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检验检测体系.doc_第1页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检验检测体系.doc_第2页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检验检测体系.doc_第3页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检验检测体系.doc_第4页
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检验检测体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检验检测体系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系统检验检测体系(以下简称检验检测体系)包含质检、计量和特检三大领域,是我省质监系统检验检测能力结构、资源配置、技术和管理的有机组合体。建立、运行和发展好检验检测体系,对于构建全省公共检验检测平台,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一、宗旨和目标(一)指导思想按照“优服务、严监管、强素质、上水平、争一流”的工作方针,围绕深入实施“科技兴检”和“人才强检”战略,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打造优势品牌检验检测机构,增强检验检测和科研综合实力,为政府履行职责提供技术支撑,为产业的优化提升和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为社会的公共

2、安全和和谐发展提供技术保障。(二)基本原则1 、科学发展原则。坚持充分履行职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实现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服务质量和公正规范,实现协调发展;坚持追求长远和提高技术含量的集约性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2、突出重点原则。围绕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支撑政府履行职责、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保障社会公共安全以及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等方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3、科技引领原则。以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内在动力,密切关注和准确把握质监科技的发展方向,加强检测技术研发,取得质监关键技术科研突破,提高检验检测体系整体科技水平,实现与时俱进。4、

3、接轨国际原则。扩大按国际权威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检验检测的项目覆盖面,提高检验检测结果国际间认可水平,加快国际先进技术的应用,培育国际认可的检验检测自主品牌。5、开放共享原则。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优化检验检测体系资源配置,提高社会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和质监系统检验检测资源开放程度,充分发挥公共检验检测资源的利用率。(三)总体目标1 、检验检测构架不断完善。建设成具有浙江特色的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反应快速、支撑有力,运作规范,水平一流的网络化、专业化、便捷化的检验检测构架;2 、检验检测能力显著增强。质量检验检测能力覆盖 80% 以上我省先进制造业导向目录中有检测需求的项目; 计量检

4、定校准测试能力覆盖 90 以上我省法制计量和工业计量的量值传递或量值溯源需求;纤维检验和特种设备检验能力 100 覆盖法制管理需求;3、检验检测水平有效提升。检验检测设施、环境条件和主要设备总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拥有一批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测重点实验室,检验检测结果国际间互认水平进一步提高,突发性重大质量安全事件预警和应对的技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4、科技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取得一批实用性和关键性的质监科研自主创新成果,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团队,科研能力总体位于全国质监系统先进水平;5、检验检测公信力有效保证。内部质量监控和自律机制进一步完善。检验检测差错率维持在同行中较低水平,

5、社会和客户对检验机构的满意度和美誉度保持较高水平。二、基本构架(一)质检领域质检领域检验检测体系构架是: 形成以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省级综合性检验检测和研究机构为龙头,省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中心城市和重点发展区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为骨干,县级专业实验室为基础的质量检验检测网络。1 、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要在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内提供满足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全国产业发展亟需的具备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开展质监科技基础性、关键性检验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承担国家技术标准的制定,成为国家和行业检验检测科研的主导力量。2、省级综合性检验检测和研究机构主要提供满足全省经济和

6、社会发展亟需的与国际接轨的技术含量高、 前瞻性强和覆盖面广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紧密跟踪国际先进检验检测技术,开展质监科技关键性、基础性检验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承担技术标准的制定,解决检验检测技术难题,引领、带动全省质量检验检测整体水平的提升。按照“突出重点、有保有压”原则,强化重点领域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开展鉴定、评估、培训、咨询等技术服务,逐步成为集检测、科研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机构。省级食品安全检验机构主要开展食品安全领域内的检验技术和方法研究以及技术标准制定, 承担突发性食品质量安全应急检验和其他各类食品检验检测任务,指导市级食品安全检验机构开展检验和科研工作。

7、3、省级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主要提供满足相关行业或专业领域内质量监督抽查和具备省内先进水平的区域亟需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开展产品质量分析诊断等实用性检验检测技术研究。4、中心城市和重点发展区域质量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提供满足本区域质量安全监管和主导产业发展的亟需的基础性、综合性、覆盖面较广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开展实用性检验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市级检验检测机构在全省检验检测项目整体布局框架内, 做强本区域优势产业相关的检验检测项目,争取更多的生产许可证、 3C 认证等强制性检验检测资质,提高为所在区域产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杭州市、 宁波市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结合自身优势, 围绕全省产业发展需要,建设具有高

8、新特色的检验检测项目,增强辐射力,提供水平与国际接轨的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市级食品安全检验机构的功能定位是承担本区域食品安全监督检验、食品安全生产许可证检验和社会委托食品检验任务,承担食品安全领域内的应用型科研任务。5、县级专业实验室主要提供满足本区域质量安全监管和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常规性和便捷化的检验检测服务,进一步夯实人才、装备等技术基础,提高服务的有效性。(二)计量领域计量领域检验检测体系构架是: 以省级法定计量检定研究机构为核心, 市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为骨干, 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为基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企事业单位等计量授权机构为补充,形成技术层级分明、空间布局合理、资源

9、配置优化、地方特色鲜明的完整的计量检定校准网络。1 、省级法定计量检定研究机构主要负责研究、建立和维护全省最高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省级其他等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开展对各市级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 承担计量器具型式评价试验和进口计量器具检定等法定任务, 重点开展涉及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生态省建设、高新技术等高水平、高层次计量检定、校准和测试项目,开展计量测试技术和方法的关键性、实用性和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2、市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负责本市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立和维护 ,开展对本区域各县级最高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和企、 事业单位最高计量标准的量值传递,依法承担本区域计量器具强制检定任

10、务,开展服务于当地区域块状特色经济和产业集群的计量校准项目。3、县级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负责县级最高计量标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建立和维护, 承担本区域常规性和量大面广的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和其他测试任务。(三)特检领域特检领域检验检测体系构架是:按照区域覆盖的原则,在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规划和核准的项目资质范围内, 形成以省级特检机构为龙头, 杭州、 宁波特检机构为重要骨干, 其他市级特检机构为主要基础,行业(企业)检验机构为必要补充的特种设备检验网络。1 、省级特检机构着重在新型、大型以及高参数特种设备的检验发挥龙头作用, 开展特种设备检验技术的研究和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指导市级机构解决特种设备检验

11、中的疑难问题。2、市级特检机构主要承担本地区量大面广、基础性的特种设备的法定检验任务,根据需要在区、县设立分支机构,切实发挥为特种设备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基础作用。杭州市、宁波市特检机构要充分发挥重要骨干的作用,在各自分工范围内,研究解决省内区域性特种设备检验有关课题。三、体系要素(一)项目项目是检验检测能力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应按照质检、计量和特检领域各自特点,围绕加强监管、保障安全、促进产业发展的检验检测需求,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强化省级检验检测机构龙头作用,巩固市级检验检测机构中坚力量,夯实县级检验检测机构基础地位,形成既体现层级差异性和区域侧重点不同,又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发挥整体效用

12、的具有浙江特色的检验检测项目布局。1 、质检领域主要项目布局。省级机构重点完成省级质量技术监督检测实验基地建设, 全力推进食品和生物安全、 纤维公检、 纺织品、机电产品、新材料、精细化工、信息技术产品、汽车零部件等领域项目建设;市、县级机构根据产业区域布局,着力建设文教用品、低压电器、酒类、海洋食品、标准件、日用小商品、摩托车及零部件、高档金属制品和成套及专用设备等领域检验检测项目, 质检领域主要项目区域布局详见表1 。表 1 :全省质监系统质检领域主要项目区域布局区域省本级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嘉兴市湖州市台州市金华市舟山市衢州市丽水市项目领域食品和生物安全、纤维、纺织品、机电产品、新材料

13、、精细 化工、信息技术产品、汽车零部件等加工食品、造纸、金属深加工及制品、节能光源、建筑五金、 电子元器件等服装、装备制造业、文教用品、冶金及石化等临港重化工业 等低压电器、仪器仪表、包装机械、鞋类、汽摩配等 黄酒、纺织面料、纺织机械、环保机械、轴承及制冷配件、 有色金属等标准件、皮革、毛针织品等 茧丝绸、木业产品、童装、转椅等摩托车及配件、电机和机械模具、水泵和阀门、橡塑制品等 日用小商品、五金制品、电动工具等海洋食品、船舶及配件等 绿色和特色农产品、氟化工等绿色和特色农产品2、计量领域主要项目布局。按照国家计量检定系统的要求,完善省、市、县三级量值传递体系,着力增强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

14、监测和贸易结算等方面法制计量领域及能源计量领域的计量技术保证能力。计量领域主要项目区域布局详见表2 。表 2 :全省质监系统计量领域主要项目区域布局主要项目加强长度、力学、化学、无线电、光学等计量专业领域省级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项目建设,完善能源计量、环境监测、大 型医疗设备和交通执法装备强制计量检定能力,进一步提升 电能、流量计量项目能力至国际先进水平,在信息电子技术、 纳米技术、生物技术、量子技术等高新领域储备一批前瞻性 的计量测试项目,新建超大力值、超大流量、微量(痕量) 检测仪器和多参数仪器,虚拟仪器、远距离传输仪器和在线 动态检测仪器的计量检定校准项目 根据各地实际,加强热工、电磁、化

15、学等专业领域市级社会市本级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提高强制计量检定项目和能源计量检定项目覆盖率,发展当地制造业急需的计量校准测试项目强化长度、力学、热工等专业领域量大面广的基础性、常规县、区性计量检定项目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工程计量、贴近县域块状产业需求的专业特色鲜明的计量检定校准项目3、特检领域主要项目布局。省级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大型电站锅炉检验、容器及压力管道无损检验项目,用国外先进检测装备和技术提高检验能力;市级机构重点在城市埋地管线检验、电梯和气瓶充装在线监控等方面推进项目建设, 必要时, 在县、 区设立以农村小锅炉、安全阀为主要内容的检验分支机构。 特检领域主要项目区域布局详见表 3。表 3

16、:全省质监系统特检领域主要项目区域布局区域主要项目大型成套石化装置及电站装置的风险评估检验( RBI) 、大型电站锅炉安装监检和定期检验、长输管道的定期检验和监督检验,开展红外热成像技术、漏磁检测技术、导波技术、相省本级控阵技术、 TOFD 检测技术、远场涡流检测技术、声发射检测技术、大型容器底板腐蚀检测、不拆覆盖层脉冲涡流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城市电梯远程安全监测技术、工业压力管道定期检验技术、杭州市 安全阀在线检测技术、 危化品贮存容器检测及安全评估技术、PE管熔接的超声波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特种设备风险评估( RBI) ,在役大型容器底板腐蚀检测、多宁波市温州市绍兴市层包扎压力容器检验及缺

17、陷评定,电梯部件型式试验,大型港口机械应力应变测试,电动葫芦质量检测压力管道元件和船舶焊缝无损检测、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和分析危化品常压容器安全检测、不锈钢晶间腐蚀、孔蚀现场覆膜金相检测、电梯安全检测软件开发、安全阀在线检测印染行业用不锈钢压力容器、在用化工压力管道安全性能评 价、安全阀在线校验,化学危险品包装物安全性能检测湖州市危化品常压储存容器安全阀在线校验,锅炉水质现场检验、氨制冷压力管道全面台州市检验、防爆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钢结构防火涂层无损检测金华市危化品常压储存容器舟山市危化品常压储存容器,船舶制修造起重机械检验埋地公用管道的泄漏检测、工业气瓶检验及增扩常压化学危衢州市险品槽罐车

18、罐体检验场地丽水市建筑工地起重机械检验、金属材料力学性能试验和化学分析(二)资源1 、设施与环境条件。设施是指与检验、检测、计量检定校准工作相关的场所、能源、照明、通讯、运输和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电源、电磁干扰、辐射、生物灭菌、灰尘、声音和振动等。开展检验、检测、计量检定校准工作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应满足技术法规、方法以及程序的要求,同时应配备足够的人身防护、消防和三废处理设施,以满足健康、安全和环保要求。应对实验室设施与环境条件实施及时的维护、改造和更新,确保设施与环境条件的配置水平能够保障检验检测机构的持续发展。国家质检中心的关键环境条件控制水平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级检验检测机构

19、、 省级重点检验检测实验室的关键环境条件控制水平应至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般情况下,国家质检中心实验室面积应不少于 3000 平方米,省级重点检验检测实验室、省级质检中心实验室面积应不少于1000 平方米。2、设备。设备是指用于检验、检测、计量检定校准以及抽样、样品制备和数据处理分析的测量仪器、测量标准、标准物质、辅助设备以及必须的资料和软件的总称。设备的技术特性应符合技术法规、方法以及程序的要求。应根据实验室的功能定位确定设备配置水平,根据检验检测工作承载量确定设备配置数量。 设备配置水平应考虑设备的适用性、可靠性、自动化程度和行业认可度。应通过日常维护 ,包括量值溯源、核查验证、定期保养等

20、方式,保持用于检验、检测和计量检定校准设备的完好性。 检验检测机构应及时制定并实施设备改造更新计划,不断提高设备配置水平。国家质检中心设备配置水平应达到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 省级检验检测机构、 省级重点检验检测实验室设备配置水平应至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关键的、高精尖设备自有配备率达到 100 。省质检中心实验室设备配置水平应至少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关键的、高精尖设备自有配备率达到 90 以上。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设备配置水平,鼓励使用国产检验检测设备。对使用频次较少、价值高( 50 万元以上)的设备,在符合实验室资质认可相关规定的条件下,可以租用借用社会检验检测资源。3

21、、人员。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工作量配备一定数量的管理、专业技术、客户维护和工作辅助人员。实验室从事检验、检测、计量检定校准的人员;操作大型和特殊设备的人员;评价结果的人员和批准签发报告或证书的人员的能力应持续符合相关技术法规、方法、程序和实验室资质认可的要求,通过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检验检测机构的最高管理者、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以及专业学科带头人应具备与履行岗位职责相适应的知识、技能和经历,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应保持任职的相对稳定。 上述实验室关键岗位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人才结构、梯度和储备应能支撑检验检测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国家质检中心应至少配备2 名相关专业的博士或正高级职

22、称的技术人员, 专业学科带头人在全国行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的权威性; 省级重点检验检测实验室应至少配备1 名相关专业的博士或正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 专业学科带头人在全省行业内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的权威性;省级检验检测机构重点发展的专业领域、省质检中心应至少配备2 名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 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实际需要引进培养实用型人才, 合理配置硕士或副高以上职称技术人员的数量。4、财务。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发展方向和技术进步要求确定资金需求,积极争取公共财政资金投入,自有资金用于设施和设备的投入额度平均不低于上年度总收入的 10 ,在市场竞争充分

23、的检验检测领域里,可加大社会资金的投入比重,保障项目建设资金供给。制定并实行严密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实施财务预算管理,规范财务行为,减少财务风险,提高财务保障水平。一般情况下, 国家质检中心筹建期间争取所在地政府的公共财政资金应不少于 1000 万元,省质检中心不少于 300 万元。 其他实验室可根据实际参照上述标准合理确定额度。5、信息。检验检测机构应准确识别和积极开发信息源,主要包括法定管理机构、标准化组织、合作伙伴、客户、员工、市场等方面的信息源,并配备获取、传递、分析和发布信息的设施。国家质检中心、省、市级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省质检中心应建立和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如办公自动化系统,检验检

24、测资源管理系统和业务管理系统等,建立电子网站,提高信息化水平。(三)技术1 、检验检测能力。检验检测能力是指检验检测机构具备合法向社会出具检验、检测以及计量检定、校准公证数据和(或)结果,并获得国家规定的相关实验室资质认可和授权的检验、 检测以及计量检定、校准的范围和内容。检验检测能力水平取决于开展检验检测工作所依据的技术法规、方法以及程序的先进性程度、关键检验项目的能力覆盖率以及单位时间的工作载荷量。国家质检中心应具备与其名称相关的专业领域内 90 以上的国际、 主要地区、 国家和行业技术法规所覆盖的产品和参数的检验能力,关键检验项目的能力覆盖率达100 ;省级重点检验检测实验室应具备与其名

25、称相关的专业领域内85 以上的国家和行业技术法规所覆盖的产品和参数的检验能力,关键检验项目的能力覆盖率达100 ;省级检验检测机构、省质检中心应至少具备相关的专业领域内 80 以上的国家和行业技术法规所覆盖的产品和参数的检验能力, 关键检验项目的能力覆盖率达90 以上。国家质检中心、 省级检验检测机构和省级重点检验检测实验室应提高检验检测结果在国际间获得的认可度。2、快速反应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是指检验检测机构及时、准确和可靠地解决突发性和应急性检验、检测、校准和测试难题,为政府履行职能和保障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撑的能力。 检验检测机构应时刻跟踪相关专业领域内国际国内先进检验检测技术和方法的

26、发展动态,超前储备检验检测所需资源。在需要快速反应时,能迅速启动应急程序,集聚必需的资源,开展技术分析研究,准确把握解决疑难问题的关键,按实验室管理要求确定标准方法或自行设计(制定)方法进行检验检测,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验证和确认,并确保将结果准确完整地报告任务下达单位。国家质检中心、 省级检验检测机构和省级重点检验检测实验室应具备在相关专业领域内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3、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是指承担质监科技亟需解决的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和实用性技术研究,取得自主创新成果的能力, 是检验检测体系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主要涉及检验检测原理、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开发;标准、规范、规程等技术法规

27、的制修订;检验检测结果诊断分析研究; 计量器具及专用检测设备的研究与开发研制;标准化及应对技术壁垒的研究等方面。国家质检中心和省级综合性检验检测研究机构是系统科技创新的龙头,代表全省质监系统检验检测机构科技创新最高水平,应加强质监基础性和前沿性技术的研究, 勇于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 (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研究解决全省亟需解决的质监科技难题,努力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 省级质检中心和市级检验检测机构是系统科技创新的骨干,应加强质监关键性、实用性技术的研究,研究解决区域性、行业性的质监科技难题;县级检验检测机构应重点围绕实用检验检测技术开发应用、 产品质量分析诊断等方面开展科研活动,

28、努力成为系统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四)管理1 、职责。省质监局负责全省质监系统检验检测体系运行的管理,包括战略方向的确定、方针和政策的制定、资源的配置和调度、快速响应、创新、工作质量规范性监管、财务监管以及检验检测机构绩效评价等活动。各市、县质监局配合省质监局对所辖地区涉及检验检测体系的部分实施管理。 检验检测机构应根据全省质监系统检验检测体系要求实行内部治理, 包括确定机构的价值观、 发展方向和绩效目标,履行法律责任、公共责任和道德责任,建立并维持与组织发展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健全包括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创新激励、外部监督与反馈、绩效改进、财务管理、业务管理、安全生产管理在内的制度体系。2

29、、战略。围绕为履行政府职能提供技术支撑、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为保障公共安全提供技术保障的职责定位,检验检测机构应定期对影响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估,这些因素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相关的法律、政策、行业规则和准则的变化;所拥有的资源的优势和劣势;机构方针、目标和能力的适应性;客户的需求、期望和偏好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制定或修正机构发展战略和规划。将学习、创新、科学、求实、守法、诚信融合到检验检测机构的核心价值观、理念和行为准则中,固化为组织文化,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3、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应确保其运作持续符合IEC/ISO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通用能力要求 、 计量认证/

30、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 、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 、 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核准规则等相关资质认可准则的要求;应实行科学的抽样和检验制度,实行内部“抽检分离” ,实施检验检测工作责任考核制度,严格追究失职、失查责任;应强化员工教育培训,加强内部过程监督,积极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 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改进客户抱怨 (申诉) 和机构外部检查、 评审所发现的问题, 保证检验、 检测、计量检定校准结果的准确可靠,不断提高客户、法定管理机构和相关方的满意度和机构的社会公信力。4、相关方关系。准确界定质监行政机关和检验检测机构的之间关系,质监行政部门对所属检验检测机构行使下列管理职责:规划和

31、计划的审批;运营绩效评价考核;国有资产和财务的监管;实验室资质认定;业务指导和工作质量监管。应完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实现政事分开,保证检验检测机构在用人、分配和财务等方面拥有决策自主权。 应建立质监系统内各级检验检测机构共同的发展愿景和价值取向,促进各级检验检测机构间建立适度竞争、和谐相处、相互合作和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减少相互封闭、重复建设、恶意竞争等状况。省级检验检测机构要积极发挥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指导帮助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能力提升和开展科研活动, 要使省级检验检测机构成为系统检验检测机构的技术培训基地和技术咨询中心。 检验检测机构应注重与外部供应商和业

32、务合作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加强双向交流,实现双赢。检验检测机构还应维护客户关系,履行对客户的承诺,及时有效处理客户的投诉,以赢得和保持客户,增加客户忠诚,吸引潜在客户,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美誉度。四、运行机制(一)能力提升机制1 、规划调控。定期(一般为 3 5 年)编制全省质监系统检验检测项目建设规划,优化布局,统筹安排全系统新增和重点建设的检验检测项目。实施刚性实施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在省级财政专项经费安排、省级监督检验计划编制和实验室资质认可审批等方面实现与规划协调。 结合实际情况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2、投入保障。建立完善全省系统检验检测机构年度项目投资计划审

33、批制度,实施项目投资计划目标责任制考核,确保全省系统年度项目投入计划的完成。利用建设和参与行业、区域科技创新平台等各种载体,积极争取国家质检中心、省质检中心等重点实验室获得各级政府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加大能力建设的投入保障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检验检测机构的项目、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检验检测机构项目建设互助机制。3、绩效考核。实施公共财政支持的检验检测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国家质检中心、 省级重点检验检测实验室和省级质检中心能力建设定期评估制度。完善全省系统技术机构目标责任制分级考核体系,强化技术机构职能的履行,突出目标任务的具体化和可考量性,将技术机构能力水平、工作质量

34、、科技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绩效作为考核结果主要依据,促进检验检测机构实现科学发展。(二)科技创新机制1 、科研管理。组织实施系统年度科研活动,完善科研计划项目立项管理,健全专家论证评审制度。建立科研项目负责人责任制,落实项目开展、 实施进度和项目经费使用责任, 对无故未按时完成项目、未按规定使用科研经费的项目负责人和单位实施责任追究。 建立实施重大科研项目中期检查、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财务审计制度。2、投入与激励。国家质检中心、省级检验检测机构和重点实验室要按照业务收入的 5% , 市、 县级检验检测机构按照业务收入的 3%的比例提取科研发展基金,足额用于科研活动。建立科技奖励制度,对取得较高水平科

35、研成果的科研人员和系统科技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探索建立技术职称动态评聘机制,系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高级工程师每三年必须参与完成一项科研项目, 以此作为是否继续评聘的主要依据。3、成果转化与共享。完善科研成果评价和登记制度,加大重点研究成果的宣传力度,搭建成果信息化公示平台。建立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和规程的推动机制,提高成果应用水平。鼓励原始创新特征的科研成果申报专利。(三)队伍保障机制1 、人才引进和激励。建立健全系统人才动态管理信息库,编制和发布紧缺人才需求目录。探索建立博士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通过多种形式引才引智,推动人才柔性流动机制的形成。建立有利于激励创新的人才评

36、价和奖励制度,探索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对科学研究、检测业务、行政管理等各类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考核。2、学科带头人培育。依托重大科研攻关、高层次研讨、高校进修和国外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育系统学科带头人。加大学科带头人项目、资金资助力度,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考核评估,鼓励和推荐学科带头人进入专业技术委员会、标准技术委员会和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3、专业技能培训。建立执业资格制度,确保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建立定期培训和轮训制度,确保每个技术人员每年有5 天以上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建立检验检测人员赴企业、科研院所实习制度,提高检验检测人员对产品设计、生产过程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

37、能力。(四)质量监管机制1 、建立完善以省、市、县质监部门分级负责,社会监管力量为有效补充的全省检验检测机构监管网络, 形成以合格评定监管职能部门为总牵头,稽查、质量监督、食品监管、特种设备监管、计量、规划等职能部门协作共管的工作格局。 省局着重抓好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证后监管、检验人员岗位执业资格以及能力比对等工作,市、县局在积极配合省局工作的基础上,负责本地区检验机构的日常监管,督促检验机构自觉执行有关制度,确保公正地位,并依法严肃查处检验检测违法违规行为。2、以检验机构监督检查实施细则、检验质量信息报送办法、检验检测机构工作质量年度考评细则等规范性文件为基础, 建立检验机构负责人例会、检

38、验人员持证上岗、能力比对等制度。3、通过现场评审、工作例会、日常检查、证后监督、举报查处、信息反馈、满意度调查等举措,充分发挥社会监管力量作用,建立检情汇集、分析和通报制度,以及违法违规行为查处联动机制。(五)专家咨询机制建立由相关领域知名技术专家、 系统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全省系统检验检测专业技术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囊参谋作用,以专业技术委员会为依托, 建立质监系统检验检测项目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可行性专家论证制度, 公共财政资金投入的检验检测能力建设项目和科研计划项目专家评审制度, 应急性检验检测技术难题技术专家合力攻关制度,定期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技术研讨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为检验检

39、测体系的有效运行和健康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专业技术委员会还能为质监系统实验室能力建设评价和绩效考核工作、 确定系统科研方向,开展前瞻性研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六)预警应急机制利用各级检验检测机构接触企业、贴近产业以及专业技术优势,建立质量安全监管警情报告制度, 为系统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信息输入和技术支撑,提高质量监管针对性和有效性。各级检验检测机构应建立检验结果汇总分析制度, 动态掌握相关领域质量状况,发现涉及安全、健康、环保的严重质量问题以及带有区域性、普遍性的质量问题,应及时向质监行政部门报告。对于各级质监行政部门下达的应急性检验检测任务, 相关检验检测机构要启动快速发应应急程序

40、,确保在第一时间开展工作。应急性检验检测任务中存在的技术疑难问题无法通过自身力量解决的, 应及时报告任务下达部门和省局, 由省局组织有关检验检测机构和专业技术委员会有关专家合力攻关,解决疑难问题。检验检测机构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检验检测结果,配合行政部门做好有关后处理工作。(七)开放合作机制1 、建立检验检测资源共享制度。在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检验检测资源数量较大,先进程度较高的高、新、特产业领域,鼓励其开展第三方公共检验检测服务,作为全省公共检验检测能力的必要补充。同时,鼓励质监系统内高、精、尖检验检测设备在符合第三方检验检测实验室管理要求的前提下, 通过加入大型仪器协作网等形式对社会开放

41、,提供科学实验条件。2、鼓励系统内检验检测机构对外合作。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横向联系与沟通,在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检验检测领域,通过政策、经费等方式支持系统内检验检测机构以项目、 资本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检验检测机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开展检验检测服务,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3、实施系统内外科研联合攻关制度。围绕系统科研重点领域和优先项目,在系统科研计划立项、科研经费安排上,鼓励系统内检验检测机构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高新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攻关,解决质监科技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提升质监科技创新整体能力和水平。五、保障措施(一) 加强体系建设和运行的领导全省质监系统要高度重视检验检测体系建

42、设和运行, 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全面落实负责,切实加强体系建设和运行的领导,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得力、考核到位。省局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运行作为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考核评价制度,每年公布一次考核结果。各级质监部门要根据检验检测体系要求,认真研究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和实施方案, 将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运行的目标和任务具体化,健全机构,配齐人员,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形成合力。(二)抓好检验检测项目和重点实验室建设编制实施全省系统检验检测项目规划, 建设一批重点检验检测项目。 项目建设要注重与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计量技术委员会的建设相结合,与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相结合,与引进和培养人才相结合,与加强检验检测技术研究相结合,与应对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相结合,提高项目的综合效益。大力加强国家质检中心的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权威性。继续抓好新建国家质检中心的规划和培育, 使国家质检中心基本覆盖我省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重点发展产业。深入开展省级质检中心整顿提高工作,实施省级中心分类管理, 定期对省级中心进行检查评估, 提出阶段性能力建设目标,并根据实际对省级中心的设置实施动态调整, 切实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