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两章_教案教学设计_第1页
《论语》两章_教案教学设计_第2页
《论语》两章_教案教学设计_第3页
《论语》两章_教案教学设计_第4页
《论语》两章_教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整理于网络,仅供阅读参考论语两章教学目的一、了解孔子反对国君进行武力征伐,主张礼治,即用以德 服人的观点和加强教化的方法。认识孔子虽遭挫折,仍不逃避现 实,争取参政,“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二、体会论语的语言特点:运用譬喻、引用等修辞手段, 富于变化,叙事与议论结合,语言简洁,且多警策,很有说服力。三、背记一些千古传诵的语句,如“既来之,则安之”,等等。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文中所反映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及 文章的语言特点。二、教学难点:(1)对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的理解;(2)对两篇对话体议论文谈话的层次的理解。三、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解译述大意,把

2、握主旨。教学时数二教时第一教时教学内容讲读季氏将伐颛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论语六则语录,谁能为大家 背诵几条(或几句)?(学生背诵后转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 习论语二则中的一则。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引导学生看预习提示和注释。教师补充:孔子是春秋 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 以“仁”为核心,倡导仁者“爱人”,提倡“忠恕”之道;强调“复 礼”与“正名”,以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反对苛政和武力征伐,主 张实行礼治,弁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 点。为宣传其主张,曾率领门人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晚年 致力于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

3、化,弁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同时也培养了 一大批有学问有才干的学生。二、指导预习1 .学生默读课文,查字典、看注解,读准加黑字弁解释几个 固定句式。颛臾(zhudnyd)虎兜(si)柳(xi&)楼(dd) “无乃与” “何以为”2 .思考:(1)文章中,孔子提出几个问题?孔子抱着怎样的观 点?3 2)从本文看,孔子是怎样一个人?三、研习新课1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全文)2 .讲读第1段(1)指名学生口译第1自然段(2)讲解重点字句:“无乃尔是过与”这不是你的过错吗?反问句。“无乃与”是固定句式,表委婉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 “恐怕(是)吧”。"无""乃&q

4、uot;即"不"、"是" “与”是疑问语气助词。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过,动词,归罪之意。与,通“欤” o是,宾语提前的标志。“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何(以)为”疑问句式。(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第1段写什么内容?第1段写孔子反对他的弟子讨伐颛臾。分析:第一句,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季氏将伐颛臾。第二句,交代再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 把消息告知他们的老师。 孔子的谈话提出两点看法:一是季氏讨伐颛臾是再有的过错;一 是季氏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孔子为什么说季氏讨伐颛臾是再求的过错?孔子认为季氏 讨伐颛臾是错误的,其理由是什么?第一问:作

5、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义不容辞地应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第二问:孔子的理由有三:一是颛臾乃先王封国(“以为东蒙主”),不可伐;一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一是颛臾乃社稷 之臣,非季氏所当伐。3 .讲读第2段(1)指名学生试译第2段,教师订正。(2)讲解字词难点:“夫子欲之”的“之"代词,指讨伐颛臾。“持"扶持;“颠”,倒下。(3)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孔子第二次谈话中引周任的话和以虎兜、龟玉等为喻表明什 么观点?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季氏的行为应负有责任。分析:孔子对冉有的自我辩解给予反驳,认为他不是称职之 臣。文中用虎兜比喻季康子要对颛臾动干戈,龟玉是比喻颛臾将 要遭灾

6、。4 .讲读第3段(1)讲解重点字词句:“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盖” 表语气的情态副词,常放在句首表提示语气。无,没有(无所谓)< 倾,倾覆。“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已经来归附了,就应 当加以安抚,使其能安定居住下来。来、安,都是使动词。“萧 墙”见注。现有成语“祸起萧墙” O(2)指名学生翻译第3段。(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本段写什么内容?写孔子进一步驳斥冉有,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根本的政治主张,从课文中找出原文作 答。“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请找出

7、表现孔子高度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的一个语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5 .小结本文是一篇对话体议论文。写孔子与其弟子冉有和季路的一 段对话,而主要是孔子与冉有的对话。对话中,再有的观点表达 得比较委婉,孔子的观点却颇为鲜明,显得慷慨激昂。孔子认为 财富不均、社会不安是国家之患,主张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 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不过,孔子的政治主张的根本出发点 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本文篇幅短小精悍,冉有为季氏辩解,孔子逐层反驳,谈话 极有层次,弁引用成语,运用比较,增强了说服力。四、练习1 .解释下列加黑字: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虎兜出于柳龟玉毁于梗中再有季路见于孔子2 .翻

8、译下列句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3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参考答案:1.对;从;在;介词,引出对象,不 译。2.略)五、板书季氏将伐颛臾一、孔子反对讨伐颛臾三、孔子驳斥冉有,提出观点政治主张:实行礼治,以德服人第二教时教学内容讲读荷藤丈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季氏将伐颛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 态度。今天我们来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 度的文章。板书课题:荷藤丈人二、指导预习1 .默读课文,细看注解,基本读懂课文。2 .在课本上补写出第一段省略的成分。3 .课文共两段,分别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4 .本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

9、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三、研习新课1 .指名学生试译第1段(1)解难:“子路从而后”子路跟着孔子出行,落在孔子后 面。从,跟随,“从”后面省略了 “孔子”;后,方位名词用作动 词,落后之意。“以杖荷碑”以,介词,用;荷(h 6),肩负; 碑(d i & o ),除草的农具。“四体”。四肢。“食(s i ) 之”,请他吃饭。食,“请吃”。(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作答荷硬丈人是怎样一个人?荷硬丈人是一个隐者。隐者,一般属于道家学派。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主张避世,主张“小国寡民” O在他们看来,孔子到处 奔波,试图整治天下,是“知其不可而为之"O子路对荷碑丈人的态度如何?子路见此人出语

10、不凡,于是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子路拱而立”)荷硬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 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荷硬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 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宁静、 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孔子为什么要命令子路再回去见荷硬丈人?孔子深知道家学者们的主张。命令子路“反见之”,是想告之以君臣之义。2 .讲读第2段(1)指名学生翻译第2段(2)讲解重点字词:“洁"形容词用作使动词。“大伦”, 指君臣之义。(3)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在第2段中找出最能反映孔子政治

11、主张的语句。最能反映孔子政治主张的语句是:不仕无义。君子之仕也, 行其义也。(4)歧义辨释:第2段就课文看,是写子路回来所发的一通君臣大义的议论。另一说法:“子路”下有“反子”二字,即“子路反,子曰" ,这 一段议论似乎应该是孔子的话。此说是有道理的。3 .归结全文课文分两部分,即两段。第 1段以叙为主,叙述子路遇到荷 藤丈人的情况。第 2段是子路对“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 的一番议论。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 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硬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 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 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 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硬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 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 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 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 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 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四、练习1 .指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