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的所有用法_第1页
“之”的所有用法_第2页
“之”的所有用法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之”的所有用法1. 之"字用作指示代词。如: 之二虫又何知? ”之”表示 这”,意为 这两条鱼又怎么知道? ” 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之”表示 这样”,意为“(他)是我的老师,像这样(我)又怎么(可以)诋毁他呢? 请京,使居之。”之”代指处所,表示 那里”。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之”,此,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2. 之”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情况出现得比较多, 在课文中屡见不鲜,主要表示 他”、她”、 它”。如: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之"代指它”,默而识之”,意即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它。 桓侯故使人问之”,之”指代他(扁鹊),意

2、即 桓侯特意派人去问他(扁鹊)”。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之”指代它“鬼),急执之”意即赶忙把它(鬼)捉住。3. 之”字用作动词,意为 往,到去”。女口: 吾欲之南海,何如? ”之”意为 到去”,句子的意思是: 我准备到南海去,怎么样? 行不知所之。”之”意为到去”。4. 之”字用作助词,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但笔者以为也最复杂,可以分为下面三种: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 的”,如: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意即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两个 之”均是 的”的意思,意即 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方正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

3、施舍”。 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 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在这里没有实在意义,用于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同样,之”在这里也没有实在意义。I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种用法容易和之”字用作 的”的时候混淆,应注意区分,以免弄错。 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也无实义。如: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很久, 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填然鼓之。”在这里, 之”也是单纯调节音节,没有实义。基本上来说,在文言文中 之”的常见的用法就是上面几种,只要掌握其规律,摸准之”的用法和意义也是不困难的。文言虚词 之”的用法可谓灵

4、活, 很多学生都难以分析其用法。靠死记一些例子,但过些日子又忘了。如何容易又方便的掌握, 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作出简要介绍,即运用句子结构分析法。句子结构分析有一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谓前是状,谓后补。”由此可知古汉语中的主谓、动宾、偏正等结构。之”的用法就可根据其在句中的位置来定。且看下面的分析:(1)形如谓语+之”时,用作代词。女口: 作师说以贻之。 人非生而知之者。 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以上三例中的 之”都是代词用,分别充当谓语动词贻”知”均”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反过来说,虚词 之”紧跟在谓语动词后,这个之”就作代词用。(2)形如 主语+之+谓语”时,起取消主谓句子独立

5、性。女口: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以上两个例子中 之”前的 孤”鱼”师道”在句子中作主语, 之”后的 有”不传”为动词作 谓语。在这种情况下,虚词 之”可以省略不译。即 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 ”;师道不传也 久矣”。(3)形如 名词+之+谓语动词/介词”时,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女口: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以上两例中, 之”出现在疑问句中, 之”前面分别是名词 罪”和 陋”,之”后面是紧跟谓 语动词 有”,而且 罪”和陋”是作为宾语在谓语动词的前面。这种情形下的之”就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虚词之”不译,直接把宾语部分还原到谓语动词后面即可。(4)形如 名词+之+形容词”时,作定语后

6、置的标志。女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马之千里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以上三例中,虚词 之”后面的 利”强”千里”铿然有声”乱耳”劳形”都是形容词修饰之”前面的名词 爪牙”筋骨”马”石”丝竹”案牍”,翻译时, 之”不用翻译,直接把形容 词还原到名词的前面即可。(5) 形如 定语+之+名词”时,是作结构助词,译作的”。女口: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以上两例中,虚词 之”后面是名词 病”众”,分别由前面的 君”吴、越”作定语修饰, 之 就译作的”。(6)形如 之+地点/处所名词”且句中缺少相应的谓语时,就作动词。女口:子夏之晋。 吾欲之南海

7、,何如? 辍耕之垄上。以上三例中, 之”的后面分别是 晋(国)”南海”垄上”作为地点名词, 之”的前面没有 与 晋”南海”垄上”相对应的谓语动词。这种情况下,之”用作动词,翻译为 去、往、到”(7)形如 形容词/副词+之”时,凑成二字或四字音节,不用译。女口: 顷之,烟炎张天。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以上三例中, 之”在 顷”鼓”久”的后面,为了凑成二字音节而使用之”。翻译时没意义。【焉】的用法(一)兼词。1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

8、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 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非再至,焉知其若此?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二)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 之”,他,他们。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2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三)语气词。1. 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 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

9、相当于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四)助词,作词尾,相当于 然”,译为“的样子”“地”。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虚词焉”的用法及答案一、规律:1. 助词:用在完整的句子后面 ,作语气词,主要表示直陈语气, 相当于 了,啊,呢” 可 不译。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 也”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 然”、“的样 子”2. 代词:疑问代词,用在动词前面, 哪里”指示代词,用在及物动词后面,相当于 之” 可译为他”、它”3. 疑问副词, 怎么

10、” 哪里”4. 兼词:用在非及物动词后面,译为于之”兼有介词和代词两种词性二、详解:1.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2.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4.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5.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6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7. 姜氏欲之,焉能辟害?(左传?隐公元年8. 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9. 众恶之,必察之;终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10.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11.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12. 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13.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14.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15.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16.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1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五人墓碑记)18.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 部分语句翻译:1. 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呢。2. 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人家不知道自己。7. 姜氏想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