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阑怅望,为君首如蓬_第1页
凭阑怅望,为君首如蓬_第2页
凭阑怅望,为君首如蓬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凭阑怅望 ,为君首如蓬谢池春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 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 滋味,真个浓如酒。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 前柳。李之仪(10381117) ,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 乐寿(今河北献县)人,出生于无棣李氏名门望族。他 22 岁就 进士及第,曾任枢密院编修官等职。政和七年( 1117),终朝请 大夫,卒年八十馀。他才华横溢,琴棋书画皆难不倒,能属文, 尤工尺牍,并著有姑溪居士文集,词集姑溪词。四库 全书中称李之仪的文章“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

2、轼之体”,而 苏轼更是称李之仪“入刀笔三昧”。 他擅长作词, 前人称其“多 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毛晋姑溪词跋), 他十分注意词的风格, 曾说“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 自有一 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他批评柳永“韵终不胜”、张 先“才不足而情有余”, 而主张像晏殊、 欧阳修那样“语尽而意 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 跋吴思道小词 ) ,他的代表作的确能 达到这一要求,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借水言情,极为婉 转含蓄。他曾与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歌词赠答,前人多将他 与这几人并提, 这样的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他究竟如何?下文 试以谢池春为例,让我们走进他的诗词,感受李之仪的心

3、, 李之仪的情。众所周知,谢池春是词牌名,调名取自谢灵运登池 上楼“池塘生春草”诗意。而李之仪的这首词严格来说是谢 池春慢。谢池春慢是九十字,双调。北宋词人张先于谢 池春慢 ?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首作此词,谢池春慢与六十 六字谢池春不同(参阅词谱卷二二),而谢池春慢 正如夏敬观所云:“长调中纯用小令作法”,的确别具一格,李 之仪的这首词也是如此。 全词分上下两片, 上片以晚春之景渲染 相思,下片细述别后愁情,文人以生动活泼的俚俗之语,通过写 情意缠绵的春思,极其婉曲地传达出细腻深邃的别离之苦。“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冬季残留的寒气已尽, 稀疏的春雨已停, 寂冷的清明刚过。 词人在开头三句用

4、寥寥几字, 便把“消了寒, 风雨过”的一派其乐融融的晚春景色交代给了读 者,点出节令,交代了整首词晚春的时间背景。不得不说,这三 句通俗易懂,大有柳永“市民词”之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这四句五言铺排了清明后的景象: 落英“敛”聚在开满花的小径 上,微风“萦”绕于池沼,水面上吹起了新的波皱,乳燕“穿” 梭在庭户之中, 飞絮则“沾”惹了词人的襟袖。 飞絮本是自然形 态的无情东西, 但经过文人的渲染, 便成了懂得沾人襟袖的含情 之物,这一笔实在是妙极, 不仅令观者蓦然发觉文人的身影出现 在这个充满春的色彩与活力的良辰美景中, 而且为下文过片处的 文人的感受作了个铺

5、叙, 使后文不显得唐突。 而“敛”、 “萦”、 “穿”、 “沾”四个动词则使四幅典型的晚春画面声色俱备, 动静兼得,错落有致地由物及人,让观者不禁拊掌叫好!由此, 古人谓李之仪擅长景语的说法略见一斑, 如“夕阳波似动, 曲水 风犹懒”(早梅芳)。纪昀四库全书总目 ?姑溪词提要 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 囊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 即如本词, 哪怕置之于婉约派的诗词 中,也毫不逊色。“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上片的头 三句点出晚春初夏的节令,中间隔过四句春景后才说道“正佳 时,仍晚昼”,让主观感受的“佳”字站住了脚,可见章法的绵 密以及文人

6、的功力。接着,他点出此刻近晚,而人在黄昏的时候 是最易感怀, 这样, 就让两句中的“佳时”与“晚昼”的对比强 烈了起来。著人,即“让人感觉到”之意,那么文人到底让人感 到的滋味是什么,却说不好说不得,只好拿酒来比喻,用“浓” 作形容,用 “真个”作强调,从而把这无形的东西有形化,让 观者感文人所感,悟文人所悟。这宋代的酒,已然有了技术的突 破,醇厚浓烈,那么,文人为何这般滋味?由此,上片所着力渲 染的氛围已达到极致,为下片抒情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铺垫。“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文人为何频频地移动腰带的空眼,只眼睁睁看着自己恹恹病瘦?相思使之然也! 文人含 蓄地暗示自己相思日深,乃至为相思煎熬而

7、变瘦,这与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有异曲同工之妙, 更似于 沈约的“革带移孔”,为情消瘦的文人形象真切传神,跃然纸上。 不难想象,痴情的文人空消瘦,那么他的心上人想必也是“应为我,首如蓬”(江神子阑干掐遍等新红)的这般模样。“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见不到心上人我就开始了想念, 可是见到了也是要分离的, 相思 不减。为此他要问:与其这样频频相见,然后再频频地离别,与 其在这种相思的情怀中缠绵流连,何如长相厮守?文人将“不 见”与“相见”、“相见”与“相守”逐对比较, 反复抒发相思 苦楚,而 “为问”与“何似”这两词则透出一种无把握的犹疑 味道,那么文

8、人为何将本来确定的事说成犹疑的口吻?何不如长 相守,而相守之前的艰难,尽在这“何似”之中。“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老天无情, 致使文人与情人频频的别离仍然不得解决,无奈中的文人只得将满腔的离愁别恨交付给庭院前的垂柳。 文人巧妙地化用李贺的名 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及其意境,是“天无情”所以“天不 老”,而 “人有情”所以有“人未偶”,无计消除这相思之苦 的文人,只得将此愁此恨“分付庭前柳”。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天不老,人未偶”是借“天”隐喻不可抗拒的权威,笔者认为很有可能,毕竟文人在下片中也提过“何似”这犹疑之词,也许文人与情人相厮守的梦想之间的有着数不尽的险阻吧。 或许读者 也在疑惑:既然如此,那么重的情恨,为何只分付了“庭前柳”? 笔者认为这是因为自古民间在居住处栽树时很讲究“前不栽桑, 后不栽柳,当院不栽鬼拍手”,说是“桑”连着“丧”,宅前栽 桑会“丧”事在前;柳树不结籽,房后植柳就会没有男孩后代。 李之仪本身就住在长江以北的地方, 那时宅院的前庭里普遍栽着 柳树,且春季柳芽形如丝结,象征着诗人愁思物化的丝结,以景 喻情;而柳树还有层“留”的意思,“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 离。”(孟郊横吹曲辞 ?折杨柳),因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