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书画的装裱工艺_第1页
浅谈中国书画的装裱工艺_第2页
浅谈中国书画的装裱工艺_第3页
浅谈中国书画的装裱工艺_第4页
浅谈中国书画的装裱工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谈中国书画的装裱工艺书画装裱,是传统装潢艺术的一个种类,古籍修复工作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装裱艺术自古以来就得到人们相当的重视,它对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幅新的书画或破损了的古画,经过精湛的装裱后,不但使作品增添了许多工艺美,更能突出原作和谐、典雅的艺术美。所以,在图书馆的古籍修复中,书画装裱也就成了重要的技术手段。书画装裱工作者,曾被人们誉为“画医”。书画不装裱,有如病人有病不医;若“装潢不精好,又剥蚀古香,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故装裱优劣,实名迹存亡系焉”。对古旧破损的书画作品,首先必须制定一个严格而又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修复方案,继而

2、进行配补绢、染色纸一系列的修复准备工作。为了避免“医不善随剂而毙”的恶果,既要除掉书画面上的累累霉斑,又不损伤作品,达到抢救、保护文物的最终目的,我放弃了使用化学剂除霉的方法,而改用3040左右的温水反复漂洗。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升温的方法改善绢本又硬又脆的现象,同时也防止了高温可能引起的丝织物蛋白脱脂。这道漂洗手续,虽然增加了工作的难度和强度,但为全面修复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如明代周嘉胃装潢志所说:“书画付装,先须审视气色,如色暗气沉,烟蒸沉积,须浣洗令净。”关于浆糊,目前在修复界争议还是很大的。主要是应该使用面粉浆糊还是使用化学浆糊的问题。面粉浆糊的优点在于不会损伤纸张,缺点是易引起虫蛀

3、,且调制过程复杂;化学浆糊的优点是使用方便快捷,随调随用,多少都宜,缺点是易引起纸张发脆。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南方气候潮湿,虫蛀是书画保存的最大危害,而北方气候干燥,纸张发脆是书画保存的“天敌”,因此,在南方以使用化学浆糊为宜。书画装裱是我国独特的一门传统艺术,已有2000 多年的历史。人们最初对书画进行装裱就是要使书画平整结实,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审美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促进了书画装裱工艺向纵深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书画装裱已逐渐发展成为与建筑艺术相统一的形式美,从而构成了书画装裱品式完整的一门艺术。我国传统的书画装裱品式多种多样,下面就常见的传统装裱品式及起源,举要分述

4、如下:手卷、横披手卷在我国是最早的装裱形式。所谓卷,是指裱成横长的式样,置于案头可以边卷边看的。中国古代的一切图籍,原来都是卷舒的。有的卷长达数十米,所以又叫长卷。手卷的装裱形式有撞边卷、转边卷、套边卷三种,虽然装式不同,但规格基本一致。其整体结构分为画心、引首、天头、拖尾、隔水和副隔水等部分组成。天头是用以装饰和保护画心的,引首用来题写手卷名称,拖尾是留给鉴赏者题词用的。为了使天头、引首、拖尾与画心分清眉目,增加美观,需要有一相隔的镶条,这就是副隔水和隔水。横披始于宋代,也是一种横式装法,它适用于竖短横长的画心。多由一色或两色等镶料装饰。横披镶料上宽下窄,叫做边。左右镶料尺寸相等,叫做耳也叫

5、木楣,用来在建筑物的向阳墙壁上张挂,使建筑物如同增开一个横窗,起着借景装饰的作用。这种装裱品式称为横披。它也是书法作品的传统装裱形式之一。屏、对联屏,也叫屏风,是古代在厅堂或其他房屋内用来间隔或挡风的活动屏障。古代的画以卷轴为多,而屏是粘贴在木框屏风上面的狭窄的画。据后汉书中记载,桓帝时有“列女屏风”;三国志中也有东吴画家曹不兴为孙权画屏风的记述。说明屏风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现在能够看到的古代屏风的形式,如五代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等画面中显示有当时屏风布局的格式。中国的古代建筑,是由山水、花木、图画、家具等组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富有诗情画意,布置陈设合乎自然,房间由于屏风的间隔,制造出无限空间

6、,使房间有深远感和层次感。人们置身其中,移步换景,静中生趣,别有一番韵味到了宋代,屏逐渐发展成以书画装裱成的条幅,称屏条。单幅的称独景屏,内容可以独立也可相互衔接,如春、夏、秋、冬;梅、兰、竹、菊等。明清时期,又出现四至十二幅画面,排挂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连屏,称为通景屏,也叫海幔。适用于装裱巨幅山峦河川的风景画,一般由偶数幅尺寸相同、内容连贯的字画组成,分别由一种镶料装饰。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秦汉以前,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写在桃木板上代替降鬼神的名字。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对联已很普遍,王安石元日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7、”,就是当时对联盛况的真实写照。至明清,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经过书法家书写成幅后,再装裱成联即可悬挂,取得装饰效果,增添喜庆气氛,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轴、立轴晋代以前至唐初五百年的时间里,只有卷轴一个门类,随着社会发展,自盛唐始,又相继出现了轴、册两大门类。轴或立轴又叫挂轴。也可以简单分为条幅和中堂两种,通常把画幅较窄而呈修长状的方形直幅称为条幅,悬挂在厅堂正中的较为宽大的字画称中堂。立轴是目前最普及、款式最多的一种装式。“轴”原先是由屏障上拆下来的单片改装而成的。米芾画史中说,“知音求者只做横挂三尺轴,惟宝晋斋中悬双幅成对,长不

8、过三尺。”书中还谈到挂轴的种种方式。宋代以前轴幅都不是太长,这与古人习惯席地而坐,房屋不是太高有关。到了明清,人们好高楼大厦,所以挂轴长阔,有长至八尺的。中国古代的厅堂斋室,光线过暗,所以要悬挂装裱立轴、字画,以增添室内光线及艺术效果,使居住者有明朗清净之感,但这与国外建筑的强亮采光不同,而是含蓄宁静,使室内花影、树影、鸟语、花香,诗情画意,交织成趣。立轴装裱的规格尺寸都有定式。在品式上分一色、两色、三色裱,宣和装、诗堂装、集锦装、锦眉装等。立轴装裱分一色、两色裱的原因,是由建筑物的高低或画心长短的比例而决定的,古时房屋高度一般在七到九尺之间,所以,一张三尺长的画心,加上三尺镶料,只要单色装裱

9、。如果是二尺长的画心加二尺镶料则显得太短,所以,也应当裱成六尺左右的长度。就要加四尺长的镶料,如用单色,则镶料长过画心,喧宾夺主。所以应该用两色或三色装裱。“宣和装”是北宋宣和年间宫廷内府裱件的格式,又称宋式装,适宜于装裱正方或宽过于长的画心裱件。镜片又叫镜心。因为四边镶绫绢或色纸,不上杆,不转边,所以叫“片”。镶料是按画心的大小决定的,一般只用一种镶料装饰。立片要分天地比例,天头与地头的比例为六比四,左右两边要小于地头的三分之一或至少相等;横片的上下两边要小于左右两边,两个立柱一样大,但立柱要比边宽些。镜片不仅可裱小幅入框,也可裱成大件直接贴墙,适用于各种不同规格、形状的画心,是一种简易、方

10、便的装饰。册页自唐代起,有人把卷轴割成单幅叶子,然后将单幅叶子装裱成册,便成了最早的册页。册页有三种式样:一种是蝴蝶装,又称开版式。因翻动时两页翘起,形似一只展翅的蝴蝶,由此得名。左右能翻,向右开版,多适用于竖幅书画及纨扇。另有一种“五镶式”也属蝴蝶装。第二种推篷装。适用于装裱横幅书画及折扇。第三种是经折装。最早用于抄写经文,后来宫廷用这种形式作奏折,现多用于装裱经书、法帖,可以将尺寸不同的画心同时装为一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观点和当今家庭居室建筑装饰格局,就需要设计出既有新意又能受人们欢迎的新款式,融合新时代的建筑,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但是学习

11、书画装裱首先要具备对传统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掌握传统基本品式的基础上,才能举一反三,加以变化,灵活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使画面内容和装裱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使书画艺术锦上添花。参考文献:1中国书画装裱工艺学院.中国书画装裱艺术.齐鲁书社,2002.7.2王以坤.书画装潢沿革考.紫禁城出版社,1993.6.3杜子熊.书画装潢学.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5.1.中国书画装裱,冯增木著,山东科学出版社, 1993年。2.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肖振堂、丁瑜著,书目文献出版社。3.书画装裱与修复,李玮著,台湾名山出版社。江西省图书馆创建于1920年,是江西省规模最大、藏书最多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全省文献

12、资料、图书目录、馆际协作、图书馆学研究、信息交流和专业人才培训的中心, 作为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美誉的文化大省的省级馆,我馆现有藏书300万册,其中中文线装书50万余册。在收藏的图书、报纸、期刊、微缩品、视听文献和电子文献中,以珍贵的古籍珍善本和丰富的地方文献等特色藏书著称。中文线装书中已整理的珍善本有2089种,地方文献3500余部,地方志1200部。古籍中,南宋吉州周必大刻欧阳文忠公集装帧考究、刻印精良,堪为宋代江西刻书的代表作;明崇祯间宋应星自刻宋应星(谈天·论气·野议·思怜诗)四种系海内外孤本,极具科学价值;明嘉靖刻江西通志为现存江西通志最早最完善的版

13、本之一,极具史料价值;明代经折装瓷青纸金粉写本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则是集装帧、书法、绘画艺术为一体的绝妙珍品。地方文献中的江西民国日报、江西省政府公报、江西地方教育等 则以其收藏完整、独具史料价值而为学人瞩目。1古籍装帧种类书籍装帧包括封面、版面、插图、装订形式等设计。书籍装帧是为了载录得体、翻阅方便、有利传播,易于收藏,总是把实用性摆在第一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印刷术由人工印刷发展到机器印刷,现在是电脑排版的印刷时代,书籍装帧与艺术相结合,美化书籍,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我国书籍装帧是由简便到实用逐步改进的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现将古籍七种装帧形式分述如下:·简册装我国古籍装帧最

14、初是将竹(木)简写的书,用皮条或丝绳编连起来串在一起,捆扎成一束,称一编或一册(策)。·卷轴装是纸本书最早的装订形式,简册过于笨重,秦汉时代改用缭帛写书,缴帛虽轻但价贵,公元二世纪中期汉朝宦官蔡伦奏请成帝批准,在最初用于包裹东西的麻纸基础上加以改进,于是可以书写的纸普行天下,从此,纸张逐渐取代了简犊、缭58帛,直到晋朝才完全废缭帛改用纸写书。无论缴帛或纸写的书,都是采用卷束的办法,卷束时卷心须有一轴,作舒卷之用,故称卷轴装。·旋风装把一长卷写的书对折起来将一端粘连在书的最前面,另一端从书的右边绕到背面再粘连到最后一叶上,展开时没有散落的毛病,可以从第一叶到最后一叶;再从最后

15、一叶翻到第一叶,周而复始,连续不断,故称旋风装。又有一种装订方法,用一长条纸作底,首页因单面书写,全裱于卷端,自次页起把右侧无字的空白地方,错落粘连,形如鳞次,展卷时形似龙鳞,又称龙鳞装;收卷时形似旋风,故称旋风装,或称旋风卷子。·经折装隋唐时代佛教大盛,单面书写的经书长幅接连不断,加以折叠,将前端粘稳于封面上,后端粘稳于封底上,叠合起来成为一册。为了佛徒便于峰诵起见,展开时插一竹签作翻书用,不用手翻书以免伤书口,阅后取出竹签。这种装帧方法又称梵生美装。·蝴蝶装是将印有文字的一面对折起来,将书口与书口相连,书皮用硬纸包裹,不用纸订,用浆糊枯结书背,版心向内,单边向外,翻阅时

16、展开如同蝶翅,故名蝴蝶装。这是宋代装帧书籍的主要方法。·包背装是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外对折起来,书口向外,其后背用书皮包裹,不露书脑,故名包背装,酷似现代的平装书。这种装帧方法始于元朝。·线装折叶与包背装大致相同,只是版心向外,书叶右边先打眼加纸捻,前后各加书衣,而后打眼穿双线订成一册。一般打四眼订法,较大开本的书,打六眼或八眼订法。书衣通常用连纸染成磁青、米色或蓝色,用白色签条题写书名,贴于封皮的左上端。直接在书皮上印书名或加框栏的也有。讲究一些的用缓缝包角,加以保护,因包角影响通风而易生虫,故少包角。一本本软面的书插架或取出都觉不便,为了保护线装书,在书外加函加套,大致有四种:一是书套,用硬纸作里,外面敷布,围绕全书的四面,而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