,因作为取信的凭记。兴于兴于宋,盛于元宋,盛于元,故又称“元押”。元代盛行的多为长方,一般上刻楷书姓氏,下刻八思巴文或花押。从实用意义上说历代印章大都有防奸辨伪的作用,作为个人任意书写,变化出来的“押字” (有些已不是一种文字,只作为个人专用记号),自然就更难自然就更难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以摹仿而达到防伪的效果,因而这种押字一直沿用到明清时代。29花押印花押印30花押印花押印31(1616)封泥)封泥w 封泥又叫做“泥封”,它不是印章,而是古代用印的遗迹盖有古代印章的干燥坚硬的泥团保留下来的珍贵实物。由于原印是阴文,钤在泥上便成了阳

13、文,其边为泥面,所以形成四周不等的宽边。封泥的使用自战国直至汉魏,直到晋以后纸张、绢帛逐渐代替了竹木简书信的来往,才有可能不使用封泥。后世的篆刻家从这些珍贵的封泥拓片中得到借鉴,用以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法的范围。 32(17)钮制)钮制w 古代的玺印大多有钮,以便在钮上穿孔系绶,系在腰带上,这就是古代的“佩印”方式。自汉代开始,以螭、龟、驼、马等印钮来分别帝王百官。例如高级官史使用龟钮。驼钮,蛇钮则是汉魏晋时授与兄弟民族官印常见的钮制。历代钮制形式极为丰富。其中以坛钮、鼻钮、复斗钮为最常见,现将部分钮制列举于下,以见斑。3334(18)隋唐以来的官印)隋唐以来的官印w 官印到了隋唐时代,

14、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官印到了隋唐时代,印面开始加大。随着纸的普遍应用,朱文逐渐代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应用,朱文逐渐代替了白文。许多官印印背上开始有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年号凿款。在文字上隋印多用小篆,并开始运用屈曲的的“九叠文九叠文”入印入印( (古代的古代的“九九”为数的终极,故有为数的终极,故有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此名,并不一定要九叠,可以随笔划的繁简而变化) )以便填满印面。唐末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以便填满印面。唐末时代开始以隶楷入印,清代官印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印之中。(元明清各满文,汉文两体兼用,同刻于一

15、印之中。(元明清各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代农民政权留下的官印,也是值得我们珍视的革命文物。)物。)35(19)宋元宋元 圆朱文印圆朱文印 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魏晋以来,纸帛逐渐代替竹木简札,到了隋唐,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印章的使用已直接用印色盖于纸帛,到文人画全盛时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镌刻的印章已与诗文书期的元代,由文人篆写,印工镌刻的印章已与诗文书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为书画家所喜画合为一体。起到了鲜艳的点缀作用,为书画家所喜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元初的书画家赵孟頫对爱。在这个阶段,首先是宋末元初的

16、书画家赵孟頫对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对精通,又受李阳冰篆书的篆刻艺术大力提倡,由于对精通,又受李阳冰篆书的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善作铁线篆,开创影响,印文笔势流畅,圆转流丽,善作铁线篆,开创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了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圆朱文圆朱文”印,为后世的印,为后世的篆刻家所取法。篆刻家所取法。(均见于赵孟頫墨迹)3637(2020)少数民族文字的印章)少数民族文字的印章w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宋以来的兄弟民族在汉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曾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依据汉字书法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并把他们的文字仿效汉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字仿效汉

17、字篆体用于官印,传世较少,所见的印文有金国文有金国( (女真女真) )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书和元代八思巴文及西夏文篆书,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其中有许多文字还不认识。38(2121)其他字体印章)其他字体印章w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在汉字书法中,篆书由于具备很强的装饰性成为印章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印章艺术的主体至今不衰。但秦汉以后,随着书体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书体。除了唐宋的演变篆书已不是印章使用的唯一书体。除了唐宋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厂隶的隶楷印章和元代的押字,在魏晋时代就出现厂隶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

18、好尝试以其他字楷入印的先例。清以来的篆刻家亦好尝试以其他字体体( (隶、楷、行草隶、楷、行草) )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入印,其中不乏佳作。由此使我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们认识到,印章艺术的体现并不限于某一书体的使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用,关键在于章法、书法、刀法的高度运用能力。3940(22)收藏章)收藏章 斋馆印斋馆印 闲章闲章w 印章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印章到了唐宋两代,作为欣赏艺术的一支日益发展。用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以收藏、鉴赏、校订的专用印记开始出现, “ “收藏章收藏章”钤钤之于书画藏品,

19、种类繁多。之于书画藏品,种类繁多。“斋馆印斋馆印”是以文人书房、住是以文人书房、住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室的雅称刻制的印章,如“楼、间、馆、巢、院、斋轩、楼、间、馆、巢、院、斋轩、堂堂”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不胜枚举,其实许多有名无实( (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文征明就说过,他的书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屋大都是建筑在印章上的) )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只不过是知识分子思想性灵的表现方式罢了。现方式罢了。“闲章闲章”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源出古代吉语印,这些以诗文、成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语、名言、俗谚入印的作品,进一步使篆刻由以往单纯的镌刻官职、名号

20、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镌刻官职、名号的实用艺术,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文学含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义的欣赏艺术、与诗文书画交相辉映。4142郑板桥的闲章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闲章别具一格,印文耐人寻味,很为人所称道。郑板桥为官清正,不会奉承上司,他虽是进士出身,却当了十二年的县令。所以,他在潍县任职时,书画上常盖“七品官耳”一印,显示了一个失意文人对封建权贵、黑暗官场的蔑视和嘲讽。郑板桥还有“富贵非我愿”,“恨不能填满了普天饥债”,“直心道肠”, “二十年前旧板桥”等闲章。读着这些印文,一个不谋富贵、同情人民厌恨不平社会的书画家的形象就好象出现在我们的眼前。43恨不十

21、年读书w此印为清钱松的代表作之一,广为流传。“恨不十年读书”此语出自南朝宋时沈牧之的诗:“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442、刻印刀法、刻印刀法w执刀法与运刀法执刀法与运刀法45执刀法执刀法w石章呈菱形角度置于刻者胸前,随着运刀的石章呈菱形角度置于刻者胸前,随着运刀的轻重徐疾用刀角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轻重徐疾用刀角刻出粗细不同的线条。46w 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执刀如同执笔,一般是无定法的。各种执刀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都有利弊。无非是适应刻者的习惯。看篆刻作品的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的好坏,并非观摹操作表演。但采用适合自己习惯的执刀法

22、可有助于刻好印。我较喜欢采用的执惯的执刀法可有助于刻好印。我较喜欢采用的执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人都易接受。是以拇指、刀法,如同执钢笔。一般人都易接受。是以拇指、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食指、中指执定,无名指、小指辅于中指之后,角度约角度约4545。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靠上述三指的关节收送,由右下方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朝左前方刻去,运刀方向不变,象打拳一样便于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向外发动。熟练后还可变换刀刃角度、方向,随意运刀以加工细节之不足。执刀是为了运刀,运意运刀以加工细节之不足。执刀是为了运刀,运刀是为了镌刻,刀是

23、为了镌刻,所以要以运刀为前提,以篆刻为所以要以运刀为前提,以篆刻为目的来取决自已的执刀方法。目的来取决自已的执刀方法。47不同的执刀方法48运刀法运刀法w 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w 冲刀冲刀 以刀角顺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以刀角顺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刀速度,但这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刀速度,但这“冲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并非一冲了事,而要

24、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时角度较小,约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时角度较小,约3030左右。左右。w 切刀切刀 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60左右,切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刀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刀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臂大动作来完成。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臂大动作来完成。4950w以上各印分别为冲刀和切刀刻成,各有不同的印痕效果。51用冲刀法刻成用切刀法刻成

25、52黄易(17441802)用切刀法刻成53543 3、怎样刻白文印、朱文、怎样刻白文印、朱文印印55怎样刻白文印怎样刻白文印(观看影象)w 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运刀又有单刀、双刀之分。单刀即一刀直冲而下直冲而下( (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如果刻完后反过来,顺刀痕正中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划中的一部分锯齿带一刀,略微带刻掉笔划中的一部分锯齿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形裂痕,则可不致太单薄) )不宜初学,这里不宜初学,这里不作重点介绍。不作重点介绍。 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刻满白文用双刀法刻去笔划,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笔划,即用流水作业法将一方印分四次刻成:方印分四次刻成:56 白文印

26、刻法示意图图中黑色表示刻刀刻去的部分,石章共转四次就可完成。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依次将横划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180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将横划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竖划也依上述办法分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竖划也依上述办法分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及部分不够之处。刻时刻时“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宁使刀不足,莫使刀有余余”,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因为不足可补,超过则不可补救。57白文回文练习示意图图中黑色表示刻刀刻去部分,石章共转动四次。w要求练刻要求练刻510次,初步做到线条平直,粗细次,初步做到线条平直,粗细均匀,

27、转折自然。如达不到要求,可增加练刻均匀,转折自然。如达不到要求,可增加练刻次数。次数。58怎样刻朱文怎样刻朱文印印w 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划、印边,刻朱文印与刻白文相反,即留下笔划、印边,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刻去除此以外的所有空地。也用双刀流水作业法,也用双刀流水作业法,一印分四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划、印边一印分四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剔去笔划、印边之外的残留部分。之外的残留部分。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印不必刻得过深,刻刀须紧贴笔划,划,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否则刻成钤出后令人觉得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

28、无论刻朱文白文,宜一次完成,即尽可能刻得周到,要刻出书写的笔意。要刻出书写的笔意。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根据印文具体情况随时调整运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刀速度,转换刀刃方向和角度也很重要。大印要重大印要重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而沉着,小印宜轻而流畅。切忌不掌握轻重缓疾使切忌不掌握轻重缓疾使笔划断裂,或刮削重复致笔划断裂,或刮削重复致全印死板。二切须勤学苦全印死板。二切须勤学苦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练,方能心手相应,运用自如。自如。59 朱文印刻法示意图朱文印刻法示意图图中黑色表示刻刀刻去的部分依次将横划线外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依次将横划线外的下部刻完,将石章转动18018

29、0,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会白文变细,刻刀须紧贴笔划,否则会白文变细,朱文变粗。朱文变粗。将横划线外的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将横划线外的上部全部刻完,轻转刀角修好笔划两终端。划两终端。竖划也依上述办法分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竖划也依上述办法分两次刻成,最后收拾印边及部分不够之处。边及部分不够之处。60 朱文回文练习示意图朱文回文练习示意图图中黑色表示刻刀刻去部分,石章共转四次。图中黑色表示刻刀刻去部分,石章共转四次。w也要求练刻也要求练刻510次,初步做到线条平直,次,初步做到线条平直,粗细均匀,转折自然,不使线条断裂。如粗细均匀,转折自然,不使线条断裂。如达不到要求,可增加练刻次数。达不到

30、要求,可增加练刻次数。614 4、怎样临刻古印、怎样临刻古印 学习中国传统艺术,无论书、画、刻印,临摹是必经之路。秦汉印是篆刻史上的一座高峰,它的成就可以比之于唐诗、宋词,元曲。临刻古印开始主要选择秦汉印中比较平正、质朴一路的印以满白文为佳。到有了相当的基础后,也可再选择有特别巧思或古拙奇特一路的印,就象写字先临楷书再临行草一样。办法是用水印法上石后,先以镜子校对,要力求写得与原印接近,刻好后,可用手指染墨轻拍印面,再同镜中的原稿核对修改。62 摹印并选临下例各印,不管临刻什么印,摹印并选临下例各印,不管临刻什么印,在临刻过程中,最要紧的是记熟各印的规律在临刻过程中,最要紧的是记熟各印的规律性

31、的特点,如笔划的转折、头尾、边框的不性的特点,如笔划的转折、头尾、边框的不同处理方法等,便今后能学以致用,结合到同处理方法等,便今后能学以致用,结合到自己的创作中去。自己的创作中去。63篆刻汉印两千方的钱松w 杭州人 清钱松,也是西泠八家之。擅长书法、绘画,爱好金石文字。为了学好篆刻,曾摹刻汉印两千方,可见其基本功之扎实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领悟了前辈的艺术风格,加以继承发扬,最后自成一家。人们称赞他为丁(敬)黄(易)以后的第一人,说即使明朝文、何在世,也望尘莫及。64w 此印系钱松为友人范禾所刻。此印风格虽源自丁敬一脉,但意境极高。全印布局疏朗,白多于朱,文字工整端严而又随体相布,“大”

32、、“篆”、“分”三字狭长,“小、“二”两字偏阔,“生”、“八”两字界于两者之间,看似以信手为之,实是有意之为,颇有“无为而为”之境界。印边略阔于印文线条,有先秦玺印遗意,这在浙派印人除仿战国玺印之制的印作中不多见。用刀也系纯正的钝丁“碎刀”之法,线条挺而不滑,细而苍茫,颇见自家法相。 大小二篆生八分大小二篆生八分65老夫平生好奇古老夫平生好奇古 清钱松 白文印,印文出自杜甫白文印,印文出自杜甫( (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一诗。一诗。“奇奇”和和“古古”,从来就是人们崇尚的审美倾向。古物为先祖创制,使人产生崇,从来就是人们崇尚的审美倾向。古物为先祖创制,使人产生崇敬之意,观古

33、物使人思旧怀古,如回到昔日岁月,于是倍感亲切。奇是敬之意,观古物使人思旧怀古,如回到昔日岁月,于是倍感亲切。奇是又一境界,它给人超乎寻常,鬼斧神工,不同凡响的印象。古亦奇,新又一境界,它给人超乎寻常,鬼斧神工,不同凡响的印象。古亦奇,新亦奇,亦奇,出奇方能制胜,艺术作品至少在某一点上富有新意,与众不同,出奇方能制胜,艺术作品至少在某一点上富有新意,与众不同,才有其价值才有其价值。好奇当是每一个文学家、艺术家必有的品质。观赏此印,。好奇当是每一个文学家、艺术家必有的品质。观赏此印,深感正是深感正是“奇奇”、“古古”二字将杜甫、钱松、以至观赏者、这群二字将杜甫、钱松、以至观赏者、这群“老夫老夫”们

34、联系在一起。们联系在一起。 此印白文七字,布局平中出奇。此印白文七字,布局平中出奇。“夫夫”、“奇奇”二字上小、下大,二字上小、下大,“古古”、“生生”则上大下小。则上大下小。“老老”、好好”、“古古”中的密集竖线如中的密集竖线如茂林修竹,茂林修竹,“老老”、“平平”、“生生”中平实端稳的横线似殿前石阶,自中平实端稳的横线似殿前石阶,自然生动,古意盎然。刀法生辣朴厚,似不经意而实多用心之处。其法出然生动,古意盎然。刀法生辣朴厚,似不经意而实多用心之处。其法出于丁、蒋而融入秦汉意趣,比同时诸家境界为高,被吴昌硕誉为于丁、蒋而融入秦汉意趣,比同时诸家境界为高,被吴昌硕誉为“浙派浙派之后劲之后劲”。

35、此印做到了有法有度。此印做到了有法有度。 钱松在山水、花卉、行书等方面均有造诣,作钱松在山水、花卉、行书等方面均有造诣,作品为时人所重。篆刻得力于汉印,手摹汉印二千钮,品为时人所重。篆刻得力于汉印,手摹汉印二千钮,使之功力深厚。使之功力深厚。665、怎样临刻名家印、怎样临刻名家印 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明清以来各派名家印,是我国辉煌的篆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刻艺术遗产中的又一高峰。各派的不同特点在印章的方寸之地中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在印章的方寸之地中呈现出神采各异的风貌。临刻名家印,可根据临刻名家印,可根据“取法乎上取法乎上”的原则,的原则,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

36、家在徽派、浙派、晚清四大家( (吴让之、赵之谦、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吴昌硕黄牧甫、吴昌硕) )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及其他如赵叔孺、赵古泥等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名家印中选择接近自己性格的一类。初学一初学一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般宜选临工整一点的。朱白文都要临,同样同样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也要熟记特点,仔细比较,学以致用。67各派名家作品的学习临刻各派名家作品的学习临刻 要博览各派印家作品,开阔眼界。可分为以下几个单元步骤进行,在学习汉印的基础上,分阶段的对各派名家作品进行临刻训练。充分领会各派的特点。一般可分为以下六个单元来进行训练。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37、 进行浙派印章训练进行浙派印章训练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进行邓派印章训练进行邓派印章训练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进行赵之谦作品训练进行赵之谦作品训练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进行黄士陵作品训练进行黄士陵作品训练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进行吴昌硕作品训练进行吴昌硕作品训练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进行齐白石作品的训练进行齐白石作品的训练68第一单元进行浙派印章训练。第一单元进行浙派印章训练。 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兴起于清代浙派是与皖派同时盛行的著名篆刻流派。兴起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黄易、蒋仁、奚冈、乾(隆)嘉(庆)年间,由丁敬创始,黄易、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之而起,由于

38、他们都是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继之而起,由于他们都是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浙江杭州人,因此后人就把他们连同效法他们艺术风格的印家,称为印家,称为“浙派浙派”。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浙派与皖派一样,都崇尚秦汉玺印,刀法上成功地应用生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刀法上成功地应用生涩坚挺的切刀,来表现秦汉风貌,以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其古朴雄健的风格有别于皖派诸家的柔美流畅,所以有“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皖派阴柔而浙派阳刚”的评论的评论。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浙派艺术支配清代印坛达一个多世纪,影响极为深远。达一个多世纪,影响极为

39、深远。 69 浙派代表人物为“西泠八家”的丁敬、蒋仁、丁敬、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黄易、奚冈、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丁敬等八人各具成就,浙派印章是以师法汉印为主流,其主要特点是以切刀刻汉印,所以本单元应着重切刀的训练。在摹临过程中,注意线条顿涩斑驳的特色,尤其是线条两端,或平或尖、有轻有重的变化,才不致使印章流于呆板。(陈鸿寿)(丁 敬)两湖三竺万壑千岩两湖三竺万壑千岩70(赵之琛)(钱 松)求是斋(陈豫锺)逍遥容与大小二篆生八分切刀刻印的效果切刀刻印的效果71第二单元进行邓派印章训练第二单元进行邓派印章训练( (图图) )。 邓派艺术的开创者是清代乾隆年间的邓

40、派艺术的开创者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著名篆刻家邓石如,安徽人。他的篆刻是著名篆刻家邓石如,安徽人。他的篆刻是运用自已的篆法,运用自已的篆法,以书法的笔意开创新体。以书法的笔意开创新体。有有“印从书出印从书出”之誉。之誉。 邓石如,原名琰,他是清代最杰出的篆刻家之一。早年曾刻苦研究秦汉金石碑刻篆、隶、真、草被认为清代第一。他把深厚的篆书功力用之于篆刻,突破了以秦汉玺印为唯一的取法对象的狭隘天地,扩大了篆刻的表现范围突破了以秦汉玺印为唯一的取法对象的狭隘天地,扩大了篆刻的表现范围。作品苍劲庄严、流利清新,开创了一代印风。极大地影响了稍后的吴熙载、赵之谦、黄牧甫和吴昌硕,而为万紫千红的晚清印坛奠定了基础。

41、邓石如虽然也列为“皖派”由于影响深远,一般专称为“邓派”。7273 邓派的后继传人有吴邓派的后继传人有吴熙载(熙载(让之)、赵之让之)、赵之谦将邓派的篆刻艺术再度发展。吴氏印作的特色,谦将邓派的篆刻艺术再度发展。吴氏印作的特色,是把邓氏是把邓氏“以书入印以书入印”的篆书笔致意态在印章中的篆书笔致意态在印章中充分表现,在汉印的基础上,笔势圆劲,灵动多充分表现,在汉印的基础上,笔势圆劲,灵动多姿,为表现篆法与章法的特点,故其刀法以冲刀姿,为表现篆法与章法的特点,故其刀法以冲刀为主,用刀爽快利落。所以,摹临邓派、吴让之为主,用刀爽快利落。所以,摹临邓派、吴让之的作品,要的作品,要注重注重“以书入印以

42、书入印”和主冲刀法的特点。和主冲刀法的特点。 由于邓石如的作品传世甚少,所以学邓派的由于邓石如的作品传世甚少,所以学邓派的实际上大多以学吴让之为宗,晚清著名篆刻家吴实际上大多以学吴让之为宗,晚清著名篆刻家吴昌硕常对人讲:昌硕常对人讲:“学完白学完白( (邓石如邓石如) ),不若取径于,不若取径于让翁让翁( (吴让之吴让之) )。”这是不无道理的,所以本单元这是不无道理的,所以本单元的练习可选吴让之作品摹临。的练习可选吴让之作品摹临。74三十树梅花书屋晋唐镜馆观海者难为水贫而无谄贱而有耻 摹临吴让之的作品,注重“以书人印”和主冲刀法的特点。75晚学生晚学生 吴熙载(字让之)从小时候起,吴熙载(字

43、让之)从小时候起,对书法、篆刻艺术十分专注,到了晚对书法、篆刻艺术十分专注,到了晚年,却对写意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却对写意花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怕年老力衰,也不因为自己当时他不怕年老力衰,也不因为自己当时书法、篆刻已相当出名而自负,而是书法、篆刻已相当出名而自负,而是虚心地拜一个年龄比他小十岁的画家虚心地拜一个年龄比他小十岁的画家郑箕为师学画十几年,所以吴熙载曾郑箕为师学画十几年,所以吴熙载曾刻有几方刻有几方“晚学生晚学生”、“晚学居士晚学居士”的印章钤于画上,体现了他的印章钤于画上,体现了他“活到老、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的精神。晚学居士76 “自称臣是酒中仙自称臣是酒中仙

44、”一句是描绘一句是描绘“诗仙诗仙”李白的,写出了李白醉后李白的,写出了李白醉后“天子呼来不上船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纵横豪气和狂的纵横豪气和狂放不羁的性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放不羁的性格,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却又真切地把握了人物不畏权贵的精却又真切地把握了人物不畏权贵的精神面貌,充满了美的理想光辉。神面貌,充满了美的理想光辉。 从印作中可见年轻的吴让之在学从印作中可见年轻的吴让之在学习汉印上所下的功夫已是相当了得。习汉印上所下的功夫已是相当了得。此印虽不是汉印模式,而是细圆朱文,此印虽不是汉印模式,而是细圆朱文,但其布白处还是有汉印味的,但其布白处还是有汉印味的, 印文结印文结字有汉代篆额气象,婉转

45、流畅。用刀字有汉代篆额气象,婉转流畅。用刀上则是深受浙派碎刀之法的启发全印上则是深受浙派碎刀之法的启发全印舒展自如,显露出一种圆转流畅的审舒展自如,显露出一种圆转流畅的审美倾向。美倾向。自称臣是酒中仙77第三单元进行赵之谦作品训练。第三单元进行赵之谦作品训练。w (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赵之谦的篆刻早年师法浙派,后取法邓石如和吴让之,在浙、邓二派的基础上,对汉印、六朝朱文印用心探索,尤其对凿印,更能得其神髓。所以摹临赵之谦印作,对把握线条的质感以及章法和刀法的特点,很有帮助。78赵之谦:字伪叔,别号很多,(铁三、益甫、冷君、悲庵、无闷、等)。他

46、是邓石如之后,独具创新精神的大艺术家。书画篆刻都具有很高的成就。篆刻融合皖浙两派,在秦汉玺印的基础上,吸取了秦权量、诏版,古钱币,镜铭及碑版等篆字入印从而扩大了篆刻艺术取资的领域,别创新格。7980 赵之谦篆刻在章法上提倡有笔有墨,所以虚实对比感十分强烈,朱文生动活泼,白文稳健雄浑,偶以单刀刻印,成为篆刻艺术写意派的先驱。他用北魏书体来刻款识,或单刀入石作阴文款识,或效法“始平公”作阳文款,在方寸之间,重现北魏书法的雄伟奇丽,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赵之谦的成就超越了他的前辈大家丁敬和邓石如,也超越了他同时代的吴熙载,篆刻艺术通过赵之谦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斗斗81 圆朱文印自赵孟頫提倡以来,刻制均

47、以平和为主,圆朱文印自赵孟頫提倡以来,刻制均以平和为主,线条整齐,绝少断断续续的笔意变化。到了赵之谦手里,奇线条整齐,绝少断断续续的笔意变化。到了赵之谦手里,奇逸横生,多了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一些线条似断实连,手法逸横生,多了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一些线条似断实连,手法极为细腻。这是一个创造。极为细腻。这是一个创造。赵之谦治印称:赵之谦治印称:“生平艺事皆天生平艺事皆天分高于人力,分高于人力,惟治印则天五人五,惟治印则天五人五,无闲然。无闲然。”这句话道出了这句话道出了篆刻的奥秘:一半属于艺术,另一半属于工艺性质。所以,篆刻的奥秘:一半属于艺术,另一半属于工艺性质。所以,刻好印需要一份工匠性质的功力

48、。在他的印谱中多见平正稳刻好印需要一份工匠性质的功力。在他的印谱中多见平正稳重的印章,但经久耐看,有很深的艺术内涵,这正说明了重的印章,但经久耐看,有很深的艺术内涵,这正说明了“天五人五天五人五”的和谐境界。的和谐境界。 “为五斗米折腰”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中衍生而来的。此典的原意是指清高有骨气的人不愿意为微薄的官俸而向上司折腰,出卖自己的个性。但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命运素来是“货予帝王家”,很难有非常完整的自由生命。赵之谦易“不为五斗米折腰”为“为五斗米折腰”,其中的辛酸无奈略见一斑。据说赵之谦有为了养家糊口,替人家手抄顾亭林先生肇域志手稿二十册,经数月而书成的轶事。赵之谦刻此印正是这种清苦生活

49、的写照,宛有一种凄楚的凉意。82效法效法“始平公始平公”作阳文款作阳文款83第四单元进行黄士陵作品训练第四单元进行黄士陵作品训练黄士陵,黄士陵,(1849-1908) 清道光二十九年出生在安徽字牧清道光二十九年出生在安徽字牧甫。父母过世后曾在南昌以照相为业,后长期客居广州,甫。父母过世后曾在南昌以照相为业,后长期客居广州,因此艺术上可称他的一派为因此艺术上可称他的一派为“粤派粤派”。篆刻初从浙派入。篆刻初从浙派入手,逐渐进入对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的研究。后来手,逐渐进入对邓石如、吴熙载,赵之谦的研究。后来到北京友人处到北京友人处看到大量的金石资料,使他大开眼界,看到大量的金石资料,使他大开眼

50、界,于于是在学习秦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法钱币,秦权,汉镜、是在学习秦汉的基础上进一步取法钱币,秦权,汉镜、碑碣、甸瓦,特别着意于商周铜器、两汉金文,终于在碑碣、甸瓦,特别着意于商周铜器、两汉金文,终于在皖浙两派之外,皖浙两派之外,自成一家。自成一家。84黄士陵作品无论是以汉印风格为主的白文印,还是以古黄士陵作品无论是以汉印风格为主的白文印,还是以古代金文为特色的朱文印,代金文为特色的朱文印,其篆刻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其篆刻风格的形成,与他独特的刀法分不开。他在刀法的运用中,多使用薄刃冲刀,的刀法分不开。他在刀法的运用中,多使用薄刃冲刀,下刀时往往从笔画外端进刀,干脆利落,一气呵成,而下刀时往往从

51、笔画外端进刀,干脆利落,一气呵成,而不作断断续续的刻划,或反复的修改,与浙派有本质的不作断断续续的刻划,或反复的修改,与浙派有本质的区别。区别。所以,其线条光洁、挺劲、猛利,尤其是有时将所以,其线条光洁、挺劲、猛利,尤其是有时将刀锋冲击笔画外端,更增加了笔势的剽悍险劫。刀锋冲击笔画外端,更增加了笔势的剽悍险劫。因此,因此,在摹临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学习他的用刀方法、掌握用在摹临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学习他的用刀方法、掌握用刀特点,才能更好地表现他的篆刻艺术特色。刀特点,才能更好地表现他的篆刻艺术特色。85黄黄陵的篆刻运刀爽利,不加修饰。白文取法汉陵的篆刻运刀爽利,不加修饰。白文取法汉铸印中光整一路的

52、作品,在学习赵之谦的基础上铸印中光整一路的作品,在学习赵之谦的基础上以薄刃冲刀来体现汉印的方劲挺拔;朱文亦是锋以薄刃冲刀来体现汉印的方劲挺拔;朱文亦是锋棱毕现。章法讲究疏密穿插,线条锋锐挺劲,光棱毕现。章法讲究疏密穿插,线条锋锐挺劲,光洁妍美,看似呆板,实不呆板。在貌似无意中包洁妍美,看似呆板,实不呆板。在貌似无意中包含着无尽的变化。边款以冲刀刻魏书,亦独具面含着无尽的变化。边款以冲刀刻魏书,亦独具面目。目。86第五单元进行吴昌硕作品训练第五单元进行吴昌硕作品训练w 吴昌硕,原名俊卿,别号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原名俊卿,别号很多,西泠印社首任社长。w 1844出生,浙江湖州安吉人,清

53、晚期最有影响力的画家出生,浙江湖州安吉人,清晚期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色,他的作品备之一,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色,他的作品备受追捧。受追捧。.他是清代最后一位大艺术家,与吴他是清代最后一位大艺术家,与吴(熙载熙载)赵赵(之之谦谦)黄黄(士陵士陵)并称晚清四大家。诗书画印造诣极高。他的篆并称晚清四大家。诗书画印造诣极高。他的篆刻先从浙派的陈鸿寿入手,继学徐三庚、赵之谦,最后通刻先从浙派的陈鸿寿入手,继学徐三庚、赵之谦,最后通过学习吴熙载和钱松的刀法,加上对秦汉玺印和封泥瓦陶过学习吴熙载和钱松的刀法,加上对秦汉玺印和封泥瓦陶文字的研究,终于在转益多师中得到统

54、一,文字的研究,终于在转益多师中得到统一,形成老辣挺劲,形成老辣挺劲,雄浑苍古的独特面目。雄浑苍古的独特面目。87w吴昌硕作为晚清的著名篆刻家,他所师法和取吴昌硕作为晚清的著名篆刻家,他所师法和取法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无论是篆法,还是章法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无论是篆法,还是章法与刀法都具有独特之处。以上所选有早期作法与刀法都具有独特之处。以上所选有早期作品也有晚年成熟很具特色的作品,品也有晚年成熟很具特色的作品,在摹临吴昌在摹临吴昌硕作品时,要注意章法的虚实相生,拙朴中见硕作品时,要注意章法的虚实相生,拙朴中见巧妙;通过娴熟的刀法,使线条残破中寓生动巧妙;通过娴熟的刀法,使线条残破中寓生动的艺

55、术效果。的艺术效果。缶 翁破荷亭美意延年寿无涯石门沈云88w 吴昌硕的书法早年涉猎甚广,中年以后专吴昌硕的书法早年涉猎甚广,中年以后专攻石鼓文,结合金文字的结体用笔,朴茂雄健,攻石鼓文,结合金文字的结体用笔,朴茂雄健,自生新意,发展了篆法,从而为他的篆刻突出陈自生新意,发展了篆法,从而为他的篆刻突出陈规、自立门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使用的钝规、自立门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使用的钝刀切石的刻法,更使他的篆刻显示出古朴、苍劲、刀切石的刻法,更使他的篆刻显示出古朴、苍劲、浑厚的天趣。他的篆刻可以喻之为绘画上的写意浑厚的天趣。他的篆刻可以喻之为绘画上的写意派,在晚清的诸家之后,异军突起,成为近代最

56、派,在晚清的诸家之后,异军突起,成为近代最有影响的篆刻大师有影响的篆刻大师。89吴昌硕幼时学习刻印,因为家境贫苦,困难很多。吴昌硕幼时学习刻印,因为家境贫苦,困难很多。买不起石章,有时只能以砖头、瓦片等代用,偶买不起石章,有时只能以砖头、瓦片等代用,偶而弄到几方石章就视周珍宝,反复磨刻,直到剩而弄到几方石章就视周珍宝,反复磨刻,直到剩下薄薄的一片。没有印床,就用手握石奏刀。一下薄薄的一片。没有印床,就用手握石奏刀。一次不小心刻伤了左手无名指,伤口很深流血不止,次不小心刻伤了左手无名指,伤口很深流血不止,疼痛难忍。但他为了学艺,并不因此而放松刻印。疼痛难忍。但他为了学艺,并不因此而放松刻印。后来

57、,伤口虽然结了痂,指甲却从此脱落不再重后来,伤口虽然结了痂,指甲却从此脱落不再重生,成了他勤学苦练的纪念。生,成了他勤学苦练的纪念。武陵人骑虾人90w 吴昌硕醉心于钻研与书法、篆刻有关的文字学,却对当吴昌硕醉心于钻研与书法、篆刻有关的文字学,却对当时一般人视为时一般人视为“敲门砖敲门砖”的八股文毫无兴趣。二十二岁时,的八股文毫无兴趣。二十二岁时,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才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个秀才后在县里学官的迫促下才勉强去应了一次考试,中了个秀才后就决心不再赶考。到了五十三岁那年,曾被人荐为江苏安东就决心不再赶考。到了五十三岁那年,曾被人荐为江苏安东县令,因为不会逢迎上司,更不会欺压百姓,只任

58、职一月便县令,因为不会逢迎上司,更不会欺压百姓,只任职一月便毅然辞官,专心致志从事艺术上的深造。为此,他三次刻过毅然辞官,专心致志从事艺术上的深造。为此,他三次刻过“一月安东令一月安东令”,这与郑板桥的,这与郑板桥的“七品官耳七品官耳”、赵之谦的、赵之谦的“为五斗米折腰为五斗米折腰”一样,都是用以发泄胸中郁勃之气的。一样,都是用以发泄胸中郁勃之气的。91w 吴昌硕十九岁那年,妻子章夫人在战乱中逝世了他承受着巨大的悲哀,十年后才与归安菱湖镇施氏夫人结了婚。他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对前妻的怀念之情始终难以磨灭。四十一岁那年,他在苏州寓所梦见了分别二十多年的妻子,曾有感梦一诗记之。又是二十五年过去了,吴

59、昌硕已经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1909年章夫人再一次与他相会于梦境,带着对亡妻深深的悼念,吴昌硕刻下了“明月前身”一印,并在印侧造章夫人背影像,款文曰:“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缶记”。92吴昌硕的篆刻和其绘画间存在一定关系,他提出吴昌硕的篆刻和其绘画间存在一定关系,他提出“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要照顾气魄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要照顾气魄” 这一精这一精辟理论,同时贯通于其书画、篆刻之中。辟理论,同时贯通于其书画、篆刻之中。 在章法上在章法上,他善于把印文和印边合为一,使,他善于把印文和印边合为一,使印边符合印文的神韵。印文处理也突破了古人朱印边符合印文的神韵。印文处理也突破了古人朱细

60、白粗的贯例,朱文白文粗细接近,所作浑厚沉细白粗的贯例,朱文白文粗细接近,所作浑厚沉郁,绝无逞姿弄媚习气。郁,绝无逞姿弄媚习气。 在刀法上,在刀法上,有创新,有创新,他使用的刻刀,圆杆,出锋钝角,与前人使用的他使用的刻刀,圆杆,出锋钝角,与前人使用的锐角小刀颇有不同。他将钱松切中带削的刀法和锐角小刀颇有不同。他将钱松切中带削的刀法和吴熙载的冲刀法,结合为一种新的刀法治印,所吴熙载的冲刀法,结合为一种新的刀法治印,所以他的印章能在秀丽处见苍劲,流畅处见朴茂,以他的印章能在秀丽处见苍劲,流畅处见朴茂,往往在不经意处见功力往往在不经意处见功力。 吴昌硕的篆刻艺术,为印坛开创了一个新局吴昌硕的篆刻艺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