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上海市普陀区2021 学年高三语文第一学期质量调研考试试卷 一 积累运用(10分)1. 按题目要求填空。(5分)(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司马迁 屈原列传)(1分) (2)人生如梦, 。(苏轼
2、60; ·赤壁怀古)。(2分)(3)六国论中“ , ”八个字启示我们:面对威胁逼迫,越是退让讨好越会让对方得寸进尺。(2分) 2. 按题目要求选择。(5分)(1)下列选项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2分)A.这座慧心营造的国际展览会建
3、筑简直是鬼斧神工。B.这篇文章观点比较一般,但在结构安排上差强人意。C.这篇报道文笔很好,只是所谈论的问题已是明日黄花。D.说起老教授在学术上的卓越贡献,学生们满是溢美之词。(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许多研究者认为, 。 。处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受到物质需要与理性法则的强迫和约束,是不自由的, ,
4、也就是说, 。因此, 。只有在非功利的自由活动中,才能痛快地摆脱这一切“游戏”是人类发泄过剩精力的活动,并不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艺术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游戏”本能成为人类创造自由艺术天地的创作动机只有通过“游戏”这样的活动,人才能获得身心解放的愉悦 A. B. C. D. 二 阅读(70分
5、)(一) 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众所周知,色彩可以起到传达信息、挑动情绪的作用,在艺术创作中,它经常成为传情达意的外在媒介与文化符号。我们是怎么接收到艺术作品中色彩的信息的呢?以观看绘画为例,眼睛接受外界光的刺激,产生色彩的感觉,然后色彩的刺激使人产生生理反应和心理联想,其中心理上的联想,又往往跟观者所属民族的文化有关所以色彩让我们感受到的信息,既有色彩刺激带来的生理反应、心理联想,又有文化的投影。色彩的生理刺激性在生活中被广泛利用,例如交通规则之所以把“红灯”作为停止的标志,是因为红色在色谱中光波最长,最具有视觉冲击力,能警示危险。但人们更感兴趣的还是色彩所蕴含的情感寓意。
6、红色不只是“穿透空气时折射角度最小,在空气中折射的直线距离最长,在视网膜上呈像位置最深”的物理色彩,还是和人的审美情趣、民族的文化心理密切相关的情感色彩。红色是暖色,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有炽烈、热情之意。微信公众号:沈姐的语文课堂。中国人尤其喜爱红色,觉得它不仅代表喜庆,还有正直、忠贞的内涵,“丹心”是赤诚的心,“赤子”是纯真善良的人,色彩的文化密码都镌刻在民族的语言里,即使只是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与色彩有关的词语,人们的脑海中也会产生对其内涵的联想,引发情感的共鸣。不同文化在色彩认知上的沉淀相互影响、相互叠加,使得色彩具有复杂多元的内涵。例如白色。白色能让我们联想到白云的高逸、霜雪的洁净、白璧的朴
7、素无瑕,所以常为人们所歌颂;而从制度文化看,白色又可以有另一种解释:中国古代人们按照品级地位着装,黄色为皇室成员的服色,官服则红紫为上、蓝绿次之,没有功名的平民只能穿不加染色的麻棉织成的白色衣服。所谓“往来无白丁”,白色似乎又带上了几分卑微寡淡。哪怕是同一民族,不同类型的文化叠加作用,也会造成人们色彩认知与喜好的分歧。至于中西之间,受民族文化影响而产生对色彩不同看法的例子就更多了。以蓝色为例,蓝色作为冷色调,给人以宁静之感,加上广阔的蓝天大海的联想,往往令人心旷神怡。汉语中的蓝色并没有太多特殊意味。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蓝色的大海了解相对较少,而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英语中的蓝色有着更加丰
8、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或象征婴儿般的纯真无瑕,或表达情绪的低落、抑郁等等,这些色彩意蕴都源自英语民族对海洋的深入认识。曾有研究表明,对西方人来说,中国色彩中最难理解的是“青色”。“青”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丹青”代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然而青色具体是怎样的一种色彩,在缺乏直观视觉效果的古诗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它可能是绿色,例如“青简”是绿色的竹简;也可能是蓝色,例如“青天”可以是蓝色的天;宋代以后,它才被用来指“黑色”,盛唐李白诗曰“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就是黑发的意思。另外,诗中的色彩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之物,往往反映作者的心灵世界,有较
9、强的主观性,解读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同样是指向绿色的“青”,有时象征着美好的生命、生机, 青春勃发;有时展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给人以清新恬静之感;在某些诗中又和中国文人眼中象征君子人格的竹子联系在一起,显露出无尽的高雅。前两者中西方还有相通之处,高雅的意味则是中国独有的。为了让外国读者在读中国古诗时打破认知的隔膜,更好地理解中国诗人运用色彩营造的诗境,不少翻译者会根据读者的审美心理,决定是否对诗歌中的色彩进行改译。例如汉代古体诗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中的“青青”,美国诗人Ezra Pound 就将其译为“blue(蓝)”,因为和“green(绿)”相比,“blue”所蕴含的忧郁和
10、沮丧之意,能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思妇的寂寞哀怨。有人说,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在文化交流、传播越来越频繁的今天,要充分发挥色彩传情达意的功效,就不能不深入研究和把握各种色彩背后丰富而微妙的文化意蕴。3. 第段中的“文化密码”是指 。(2分)4. 对第-段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艺
11、术创作离不开对色彩的运用。B. 色彩的刺激带来了文化的投影。C. 观画时的联想往往和文化积淀有关。D. 色彩的情感感染力来自视觉的冲击。5. 以下选项违背了逻辑基本规律,与第段画线部分错误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3分)A. 中国有许多世界上没有的珍贵文物。B. 你反对我的意见,就是和公众作对。C. 我是不赞成背诵的,但也不赞成不背诵。D. 爱因斯坦都这么说,那肯定就是正确的。6. 第-段论述文化对人们色彩认知差异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两者的顺序能否颠倒?请加以分析。(4分)7. 学校戏剧节排演红楼梦,请你为林黛玉的扮
12、演者租借一套戏服。租借处只剩三套相对合适,颜色基调分别为大红、纯白、淡绿,你会选择哪一套?请根据你对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了解和认识,结合本文对色彩内涵的阐释,说明选择理由。(5分) (二) 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5分)马背上的少年王若冰少年想逃走,他为此做了很久的准备。阳光照在红土地上。少年觉得自己的脸很烫,汗很快就淌下来。他用手胡乱地抹了一把,手上立刻黏糊糊、湿漉漉,他觉得整个身体都被太阳烤得失去了知觉。少年听到一声野马的嘶鸣。在那边树林中间的草地上,是野马的天堂。少年从小就爱马,每天都会从自己的家走到野马活动的区域。他第一次看到野马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
13、。他根本不知道,在离自己这么近的地方,竟然有如此多的野马。那些野马有黑色的、有棕色的,也有白色的,毛色光亮,身体高大而健硕。它们奔跑在草地上,它们驰骋在树林之间,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少年抬头看看天,那时的太阳正在头顶上,明晃晃地照着。光线在树叶之间,在马与马之间,在树与草之间来回跳跃,形成了一道道斑驳、灿烂而又奇特的光景。那一瞬间,少年的心立刻就灿烂起来。少年又回头看看自己的家,不由得有些伤心。这时,一辆越野车停在了离他十几米的土石路边。车上走下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用典型的澳大利亚口音的英语说:“你好。这里离加油站多远?”中年人一边说,一边朝少年走来。少年用手指了指西边,说:“在那个路口
14、的拐角处。我不知道究竟有多远。我猜,也许要走一天才能到那里。”中年人脸上浮现出忧虑,沮丧地摇头:“哦,真糟糕,我的车要没有油了。”少年问:“你要去哪里?”中年人说:“我要往北穿过中部大片红土地游玩,边走边看。你,怎么一个人在这里?”少年说:“我的家在这里。”中年人说:“那你的爸爸妈妈呢?他们有车吧?他们有没有多余的汽油?”少年说:“我们家没有汽车。”中年人惊讶地说:“那你们不出去吗?不去购物买食品吗?”少年说:“森林里会找到需要的食物,我们不需要出去。”中年人仔细地看看少年的脸,说:“对对,我忘记了,你是土著,这是你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可是,外边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你还这么小,难道你还要继续像你的
15、祖父辈一样,在山洞里过完一辈子吗?你真的不想出去吗?”中年人看着少年,一脸不解。中年人说了再见,坐上车,又探出头对他说:“我要去看更美的世界了,年轻人。”然后,车“呼”一下开出很远。少年望着车渐渐消失,他觉得似乎失去了什么。他跑到树林中的野马中间,那匹枣红色的野马看到他,嗒嗒地走过来,用头蹭了蹭他的脸。少年将脸贴在枣红马的脸上,无声地流泪。枣红马安静地任凭少年的泪水在它的脸上泛滥成灾。
16、0; 枣红马一声长鸣,带着少年朝红土地奔驰。少年的眼前浮现出很多画面:他从出生就一直居住的山洞,父母和他的一大群兄弟姐妹在山洞中生活起
17、居,每天就像生长在这山林中的树木、野草和各种小动物一般,生活得很原始。少年记得有几次,有人来让他们去生活更方便一些的村庄住,他们说那里有学校,孩子们可以上学,有超市、加油站、医院等。少年听得津津有味,但是父母却一口拒绝了。父母说:“不去,这山林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世界,我们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已经生活了几万年了,为什么要离开呢?”少年望着父亲那张黑黝黝的脸、那一头卷在一起的乱糟糟的头发,又看看母亲,母亲的头发也打着卷儿,黏糊糊地披散在头上。沈姐的语文课堂。少年很迷茫,少年就想一定要离开这个地方。少年爱山林树木、野马与草原。但是,少年对外边世界的向往,如野草一般在心头滋生、疯长。枣红马奔驰在草
18、原,又来到红土地上,一直向南而去。少年骑在马背上,思绪随着马蹄声飞得越来越远。那天,少年很晚才回到山林,回到山洞里,他看到一家人已经横躺竖卧地在山洞里睡着了。少年却睡不着,他不知道中年人是否找到了加油站,他在想外边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那一夜,少年睁着双眼,一直到洞外射进丝丝缕缕的光。天亮后,少年离开了山洞,离开了山林。少年骑上枣红马,一路向南。枣红马奔驰了一程又一程,少年终于来到一条宽阔的马路上。他眼中的世界瞬间就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少年历经磨难,彻底走出了山洞,来到了墨尔本,在这个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色彩缤纷的城市里,开启了另一段生活旅程。二十年后,那个马背上的少年在墨尔本活出了一片新天地,娶
19、妻生子,住起了别墅。偶尔,与妻子、儿女讲起山林里的时光,他总是能听到一阵嗒嗒的马蹄声在耳边响起。儿子说:“爸爸,你小时候的生活可真幸福啊!”已经是中年的他一愣,问:“为什么?”儿子说:“山林里多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树有鸟有草原,还有那么多野马,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儿子满脸的羡慕。他一愣,耳边再次响起嗒嗒的马蹄声,仿佛那匹枣红马正在向自己跑来。8. 分析第段画线句独立成段的作用。(3分)9. 第段空行处的语句有甲乙两个版本,你认为哪一个更好?请结合上下文说明理由。(4分)甲:几声清脆的鸟鸣划过天际,少年拍拍马,一跃而起,跳到了马背上。乙:时间渐渐地流逝,少年慢慢平复了
20、心情,拍了拍马,爬到了马背上。10. 二十年后,儿子对已是中年的主人公满脸羡慕地提问:“你为什么要跑出来呢?”请以小说主人公的身份写一段话,向年幼的儿子解释这个问题,100字左右。(4分)11. 根据以下词条解释,从叙述特点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否属于寓言体小说。(4分)寓言体小说:一种具有寓言化叙述特点的小说,往往通过对时空、人物、情节等内容的抽象化,刻意拉开与生活的距离,凸显故事中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以此透视人类共有的生存状态。 (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14题(8分)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唐刘长卿又过梅岭上,岁岁此枝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猿声湘
21、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注】至德三年,刘长卿刚而犯上,谪守南巴。此诗是其将要赴任时所写。12. 你认为本诗可以收录于以下哪本诗集?( )(1分)A. 乐府诗集 B. 古诗精选 C. 律诗选集 D. 绝句精选13. 以下对本诗的表现手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
22、0;动静结合 B. 虚实结合 C. 运用典故 D. 以景结情14. 为了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的情感,参照现代文一第-段提供的信息,你认为相对而言,画线句中的“青”更适合翻译成“blue(蓝)”还是“green(绿)”?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5分) (四) 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9分
23、)徐九思,贵溪人。嘉靖中,授句容知县。始视事,恂恂若不能。俄有吏袖空牒窃印者,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于是人人惴恐。为治于单赤务加恩,而御豪猾特严。县东西通衢七十里,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九思节公费,甃以石,行旅便之。岁侵,谷涌贵。巡抚发仓谷数百石,使平价粜而偿直于官。九思曰:“彼籴者,皆豪也。贫民虽平价不能籴。”乃以时价粜其半,还直于官,而以余谷煮粥食饿者。谷多,则使称力分负以去,其山谷远者,则就旁富人谷,而官为偿之,全活甚众。尝曰:“即天子布大惠,安能人人蠲租赐复?第在吾曹酌缓急而已。” 积九载,迁工部主事,历郎中,治张秋河道。漕河与盐河近而不相接,漕水溢则泛滥为田
24、患。九思议筑减水桥于沙湾,俾二水相通,漕水溢,则有所泄以入海,而不侵田,少则有所限而不至于涸。工成,遂为永利。时工部尚书赵文华视师东南,道河上。九思不出迎,遣一吏齎牒往谒,文华漫骂而去。会迁高州知府。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之,坐九思老,致仕。句容民为建祠茅山。【注】单赤:孤苦无依的平民。甃:砌。涌贵:物价猛涨。粜:与下文的“籴”相对,卖粮食。蠲租赐复:免除赋税。齎:拿、持。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全活甚众( ) &
25、#160;(2)历郎中( ) 16. 结合文意,为下列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恂恂若不能( )A温和恭敬 B善良大方 C小心谨慎 D孜孜不倦(2)岁侵( )A侵犯 B荒年 C逼近
26、160; D止息17. 把第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5分)文华归,修旧怨,与人合谋构之,坐九思老,致仕。18. 第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九思摘其奸论如法郡吏为叩头请不许19. 徐九思执政有方,在多方面有所建树,请联系全文分项概述。(3分)20. 分析第段两处画线部分对塑造徐九思形象的作用。(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4题(12分)【甲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一)明王守仁昆季家贫亲老,岂可不求禄仕?但能立志坚定,随事尽道,不以得失动念, 虽勉习举业,亦自无妨圣贤之学。若是
27、原无求为圣贤之志,虽不举业,日谈道德,亦只成就得务外好高之病而已。此昔人所以有“科举之事不患妨功,惟患夺志”之说也。夫谓之夺志,则已有志可夺;倘若未有可夺之志,却又不可以不深思疑省而早图之。 【乙文】寄闻人邦英、邦正(二)明王守仁得书,见昆季用志之不凡,此固区区所深望者,何幸何幸!世俗之见,岂足与论?君子惟求其是而已。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者,非也。程子云:“心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而况于举业乎?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程子云:“心苟忘之,则虽终身由之,只是俗事。”而况于举业乎?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要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耶,知此则知学矣。贤
28、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可也。【丙文】论圣学无妨于举业明王守仁岂特无妨,乃大益耳!学圣贤者,譬之治家,其第宅、器物皆所自置,欲请客,出其所有以享之;客去,其物具在,还以自享,终身用之无穷也。今之为举业者,譬之治家不务居积,专以假贷为功,欲请客,自厅事以至供具,百物莫不遍借。客幸而来,则诸贷之物一时丰裕可观;客去,则尽以还人,一物非所有也。【注】昆季:即兄弟。王守仁和表弟闻人邦英、邦正家书往来,甲乙两文是其接连两封回信的节选。举业:为应科举考试而准备的学业。戾:违背。论圣学无妨于举业:弟子钱德洪的父亲担心学圣贤影响举业,丙文记录了王守仁对其的答复。21. 可填入甲文方框处的一项是(
29、 )。(1分)A则 B盖 C且 D而22. 根据甲乙两文文意,对闻人邦英、邦正来信内容不能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3分)A流露对是否习举业的犹豫 B表达期望表兄引荐的愿望C提及世俗对习举业的偏见
30、D明确树立效仿圣贤的志向23. 综观以上三份材料,聚焦“习举业者如何成就圣贤之学”这一问题,梳理王守仁的相关见解,用自己的话概述。(3分)路径甲文达成基本要求:(1)乙文更进一步要求:(2)结果丙文理想的学业表现:(3)24. 同样是论述学圣贤和习举业的关系,丙文直接立论,乙文则通过对两种不同说法的否定引出自己的观点,请结合具体交际情境评析两者的说理策略。(5分) 三 写作(70分)25. 有人说,知识是想象力的土壤;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31、参考答案1.(1)举类迩而见义远 (2)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1)D (2)B3.色彩寓意背后的民族文化心理4.C5.A6.不能。第-段论述造成色彩认知差异的两种情况,以白色为例论述的是同一民族不同类型文化的叠加作用,以蓝色为例论述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顺序从国内到国外,从读者相对熟悉的到相对陌生的,符合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引出下文西方人对中国色彩意蕴的认知隔膜,突出文化传播背景下深入研究中西色彩文化差异的必要性。7.答案示例:我选纯白。林黛玉丧母后被送到姥姥家寄养,虽柔弱多病、寄人篱下,却依然清高
32、自守,在花红柳绿、勾心斗角的贾府里如同白海棠般“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白色是纯洁、素雅之色,一身洁白既表现出黛玉不慕荣华、冰清玉洁的品性,又预示了她“质本洁来还洁去”“冷月葬花魂”的短暂一生,更能唤起人们对这位少女悲剧命运的同情。其他亦可。8.调整叙述节奏,营造出画面定格的效果,强化了少年第一次看到野马群时惊喜的心情;更突出与下文“此刻”的伤心的反差,使读者在一起一落之间充分感受少年对新鲜世界的憧憬和对乏味现实生活的失望。9.答案示例一:乙文更合适。“渐渐”“慢慢”“拍了拍”等词的使用,舒缓了叙事节奏,将少年沉浸在悲伤中尚未完全走出的形象进行了简单而传神的刻画,与上下文中他一面眷恋
33、过往生活,一面憧憬外面世界的矛盾状态非常契合,与甲文相比转变没那么突兀;同时也突出了枣红马的善解人意与自由天性对少年的影响,为天亮后少年一骑绝尘地离开暗蓄力量。这一写法使人物形象在平静的叙述中显得更为丰厚饱满。(也可从枣红马艺术形象的塑造入手分析)答案示例二:甲文更合适,刻意用清脆的鸟鸣划破忧伤压抑的氛围,将少年从失落伤悲的状态中抽拔出来,接着又写少年上马奔驰前“拍”“跃”“跳”等一系列动作,干脆有力,突出少年转换心情后下定决定、蓄势待发、准备逃离的状态,暗示着后文的情节将发生重大转折。乙文的写法比较平淡,甲文动静相衬,行文更有波澜起伏感,也更好地刻画出少年充满朝气活力、勇于探索突破的形象。1
34、0. :亲爱的儿子,你要知道一直生活在山林中并不是真正的自由,那反而是对我们人生的束缚。不离开闭塞的山林,就无法看到更广阔更多彩的世界。真正的自由并非是没有身体上的束缚,而是有前往世界任何一地的勇气。所以我爱山林、野马与草原,却也要跑出来看更美的世界。(情境要求:理解小说内容,把握儿子疑问的核心;具有父子间对话感,语言通俗易懂。关注焦点:父亲和儿子对幸福自由生活认识的异同;思考角度:对山林生活的认识、走出山林的原因、身为中年人对当初人生选择的进一步思考,符合文意即可。)11.答案示例一:本文不详细交代故事的历史背景和情节的来龙去脉,主人公也没有具体姓名,仅以“少年”代称。时空和人物的虚化,“历经磨难”的高度浓缩,都是为了突出最能引发普遍共鸣和反思的象征性事物:走出山洞隐喻走出闭塞原始的生活环境、改变人生命运;外来中年人驾驶着越野车从红土地上疾驰而过,代表城市生活对少年内心深深的叩击和触动;枣红马就像是从红土地里跳脱出来的逃离者,强烈地暗示着少年期望奔向外面世界的那颗蠢蠢欲动的心。本文揭示了人面对美好新生活时憧憬、追求,一旦拥有又难免怀念过往的生存状态,但全文几乎没有直接揭示主旨的语句,而是将其隐藏在富有象征意味的事物和情节中,因此可以将本文视作寓言体小说。答案示例二:本文处处以充满象征性的符号来隐喻人对更广阔的世界、更美好的人生的追求。如草地、树林和野马所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程建筑施工培训
- 有机合成基础培训大纲
- 西点基础培训课件
- 铝挤压车间安全培训
- 学管师管理能力培训体系
- 2026届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第三十三中学英语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中专汽修专业课考试题及答案
- 地方导游基础知识试题库及答案(50题)
- 中职电路板焊接考试题及答案
- 中医灌肠考试题目及答案
- 企业团委管理制度
- 冻干粉培训课件
- 公路应急抢修合同标准文本
- IQC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政府代建项目回购协议书范本
- 《机械制造装备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 《世界奇花异草》课件
- 半导体物理学全套课件
- 2024年09月2024秋季中国工商银行湖南分行校园招聘62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第一章-发型发展简史
- 智能计算系统:从深度学习到大模型 第2版课件 9、第九章-大模型计算系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