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1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2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3页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学习要求知道诸子白家,认识春秋战国 时期白冢争鸣局向形成的重要 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 成。1 .知道诸亍白冢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和基本主张。2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白冢争鸣局向形成的重要意义。3 .知道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4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二、09年江苏省高考考试内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儒家思想的形成。三、知识要点归纳(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1、形成原因:(1)经济领域:(2)政治领域:(3)阶级关系:(4)思想文化:2、代

2、表人物:道家:儒家:墨家:法家:3、意义:(二)孔子和儒学1、孔子的儒学思想:(1)思想核心:(2)政治思想:(3)教育思想:2、孟子的思想:(1)仁政:(2)民本思想:(3)性善论:3、荀子的思想:(1) “仁义” “王道”(2)民本思想:(3)性恶论:4、对儒家的评价:(高考解密P225)(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老子:(2)庄子:2、法家:韩非子:四、课堂运用1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材料一 晋郤至与周争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晋侯使郤至勿敢争。左丘明左传成公H一年材料二宣公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

3、“在德不在鼎”。左丘明左传宣公三年材料三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材料四 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年材料五信陵君,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材料六 当周宣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适晋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七 仲尼日: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4、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七年2、孔子的儒学思想:材料一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材料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材料三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论语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论语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3、孟子的思想:材料一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忽失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

6、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拧也。孟轲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轲孟子尽心下材料三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轲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银我也,我固有之也。孟轲孟子告子上4、荀子的思想:材料一 仁眇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甲兵不

7、劳而天下服,是知王道者也。荀况荀子王制5、老子的思想:材料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材料二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第三章五、巩固练习1、

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 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摘自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材料四2007年9月28日上午,由山东省政府与国家文化部、教育部、旅游局和侨联联合主办的 祭孔大典,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大成厩举行。在祭孔大典上.将评选出的五句论语经典名句作为了 北京奥运的礼仪用语。以下是参选的论语经典名句:第一句:“有朋自

9、远方来,不亦乐乎”;第二句:“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第三句:“德不孤,必有邻”;第四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第五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和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2)材料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对待儒家思想的什么态度?并指出持各自态度的目的。(3)在材料四的论语经典名句中,你认为不能被选为北京奥运礼仪用语的是哪一句?为什么?(1)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见解。(1分)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1分)原因:孔子的思想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1 分 )( 2)态度:材料二独尊儒术;材料三批判孔教。(2

10、 分 )目的:材料二:使儒学发扬光大;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1 分 )材料三:冲破封建纲常理教束缚,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实行民主政治。(1 分 )( 3)第四句。原因: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 (3 分 )2、家庭是文明社会的基本细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西汉)札记。材料二 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

11、命。材料三通过把工作转移到家庭之外,工厂也从不同的方向吸引父亲、母亲、孩子远离家庭,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一一E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四这一运动的收获是空前的这种社会细胞一一家庭改革,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热情,挖掘潜力建设我们的祖国,是会起着重大推动作用。这这华北区贯彻婚姻法运动总结 (1953 年 ) 。(1) 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 ?(3) 据材料三、四,说明推动家庭变革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伦理关系有什么新变化。(2) 据材料二,说明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改革后中国家庭(4) “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 何看待这一观念 ?参考答案(1) 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或自然经济) ;儒家的伦理道德( 或儒家思想)( 如果回答儒家伦理道德具体内容这这忠孝及两者关系的可酌情给分,回答中国传统思想或宗法制度的不给分) 。(2) 变化:在注重个人道德观的同时,更注重公共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