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何其芳在成都 Word 文档何其芳在成都 关键字:何其芳在成都 本文为 Word 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何其芳于 1937年 8 月从北京回到家乡万县。 1937年9 月,他应聘到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任教。在完成了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以后, 他于 1938年 2月初,离开万县来到成都。他的主要考虑是成都有较好的条件,较 大的活动 空间,也有一些熟悉的朋友,可以为宣传抗日,推动抗日文学的开展,做 一些有益的 工作。1938年 2 月初,何其芳到达成都的当天,他乘坐的汽车在抵达成都外东牛市口 汽 车站时,当时正在成都的两个妹妹何频伽和何曼伽,以及同乡好友吴天墀,早已 等候 在汽车
2、站。吴天墀是四川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于是,他们就一起到吴天墀在四 川大学 留青院的学生宿舍休息。何其芳到成都后的笫一夜,也是在吴天墀于留青院的寝室留宿。这两位同窗好 友, 阔别多年,现在相聚蓉城,尽兴畅谈。他们谈到了一些同学,以及家乡的近 况,也谈 到了有关文学问题,以及本位文化等话题,直到深夜,仍谈兴不减。2 月 初成都的深夜,尚有寒意,以致何其芳伤风感冒,一周后才逐渐痊愈。何其芳初到成都,兴奋不已,满怀信心,对他的蓉城岁月,充满期待。1. 围绕教学开展文学辅导活动 何其芳来到成都以后,应同乡好友曹葆华的介绍,到成属联中担任国文课的教 学工 作。成属联中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中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
3、校名。当年的成属 联中, 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成都四中,现在的石室中学。学生成属联中当时的国文课教学有着明显的保守、复古倾向。当年成属联中的一位曾撰文谈到国文课教学的一些情况。他说:“国文课就连当时政府' 锁 定 ' 课本也从不采用,而以曾国藩编的经史白家杂抄或姚姬传编古文辞类 纂为自定教 材,随老师的爱好在授课年级选用一种。至于五四运动以来已普及白话文,则不屑一提。”何其芳在成属联中的国文课教学中,从内容到方法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改 革。在 教学内容方面,他选讲了鲁迅、郭沫若、茅盾、朱自清、艾青等“五四”新 文学作家 的作品,以及高尔基、马克 ?吐温、莫泊桑、都德等外国作家的作
4、品,为学生初步了解和学习新文学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在教学方法上,他以讲授为主, 辅以讨论,来调 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扫以前课堂上那种昏昏说教的沉 闷空气,出现了生 动活泼的学习气氛,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何其芳不仅重 视课堂教学的改革, 同时也对作文教学进行了改进,改变了用文言写作的陈规,树 立了用白话写作的新 风,使作文教学也出现了新的风貌。何其芳既重视课堂教学和作文教学的革新,也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他 对学 生的课外阅读和写作给予了热情的指导和具体的帮助,使学生们扩大了阅读范 围,开 阔了文学视野,提高了写作能力。当年的两位学生,以感恩的心情,回忆了 何其芳对 他们的热
5、心辅导和对他们产生的重要影响。一位学生说:“课外越来越多 的人聚集在 他的周围。” , ,我们每去找他,他无论在读书、在写作,总会立刻停下 来,热情、耐 心地回答我们的问题。在他的指引下,我们逐渐扩大了视野,广泛读 着各家的小说、 散文、诗歌和戏剧,也读译作。我们一谈起来,漫无边际,他那小 小的斗室,却成了 我们思想驰骋的广阔天地。”另外一位学生说:“他笫一次给像 我这样的少年人,打 开了一扇通向新文学的窗 : 原来在 ' 唐宋八大家 ' 之外,还有 着多么丰富、多么浩创办瀚的世界啊 ? 于是,我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我所能找到的一切文学著作”。在何其芳的关怀和引导下,学生们不仅认
6、真阅读作品,努力学习写作,而且还了自己的文学园地。低年级学生创办了发表习作的墙报;高年级学生创办了公开发行的文学刊物一一学生文艺半月刊。低年级的一位学生说:“正是在他(指何其芳)的鼓励之下,我们普十二班的儿个学生,办起了全校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墙报。而我,也在墙报上发表了自己的笫一首诗。”高年级的一位学生回忆了创办学生文艺半月刊的有关情况。在叙述了何其芳对他们的启发和鼓励后,他说:“就是这样朴实无华的语言,打开了我们的心灵之窗。我们突破迷信与禁锢,想写文章,发表文章,终于大胆地创刊了学生文艺。” , ,何老师为它书写刊头,替我们审阅乃至修改文稿,指导编排,连校对用的符号也教给我们,而且从创刊号起,
7、他就在这个小小的刊物上发表并不太短小的文章,每隔一期就有一篇,有时还 代写' 答读者 问 ' 。”何其芳对这份学生主办的文学刊物,不仅从设计、编排、出 版,从文稿的选 题、写作、修改,都给予了认真的指导和具体的帮助,而且还以亲自为刊物撰写文章的实际行动,对学生们开辟的这一创作园地、这一大胆的创举,给予有力的支持。他的帮在给学生文艺社的一封信等文章中,对学生的文艺创 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发 表了精辟的意见。他简明而切实地论述了 “为人生而艺术” 的创作态度, " 丰富的生 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 " 从比较成熟的创作和外国的 名著学习”等问题的重要性 ; 他特
8、别强调了 “在这民族解放战争进行得很剧烈的 LI 前,凡是有良心的作者都认定文 学工作同样应该以有利于抗战为前提,无论直接的 或间接的。”何其芳在学生文 艺半月刊上,还发表了一个关于写作的附注 等文章 ; 在另外一份也是学生创办的 文艺刊物雷雨周刊上,发表了给雷 雨周刊社的一封信等文章。他的 ,些 文章,针对学生文艺习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爱好文艺的青年所关心的问题,发表了中肯的意见,给予了具体 助。何其芳在课堂和课外与学生们的频繁接触,使他在仅仅半年的时间,就与学生们建立了相当亲密的关系。他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同伴”。他把与学生相处,高兴地称之为“生活在比我更年青的一群中”。他满怀激情地表示,“
9、和他们在一起就犹如和希望、和勇气、和可以互相信托而乂相互鼓励的同伴在一起一样。”因此,当他所执教的毕业班的学生,提出希望他们的敬爱的老师为他们的毕业纪念册 撰写一篇 序时,他欣然同意,并特地把这篇长达二千多字的序,加上给比我更年青的一群的标题。在这篇序中,他像兄长、如朋友,满腔热情地抒发了对同学的惜别之情和良好祝愿,语重心长地写下了对同学们亲切的嘱咐和深切的希望。他写道:“走出这个学校,同学们无论到大学里去继续深造,无论到社会上去作事,都需要不断的奋斗。”同时,他还特别强调,“而在目前,在这民族解放战争还剧烈的进行着的 LI 前,更不可忘记了我们对民族国家的责任,应该一方面充实自己,一方面发挥
10、出所有的力量,作有利于抗战的工作。2. 以工作半 月刊为阵地的抗日文学活何其芳在成都的本职工作,是在成属联中担任国文课的教学任务。他在教学工 作之 余,也进行一些文学活动。在他看来,从事文学活动,既需要一个阵地,也要 有一些 朋友的支持。因此,他到成都不久,就提出由朋友们共同创办一份以宣传抗 战、针眨 时弊为宗旨的小刊物。他的倡议得到了朋友们的赞同。在经过短暂时间的 筹划,这份 刊名为工作的半月刊就于 1938年 3月16日出版问世了。工作半月刊,是何其芳与卞之琳、朱光潜、谢文炳、方敬等共同主办的。 何 其芳是刊物的实际负责人,他主持了刊物的编辑、出版、发行等各方面的工作。 刊物 的编辑工作,
11、是在四川大学进行的,因为刊物的主办者多数在四川大学工作。朱光潜是四川大学文学院院长,卞之琳、谢文炳、罗念生是四川大 学外 文系教授。工作刊名下的通讯处:“成都四川大学菊园”,就是在“皇 城”内朱 光潜、卞之琳、罗念生等所住的教师宿舍。工作半月刊的宗旨是 : 宣传抗战、针眨时弊、支持正义、传播文化。刊物的,热枣,既有对沦陷区和作战区状况的记叙,也有对社会黑暗、丑恶现实的揭露; 还有 对祖国河山、风土人情的描述,具有鲜明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刊物主要发表散文,包括杂文、随笔、速写、通讯等 ; 其主要撰稿人,有何其芳、朱光潜、卞之 琳、谢文炳、 罗念生、沙汀、周文、陈翔鹤、陈敬容等。何其芳在工作半月刊上
12、每期都有作品发表,计有论工作、论本位文 化、万县见闻、论救救孩子、论周作人事件、坐人力车有感、 论家族主义等七篇杂文与一首诗歌成都,让我把你摇醒。这些杂文和诗 歌, 观点鲜明、内容充实、文笔犀利、语言明快,揭露了日寇汉奸的卑劣行径,抨 击了破 坏抗日救亡和妨碍社会进步的种种言行,赞颂了人民的伟大力量和抗战的光 明前途。 这些诗文,宣示了他用文学为抗战服务的决心和尝试,体现了宣传抗战、 针眨时弊的 主张和实践,从内容到形式都显示了一些他过去所不具有的新特色,展 现了他的思想 和创作的新发展。论工作是他发表在工作半月刊上的笫一篇 文章,鲜明地体 现了他服务抗战、针眨时弊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论周作人事
13、件 抨击和剖析了周作 人堕落为汉奸的可耻行为及其种种原因;论救救孩子和论 家族主义批判了家 庭和教育中的复古倾向;论本位主义强调了发扬本位文化 中积极、进步的传统, 批判其消极、落后的内容的重要性。诗歌成都,让我把你 摇醒,是他在写于 1937 年春的诗歌云以后,时隔近一年半后发表的一首诗 歌。这首诗歌,与他以询的诗歌有很明显的不同,歌颂了全 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大无畏精神和必胜信念,赞扬了广大军民顽强抗战的钢铁意志及其光明前途。工作半月刊是何其芳与儿位朋友合办的一份小刊物,但是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一个上的同人刊物。这份刊物有明确的宗旨、共同的目标,而发表的文章,观点有所 不 同,文责自负。刊物的儿位
14、朋友,在对待周作人事件上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就是识不突出的例子。周作人事件在当年成都的报刊披露以后,在知识界反响颇大,认 一。在工作半月刊同人中也是这样。卞之琳曾读到过有关情况。他 说: '' 当时初 传周作人在北平 ' 下水' ,工作刊物同人中想法不同。有的不相 信,有的主张看一 看,免得绝人之路,有的惋惜。”1938年 5月 8日,成都的报纸刊出了周作人堕落为汉奸的新闻。在三天之后即5月11 0,何其芳就撰写了观点鲜明的批判文章:论周作人事件。卞之琳以编辑者之一的名义,为何其芳这篇文章写了四白多字的 " 按语”。这一措辞委婉的 “按语”,首先 指出:
15、“事情既然真的做错了,扼腕而外,大加挞伐,于情于理, 当然都没有什么说 不过去,即使话说得过火一点,在敌何同仇的今日,也自可以原 谅。何其芳先生这一 篇,写得虽然还不十分冷静,但已经与众不甚同。”“按语” 最后则说:“不过研究 的时候不能不慎重,不能不客观,并且我个人觉得在前遽 下断语似还嫌过早。”朱 光潜写了论周作人事件,对何其芳的文章予以质疑。 他认为:“现在对于周氏施 攻击或作辩护,都未免嫌过早。”他还认为,“日本人 想利用他(按 : 指周作人),是 事实。一直到现在为止,据我北平友人的来信,他还 没有受利用。”何其芳对朱光潜 的质疑,写了关于周作人事件的一封信,作了 说明和答辩。何其芳
16、、朱光潜、卞 之琳对周作人事件的看法,显然各具不同,而事 实和是非,却是清楚的,当自有公 论。卞之琳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也说道:“其芳感觉最锐敬,就断然发表了不留情的批判文章论周作人事件。不久事实证明是他对。”3. 对成都时期文学活动的定位和评价1938年,对于何其芳来说,是十分重要而乂难忘的一年。他说 : 一九三八年。那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那是抗日战争初期汹涌澎湃的来潮激动人心、而在我的一生里乂是把我划分为前后两个大不相同的人的难忘的一年。1938年的大部分时间,何其芳是在成都度过的,他2 月初来到成都, 8月中旬 离开成都去延安。他在成都生活和工作的这半年多时间,是他一生两个大不相同的
17、阶段 中,前一个阶段即将结束,而后一个阶段就要开始的交接期,也可以说,是这两个阶段的一个界石。了解这一特定时段的有关情况,对于分析他的思想和创作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何其芳曾多次谈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对他有很大的影响。抗战发生了。对于我抗战来到得正是时侯。它使我更勇敢。抗战来了。对于我它来得正是时候。因为我不复是一个脸色苍白的梦想者,也 不复 是一个怯懦的人,我已经像一个成人一样有了责任感。由于抗日爱国运动的高涨,也由于多接触到了一些社会生活,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抗日爱国运动的高涨,对于何其芳来说,的确“来得正是时候”。全面抗战前一两年间,他在天津、特别是莱阳期间的生活和工
18、作的实际 感受, 使他逐渐改变了以前那种幻想、苦闷、孤独的思想状态,开始面向现实,关 心“人间 的事情”,并有“走向人群,走向斗争”的意愿。在他人生历程的这个重 要时段,全 面抗战的兴起,正好成为他的思想和创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契机和强大 动力,促使他 努力适应全面抗战新形势下的新要求,紧跟时代,面向社会,力求做 一些用文艺为抗 战服务的工作。何其芳在成都期间的思想和创作出现的新的变化和发展,正是他用文艺为抗战 服务 的鲜明起点和初步尝试。他说,那时“我的确有过用文艺去服务民族解放战争 的决心 和尝试”。他还说,在成都写的那些作品,“从它也就可以看出一个初上战 场的新兵 的激动。”他在这里准确地
19、概括了当时的境况和心态。作为抗战文艺战线 上的一名初 上战场的新兵,他确实是极其兴奋、激动、满腔热情,投身到用文艺为 抗战服务的实 践中去的。他的作品,也呈现出以前所未有的现实性、战斗性的特色 以及自然、朴实的风格。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初上战场的新兵,应该说这些作品, 还处于尝试、探索 的起步阶段。即以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历程来考察,这个时段, 他尽管已经倾向进 步,但是还没有走向革命,正处于他询后两个大不相同的阶段的 交接期。因此,在这 样一个特定时段,他的作品 ,然还存有一些不足或弱点,往往 显得比较粗糙,不够成 熟。而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这些作品的内容与 形式、文体与风格,都是 他
20、不熟悉的,还是一种初步的尝试。而更重要的还在于, 他否定了过去的艺术主张和 风格,而新的艺术主张和风格乂还比较粗浅 ; 强调有利 于抗战、为抗战服务,但理解得 还比较简单 ; 重视作品的内容正确,力求写得通 俗、朴素、自然,却忽视了必要的艺术 加工和提炼,以及思想与艺术的统一。所有 这些都说明,他还处于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中,还需要不断努力,继续前进。何其芳在成都这半年时间的后期,对于他思想和创作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 题,是 有所察觉和认识的,而在内心深处还一度感到困惑和郁闷。他从万县来到成 都,是因 为万县落后、闭塞,“想在大一点的地方或者可能多做一点事情”。可 是,他在成都 生活和丄作的经历
21、,却使他感到,这个城市竟是那样的沉闷,其至仿 佛还在沉睡。于 是,他写了著名的诗歌成都,让我把你摇醒,来表达他的不满 和希望。而就小环 境而言,他在成都的一些朋友,经常一起工作和活动的“小圈 子”一一就以工作 半月刊的同人和朋友来说,他的所作所为,都得不到朋友们的理解,不久还出现了不和谐的气氛, 使他 感到寂寞、其至孤立,有一种“散兵游勇”之感。比如,他那篇批判周作人堕 落为汉 奸的文章发表以后,就引发一些风波。尽管在朋友中,有人撰文进行质疑, 应是属于 正常的切磋、探讨 ; 然而,也有人却说他刻薄、火气过重 ; 还有人劝他不要 写杂文,还 是写“正经的创作”,否则将成为一个“青年运动家”、“
22、社会运动 家”。虽然他因 此而感到困惑、郁闷和不满,但是并没有动摇他用文艺为抗战服务 的决心和实践,也 没有使他因此而怀疑自己选择的道路。严峻的现实和实际的体 验,引发了他深切的反省和思考,使他认识到,他的生活和工作需要有一个根本的 变化。他还意识到,在为 抗战服务的征途中,他不是“散兵游勇”,他是有着志同 道合的“伙伴”的;只不过 这些“伙伴”,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于是,他果断 地作出了影响他一生的重大抉 择: 离开成都,奔赴延安,“去投奔一支苦战了十余年的大军”。这以后,他开始与有关方面的朋友联络,安排出行事宜;同时,也作 一些必要的准备,包括思想和身体方 面的准备,以迎接艰苦的斗争和全
23、新的生活。为了锻炼身体,何其芳与一位朋友相约,每天早晨到离住地不远的少城公园去 活 动,主要是想学会自行车。他在学骑自行车的日子里,在公园的“射德会”茶 馆,在 公园附近的“新雅”饭馆,遇见的儿件小事,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看见一 个小姑娘带着小弟弟,因为饥饿,不敢多动,长时间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昏 昏欲睡。他 看见一个小女孩,把卖糖糕的掉在地上的很小一块糖糕,迅速拾起来放 进嘴里。他看 见在餐馆里,穿着褴褛衣服的小孩子,用一把蒲扇,给吃饭的人打 扇,希望得到一两 个铜板的赏赐、或者一点剩菜剩饭。他所看到这些饥饿和贫穷的 现象,使他感到震 撼,也引发了思考。在他离开成都前九天,即1938年 8月 5 日,写了杂感一则;在到达延安后的 1941年 6月 17 0,他写了饥饿一 文。在这两篇文章中,具体描述了 上述儿个孩子面临饥饿的艰难处境,抒发了他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工仪表入职试题及答案
- 急性心衰考核试题及答案
- 探讨纺织品产业链各环节的质量控制试题及答案
- 神华历年实操试题及答案
- 探索纺织品复合材料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4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的风险应对策略试题及答案
- 幼儿文学考试题及答案
- 服装设计的市场需求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广告设计师考试品牌策略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商业设计师考试的真题解读试题及答案
- 陕西、山西省天一大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中毕业班阶段性测试(七)语文试题及答案
- 《油气井套管工程检测技术》课件
- 大学生就业去向论文
-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2024年新课标二卷第九题说题 课件
- 2024年铁总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真题
- 职业技术学院2024级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2025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招聘雇员(3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工地法律顾问合同协议
- 广东省清远市2025届普通高中毕业年级高三教学质量检测物理试卷及答案(二)清远二模
- 污水管道疏通试题及答案
- 煤矿安全用电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