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种工农业昆虫学理论大纲_第1页
级种工农业昆虫学理论大纲_第2页
级种工农业昆虫学理论大纲_第3页
级种工农业昆虫学理论大纲_第4页
级种工农业昆虫学理论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农业昆虫学课程编号:12080005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必修课学时/学分:40/2.5 开设学期:第四学期说明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2.课程说明本课程是植物生产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集昆虫学基础与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昆虫学基础知识,掌握昆虫的形态特征、繁殖、生活习性、为害特点、发生与环境条件关系及预测预报技术和害虫防治原理等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在本地发生为害严重、造成损失较大的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害虫的分布、为害情况、猖獗为害成因、预测预报方法及综合治理措施,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

2、识和实践技能,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虫害防治的问题,并根据生产需要独立担负起害虫防治技术的普及和推广的工作。二、教学目标农业昆虫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以及大田作物害虫(包括地下害虫、小麦害虫、禾谷类杂粮作物害虫)的发生消长规律及其与环境 (包括寄主植物)条件的关系,探索经济、有效的控制途径和方法。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农业上重要害虫的种类识别鉴定、危害特点、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虫情调查方法及综合治理的理论与技术。三、学时分配表章序章题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上机学时小计1第一章 绪论22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功能63第三章 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

3、理34第四章 昆虫的虫态发育和行为45第五章 农业昆虫的主要科目识别66第六章 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2第七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47第八章 农业害虫防治技术与策略48第九章 作物虫害综合治理9合计40四、教学教法建议本课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室内实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1.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某一类虫害的某一常见种为代表重点讲解,其它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虫害防治的新理论、新成就、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必须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虫害发生的最新动态讲授给学生。3

4、.引导学生广泛收集和阅读有关文献资料,提倡自学,对于活跃学术思想、开阔思路、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有重要的作用。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培养。除识别和鉴定虫害种类的室内实验外,还要有田间调查的外出实验,并配合综合性实验与虫害发生动态的教学实习来巩固课堂内容。五、课程考核及要求1.考核方式:考试();考查( )2.成绩评定:计分制:百分制();五级分制( );两级分制( )成绩构成:总成绩=平时考核(40%)+期末考核(60%)。本文第一章 绪 论教学目标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掌握昆虫纲的基本特征,在动物界中的地位,昆虫的多样性;了解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学的发展;知道昆虫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

5、简略介绍昆虫历史、种类、数量、分布概况及与人类关系。重点讲述昆虫的分类地位及与节肢动物门其他各纲的区别。着重阐明昆虫纲的特征,并阐明本课程的目的、任务、内容、发展简况与植物保护方针、学习方法等。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昆虫学的内容与范围一 昆虫学的分支二 学习昆虫学的目的与意义第二节 昆虫的多样性一 昆虫纲(Insecta)的基本特征二 昆虫纲在动物界中的地位三 昆虫的多样性四 昆虫的起源 第三节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一 昆虫的有害方面二 对人类有益的方面第四节 昆虫学简史一 世界史二 中国史 教法建议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

6、触类旁通。考核要求1.基本要求(1)了解农业昆虫的现状;(2)掌握昆虫和其它动物的区别。2.教学重点:昆虫纲的特征,昆虫发生的特点及成为动物界最繁荣类群的原因。第二章 昆虫的外部形态和功能教学目标昆虫形态学是研究昆虫身体构造的科学,它研究构造的原因,不同构造间的相互关系,形态和功能的适应,了解昆虫身体构造和环境条件的关系,认识它们的共同性和特殊性的本质。重点讲授昆虫外部的基本形态构造及其功能,形态特征和功能与生存适应关系;形态特征与昆虫鉴别、害虫防治的关系。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和功能。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出生分节、次生

7、分节、分节的附肢、外骨骼、昆虫的大小、形状和体向。体节和体段,体节的分区。教学重点和难点:分节方式,附肢;背侧线和腹侧线,沟和缝的区别。一 昆虫的大小、形态与体向二 昆虫的体躯第二节 昆虫的头部及颈部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头部的分节,头壳的基本构造,头部的感觉器官,口器,口器的类型和变异,头式。昆虫的颈部。基本概念、理论:头壳上的沟和缝、分区、头内骨、头部的附肢和附属器官,触角的构造和类型,咀嚼式口器的构造特点、头部的胚胎分节,用进化学说解释附肢的起源和同源。教学重点和难点: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舔吸式口器、咀嚼式口器,鳞翅目幼虫和脉翅目幼虫口器的构造及其对选择药剂防治的意义。一 头部的分节

8、二 头壳的基本构造三 头部的感觉器官四 口器(mouthparts)五 头部的变化与适应六 颈部(cervicum)第三节 昆虫的胸部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胸部的分节和胸节基本构造,胸足的构造与类型,翅的基本构造与类型,翅脉序,翅的变化及适应基本概念、理论:翅脉的变化和命名,背板、腹板和侧板的构造,前胸和具翅胸节的构造及其特点,胸内骨。教学重点和难点:翅的起源和演化、翅的构造及类型翅脉及标准脉序;背板、腹板和侧板的构造。一 胸部的基本构造二 胸部的内骨骼三 胸足的构造和类型四 昆虫的翅第四节 昆虫的腹部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腹部的基本构造,外生殖器,腹节的其他附肢,幼期附肢教学重点和难点:腹节

9、数目地变化,腹部附肢。交配器和产卵器的构造,外生殖器在昆虫分类上的意义。一 昆虫腹部的基本构造二 外生殖器及锁钥学说三 昆虫腹节的非生殖型附肢教法建议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三章 昆虫的内部解剖和生理教学目标阐明内部器官的位置与形态结构,各系统的主要生理机能,及在个体生存、种族繁衍的作用,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教学时数3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昆虫的内部结构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体腔和血窦。内部器官系统的名称和位置。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体腔和血窦的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内部器官的位置一 体腔和血窦二 内部器官的位置三

10、昆虫内部结构的特点第二节 昆虫的体壁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体壁对维持昆虫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体壁的构造和组成成分、脱皮、体壁的衍生物和体色。 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脱皮的概念;昆虫体壁的色彩。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体壁的构造和功能,体壁的形成和蜕皮的过程,体壁与害虫防治的关系。一 体壁的构造与功能二 表皮的化学成分三 脱皮四 昆虫体壁的色彩五 表皮的通透性第三节 消化系统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及变异。食物消化与吸收的一般过程。消化酶、微生物、肠外消化。营养物质的种类与作用。昆虫的食性(简述)。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消化与吸收的概念;杀虫剂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原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

11、消化道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消化道的变异特点,消化道与药剂防治的意义。一 消化道的一般构造和机能二 各类昆虫消化道的变异三 消化与吸收四 昆虫的营养生理五 择食过程及其影响因子六 杀虫剂对消化系统的影响第四节 循环系统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背血管和辅博动器,血淋巴的组成和机能,血淋巴循环的途径。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血液与害虫防治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血液循环的特点,背血管的基本构造,血液循环的动力和途径,杀虫剂与血液循环的关系。一 循环系统的构造二 血液的组成和物理性状三 血液的功能四 心脏的搏动与血液循环五 血液与害虫防治的关系第五节 排泄系统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马氏管的构造与机能,排

12、泄方式和排泄器官的种类。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杀虫剂与排泄系统的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排泄器官的种类,马氏管的排泄机制和排泄过程。一 马氏管及其排泄功能二 直肠及其排泄生理三 昆虫的其它排泄器官四 杀虫剂与排泄系统的关系第六节 呼吸系统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气管系统的一般构造及在体内的分布。微气管与呼吸作用,昆虫的呼吸方式。体温及体温调节。简述呼吸的化学过程。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杀虫剂与昆虫呼吸系统的关系;能量代谢和能源物质的相互转化。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呼吸的方式和昆虫呼吸代谢的特点,昆虫气管系统的组成和呼吸机制,杀虫剂与呼吸系统的关系。一 气管系统二 昆虫的其它适应性呼吸方式三 气管

13、系统的呼吸机制和控制四 能量代谢和能源物质的相互转化五 杀虫剂与昆虫呼吸系统的关系第七节 昆虫的肌肉系统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肌肉的基本构造、特点,肌肉收缩活动与能量供应。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肌肉的收缩机制;肌肉收缩的调控。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肌肉的类型和组织结构,昆虫肌肉收缩机制和收缩过程。一 肌肉的起源和类型二 肌肉的组织结构三 肌肉的收缩机制四 肌肉收缩的调控第八节 昆虫的神经系统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神经系统在体内的分布、神经原的构造、类型和功能;反射弧、轴突传导、突触传导;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和机能。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神经系统的电活动。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

14、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基本构造、类型及其功能,神经系统的传导机制和传导过程。一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二 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三 昆虫的交感神经系统和周缘神经系统四 神经系统的电活动五 化学药剂对昆虫神经系统的作用六 杀虫剂对神经系统的作用第九节 感觉器官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感觉器官的基本构造、种类和功能;视觉器、感化器、听觉器。综合信息素介绍昆虫的行为。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昆虫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机理,昆虫复眼成像原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机理。一 感受器的结构二 昆虫感受器感受刺激的机理三 昆虫的感触器或机械感受器四 听觉器五 化感器六 昆虫的视觉器七 昆虫的温湿度感觉

15、器第十节 昆虫生殖系统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雌、雄性生殖系统的基本构造。交配授精和受精作用。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昆虫的交配和授精。教学重点和难点:雌雄昆虫生殖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昆虫精子和卵子形成过程。一 雌性生殖器官二 雄性生殖器官三 昆虫的交配和授精第十一节 昆虫的激素和外激素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分泌物与分泌器官。了解并掌握内激素的种类和机能,外激素的种类和机能,激素的应用。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激素、外激素的概念;激素对变态的调节机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主要内分泌器官、信息素的种类及其应用价值。激素对昆虫变态的作用机制。一内分泌细胞和器官二 昆虫的激素三 激素的作用过程

16、四 激素对变态的调节五 昆虫的外激素(Pheromone)教法建议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四章 昆虫的虫态发育和行为教学目标通过对昆虫个体发育特性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昆虫的生殖、生长发育、生命周期、各发育阶段的习性及行为等,为昆虫进行科学防治理论打下重要基础。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昆虫的生殖方式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昆虫的生殖方式。基本概念: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多胚生殖、幼体生殖、胎生现象及类型。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的性别决定,生殖方式的生物学意义。一昆虫的性别二昆虫的生殖方式第二节 昆虫的胚前发育基本要

17、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并掌握卵的构造、卵的类型、产卵方式。教学重点和难点:卵、精子的形成。一 卵二 精子第三节 胚胎发育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胚胎发育。教学重点和难点:胚胎发育,胚的分节及附肢、器官的形成。 一 胚胎发育的过程二 胚胎发育的遗传背景第四节 昆虫的胚后发育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并掌握孵化和变态的概念;掌握变态、幼虫和蛹的类型。基本概念:生长与脱皮、龄与龄期;变态的概念;蛹化和羽化。教学重点和难点:生长与脱皮,蛹的类型、发育过程,变态类型、幼虫类型,激素对蜕皮变态的作用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一 昆虫的变态二 胚后发育的过程第五节 昆虫的生活史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并掌握昆虫的生命

18、周期,昆虫的生活史,休眠和滞育。基本概念:世代和年生活史,化性,昆虫发生始期、盛期、末期,休眠和滞育。教学重点和难点:休眠和滞育的区别,滞育的诱导与解除,昆虫年生活史的研究及图解方式。一 昆虫的生命周期二 昆虫的生活史第六节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昆虫的主要习性和行为。基本概念、理论: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食性与取食行为,趋性,群集、扩散与迁飞,拟态、伪装与假死,昆虫的通讯,昆虫的交配行为,昆虫的社会行为教学重点和难点:食性与取食行为,趋性,扩散与迁飞。一 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二 昆虫行为产生的机制教法建议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

19、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五章 农业昆虫主要科目识别教学目标昆虫分类学是研究昆虫的命名、鉴定、描述及系统发育和进化的科学,它不仅是昆虫学和动物学分类的一个重要分支,同时也是昆虫学其它所有分支学科的基础。通过对昆虫分类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昆虫的分类的方法,为认识昆虫进行科学防治理论打下重要基础。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昆虫分类的基本原理第二节 农业昆虫及螨类重要目、科概述 直翅目、缨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脉翅目、膜翅目和螨类主要农业昆虫的特征识别。教法建议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考核要

20、求1.基本要求(1)了解昆虫的分类原理;(2)掌握重要的昆虫目和蜱螨目的鉴别特征。2.教学重点:昆虫分类的意义、基本原理及农业昆虫重要目的特征。3.教学难点:甲虫跗节隐节的鉴定。第六章 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教学目标将理论与基础应用技能融合在一起课程。通过实习,要使学生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制作方法,掌握农业昆虫重要目及科的鉴别等一整套技术。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目的与要求第二节 采集工具第三节 采集方法第四节 采集时间与地点第五节 昆虫标本的分类鉴定第六节 昆虫标本的暂时保存第七节 昆虫针插标本的制作和长期保存考核要求1.掌握常用仪器和器具的使用方法;2.熟悉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的方法、

21、步骤和要求;第六章 3.掌握昆虫科以上分类的原理、方法和特征,检索表的制作与应用;第七章 昆虫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和预报教学目标影响昆虫的主要生态因子有气候、生物、土壤等。通过对影响昆虫的主要生态因子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昆虫的发生与其周围的环境的关系,为昆虫进行科学防治理论打下重要基础。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并掌握气候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基本概念、理论、原理:有效积温;气候图。教学重点和难点:昆虫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有效积温法则与发育速率;温湿度的综合作用,温湿关系,气候图。一 温度对昆虫的影响二 湿度和降水对昆虫的影响三 温湿度对昆虫的

22、综合影响四 光对昆虫的影响第二节 土壤环境对昆虫的影响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土壤气候的组成和特点。掌握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对昆虫的影响。基本概念、理论、原理:土壤气候的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土壤气候的组成和特点。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土壤微生物对昆虫的影响。一 土壤温、湿度对昆虫的影响二 土壤理化性质对昆虫的影响三 土壤有机物与昆虫的关系第三节 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并掌握生物因素对昆虫影响的特点。基本概念、理论、原理:生物因素的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生物因素对昆虫影响的特点。一 生物因素对昆虫影响的特点二 食物因素对昆虫的影响三 天敌因素对昆虫的影响第四节 昆虫种

23、群及其变动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种群的概念、昆虫种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动、昆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掌握昆虫种群分布型和生态对策。基本概念、理论、原理:种群、生命表、生态对策的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种群的概念;昆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类型;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一 种群的概念二 昆虫种群的结构和数量变动三 昆虫种群数量的季节消长类型四 昆虫种群生命表五 昆虫种群分布型六 昆虫种群的生态对策第五节 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基本要求与基本知识点:了解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基本概念、理论、原理:生物群落的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群落多样性、稳定性和相似性;农业

24、生态系统的特点。一 生物群落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二 群落的营养结构三 群落的演替四 生境、生活小区和生态位五 群落多样性、稳定性和相似性六 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第六节 农业昆虫的调查统计第七节 农业害虫的预测预报教法建议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第八章 农业害虫防治技术与策略教学目标农业害虫防治技术与策略,是植物保护研究的核心。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提高,在有害生物的防治上不仅涌现出了一些新的高效技术措施,防治有害生物的策略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通过对农业害虫防治技术与策略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防治法的性质、特点和应用,强调在害虫防治中应注意防治效果与环境的协调性,为昆虫进行科学防治理论打下重要基础。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 植物检疫第二节 农业防治法第三节 生物防治法第四节 物理机械防治法第五节 化学防治法第六节 害虫综合治理教法建议课堂讲授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采用讨论、自学、提问等形式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考核要求1.基本要求(1)理解害虫综合治理;(2)掌握害虫的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3)了解综合治理的各个方面。2.教学重点:农业防治法、生物防治法和化学防治法。3.教学难点:害虫综合治理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