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二)组题人:贾晓敏一、选择题1、某课外兴趣小组对山毛榉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在拟定计划和实施调查时,下列各项对其影响不大的是 ( )A.随机取样 B.样方面积为100 m2C.样方数量足够多 D.调查期内无大量砍伐2、下列关于种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种群中个体的数量会因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B.种群内个体间通过自由交配可以产生可育后代C.种群中个体间的斗争会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加剧D.充裕的食物和生存空间以及适宜的温度使得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3、下列关于该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
2、基本相等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04、(2009·山东高考)如图曲线a、b表示两类生物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曲线a代表的种群个体一般体型较大,营养级较高B.依据曲线b,人工养蜂时种群密度中等最好C.对大型动物易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D.种群密度为d时,曲线b代表的种群个体间竞争最剧烈5、(2009·海南高考)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
3、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 )A.初生演替 B.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D.种间竞争6、生物群落的特点有( )有一定的空间结构物种之间有复杂的相互关系有相当数量的生物种类最底层是草本植物最高层是木本植物A. B.C.D.7、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B.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C.农业生态系统必须依靠人力来维持,否则就要发生演替D.人类活动不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8、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cd段波动主要是出生率
4、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竭泽而渔”会使鱼虾数量下降至b以下,可能会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老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D自然界的生物的环境容纳量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会被突破9、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种间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10、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演替过程只要
5、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的增加D.农田弃耕后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11、(2010·佛山模拟)珠江三角洲地区引种养殖的巴西蜗牛跑出养殖池后,大肆吞噬菜地的蔬菜,并使原产本地的蜗牛几乎绝迹,以上事例分别描述了( )A.捕食和种内斗争B.竞争和寄生C.捕食和竞争D.捕食和寄生12、(2010·吉林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防治害虫应
6、该在大于K/2时进行捕杀13、(2010·聊城模拟)如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1)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2)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3)图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4)图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A.只有一种说法正确B.只有两种说法正确C.只有三种说法正确D.四种说法都正确14、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
7、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15、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A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B影响因素不同C起始条件不同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16、(2010·苏州调研)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 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17、科学家在一池塘里将两种鱼分别单
8、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的比例如下表。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饲养方式植丛中的动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其他鱼种a单养0.420.120.010.45混养0.050.350.050.55鱼种b单养0.430.230.010.33混养0.400.120.040.44 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单养时鱼种b多出没在池底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混养时鱼种a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BCD18、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植被分布状况是:山麓热带雨林,山腰常绿阔叶林,上层温带针叶林,顶部高山草甸,决定这种分布状况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
9、阳光B土壤C温度D水分19、假设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M,理想状态下,每20分钟繁殖一代,T小时后该种 群数量为 () AM×20T BM×23TC2×MT D2×M2020、图甲为某地一个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有一外来物种入侵,并以该种群的幼体为食,这将使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则这种变化与图乙中的哪个坐标曲线相符()21、(2010·杭州质检)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某研究小组调查了当地部分湖泊营养化程度对藻类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用脆杆藻能够控制富营养化水体中微囊
10、藻的数量,净化水体 B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鱼鳞藻的适应性最弱 C鱼鳞藻数量的减少可能与微囊藻的增加有关 D可以用取样调查的方法测定藻类的种群密度22、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23、(2010·金丽衢十二校联考)在某一生态保护区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变化如 图。依据图中的数据推论,下列叙
11、述正确的是 ()A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不互相影响,种群变化无规则性B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两种群相互影响,使种群数量呈现波动现象C捕食者种群数量受被捕食者控制,但被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D被捕食者种群数量受捕食者控制,但捕食者的种群变化不受被捕食者种群数量的影响24、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5、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B在群落水平上研
12、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26、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A B C D27、研究土壤小动物时,错误的做法是 ()A取样用的塑料袋上标明地点和时间B用避光法或者避热法收集小动物C用标志重捕法研究土壤动物的丰富度D不知名的动物标记为“待鉴定××”28、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
13、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率逐步降低29、(2010·合肥模拟)下表是某同学对某地区黄山松种群的年龄结构调查的结果,该种群的最终发展趋势是()年龄结构一级幼苗阶段二级幼苗阶段小树阶段中树阶段大树阶段个体数(棵)120101602815A.种群密度上升 B环境阻力不变C总能量减少 D营养级能量降低30、如图是墨西哥和瑞士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该图可以帮助预测两国未来人口增长趋势B人口增长率:墨西哥瑞士C根据该图不能预测两国人口的数量D如果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则墨西哥的人口数量
14、将维持稳定二、非选择题31、(2010·广州质检)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 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只。(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
15、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图一中的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 灭鼠时如果仅使老鼠数量降至B点,可能效果适得其反,所以灭鼠的同时还应该 _。 图二的研究结果给我们的提示是:_ _。32、有一片长有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逐年对两个树种的存量进行统计,马尾松和山毛榉存量的比值记作C,做出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图回答: (1)两个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 (2)两个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 (3)在a年的优势种是_,在d年的优势种是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可能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
16、改变了当地的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4)以上说明,生物群落_,它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_,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_,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33、种群密度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调查种群密度时,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以下是不同小组所做的调查,请回答问题: (1)第一小组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标记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_尾,此方法为标志重捕法,适用于_。(2)如表是第二小组对某地区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单位:株&
17、#183;m2)连续进行5年的调查所得的数据,其中豚草是原产北美的植物。年份种名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豚草0.30.61.11.52.3狗尾草10.09.286.85.5曼陀罗3.02.11.10.30.1龙葵3.02.00.400灰绿藜3.22.81.71.30.6 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 _。根据表格数据可以判断,豚草与灰绿藜的关系是_。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绿化城市时,选择的物种应尽量是_。 (3)如图为第三小组调查的某生物种群数量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问题:图中曲线_符合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表现
18、了达尔文进化观点中所说的生物_的特征。人们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后,应使种群数量维持在_点,原因是_。用达尔文进化观点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_。34、某兴趣小组同学欲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对于有较强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的土壤动物,他们用自制的取样器进行土壤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1)本探究性研究在实施计划中,主要的操作环节有取样、采集小动物、观察和分类、统计和分析。(2)在采集小动物时,对体型较大的可用_取出。对体型较小的可用_采集。(3)设计一个数据收集和统计表。(4)该兴趣小组拟对一种新型杀虫剂对环境中生物的影响进行探究
19、实验,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实验材料:加水稀释的杀虫剂,蚯蚓若干,相同木箱数只,富含腐殖质的土壤,清水。实验步骤:a.取_,在其中铺满相同厚度的_;b.分别向A、B木箱中喷洒_并使土壤保持湿润透气;c.向A、B木箱中投放_;d.观察并记录_。预期结果及结论:a.如果_;b.如果_;c.如果_。若无蚯蚓,你如何设计该实验?35、如图表示某物种迁移到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时期,曲线呈现出近似_的增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_有限,曲线呈现出_增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规律的_现象。(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
20、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_。(3)该物种的进入可能会对当地其他生物的K值产生影响,说出一种影响并加以解释。(4)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造成沉重的压力,为此我们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36、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调查后,发现除有树木、杂草外,还有食草昆虫、兔、狼等动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森林中松树的种群密度,应采取_法;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_。(2)如图表示某物种数量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中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据图分析,调查该森林物种数量最合适的样方面积是_。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该森林某种乔木计
21、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约为_株/m2。(3)此森林中迁入了一种野兔,甲图为与这种野兔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由图可知该种群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的可能原因是_。(4)请根据甲图在下面坐标系中画出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将B、D标在纵坐标合适的位置上)。(5)下表所示为该森林中甲、乙两种树木种群密度的数据:甲、乙种群之间存在的_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这种状况对该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是_。37、如图甲是依据我国3次人口普查数据,绘制的人口年龄组
22、成图。图乙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图甲可知:1953年我国人口属于_型,可看出计划生育政策初见成效是_年。(2)人口也可以当做一个种群来看待。但某校一个班的学生不能当做一个种群,请根据种群的概念,分析其原因_。(3)分析图乙,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ac的条件是_,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_。(4)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_(填图乙中的字母)点之前进行,而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_(填图乙中的字母)点。(5)一个新物种进入某一生态系统后,没有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种群数量变化,请根据你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_。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二)参考答案1、【解析
23、】选B。在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样方法,采用样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随机取样、样方数量足够多、调查期内无人为因素干扰等。2、【解析】选D。只有在食物和生存条件充裕以及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才会呈“J”型曲线增长。种群中个体的数量会因环境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种群内个体可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种内斗争会由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而加剧。3、【解析】选A。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即达到了K值,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种群出生率基本等于死亡率,环境阻力的出现是在c点之后,而图中的阴影部分是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c点时数量为1 000,则K值为2 000。 4、【解析】选D。解答本题需要的知识
24、点:种群密度的概念;种群密度与存活率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的类型等。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依据曲线b分析,可以推断种群密度中等时存活率最大,故B正确。曲线a表示的大型动物,由图可知,种群密度越大存活率越低,故而对大型动物易地保护,迁移的种群密度不宜过大,所以A、C正确。D项中种群密度越大,种群个体间竞争越剧烈,因此d点不是竞争最剧烈的点,故D错误。5、【解析】选D。解答本题需要的知识点:种间关系的类型;初生演替、生物入侵的概念;生物进化理论等。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竞
25、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桦树不如云杉耐阴,云杉为优势种,云杉与桦树即为此种竞争关系;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生物进化是指生物经过漫长的过程,通过遗传和变异,改变生物的性状,是物种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过程。6、【解析】选B。本题考查群落的基本特性。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群落中各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具有一
26、定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具有边界特征。7、【解析】选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各种群的变化发展,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8、【解析】cd段种群数量曲线围绕最大值K上下波动,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如果捕杀老鼠后,其数量在b点附近,老鼠反而会大量增长。在一个特定环境中K值基本是稳定的,但是如果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K值也会被突破,并且会随着环境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如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从而提高其环境容纳量。【答案】D9、【解析】选C。从图中可知,M、N有共同的食物资源,因此两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曲线不重
27、叠时,M与N之间也存在竞争,竞争生存空间等。b越大,生物M的取食范围越大,适应环境能力越强;当d<b时,即M与N对共同食物资源的竞争增强;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增长。10、【解析】选B。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群落的动态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若没有人为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演替的总趋势应是物种多样性增加。11、【解析】选C。巴西蜗牛和蔬菜是一种吃与被吃的关系,属于捕食,巴西蜗牛与本地蜗牛争夺食物,并处于优势,二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12、【解析】选D。人的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害虫防
28、治应趁早进行,而不应等到增长速率最大时;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物种的最有效措施,可提高其环境容纳量。13、【解析】选D。K值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环境条件改良则增,环境条件恶化则减,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有利于种群数量恢复,故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14、【解析】题图中的三种鱼的种群数量受海洋深度的影响,反映了群落的垂直分层现象,三条曲线的交叉表明它们之间有竞争关系,图中乙种群数量随甲上升而上升,下降而下降,体现了它们的捕食关系。但曲线不能体现出共生的关系,与题图曲线不符。【答案】D15、【解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起始条件不同,初生演替是在从未有过生物或存在过生物却被彻底消灭的
29、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答案】C16、【解析】选B。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滨螺密度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17、【解析】混合放养有利于资源和空间的充分利用。由表格中单养和混养时检测出的鱼胃内食物可知:单养时鱼种a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鱼种b也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单养时鱼种a与鱼种b多出没在植丛中。混养时鱼种a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说明多出没在池底;鱼种b主要以植丛中的动物为食,说明混养时鱼种b仍多出没在植丛中。【答案】A18、【解析】地球表面温度演变的特征是:从赤道开始向两极大致是逐渐下降的,在空间垂直高度上,每上升100 m,温度约下降0.6。温度
30、影响植物类群的分布,特殊地貌特征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山麓为亚热带气候、山顶为高寒气候,从而形成了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的植被分布特征。【答案】C19、【解析】T小时后细菌繁殖了3T代。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曲线增长,根据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t(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时后该种群的数量,表示该种群数量是20分钟前种群数量的倍数),可知T小时后细菌的数量为M×23T。【答案】B20、【解析】据题意可知,外来物种入侵后,种群中的幼体数量下降,成体和老年个体数化不大。【答案】A21、【解析】由曲线可知鱼鳞藻数量的下降可能是由于营养元素含量的增加,也可
31、能是由于微囊藻的影响;根据曲线无法得出A的结论。【答案】A22、【解析】由于蛇的行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是标志重捕法。【答案】B23、【解析】捕食关系是生物界最常见的种间关系之一,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进行着相互 的影响,当被捕食者增加时,捕食者由于食物增加而增加,当捕食者增加时,被捕食 者由于被大量捕食而减少,这又使捕食者减少。【答案】B24、【解析】种群和群落都有空间特征;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数量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增多;种群密度反映某一区域种群数量的多少,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不同的群落中物种的组成不同,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32、答案】D25、【解析】在群落水平上研究水稻田,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水稻长势整齐,属于种群范畴,而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答案】A26、【解析】在弃耕的农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逐渐增多后相对稳定。由草本植物到森林的演变过程中,总光合量逐渐增多,后因森林叶面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叶片互相遮挡,总光合量达到相对稳定。在演替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逐渐增多,生物呼吸量也逐渐增加,但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对稳定,生物的呼吸量也不再增加。【答案】D27、【解析】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常用记名计算法和
33、目测估计法。【答案】C28、【解析】由于空间和资源的限制,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通常呈“S”型;对于“S”型曲线来说,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率最大,然后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下降,当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即K值)时,增长率降为0;种群数量的增加除受环境因素影响外,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是先逐渐升高,当种群数量大于K/2时,种群增长率开始降低。【答案】D29、【解析】由图表分析知黄山松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因此其种群密度将上升,环境阻力将增大,而该营养级的总能量会增大,因松树为生产者。【答案】A30、【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墨
34、西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于人的寿命要远长于生育周期,所以在短时间内人口数量继续上升。【答案】D31、【解析】N32×(36/4)288(只)。限制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生存条件,如食物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天敌对种群的限制等。当鼠群数量降低到B点,老鼠种群的增长率达最大,所以降低环境容纳量是比较合理的做法。【答案】(1)288(2)大(3)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 适度放牧可以促进草的分蘖,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但不能超载放牧32、【解析】生物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组成的,它既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还包括分解者。由于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种群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使生
35、物群落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具竞争关系的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量来说,其比值 C1,则马尾松占优势。C1,山毛榉占优势,C1,则两树种处于动态平衡之中。【答案】(1)0e(2)bc (3)马尾松山毛榉环境(4)不是一成不变的消失 兴起33、【解析】(1)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为200×160÷103 200(尾)。(2)采用样方法时,取样的关键除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随机取样。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随着豚草数量的增多,灰绿藜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两者之间是竞争关系。豚草是外来物种,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造成
36、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城市绿化选择物种时应尽量选择本地物种。(3)种群数量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为“J”型增长,如曲线。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答案】(1)3 200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2)随机取样竞争本地物种(3)过度繁殖b此时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种群数量的恢复能力最强 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34、【解析】(1)对于体型较大的动物可以用包纱布的镊子取出,而对于体型较小的动物则可用吸虫器采集。(2)注意是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应以动物名称和个体数量为记录值。(3)探究实验设计时应在注意以“新型杀虫剂”有无为自变量的基础上,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设计实验,预期结果应
37、注意各种可能性。【答案】(2)包纱布的镊子吸虫器(3)某地土壤小动物类群(种类)和数量统计表(4)a.木箱两只,编号A、B富含腐殖质的土壤b.等量的加水稀释了的杀虫剂和清水c.等数量的大小和生活状态相似的蚯蚓,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d.A、B木箱中蚯蚓的存活情况a.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明显差于B组,则说明杀虫剂对蚯蚓有毒害作用b.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与B组相当,则说明杀虫剂对蚯蚓无影响c.A木箱中蚯蚓生活状态(活动能力、存活数量等)明显好于B组,则说明杀虫剂有利于蚯蚓生存可直接统计喷洒杀虫剂和清水后两箱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加以对照说明。35、【解析】从曲线走势看,种群数量先“J”型变化,后“S”型变化,最后在a和c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项目工程售后合同协议
- 门窗加工供货合同协议
- 项目承揽合同协议书范本
- 预支水泥井采购合同协议
- 零部件合同协议
- 中小学教科研课题申报书模板: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 雕塑安装运输合同协议
- 项目购销代理合同协议
- 顺丰快递用工合同协议
- 防水轻工劳务合同协议
- 2025-2030中国水镁石行业供需形势与营销策略分析研究报告
- 辽宁省部分高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数学试题(解析版)
-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 化学试题(含答案)
- 购买机票合同协议
- 蓄水池水池清洗方案
- 2024年陪诊师考试教材相关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港口国企笔试题库及答案
- 儿童发展问题的咨询与辅导-案例1-5-国开-参考资料
-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有为有不为》教案
- 高中部学生会职责与组织架构分析
- 钢结构钢筋大棚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