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_第1页
《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_第2页
《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_第3页
《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_第4页
《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双手教学设计(通用7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双手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一双手是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文章通过对林业工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迎善一双奇手的细节描写,透射出这位普通劳动者为绿化祖国,为大家的幸福甘愿奉献的高尚情怀,也折射了像张迎善一样在平凡岗位上为人民服务的广大劳动人们。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张迎善那双手的特点,探讨那双手形成的原因,从而了解张迎善为绿色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2、,感受张迎善勤劳、坚韧、敬业的高尚品质。2、能运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等阅读方法品读句子、理解文章。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体会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感知以小见大,借手写人的写作手法。重点难点:文章两次对手作了特写,分别从颜色、纹络、掌面、手指、左手、关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节描写,并多次运用了打比方和数字描写的方法凸现了这双手的特点。而这双手所透射出的是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林业工人甘愿奉献、造福大家的美好心愿。所以了解这双手的特点,在探讨形成原因的过程中,感受张迎善的美好心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一猜:观察几双手,猜一猜这些手的主人是怎样的人

3、?2、小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使每双手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是一双手。想了解这双手吗?(板书课题)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预设这是谁的手?这是怎样的一双手?这双手的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二、初读感知1、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后提问: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汇报,初步了解主人公张迎善三、再读课文,直奔重点。1、默读课文,思考:张迎善的手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这双手的句子,再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请在这些句子旁边做好批注。2、小组交流:你划了哪些关于这双手的具体描写?有什么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四、品读感悟,层层深入(一)形象感知,联系生活,从外观的角度了解这双

4、手。1、学生交流汇报,并出示学生划出的具体描写。2、引导学生品读这些具体描写这双手的句子,想一想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哪里知道的?3、小结:对这双手大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面对这样一双与众不同的手,你想说点什么?或者有什么疑问?(二)、引入计算,关注数字,从价值的角度佩服这双手。1、计算启情。这双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780000次)。2、圈数促情课文中还有哪些数字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圈出来,大声地说一说。3、看呀,就是这双手,和土壤的几十万次接触,创造了如此的财富。静下心来再想想,难道这双手所付出的,所创造的就仅仅是这些吗?4、看看这些数字,再想想这双手,孩子们你又想说些什么?5

5、、拓展丰情。林业局负责人说:这是一双创建绿色金库的手。什么是金库?绿色的金库指什么?为什么说森林就是绿色的金库?6、小结(三)借助课件,引发想象,从情感的角度赞美手,赞美人。1、课件燃情。2、联想升情。作者说:看着这双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孩子们看着这双手你看到了什么?3、小结:张迎善,一个平凡的林业工人,用这双普通却又不普通的手,创造了不凡的事迹。四、作业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这样普通而又不普通的手,不怕风寒清洁工人的手,传递知识老师的手,勤劳能干父母的手,还有你们,稚嫩灵巧的手等等,课后请你仔细观察,试着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那双手写一写。一双手教学设计2目标任务:整体感知(多角

6、度描写);感悟精神教学方法:圈点批注;阅读感悟导入:同学们,我们学过不少写人的文章,而写人的文章要写得成功,势必要把人物写得成功,那么写人的一般方法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人的文章一双手(板题)同学们课前对课文进行了预习,下面我想了解两个简单的信息:1、这篇文章写的人物是谁?2、这个人物的职业是什么?3、文章的作者是什么身分?作为一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有怎么样的与众不同之处呢?新课学习:一、整体感知内容(一)、朗读课文,(听读的同学注意圈划“文中是如何具体从细处描写作者所见到的张迎善的手的特征的”)。 师扳书:所见(二)、填充句子:文章写了一双

7、_的手。1、填充句子(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对写手特征的的句子进行评注。2、齐读所填充的句子(感知多角度写手的效果)。3、评注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色深、大(三)、形象感知手“大”的特征。1、选一大手的学生到黑板上画自己的手,并标上尺寸。2、其他学生量自己的手,并记录下尺寸和张迎善的手比比看。二、品语人物精神(一)、从“美、丑”的角度评价一下张迎善的手的外形。(二)、刚才写了所见的手的丑的外表,那么,造成张迎善手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1、标划。2、齐读体会。(三)、相对于张迎善的手的丑的外形,而了解了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

8、后,你还认为他的手丑吗?(师引导谈谈感想)(四)、填充句子,品悟精神:文章通过描写所见所闻的张凶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了他是一个_的人。(五)、师引导学生作结: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那么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你能列举相似的例子说说吗?(师引导联系课文一例一结)(六)、品读课文同学们,这篇文章写的很短小,通过一双手反映了一位林业工人的高尚的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文章的写作艺术也是分不开的。请你就文章的某一个角度评说一下其成功之处。(如:选材、语言、修辞以及对比、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的运用)师作巡视并作好指导,充足时间品注好后,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三、总结全文(结合课堂学生的掌握情况从内

9、容到写法,从表象到精神)。最后让我们用一句饱含深情的话结束这堂课吧:请同学们续写: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去_。四、作业:写一篇短文:妈妈的一双手(也可写令你难忘的一双手)一双手教学设计3教材说明:一双手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对张迎善的那双宽大、粗糙、有力、勤劳、创造了美好生活的手的介绍,透射出普通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的情怀,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敬意。教学是力意“冗余的分析,烦琐的提问”瞄准重点,抓住要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去自渎、自悟,让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努力实现自主高效的阅读方法。设计理念:琐碎、机械的语言训练是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因此,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综合化的

10、语文实践活动,及语文的口语交际上,让学生充分的自主、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灵性和创造行性。设计特色:以读代讲,圈点批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体会和理解主人公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情感。2、初步掌握,走进文本,走进人物,感悟情感的方法。3、学习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写作中恰当运用。4、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文中的这位劳动者质朴美好的心愿及其高尚情怀,感受作者对他的敬意。教学任务:整体感知,感悟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重点语句,走进课文,体会情感。2、学习本文用列数字的方法来介绍这双手的特殊方法,学会在协

11、作中的恰当运用。3、学习林业工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教法指导:圈点批注,阅读感悟。课时划分: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请跟老师一块做游戏,伸出你的左手来,伸出你的右手来,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没有手,什么也干不成,你们也一定见过很多的手吧!他们的手都有什么特点?相互交流,或者把自己查到的资料相互交流,好吗?4、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师生共同评价,纠正错误5、师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林业工人,为什么作者单单只写他的一双手?这双手与别人的手有什么不同?打开课本27页,让我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板书:一双手设计意图:做游戏和相互交流资料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手感兴趣,对课文感兴趣,这样,即培

12、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理解全文做了良好的铺垫。二、自主阅读,交流认识,加深对这双手的认识。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双怎样的手?边读边批注描写张迎善手的特点词、句、段。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划的词、句、段,各写出手的什么特点。如: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用比喻的手法描写这双手给我总的印象,形象可感)我本能地抽回手来,可是没能得逞。那只有力的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这句话突出了手大而且有力)整只手呈木色,手的纹络深、粗,染着黑土色。(这句话从颜色、纹络刻画手背)掌面像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肥圆。一个手指似三节老干蘑。(用比喻来突

13、出手指的粗糙、大)我丈量土地似的量来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写自己亲自动手去量手,用数字来突出手之大)3、学生汇报、师生评价,阅读所获得知识。板书:丑、粗糙、颜色深、干、厚、大。这是一双的手。4、齐读描写张迎善手特点的句子,在读中去体会,去感悟。导语:这些都是张迎善手的特点,是我们所看见的。板书:所见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的自学,让他们在小组交流、讨论,进而理解手的特点,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把握了课文的中心。让他们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扎室,在无意中体会了文章的中心。三、品悟人物精神1、他的手从外表看确实很丑,

14、那么造成他的手“奇丑”的特殊原因是什么?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速度课文,在文中找出来并划出来。(1)标划。(2)小组汇报、评价。(3)指生汇报,集体评价。(4)齐读体会:思考数字在文中的作用?(突出这双手所做的巨大贡献)板书:所闻你现在还认为张迎善的手丑吗?师指导朗读,学生谈感想。板书:美2、填充句子,品悟精神文章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的人。3、师生共同小结,在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身边的人物。板书:默默无闻、无私奉献4、品读课文本文通过一双手反映了林业工人的高尚品质,写得非常成功,这与作者的观察、写作是分不开的,你认为作者的成功之处在哪里?选材:典型一双手语言:质朴列数字:比喻、对比

15、这样的文章才有血有肉,生动、感人。设计意图:这个环节重视了学生的读的训练,通过读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数字的描写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这种说明文的方法四、发散思维a)师问:你们也有一双手,你们的手将来会做什么?b)小组交流、讨论。(体会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五、再次品读课文,读出感情。六、总结全文正是这双手,让祖国的大山郁郁葱葱,面对这样的说,大家想到了什么?请你在作业本上写一写。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重视了学生在写作上的训练,通过学习说明文的方法,让学生仿照写一篇的手。一双手教学设计4教材简析:本文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要学习如何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只

16、有培养有意识的细致的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才能积累丰富的素材写好文章的道理。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2、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教学重点:1、体会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2、学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感悟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同学们的手上都捧着人生美好的希望。但是汶川大地震却埋葬了多少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们的救援人员和白衣天使们又用他们的双手拯救、创造了多少美。一双手,让世界更美好;世界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一双手。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一、学

17、习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方法;二、体会文中一双手所蕴涵的深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快速阅读课文边划出相关句子。(不会读的字词请查字典)画出描写这双手的词语、句子,并读一读。质疑:有什么不会读的字和不懂的句子吗?讨论:这是一双的手?(天下第一奇手)作者是在和被采访者张迎善的一系列接触中,通过所见所闻来写“天下第一奇手”的。哪位同学能从各段中找出反映采访过程的几个主要动词?(握、抽、裹、察看、问、量、搓、介绍)课文的哪一段是写“一双手”给作者的最初印象的?主要是哪几句话?“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想一想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的特征?粗松木表皮粗糙

18、老老松木干、硬、色深、厚等。你们觉得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还有手的哪一个特征没有表现出来?(大)课文中哪里写“大”的,能否找出来?(三处)“裹”字用得好不好?同位互相裹一裹手,看能不能裹起来,为什么裹不起来?为什么又用“紧紧”呢?可否去掉?这句话中的“裹”能否换成“包”?(用“紧紧”、“裹”意思很深:第一,说明手很大;第二,写手很有力量;第三,这个人很热情。)用数字写手大有什么好处?如果说“很大很大”、“非常大”、“大得不得了”、“大得惊人”,这样写好不好?(太空洞、太笼统)课文中写一双手写得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里?(7、8、9三段)这里写了张迎善的手的很多细部,小的部位

19、。哪些部位?说一说。现在再来看一看“天下第一奇手”奇在哪里?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感知为张迎善的这双手建立了一个档案。主人张迎善身份林业工人手感“半截老松木”、“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的肤色呈木色纹络又粗又深、一道道黑土色掌面鼓皮样厚手指特别肥大粗圆、三节老甘蔗手的大小“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手指细节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四条裂纹”“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号大手手的特点大、粗糙、硬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纵观档案资料,用一个恰当的词语说说这双手给你的总体印象。(张迎善手的特征:粗、硬、老、干、厚、大)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手。张迎善的手丑不丑?板书:丑(所见)在你的眼中

20、,他是怎样的一个人?在作者的眼中,张迎善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品读下面两个句子。1、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按照通常的理解,铁是坚硬耐磨的,人的血肉之躯是不好和钢铁相比的。但在这句话中,用“铁铸”与“肉长”比较,用“铁铸”衬托人“肉长的”,说明血肉胜过钢铁,这就极为充分地突出了张迎善同志手的坚硬和他坚忍不拔的精神。“亏得”一词,含有庆幸、赞叹之情,表现了作者由衷的赞美。2、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说明这双手是为祖国作出了巨大贡献、美化祖国、造福人类的手。绿色宝库美不美?正是张迎善的“一双手”创造出绿色宝库的美。板书:美(所闻)三、精读课文,品悟人物精神那么,造成张迎善

21、的手外表奇丑的原因是什么?从文中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齐读体悟。张迎善的手外表奇丑,了解到造成他的手奇丑的原因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现在,你认为他的手很丑吗?(这双手是既丑又美。表面上丑,实际上美。)他的手为什么会丑?创造绿色宝库。绿色宝库为什么能这样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以张迎善“一双手”外表的丑换取绿色宝库的美,值不值?板书:值(所感)全文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对张迎善的赞美之情的呢?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一双手来表现一个人物。四、拓展延伸美往往是以丑作为代价获得的,正是这些手为家庭、为社会创造了和创造着财富,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

22、也是这样。请看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钱学森和方永刚的颁奖辞。如果推选张迎善为2008年感动中国人物,请你借鉴以上两条颁奖辞,联系课文内容,为张迎善也写一段颁奖辞。五、小结:独具慧眼的把握角度,选取材料,是我们作文应该非常注意的一个环节。我们要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附:板书设计值(所感)丑(所见)美(所闻)一双手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描写、记叙、说明等表达方式,了解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学习抓住最具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细致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良好习惯。2、过程与方法(1)运用“学思同步”的教学思想,巧妙地

23、设置疑问、启迪学生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新鲜感、新奇感,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王国里遨游。(2)教给学生“眼到、手到、口到、心到”的阅读方法,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训练,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和理解林业工人对造林事业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为人类创造绿色的普通劳动者的赞美之情。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的哲理。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小见大的手法。2、林业工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难点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采访过程,了解这双手背后的故事,理解“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一哲理。教与学互动设计一、课前先学1、搜集关于姜孟之的作品。2、观察家人的手,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24、3、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铁镐()瞬间()得逞()火燎燎()xngsng()cu()纹luò()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齐背童年儿歌。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2、用尺子量一量自己手的长、宽、厚。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双林业工人的手吧。三、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自读课文交流体会用勾画圈点的方法,在课文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想评论等。2、阅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信息?完成填空课文描写“一双手”紧扣一个“_”字,这双手如此奇特的原因是_,从而塑造了一个_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手的皮肤_;形状_,一只手指_;写手用了一个“_”和三个数字;写手硬用了一个比喻_,写手裂写了什

25、么特征_。四、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讨论课文的题目明明是“一双手”,作者为什么在文章开头偏偏先列举了“各种各样的手”,而且是一双双未留下深刻印象的手呢?点拨作者开头所列举的手中,每两种构成一组截然不同的手,基本上概括了从不同角度衡量的手,写这些手目的是为了烘托突出“一双手”。2、重点研读参照投影显示的读书方法,认真阅读第418节,按投影要求解决问题。投影读书四到:眼到仔细看书,一览全文。口到出声读书,熟读成诵。手到圈点勾画,摘记抄录。心到揣摩领会,认真思考。思考作者写的是怎样的一双“奇手”?诵读描写手的特征的精彩语段和句子。画出写手的特征的重要语句,要读出赞叹的感情。(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3

26、、阅读检测(1)文章哪一句话是写“一双手”给作者最初的印象的?(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2)展示半截老松木提示可让个别同学摸一摸,增强感性认识。思考作者用半截老松木比喻一双手,说明一双手有哪些奇特之处?点拨粗、老、干、硬、颜色深、厚。(3)讨论质疑用“半截老松木”比喻这一双“奇”手有什么不足之处?从画出的描写手的特征的语句中找出相关的内容。点拨这双手的“大”的特征没有表现出来。(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2)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3)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4)要点分析说说“紧紧”“裹”等字的表达作用。提示可让学生试试裹住同桌的手。点拨(1)

27、说明手很大;(2)写出了手很有力量;(3)说明张迎善这个人很热情。展示根据张迎善手的大小所画的手的图片,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比较让本班手最大的同学与张迎善的手比较比较。(5)细节分析,品悟人物精神。a、描写手最细腻、最具体的是哪几节?分别写出了哪些特征?b、造成张迎善手“奇丑”特征的原因是什么?记者姜孟之从采访中了解到了吗?从文中找出来,并标划出来。谈体会。c、你了解造成他手丑的原因之后,还认为他的手丑吗?教师引导学生谈感想。d、填充句子,品悟精神:文章通过描写张迎善的一双奇手,表明他是一个_的人。提示指名学生朗读第7、8、9节,要求其他同学分别用文中的话回答。讨论32岁的

28、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为什么会成为“天下第一奇手”呢?请从文中找出四句话具体分析张迎善的手为什么变得粗、老、干、硬、颜色深、厚。点拨(1)一天能栽一千多棵树!(2)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3)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4)这是一双创建绿色宝库的手。(6)写法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写张迎善的手,而不通过其他的来刻画人物。点拨这一双“奇”手正是张迎善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精神的最好体现。(7)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节,读出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五、总结反思,拓展延伸1、总结反思手是人体一大宝,拥有它,我们可以创造想像不出的财富。林业工人张迎善就用自己的一双奇手,创建着绿色宝库。透过这双又

29、粗又老、又干又硬的大手,我们看到的是他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那一片片绿色森林。同学们,当我们真的认识到了“美,是以丑为代价的”这一道理之后,我们就能体会普通劳动者的伟大与崇高,就会更加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2、拓展延伸写作训练:学习课文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个片段。文题×××的眼睛交流写作收获六、当堂检测反馈(一)根据拼音写汉字xngsng()shùn()间得chng()老jin()铁zhù()cu()手(二)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1)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2)这双手皮肤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公。()

30、(3)(他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4)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三)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再接再厉勇往直前谈笑风生走投无路b、英雄气概欢度春节贪污浪废迫不及待c、情不自尽变本加利前仆后继事倍功半d、流连忘返闻名暇迩改邪归正唉声叹气(四)文段精析我去小兴安岭的乌马河林业局采访。在山场我握过一只手,我敢说,今后不论在什么地方,只要再提到它,就能马上说出。那是天下第一奇手林业工人张迎善同志的手。和素常采访一样,我们见面时先是礼节性地握手。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我本能地想抽回手来,可是没有

31、得逞。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他松手了,我低头去察看他的一双手。翻过来看手心,掉过去看手背。这双手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很明显,为了这次见面、握手,他事先用肥皂把这双手认真地洗过了。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特别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长过指甲的地方,刻着四条裂纹,形成上下两个“人”字,又黑又深。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线染成了泥色。“缠线做什么?”我问。“治手列裂。”张迎善说。“手裂贴胶布涂手油多好?”“栽树是手活。穴里的草根根、石块块得用手拣出来。要保证苗苗不窝根,苗根得用手送进土里。栽一棵苗,手得往里插三四次。胶布、手油不

32、顶用。”“你一天能栽多少棵树?”“1000多棵。”一天能栽1000多棵树!他的手一天得往土里插三四千次!十天、二十天呢?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你等等。”我边说边去里屋取来一卷米尺。我像丈量无赖地似的量起他的手来: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这真是我今生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量完,我用自己的手在他的手掌上“哗哗”地搓了几个来回。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木色。林业局工会一位负责同志向我介绍说:“这双手已经栽树26万多棵。仅198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这双手生产木材1300立方米,枝丫3500层积立方米。这双手让这

33、位32岁的年轻林业工人,成为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1、本文对人物主要进行了()a、外貌描写语言描写b。语言描写动作描写c、动作描写心理描写d。心理描写外貌描写2、填空(1)“那只大手把我的手紧紧地裹住了”,一个“裹”字突出了张迎善的手。(2)“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突出手指。(3)“一只手都缠着线”中,“缠”字突出手指。(4)“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突出手。(5)“我的手火燎燎地痛着,看看,红了。他的手仍呈森色”,这一对比突出手。3、作者描写“一双手”,由整体

34、到部分,由外形到内质,由所见到所闻所想,精雕细琢,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4、“这是一双创造绿色宝库的手”,这句话突出了“一双手”的什么特点?。5、“这双手栽的树使小兴安岭上的西北岔河水,仿佛第一次变清了。”句中加点的“仿佛”能否去掉?为什么?。6、“这双手亏得是肉长的,若是铁铸的,怕也磨光、磨透了。”加点的词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一双手教学设计6一、 教材简析:本文是一篇精美的散文,主要学习任务是在感知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文章抓住了最具有特征的部分描写人物外貌,从对“一双手”的描写,获取了表现林业工人的最佳角度,刻画出了人物的典型形象。因此,让学生运

35、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开展阅读,从中体会出人物的精神。二、教学目标:1、能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等读书动笔的方法,自主阅读感悟通过一双手刻画出的人物形象及抒发的感情。2、能掌握并运用抓住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三、教学重点难点抓住特征,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一双手,表现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四、教学时数:一教时五、教学过程导入:请同学们看下列两段文字,猜猜他是谁?1、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闰土)2、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于勒)我们看到了一双农民的手,又看到了一双水手的手,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

36、么人物的手?教学板块一: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要求:放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的语句编写人物的主要经历。(60字左右)张迎善:林业工人。1981年至1985年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是伊春林区最年轻的育林功臣,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导入下一环节:本文是一篇写林业工人的文章,作者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人物。接下来,我们就组合要言,点评人物。教学板块二:组合要言,点评人物1、请自由阅读课文,对文中有关这双手的字词句做适当的圈点勾画,做好批注。明确:(一)视觉简直是半截老松木;总体皮肤呈木色,纹络又深又粗,一道道黑土色;手背掌面鼓皮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心手指特别粗大肥圆

37、,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左手大拇指没有指甲,手指各个关节都缠着线;手指手大无比,真是我今世见到的天下第一号大手;(二)触觉手坚硬耐搓。1、 建立手的档案。手的档案主人:张迎善 身份:林业工人手感:半截老松木 手的肤色:木色 一道道黑土色手指:粗大肥圆 缠着泥色的线 纹路:又深又粗林业工人掌面:鼓皮样硬 老茧布满每个角落 手指细节:左大拇指没有指甲 黑深人字手的大小:长24cm 宽10 cm 厚2.5cm手的别号:天下第一号大手 第一奇手 手的价值:创造绿色宝库的手2、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手的语句,并采用“这是一双_手,因为_。”的形式谈谈你对这双手的认识。示例:这是一双大手,因为它长24厘

38、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3、造成张迎善的“奇丑”的特征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明确:张迎善要用手拣出穴里的草根、石块,栽一棵苗,手要往土里插三四次,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5年就造林33垧,改造迹地林和次生林44.5垧。4、仔细阅读课文,画出人物言行的语句。概括:文章塑造了一个 的人。明确:文章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勤劳无私、乐于奉献、淳朴实在的劳动者。导入下一环节: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用自己的一双手为大地穿上绿色的衣裳。我们有何感想呢?教学板块三:抒发感受,写颁奖词创设情境:假如张迎善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请你借鉴下面

39、两段颁奖词,也为他写一段颁奖词。(提示:要强调这双手创造绿色的意义。100字左右。)丛飞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他曾经用舞台构筑课堂,用歌声点亮希望。今天他的歌喉也许不如往昔嘹亮,却赢得了最饱含敬意的喝彩。杨利伟那一刻当我们仰望星空,或许会感觉到他注视地球的目光。他承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他象征着中国走向太空的成功。作为中华飞天第一人,作为中国航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字注定要被历史铭记。成就这光彩人生的,是他训练中坚韧执着,飞天时的从容镇定,成功后的理智平和。而这也是几代中国航天人的精神,这精神开启了中

40、国人的太空时代,还将成就我们民族更多更美好的梦想。学生写后先由学生上台交流,老师点评,然后出示老师写的颁奖词。张迎善他是躬耕绿野的拓荒人。作为一名林业工人,他很普通,普通得就像林场一株生长了数十年的树。他的手每天要栽1000多棵树,每栽一棵树,手就得往土里插三四次。现在手的纹络又深又粗,掌面鼓皮一样硬,老茧布满每个角落,手指粗大肥圆,一只手指就像一根三节老甘蔗。就是这样一双奇丑无比的手,却创造了绿色的宝库。教学板块四:想一想绿色宝库的美是以张迎善的手丑为代价换来的。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周围,有没有类似的职业能说明美是以丑为代价这个道理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有学生交流。总结: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

41、能抓住林业工人最具特征的部分手来写,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位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那么在写作中,我们也应该运用这种方法。课后作业:请你仔细观察爸爸或妈妈,选取最具特征的某一部分,多角度地细致准确地描写出人物形象。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板书设计一 双 手姜孟之视觉 触觉 不畏艰辛正面 侧面 手 默默无闻整体 局部 乐于奉献创造绿色宝库一双手教学设计7第一课时读书 学字 解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生字词以及重点词语的意思。2、了解张迎善的手的宽大、粗糙、有力、勤劳等特点。3、体会张迎善无私奉献的精神。4、学习抓住人物主要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42、: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他的手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教学难点:通过数字,理解人物的高尚品质。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一双手”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初学了一双手这篇文章,今天我们将更加深入地认识姜孟之笔下的这双手,看看他的手有什么特点?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昨天的学习情况。(出示词语)谁愿意把这些字词大声地读一读。(相机处理“惺忪、镐、垧”的意思,解读形声字“裹”)3、你知道本文写了谁的一双手吗?谁能按照提示完整地回答。(出示课件)二、细读“一双手”1、作为一名记者,采访一位林业工人,为什么单单要写他的一双手呢?这双手究竟有怎样的与众不同呢?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张迎善手的语句。(出示读书要求)2、说一说在你眼中,张迎善的手是一双怎样的手?你是从那句话看出来的?(出示课件)a、在两只手握到一起的一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活像是半截老松木!导读:你见过老松木吗?是怎样的?(粗糙)而作者说张迎善的手“活像半截老松木”,你能给“活像”换个词吗?而这更加说明张迎善手的粗糙。读句子。(出示老松木和手的对比图)你见过这样的手吗?你呢?我也没见过,见到这样的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