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中考科学总复习第37讲常见的化学反应_第1页
浙教版中考科学总复习第37讲常见的化学反应_第2页
浙教版中考科学总复习第37讲常见的化学反应_第3页
浙教版中考科学总复习第37讲常见的化学反应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37 讲常见的化学反应知道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考点梳理】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反应类型概念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_一 _种化合物的反应分解反应_一种 _化合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置换反应一种 _单质 _跟一种 _化合物 _生成另一种 _单质 _和另一种 _化合物 _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是复分解反应的特例,两种化合物相互_交换成分 _,生成两种 _新化合物 _的反应【活学活用】1(2013 ·温州 ) 高氯酸是已知酸中最强的酸。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高氯酸加热到92 以上会发生爆炸, 其化学方程式为加热 2H2O,该反应的类

2、型属于 ( B )4HClO=2Cl 2 7O2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复分解反应 D 置换反应2(2013 ·台州 ) 自来水中常含有次氯酸(HClO) 。次氯酸不稳定,易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变化过程可用如图表示。该反应类型属于( C )A化合反应C分解反应B 置换反应D 复分解反应分类二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考点梳理】1物质 _得到氧 _的反应叫氧化反应,物质_失去氧 _的反应叫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进行。如氧气、氧化铜等是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的物质,具有_氧化性 _,是常见的 _氧化 _剂。2氧化剂: 在反应中,向其他物质提供氧元素( 即自身失去氧元素) 的

3、物质。( 具有氧化性)还原剂: 在反应中, 向其他物质夺取氧元素【活学活用】3 ( 多选 ) 下列反应中说明CO有还原性的是( 即自身得到氧元素(BC) 的物质。( 具有还原性)高温A CO2C=2CO点燃B 2CO O2=2COC CO CuO=Cu CO2点燃D 2C O2=2CO4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D)A化合反应B 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 复分解反应物质的氧化性)【考点梳理】氧气、氧化铜等物质在氧化反应中能提供氧,具有 _氧化 _ 性,是一种常见的 _氧化 _剂。【活学活用】5根据下列实验图示分析问题:(1) 上述三个反应都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

4、反应,A 中发生的现象是 _发出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_,请写出 C 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3Fe点燃2O=Fe3O4_。上述三个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从化学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变化分析,氧气在上述反应中具有氧化性的原因是氧元素的化合价_降低 _( 填“升高”或“降低” ) 。点燃(2) 通过类比、 分析反应 2Na Cl 2=2NaCl 发现,该反应中具有氧化性的物质是 _氯气 _( 填名称 ) ,该反应属于 _化合 _( 填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 反应。,H2 和 CO的可燃性、还原性)【考点梳理】H2 和 CO的可燃性、还原性的比较:氢气一氧化碳可燃性化学方

5、程式点燃点燃2H O=2H O2CO O=2CO2222产生 _蓝色 _火焰,放出热量,产实验现象产生 _淡蓝色 _火焰,放出热量生 _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_的气体还原性化学方程式H2 CuO=Cu H2OCO CuO=Cu CO2实验现象黑色粉末变 _红色 _,试管口有 _水黑色粉末变 _红色 _,产生能 _使澄珠 _生成清石灰水变浑浊 _的气体【活学活用】6激光打印机是常见的办公用品,它所用墨粉的主要成分是极细的碳粉。(1) 碳粉不具有的性质是 _B_( 填序号 ) 。A黑色B 易溶于水C可燃性D 常温下稳定(2) 将碳粉与氧化铜混合后加强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高温_C2CuO=2C

6、u CO2_,该反应中碳表现出 _还原 _( 填“氧化”或“还原” ) 性。7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下图实验设计意图的是( B )A说明 CO具有还原性B说明生成物CO2 的密度比空气大C说明 CO能燃烧D可以防止有毒的CO气体对空气的污染,同时又可以充分利用能源分类三燃烧、爆炸和缓慢氧化),区分燃烧、 爆炸和缓慢氧化)【考点梳理】1燃烧:一般指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_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_反应。2爆炸:一般指物质在_有限 _空间内发生剧烈反应,产生气体体积_急剧膨胀 _的现象。如火药爆炸。3缓慢氧化:进行速度慢、不易察觉、没有发光但有 _放热 _的一种 _氧化 _反应。如 _ 铁生锈、呼吸

7、作用 _等。【活学活用】8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 B )A动植物的呼吸B 蔗糖的溶解C酒和醋的酿造D 食物的腐烂9下列物质与空气混合,接触到明火有发生爆炸危险的是( D )氢气汽油蒸气面粉粉尘棉尘天然气AB CD 知道燃烧的条件)【考点梳理】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_ 与空气接触 _; (2)_ 温度达到着火点_。【活学活用】10一场大火可能由一个烟头引起,故防火要从细节做起。 烟头在火灾发生中的“罪状”是(A)A使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B提供可燃物C提供氧气D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11(2014 ·杭州 ) 小明在生活中观察到:点燃的小木棒燃烧端朝上,往往没

8、燃尽就熄灭,而燃烧端朝下, 往往不易熄灭。从燃烧的条件来看,你认为燃烧端朝上的小木棒,没燃尽就熄灭的最主要原因是_小木棒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_,若将小木棒事先涂油,燃烧端朝上也不易熄灭, 请说明原因 _着火点较低的油燃烧产生的热量,使小木棒温度较易达到着火点_。,知道常用的灭火原理和方法 )【考点梳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1)_ 隔离可燃物 _;(2)_ 将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3)_ 隔绝空气 ( 氧气 )_ 。_;【活学活用】12(2013 ·台州 )2013 年 4 月 25 日,台州市某废金属收购厂发生火灾,十几吨金属镁爆燃,八辆装满清水的消防车却没有用武之地,最后用十三吨沙土

9、才将大火扑灭。(1) 此场合不能用水灭火,因为金属镁在高温条件下会跟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高温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Mg 2H2O=Mg(OH)2H2 _;(2) 沙土灭火的原理是使可燃物 _隔绝空气 ( 隔氧 )_ ;(3) 火灾现场的另一种金属 A 却没有发生燃烧,但其表面变黑。由此判断:镁的金属活动性 _ _( 填“”“”或“” )A 的金属活动性。火灾自救的有效措施)【考点梳理】火灾自救的有效措施:(1) 室内浓烟密布时,应 _俯伏在地上爬行 _,并用 _湿 _毛巾掩盖口鼻;(2) 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_浓烟 _渗入;(3) 打开背火面的窗户,在窗前呼救。【

10、活学活用】13遭遇火灾时,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C )A遇到火灾时,应沉着冷静,用掌握的知识进行自救,同时拨打119 求救B当发现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现场C打开窗户,赶紧往下跳,脱离火灾区D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考点梳理】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能量的变化,有些反应要从环境中吸收热量,有些则要放出热量。如氧化反应总是_向环境放热 _;光合作用 _要吸收太阳能_,在黑暗的环境里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缓慢氧化的一种,也要_释放 _能量。【活学活用】14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活动中, 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

11、(A)A航天飞机飞行B 水车汲水灌溉C太阳能供热D 风力发电15(2014 ·台州 ) 化学反应过程中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而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吸收或放出热量。小明通过实验研究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时的能量变化。将大约 20 克已研细的氢氧化钡晶体倒入烧杯中,再把烧杯放在事先已洒上少量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向烧杯内加入大约 10 克氯化铵晶体,并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后静置片刻,提起烧杯,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粘在一起,玻璃片上的水结成了冰 ( 如图 ) 。由实验可知,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反应时 _吸收 _热量。 (1)(2) 实验过程中,小明闻到了一股刺激性气味,说:“怎么像厕所里

12、的气味?”这是因为反应生成了 _NH3_。专项一氢气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提示】 H2、CO都具有可燃性,还原性,但反应产物不同,因此,通常根据它们燃烧后的产物不同来进行鉴别。【例 1】如图是“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部分实验装置,关于该实验说法正确的是()A充分反应后,向固体中加稀盐酸会产生气泡B在实验过程中,黑色的粉末会逐渐变成红色高温C该实验的反应原理为FeO CO=Fe CO2D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可以直接排放到空气中高温【点拨】本题考查考生对CO还原 Fe2O3 实验的掌握。 由反应原理可知Fe2O3 3CO=2Fe3CO2,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由于C

13、O有毒,是大气污染物,故产生的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答案】 A1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1) 装置 C 中玻璃管内产生的现象是 _黑色粉末逐渐变红色 _。(2) 实验开始时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_ _( 填序号 ) 。先点燃酒精灯,后通入一氧化碳先通入一氧化碳,后点燃酒精灯(3) 试比较实验过程中, 装置 B 和 D 出现的现象分别为 _B 中石灰水无变化 _、_D 中石灰水变浑浊 _。(4) 装置 E 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回收尾气,防止尾气中的CO污染空气 _。, 专项二化学反应类型 )【重点提示】化学反应类型是根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或类别进

14、行分类的。【例 2】如图是烯烃反应的示意图:12 催化剂CHHCHRCHHCHRCHHCHH CHR1CHR2该反应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 复分解反应【点拨】此反应中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故属于复分解反应。【答案】 D点燃2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Mg CO2=C 2MgO。该反应属于 ( C )A化合反应B 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 复分解反应专项三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重点提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 要有可燃物;(2) 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3)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的原理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

15、应停止。【例 3 】2013 年 6 月 3 日吉林省某公司发生特大火灾。主要原因之一是可燃性建筑材料中未添加阻燃剂。Mg(OH)2 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在380 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MgO,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Mg(OH)2 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B Mg(OH)2 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C Mg(OH)2 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 MgCO3比 Mg(OH)2 易分解,也可作阻燃剂【点拨】本题考查灭火原理。依据题给信息可知阻燃剂氢氧化镁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从而使可燃物周围温度降低,降到了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再有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覆盖在可燃物表面, 使

16、可燃物与空气( 或氧气 ) 隔绝了; 着火点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它不能随着时间、地点、 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此可燃物的着火点是无法降低的,只能通过改变周围环境的温度,达到灭火目的,故C 错误; MgCO3受热分解生成MgO和 CO2,它们均不能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故也可作阻燃剂。【答案】 C3下列灭火的措施中不恰当的是( C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着火时,可用锅盖盖灭B电线短路引起电器着火时,不可用水灭火C图书馆存放的图书、资料等着火时,可以喷大量水浇灭D实验时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可用湿抹布扑灭探究燃料的燃烧 )【例 1 】小煜同学通过学习知道,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车用燃料,于是他对汽油

17、中添加乙醇的目的进行了如下探究。【猜想】猜想1:可以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猜想 2:可以产生更多的热量,增强汽车的动力。【设计与实验】序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在两个蒸发皿中各加入10 mL 冷水,控制相同燃烧条件, 分别用乙醇和汽用乙醇加热耗时118 s ;油作为燃料进行加热, 记用汽油加热耗时猜想 256 s录从开始加热到水沸腾的时间_( 填“成立”或“不成立”)实验停止加热后, 取下用乙醇加热的蒸发皿底部只有极少量炭黑, 而用蒸发皿, 观察蒸发皿的底_汽油加热的蒸发皿底部部有大量炭黑_( 可依照上格填写 )【分析与讨论】(1) 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实验过程中不一定要控制的条件是_( 填序号

18、) ;A水的初始温度必须相同B加热开始计时点必须相同C燃具产生火焰的大小必须相同D蒸发皿的大小必须相同(2) 汽车的发动机、排气管等部件易出现积炭,使用乙醇汽油后,这些部件产生的积炭量将 _;(3) 目前乙醇汽油中乙醇的添加量约为 10%,可一定程度节省石油资源。结合实验的结论分析,如果乙醇的添加量过大,会使汽车动力 _( 填“增强”“减弱”或“不变”) 。【点拨】本题考查实验的设计与分析,难度中等。根据实验,加热相同的水( 需要热量相同 ) 以汽油为燃料耗时短,即乙醇产生的热量少,猜想2 不成立。实验以乙醇为燃料有较少的炭黑,说明燃烧较为充分,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猜想1 成立。因此,用乙醇汽油可使汽车部件产生的积炭量减少。如果乙醇的添加量过大,会使产生的热量少,减弱汽车的动力。【答案】【设计与实验】不成立猜想 1成立【分析与讨论】(1)B(2) 减少(3) 减弱1资料:白磷的着火点为 40 ,红磷的着火点为 240 ,五氧化二磷能污染空气,五氧化二磷易溶于水。(1) 在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课堂上,老师用甲图所示装置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