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污染和环境保护论文_第1页
农药污染和环境保护论文_第2页
农药污染和环境保护论文_第3页
农药污染和环境保护论文_第4页
农药污染和环境保护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3. 2. 1,1水体中农药的来源途径水体中农药的来源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向水体直接施用 农药;含农药的雨水落入水体;植物或土壤粘附的农药,经水冲 刷或溶解进入水体;生产农药的工业废水或含有农药的生活污水 等都时刻危害着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 存,甚至破坏水生态环境的平衡。3. 2. 1.2农药污染对水环境的危害在有机农药大量使用期,世界一些著名河流,如密西西比 河、莱茵河等的河水中都检测到严重超标的六六六和滴滴滴。有时为防治蚊子幼虫施敌敌畏, 敌百虫和其他杀虫剂于水面; 为消 灭渠道、水库和湖泊中的杂草而使用水生型除草剂等造成水中的 农药浓度过高,大量的鱼和虾类的水生动物死

2、亡。 还在一些农药 药夜配制点有不少药瓶和其他包装物,降雨后会产生径流污染, 施药工具的随意清洁也造成水质污染。3. 2.2农药对土壤的污染3. 2. 2.1 土壤中农药的来源途径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农药直接进入 土壤包括施用的一些除草剂,防治地下害虫的杀虫剂和拌种剂, 后者为了防治线虫和苗期病害与种子一起施入土壤,按此途径这些农药基本上全部进入土壤;第二种是防治病虫害喷撒农田的各 类农药。它们的直接目标是虫、草,目的是保护作物,但有相当 部分农药落于土壤表面或落于稻田水面而间接进入土壤。第三种是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植物残体。3. 2. 2.2 土壤农药对农作物和土壤生物的

3、影响土壤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生长的影 响和农作物从土壤中吸收农药而降低农产品质量。农作物吸收土壤农药主要看农药的种类, 一般水溶性的农药植物容易吸收,而脂溶性的被土壤强烈吸附的农药植物不易吸收。在前苏联的实验资料中显示水溶性农药乐果很易被离苣, 燕麦和萝f、等作物吸收,作物与土壤中农药浓度之比为5. 34. 8。植物对乐果的吸收系数是很高的农作物还易从砂质土中吸 收农药,而从粘土和有机质中吸收比较困难。蚯蚓是土壤中最重要的无脊椎动物,它对保持土壤的良好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有着 重要意义。但有些高毒农药,比如毒石畏、对硫磷、地虫磷等能 在短时期内杀死它。除此之外,农药对土壤微生物

4、的影响是人们关心的又一个 农药对微生物总数的影响,对硝化作用、氨化作用、呼吸作用的 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大的是杀菌剂,它们不仅杀灭或仰制了病原微生物,同时也危害了一些有益微生物, 如硝化细菌和 氨化细菌。随着单位耕地面积农药用量的减少,除草剂和杀虫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进一步地消弱, 而杀菌剂对土壤微生物的负 面作用将会更加地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3. 2.3农药对大气的污染由于农药污染的地理位置和空间距离的不同,空气中农药 的量分布为三个带。第一带是导致农药进入空气的药源带。在这一带的空气中农药的浓度最高, 之后由于空气流动,使空气中农 药逐渐发生扩散和稀释,并迁离使用带。止匕外,由于蒸发

5、和挥发作用被处理目标上的和土壤中的农药向空气中扩散。由于这些作用,在与农药施用区相邻的地区形成了第二个空气污染带。在此带中,因扩散作用和空气对流,农药浓度一般低于第一带。 但是, 在一定气象条件下,气团不能完全混合时局部地区空气中农药浓 度亦可偏高。第三带是大气中农药迁移最宽和农药浓度最低的地 带。因气象条件和施药方式的不同, 此带距离可扩散到离药源数 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远。农药对大气污染的程度还与农药品种、农药剂型和气象条 件等因素有关。易挥发性农药,气雾剂和粉剂污染相当严重,长 残留农药在大气中的持续时间长。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风速起着 重大作用,高风速增加农药扩散带的距离和进入其中的农

6、药量。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不但造成了土壤、大气和水资源的污 染,同时,在动、植物体产生了化学农药的残留、富集和致死效 应,已经成为破坏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农业持续发展的一个 重大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成为了 人们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充分发挥农田 生态系统中业已存在的害虫自然控制机制,综合运用农业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其他有效的生态防治手段,尽可能地 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4.农药污染的特点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毒化大气、水系和土壤,造 成对自然的污染,影响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引起生物相的改变,敏感种的减少与消失,污染种的增多与加强。

7、4. 1化学农药对生物的直接毒害化学农药人致分为三类,即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杀 虫剂是非特效毒药,不是只对一种目标害虫,而是对所有的生命 都有毒性,对人类的危害最大。现在全世界每年冈杀虫剂中毒者 近百万人、死亡者数万人。有一些化学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 但在施用后对环境具有严重的潜在危害, 有较高的慢性或“三致” 毒性,即最终可能导致动物的致畸、致癌,甚至还可能损害生 物体的遗传机制,引起基冈突变。4. 2化学农药的“ 3R”问题一是农药的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化学农药的使用逐渐失去了它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通过不断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的目的, 这就加剧了化学农药

8、对 环境的影响:二是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还缺乏选择性, 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往往也将它们的天敌杀死或杀伤,因而造成害虫再猖獗为害及次要害虫上升为害;三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 种形式残留在农作物和其它环境要素 (土壤、农产品、地下水等) 中,有了残留,也就有了生物富集问题。由于生物富集和食物链 传递,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潜 在威胁。5 .实施持续植保,控制农药污染尽管我国实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来, 在病虫害防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污染 的任务仍相当艰巨,我们必需实施持续植保,使植保作的功能兼顾持续增产、人畜安全、环境保护、生态平

9、衡等多方面的要求, 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 研究生态种群动态和相关联的环境,采Lj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充分发挥白然抑制因素的 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下,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减少剑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fll社会效益。5. 1建立有害生物防治新思想体系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生物防治作 用物(天敌昆虫和昆虫病原微生物)来调节有害生物的种群密度, 通过生物防治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以生物多样性来保护生物,使虫口密度能持续地保持在经济所允许的受害水平以 下。传统有害生物控制主要是通过抗病、虫品种植物检疫,耕作 栽培制度以及物理

10、化学防治等措施。从持续农业观念看,有害生物防治应在更高一级水平上实 现,其中包括转抗病、虫基因植物的利川,病、虫、草害生态控 制,生物抗药性的利用等。将克隆到的抗病、虫基因通过生物程 手段转移至优良品种基因组内以获得高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的 _J:作是近二十年来各国学者抗病、虫育种的热点,目前已取得 重大突破。如通过转移苏云金芬抱杆菌的Bt基因已成功地获得高效抗虫棉,抗虫水稻和抗虫大白菜,其中抗虫棉已在生产上推 陈出新广泛应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成功地将Bt基因转移至杨树中,获得的抗虫杨树已进入大田试验阶段。农作物、有 害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统一体,通过改善生 态环境,比如轮

11、作休闲、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栽培管理等都可 以调=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控制有害生物发生危害。近几年来, 转抗除草剂基因作物的培育和利用已成为育种和植保作的重点 之一,目前已获得抗草甘瞬、草胺瞬的玉米、大豆、油菜、棉花以及抗草胺瞬烟草1水稻等多种抗除草剂作物,使得一些选择 性不高的除草剂得以广泛使用,有效地控制杂草群落的演替。5. 2大力发展植物源农药.植物源农药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虫害不易产生抗性,成本低,易得等优点,尤其是 热带植物中含有极具应用前景的植物源害虫防治剂活性成分尚 待开发,现已发现楝科中至少有10个属的植物对 虫有杀灭活性, 因此是潜在的化学合成农药

12、的替代物。 在克服害虫的抗约性及减 少环境污染方面,植物源农药具有独特的优势, 近几年来国内植 物性农药产品的开发发展很快,先后有鱼藤精、硫酸烟碱、油酸 烟碱、苦参素、川I楝制剂等小规模工业化生产。5. 3研究开发有害生物监测新技术要在植物病原体常规监测方法中的抱子捕捉、诱饵植株利 用、血清学鉴定基础上开展病原物分子监测技术的研究,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监测病原物的种、 小种的遗传组成的消长变化 规律,为病害长期、超长期预测提供基础资料。对害虫的监测也 可利用现代遗传标记技术(RFLP' RAPD等)监测害虫种群迁移规 律。对于杂草应充分考虑到杂草群落演替规律,分析农作物一一杂草、杂草

13、一一杂草间的竞争关系, 另外还应考虑使用选择性除 草剂给杂草群落造成的影响,对杂草的生态控制进行研究。5. 4建立有害生物的超长期预测和宏观控制为适应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预测、预报应对有害生物的 消长变化作出科学的判断,也就是要对有害生物消长动态实施数其理论亦包年乃至十年的超长期预测。 要在更人的时空尺度内进行, 依据不单单只是与有害生物种群消长密切相关的气候因子, 括种植结构、环保要求、植保政策以及国家为实现农业生产持久 稳定发展所制定的政策措施。5. 5建立控制有害生物的长期性和反复性思想自有人类栽培农作物历史以来,植物病、虫、草害无时无 刻不制约着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而品种抗病性的丧失、

14、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有害生物演替规律难以预料,以及病虫防治要求作物遗传多样化和生产栽培、商贸加要求的品种单一化的矛盾等技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同时一部分已被控制的有害生物在放松防治或环境条件改变后又会回升,如大豆灰斑病从20世纪60,-90年代的四次大流行,60年代火面积发生的小麦腥黑穗 病,90年代又造成巨大危害,80年代初期狷獗一时的草地螟, 在1998年和1999年春夏季再度发生。交替变化的趋势的事实都 说明了植物病、虫、草害防治:作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因此植 保工作要适应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环保要求等的改变而变 化,要树立持续的思想,在新形势下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同时 逐步建立科学完善的与持续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