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宣传材料_第1页
预防传染病宣传材料_第2页
预防传染病宣传材料_第3页
预防传染病宣传材料_第4页
预防传染病宣传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复兴中心学校流感卫生常识宣传资料专家解析人们运用免疫学的原理,将相应的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通过适宜的途径接种于易感者机体,使其发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对疾病的特异抵抗力,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的目的,这样的人工免疫方法称之为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四种:(1)皮上划痕;(2)注射,包括皮下、皮内、肌肉注射;(3)口服;(4)喷雾吸入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针”就是注射用疫苗。打预防针是一种预防由某些病原微生物而感染的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人类利用各种疫苗最大限度地控制疾病的传

2、播,如牛痘疫苗出现后,天花病毒便基本被消灭了。不可不知不同的预防针,打的地方也就不同,常见的多数打在胳膊上,也有例外打在屁股上和头上的。 不可不会2007年12月29日,卫生部印发了关于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为贯彻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提出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精神,落实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的目标和任务,规范和指导各地科学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制订本方案,自2008年开始施行。 你会量体温吗?专家解析一般成年人的正常体温,平均为37。C,因测量的部位、方法不同而有差异。正

3、常人腋下温度为3637。C,口腔温度比腋下高0.20.。C,直肠温度又比口腔温度高0.3 0.5。C。人体温度相对恒定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如体温高于41。C或低于25。C时将严重影响各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甚至危害生命。对病人检查体温及其变化对诊断疾病有重要意义。不可不知人体的温度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人在24小时内体温略有波动,一般相差不超过。C。生理状态下,早晨体温略低,下午略高。运动、进食后、妇女月经期前或妊娠期体温稍高,而老年人体温偏低。体温高于正常称为发热,37.538。C为低热,3839。C为中度发热,3940。C为高热,40。C以上为超高热。 不可不会测

4、量体温常用特制的汞温度计,也可用热电偶、热敏电阻温度计和温度图仪等。体温计也叫体温表,是测量人体温用的温度计,通常是在很细的玻璃管里装上水银制成,人用的体温计有口表和肛表两种,口表放在舌下或腋下测量,肛表插进肛门内测量。1身体各部分的温度并不一样。深部温度 人体深部温度是相对稳定而又均匀的。但是,由于代谢水平不同,各个内脏器官的温度也略有差异。肝脏温度最高可达38。脑产热量较多,温度也接近38。肾脏、胰腺及十二指肠等处的温度略低些。由于血液不断循环,会使深部各器官的温度趋于一致。因此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血液温度,它可代表身体内部器官温度的平均值。体表温度 要低于深部温度,而且由里及表存在着明显的

5、温度梯度。体表具有一定的厚度,在体温调节中可起隔热层作用,通过它维持着深部体温的相对稳定。皮肤表面 机体各部位的皮肤温相差很大。在环境温度为23时测定,额部的皮肤温为3334,躯干为32,手为30,足为27。2体温的生理变异昼夜节律 人类体温具有昼夜周期性。一天当中的体温,清晨26时最低,黎明后开始上升,整个白天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下午6时达一日的高峰。这种节律的产生是内源性的,受昼夜节律起搏点(也称生物钟)的控制。性别差异 女子的平均体温高于男子约0.3。除性别差异外,女子体温还有月经律的特性。成年女子体温水平随着月经周期发生波动。测定基础体温(早晨醒来,未起床测口腔温)发现,月经前体温较高

6、,月经来潮的同时,体温约下降0.20.3,到排卵时体温又降低0.2,此后突然升高。临床上,可通过连续测定基础体温,以检验受试者有无排卵及排卵日期。年龄差异 新生婴儿和幼儿的体温调节机构尚未发育完善,应加强护理保温。老年人代谢活动减弱,体温较青壮年为低,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代偿能力下降,不能耐受激烈变化的刺激,要及时注意保温和散热。体力活动与情绪 肌肉活动使产热量明显增高,导致体温上升。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也可使体温升高。 不可不做1在家里备好体温表,随时可用。2在启动应急预案后必要时,接受学校进行体温监测(“晨检”、“午检”)。为什么要隔离病人?专家解析隔离为避免传染病病人传染他人,而将病人与其他人

7、隔开的措施。一般根据各种疾病传染性的大小和传播途径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隔离措施。不可不知对于传染性极强的烈性传染病如霍乱等,采取严格隔离。对于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等,采取呼吸道隔离。对于消化道传染病如痢疾,采取消化道隔离或床边隔离。对于接触传播的疾病如皮肤炭疽,采取接触隔离。对于昆虫传播的疾病如疟疾等,采取虫媒隔离等。 不可不会隔离时间的长短应根据该种传染病的最长传染期而定。原则上是以病人没有传染性不能再传染他人为度。除传染病病人外,传染病病人的接触者也应隔离观察,称为留验。留验期间如接触者发病则应立即隔离、治疗。若接触者未发病,观察期满即可解除隔离。观察期应按该种传染病的最长潜伏期计算。不可不

8、做对隔离观察的人员不可以歧视,相反,应当给予更多的关爱。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专家解析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因为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由此而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下也易发病。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起病急,有发热症状。麻疹的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水痘患者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

9、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皮。风疹的临床特点为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流脑的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等。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肺结核主要表现为发热、盗汗、全身不适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不可不知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病人或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有的病后有一定免疫力或持久免疫力,或者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不可不会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

10、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儿童应按时完成预防接种,一般人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接种。不可不做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搞好家庭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环境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抗病能力。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如何预防消化道传染病?专家解析消化道传染病

11、主要是通过病人的排泄物(如呕吐物、粪便等)传播的,是属于病从口入的疾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排出病人或携带者体外,经过生活接触污染了手、水、食品和食具吃入体内而感染。不可不知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有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伤寒、副伤寒、霍乱、副霍乱、阿米巴痢疾、各种肠道病毒感染,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及各种肠道寄生虫病(如蛔虫病、绦虫病、蛲虫病、姜片虫病)等。不可不会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原则是:1隔离病人和疑似患者直到无传染性为止。接触者应留检一定时限。凡疑似病人的餐具、茶具、生活用品要分开使用和保管。在集体单位中的疑似病人也要做到宿舍分开、厕所专用、饮食隔离。炊事员、保育员每年定期检

12、查身体,当查出病人(如患肝炎或痢疾等)或疑似病人时,要调离工作岗位,待痊愈后方可恢复原工作。2切断传播途径,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生吃瓜果要洗烫。对不洁变质腐败食品禁止上市。搞好灭蛆、灭蝇、灭蟑螂、灭鼠工作。加强水源管理。设立无害化厕所,病人的排泄物消毒后方可倒入厕所,污染的衣物、便器也应消毒。3保护易感人群,应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如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伤寒、副伤寒疫苗等)。也可对相应疾病进行丙种球蛋白注射(如预防甲型肝炎时)或以中草药(如大蒜、金银花、野菊花等服用以防止细菌性痢疾)来防止流行。 不可不做对法定传染病(如霍乱、甲型H1N1流感、痢疾、伤寒、肝炎等)一

13、经明确诊断,即应立即上报防疫部门。如何预防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专家解析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病毒存在于病人的血液、汗液、唾液、月经、乳汁及泪液等分泌物中。与急性期病人的上述体液及分泌物接触后,病毒进入血液中即可传染。不可不知传播途径:母婴垂直传播:主要是通过产道感染或宫内感染。 血液或血制品传播:被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板或血液输给受血者后感染,另外血液透析、肾透析时也会感染。 医源性传播:被污染的医疗器械(如手术刀、牙钻、内窥镜、腹腔镜等)均可传播。 密切接触:主要指性接触、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同用一个牙刷、

14、毛巾、茶杯和碗筷),均有受感染的可能,病毒可通过破损粘膜进入密切接触者的体内。 公共场所、理发店、美容院等容易被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可传染。不可不会预防措施: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 不可不做对阳性孕妇出生的婴儿均普遍注射乙肝疫苗。要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医用血液及血制品不被污染。还要加强对病人的治疗。如何预防接触性传染病?专家解析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潜伏期约为512日。通常侵犯双眼。多发生于儿童少年时期。 多为急性发病,病人有异物感、畏光、流泪,很多粘液或粘液性分泌物。数周后急性症状消退,进入慢性期时可无任何不适或仅觉眼睛容

15、易疲劳。如于此时治愈或自愈,可不留瘢痕。但在慢性病程中,于流行地区,常有重复感染,病情加重时视力减退。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甚至失明。俗称的“红眼病”是传染性结膜炎,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节多见。不可不知沙眼衣原体常附在病人眼的分泌物中,任何与此分泌物接触的情况,均可造成沙眼传播感染的机会。“红眼病”是通过接触传染的眼病,如接触患者用过的毛巾、洗脸用具、水龙头、门把、游泳池的水、公用的玩具等。因此,常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广泛传播,造

16、成暴发流行。 不可不会预防的方法是培养良好卫生习惯。不用手揉眼,毛巾、手帕要勤洗、晒干;托儿所、学校、集体单位应分盆、分巾或流水洗脸,对沙眼和“红眼病”应积极治疗。不可不做加强理发室、浴室、旅馆等服务行业的卫生管理,严格毛巾、脸盆等消毒制度,并注意水源清洁。如何预防虫媒传染病?专家解析虫媒传染病,是由病媒生物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常见的有流行性乙型脑炎、鼠疫、莱姆病、疟疾、登革热等危害性较强的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与鼠传疾病构成了媒介生物性疾病(习惯上均称虫媒传染病)。这类传染病在我国每年传染病总发病病例中约占5%10%,但它的病死人数则占传染病总死亡人数的30%40%。常见的病媒昆虫有蚊子、苍蝇

17、、蟑螂、臭虫、虱子、跳蚤、蚂蚁等,此外还包括蠓、蚋、虻、白蛉等。不同虫媒传染病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是不尽相同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又称“日本脑炎”是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它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多在夏秋季流行,病原体为乙脑病毒,经蚊虫传播。乙脑的主要传染源为猪。不可不知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渐渐的,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臭虫又被蟑螂取代。因此现如今的“四害”应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目前,全世界发现病菌、病毒、螺旋体、立

18、克次体等病源252种,四害可以携带114种,所以控制四害是灭病的重要环节。老鼠能传播30多种疾病,鼠疫对人类威胁很大,世界曾发生三次大流行,6世纪发生第一次大流行,东罗马帝国死亡一半人口。1350年发生第二次大流行,欧洲死亡2500多万人。18世纪发生第三次大流行,欧洲死亡1500万人,占当时人口的四分之一,以后传到亚洲又死亡4000多万人,占疫区人口三分之一。现在我国多数省市都有发病。鼠传伤寒发病面也在扩大。苍蝇能传播霍乱、痢疾、伤寒、炭疽、破伤风、脊髓灰质炎、病毒性肝炎、囊虫病、蛔虫病等几十种疾病。蚊子能传播疟疾、乙型脑炎、登革热等疾病。蟑螂能携带痢疾、沙门氏菌、肝炎、蛔虫等40多种病菌病毒寄生虫。我们消灭四害,减少发病,就保护了人民的身体健康。经过数十年的除四害工作,大多数以四害为传媒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许多曾经肆虐横行,给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危害的传染病如霍乱、鼠疫以及疟疾、丝虫病、流行性脑炎、登革热等,有些达到消灭或基本消灭,有些则降到很低水平,相关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大幅度地下降,尤其在城市,疾病谱、死亡谱发生了改变。人们的期望寿命延长。不可不会苍蝇对人类的危害:苍蝇身上带着无数的细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