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感应起电机原理_第1页
静电感应起电机原理_第2页
静电感应起电机原理_第3页
静电感应起电机原理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感应起电机工作原理及应用概述一个月前的一次演示实验课上,我们对感应起电机产生了浓厚兴趣。 接下的 一个月里,我们对感应起电机正转放电的原理及反转不能放电的原因进行了研 究,并且对与其相关的许多知识展开了探讨, 以下是我们通过观察讨论所得出的 一些结论。一、感应起电机结构如图1所示,感应起电机旋转 盘由两块圆形有机玻璃叠在一起组 成,中有空隙,每块向外的表面上 都贴有铝片,铝片以圆心为中心对 称分布。由于两盘分别与两个受动 轮固定,并依靠皮带与驱动轮相连, 由于两根皮带中有一根中间有交 叉,因此转动驱动轮时两盘转向相 反。如图所示,盘转向为:正面顺 时针,反面逆时针。两盘上各有一过圆心的固定电刷

2、,两电刷呈9 0度夹角,电刷两端的铜丝与铝片密切接触,这 样在盘旋转时铜丝铝片可以摩擦起电。 在图2所示位置有悬空电刷E,悬空电刷 与电刷成45°夹角,每个刷的两脚跨过两盘,但并不与两盘接触,脚上装有许 多尖细铜丝,铜丝尖端指向圆盘上的铝片。 悬空电刷由金属杆与莱顿瓶相连。莱顿瓶其实是个电容,用来储电。如 图3所示为莱顿瓶结构,由两层筒状锡箔 组成,中间是电介质,上有瓶盖。悬空电 刷上的金属杆插入瓶盖一半,末端由一根 较粗铜丝与莱顿瓶内层锡箔筒底相连,这 样悬空电刷上所集电荷可以储存在莱顿瓶 中。图3所示放电小球也通过一金属杆与 莱顿瓶盖相接,此杆插入瓶盖一半且不与 集电叉相触,也不

3、与莱顿瓶中锡箔筒相连,<-Q放电小球一悬空电刷:耳尖细铜丝电介航铜纥内筒锡泊 外筒锡箔但这样可使其受莱顿瓶内筒电荷感应 而带电,可推导出放电小球会被感应出 和与其相连的莱顿瓶内筒同电性的电 荷。由于感应起电机在左右各有一莱顿 瓶,若两莱顿瓶集聚不同种电荷,则两 放电小球上就会被感应出不同种电荷, 当两小球靠近时就会因放电而产生电 火花。需要说明的是,此莱顿瓶仅是储 电设备,与小球是否放电无关,因为既 使将其拆除,转动圆盘时两小球照常放 电,只不过电火花很弱,但其频率更高。这是因为没有莱顿瓶后其电容减小了,可由公式 U=Q/C解释:要产生电火花, 两小球间电压约为几万伏,当 C减小时,悬空

4、电刷仅需要集聚很少电荷就可使 电压升高到放电要求,故与原来相比,放电频率会加大。但是由于小球上每次放电所放出的电量减少了,相应电流也会减小,因而电火花很小。二、感应起电机正转、反转状态下的工作原理当顺时针摇动转轮上的摇柄时,分开的两个小球之间会有电火花产生, 同 时会听到嚅里啪啦的放电声。这就是感应起电机的放电现象。 这样的现象是如何 产生的呢?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它的原理。由于在静电序列中铝排在铜之前,所以在圆盘转动时铝片与电刷上的铜丝摩 擦而带上正电荷,铜丝带负电荷。如图:假设刚摩擦时金属铝片S1带电量为Q1, 与其在同一直径上的铝片S2带电量为Q2,Q1与Q2有大小之分。如图:转过45&#

5、176;转过45当圆盘转过90°时,Si与反面电刷B,相对,此时S2,、Si,分别与Si、 S2相对。假设Qi>Q2,由于Si,与S2/之间有电刷连接,会引起自由电子移动, 使得Si,带正电荷,S2/带负电荷。当圆盘再转过45°时,Si、*分别顺时针转至与电极相接的悬空电刷 E2、 Ei处,并在该处放电使Ei、E2带正电荷,这些正电荷又被积聚在莱顿瓶 Ci、C2 1当圆盘再转过450即Si转到与正面电刷B相对应时,Si与Si,相对, S2与S2/相对,刚经过放电的Si与S2恰好不再带有电荷。S2,带负电使得S2感 应带正电,又由于与金属刷上铜丝摩擦也使它带正电,在二者

6、共同作用下 S2带 上了正电荷;对于Si来说,Si,上的正电荷使其感应带负电荷,由于金属刷的连接作用,S2所带的正电荷会导致电子移动(如图4)使Si带负电,这样,虽然有摩擦产生的正电荷也会被 以上两种作用所产生的负电荷抵消,因此S1还是带负 电荷。圆盘再转过45°时,Si,与S2/恰好分别转 到悬空电刷E2,与Ei,处。带正电的Si,在E2,处放 电后不再带电,E2 /上的负电荷被中和使E2/带正电, 这些正电荷被莱顿瓶 C2积聚到放电叉T2的放电小球 上;带负电的S2/在Ei,处放电后也不再带电,且 Ei ,上的正电荷被中和使Ei,带负电,这些负电荷被莱 顿瓶Ci积聚到放电叉Ti的

7、放电小球上。如果圆盘又转过45° , Si又与S2/相遇,S2与Si /相遇,且此时 Si、S2与反面电刷B /相对,Si 、S2,分别在E2、Ei处放电后不再带电。此时的电荷变化与过程(4)相似,因 此与Si相对的S2 /带正电荷,与S2相对的Si /带负电荷当圆盘再转过45° ,此时Si、S2恰好分别转到悬空电刷Ei、E2处。Si在Ei 处放电使得负电荷被积聚到放电叉 Ti的放电小球上,S2在,E2处放电使得正电 荷被积聚到放电叉T2的放电小球上。之后转动摇柄,电荷的变化情况将重复过 程(3) (7),由于两盘的逆向旋转,转至与电极相接的悬空电刷E2、E2/处的金属片将

8、全部带正电,转至与电极相接的悬空电刷 Ei、Ei /处的金属片将全部 带负电。莱顿瓶C2感应到放电小球T2上的正电荷会越来越多,而被莱顿瓶 Ci 感应到放电小球Ti上的负电荷也会越来越多,当小球聚集一定电荷时,就会产 生放电现象。在莱顿瓶盖内放电叉与悬空电刷之间的空气也会被电离,使放电叉与悬空电刷在短时间内相当于一个导体,将事先聚集在莱顿瓶中的电荷大部分中 和之后,再一次重复上述过程。但是,起电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可以放电的, 因为空气被击穿需要一定的电 压,这就需要积聚一定的电荷,而放电叉 Ti、T2上电荷的积累需要一定时间, 所以当起电机长时间不用后要摇动摇柄一定时间后、T2间的电压才能达到

9、击 穿电压而产生放电现象。那么,反向转动摇杆时是否也会达到相同的效果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反转时虽然起电机原理和正转一样,但由于正反两面的铝片在摩擦起电后都没有再 经过另一侧电刷,而是直接在悬空电刷处放电,使两个莱顿瓶带有同种电荷,因 此不会放电。在这次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进行了一些辅助性的实验来帮助我 们理解。一、验证理论分析中各金属片所带电荷的异同性。(i)摇动摇柄,使铝片与电刷摩擦。将导线一端接在验电器上,用另一 端接触铝片Si,验电器的指针张开。这时用导线接触与 Si在同一直径上的铝片 S2,验电器的指针闭合,说明Si与S2带的是异种电荷。(2)用导线接触铝片Si,验电器的指针张开

10、。然后接触与 Si相对的铝片 S4,验电器铝片的指针闭合,说明 Si与Si,带的也是异种电荷。(3)用导线接触铝片Si,验电器的指针张开。然后,接触与 S2相对的 铝片S2,验电器的指针张开的角度更大,说明 Si与S2 /带的是同种电荷。二、验证反转时两莱顿瓶聚集电荷的电性先用导线将其中一个放电小球接到验电器上, 验电器指针张开。再将另一小 球也接到验电器上,验电器指针张开的角度不减小。三、确定莱顿瓶和放电小球的作用(1)将莱顿瓶拆除,转动摇柄,观察到两小球照常放电,但频率很高, 电火花比较微弱(这种电火花只能在黑暗条件下观察到)。(2)安回莱顿瓶,将放电小球拆除,转动摇柄。观察到小球也照常放

11、电, 但频率较高,电火花微弱,但与(1)相比频率较低,电火花较强,以上两步实 验说明莱顿瓶与放电小球只是储电设备, 与小球是否放电无关。从理论上可以分 析,拆除莱顿瓶或放电小球后,其电容减小,由公式 U=Q/C知:当C减小时, 只要聚集少量的电荷Q2就可使电压达到放电要求,所以放电频率升高。但小球 上的电量减少,所以电火花微弱。这与实验现象吻合。(3)确定两莱顿瓶间电键的作用闭合电键,即把两莱顿瓶连接,可以发现放电小球间的点火花增强,放电声 更大,而频率减小。三、拓展实验【器材】 感应起电机、铜丝等。【步骤】 将起电机的两个金属球分开约 10毫米。摇动起电机,可 以看到金属球之间出现电火花,同

12、时发出轻微的“滴滴”声。这时继续摇 动起电机,同时逐渐拉大两个金属球之间的距离至2030毫米左右。这时可以看到两个金属球之间出现明亮的电闪光,同时可听到清脆的“嚅嚅”声。这种现象叫做放电现象。雷电即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 象。实验中的闪光就好比闪电,嚅嚅声就好比雷声。停止摇动起电机,冉将两个金属球相接触,使正负电中和。然后 在一个金属球上绕上一根铜丝,使铜丝一头指向另一金属球,并与之保持无电闪光图510毫米距离。摇动起电机,这时金属球之间便不 再出现电火花。拉大金属球之间的距离,也看不到 电闪光出现了。为什么在金属球上加了根铜丝便不 出现放电现象了呢?原来物体所带的电很容易从 物体的尖端部分逃逸。金属球上的电就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