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1页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2页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3页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4页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绪论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理解)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有课称作信息加工心理学。2、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了解)3、认知心理学的对象与实质(理解)对象:以心理加工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范围只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c实质: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就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反应时研究实验减法反应时实验:在研究的信息加工过程如识别、短时记忆是,常常用到这种反应时实验。Donders提出,目的是测

2、量包含在复杂的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要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别即为该过程所需的时间。相加因素法实验是减法反应时的延伸,最初是 sternberg发展出来的。基本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个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知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这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 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开窗”实验能够测量每一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看出这些加工阶段。现在发展出来的这种实验技术称作“开窗

3、”实验出声思维在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如问题解决时可利用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5、认知心理学的新发展(了解)第二章 知 觉1、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了解)2、两种对立的知觉理论(掌握)(一)、假设考验说(Bruner ; Gregory )(1)基本思想知觉类似与问题的解决,它包含假设与检验假设的过程。人通过接收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收过搜索信息,再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做出正确的解释。(2)评价:赋予知觉加工过程以主动性和智慧性(二)、刺激物说(Gibson )-知觉的直接理论(1)基本思想此观点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 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没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直接

4、产生与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相对应的知觉,不需要在过去经验基础上形成并检验假设。1 / 17(2)评价:生态学效度高3、知觉加工(含义、观点)(掌握)(一)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指有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在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自上而下加工(上下文效应):由有关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形成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从调整感受器到引导对细节的注意(二)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1、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的实验a自变量:总体的一致性关系与局部的一致性关系因变量:反应

5、时间(按键判断听到的是哪一个字母,按键反应)实验结果:总体的一致性有主效应:一致无关冲突局部的一致性关系无主效应:一致 =无关=冲突2、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的实验b自变量:不同指导语(注意整体、注意局部)大字母的一致性关系(冲突、无关、一致)实验程序视觉刺激 预警信号(40mS) 掩蔽 反应实验结果-大字母识别快于小字母-在注意整体的指导语下,小字母是否与大字母冲突并不影响反应时,冲突=无关=一致-在注意局部的指导语下大字母是否与小字母冲突则会影响到反应时,两者冲突时,对小字母反应时最慢,冲突 一致=无关4、人类的模式识别(掌握)模式:-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即刺激的组

6、合。模式识别-确认某种模式是什么,并把它与其他模式区别开来。5、模板匹配说;(掌握)模板;存在于人的长时记忆中的、与外部刺激具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外部模式的小复本。(1)基本思想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这许多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模板),他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与储存的各种模 板进行比较,当某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 若刺激与模板完全不重叠,该刺激就会被当成一种不像是的模式而遭到拒绝。(2)评价2 / 17优点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解释人的模式识别模板说在机器的模式是识别中得到广泛应用(银行卡、信用卡、)缺陷记忆负

7、担沉重模式识别缺少灵活性,且效率低6、原型说;(掌握)原型:不是某个特定模式的内部复本,而是一类课题的内部特征,即离歌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最优代表)(1)基本思想头脑中存在着的代表一组物体、一个类别或者范畴内所有个体关键特征的表征,它反映的是一类物体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在模式识别过程中,外部刺激只需与原型进行比较。 当刺激与 某一原型有近似的匹配时,该刺激即得到识别。(2)原型存在的证据Posner 等( 1967、1968)的实验(3)原型的构成-集中趋势Reed (1972)的面部简图实验(4)原型匹配模型: Reed (1973)(5)评价优点:能容纳模板匹配,更加灵活,富有弹

8、性;缺点:只有自下而上加工,没有自上而下加工7、特征分析说(掌握)(1)基本思想特征分析说试图将模式分析为组成它们的各种特征,模式识别时需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 外部刺激就得以识别(2) “鬼城”模型第一层:印象鬼,对外部刺激编码形成刺激映像;第二层:特征鬼,进行特征分解;第三层:认知鬼,监视特征鬼的反应,将各种特征进行综合并作出反应;第四层:决策鬼,根据认知鬼的反应做出决策,识别模式。(3)生理学和行为学依据3 / 171981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Hubel和Wiesel 生理学Neisser (1964)英文字母扫描实验固定

9、网像(静止网像)的实验: p-41(5)特征分析说的评价优点:避开预加工、减轻记忆负担、带有学习色彩缺点:缺乏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8、结构优势效应(掌握)(1)字词优势效应-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自此中的字母Reicher (1969)的实验:P44对reicher实验的几种解释:语境效应所导致(推理说)视觉掩蔽对字母的干扰所导致对字词的整体加工与局部加工所导致(2)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结构严谨的三维图形中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较差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 的该线段。Weisstein 和 Harris (1974)的实验影响客体优势效应的因素三维性不是产生客体优势效应的决定性

10、因素图形的祝试点会影响课题优势效应的产生掩蔽刺激的有无及性质也有重要作用(3)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部分(4)字母优势效应识别字母的一个组成线段要优于之别单独的该线段。第三章 注意1、选择性注意的理论模型(掌握)(一)过滤器模型11)代表人物:Broadbent(2)基本观点:来自于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及其有限, 于是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 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衰退。通过过滤器的信息受到进一步的加工而被识别和存储。这种过滤器类似波段开关,可以接通一个通道,是该通道的信息

11、通过,而其余通道则被阻断,信息不能通过。由此从过滤器至高级分析水平的通道只有一条,因此Welford(1959)称之为 单通道模型(3)模型图如下4 / 17(4)支持证据Broadbent的双听实验Cherry的双听追随实验(5)过滤器模型无法解释的事实 鸡尾酒效应(二)衰减模型(1)代表人物:Treisman (I960 1964 )(2)基本观点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减弱(3)模型图下:(4)衰减模型与过滤器模型的比较A区别:过滤器模型为单通道模型,

12、其过滤器的工作方式为“全或无”;而衰减模型是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弹性更大,其过滤器是对一些信息进行衰减。B共同点:都认为人的信息加工系统(高级分析)的容量有限,必须通过过滤器加以调节;过滤器的位置相同,均处于初级分析和高级分析之间;注意的选择都是知觉性质的(三)反应选择模型1、代表人物: Deutsch 和 Deutsch (1963)2、主要思想:他们认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他们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 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对重要的刺激才会做出反应,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反应。如果更重要

13、的刺激出现, 则会挤掉原来重要的东西,改变原来重要性标准,做出另外的反应。3支持证据:5 / 17Hardwick (1969) p58Shiffrin (1974) p58(4)模型简图(四)知觉选择与反应选择的比较(1)争论的焦点选择注意发生在什么时间?早期选择还是晚期选择图:(2)两个模型的验证 p59-60Treisman 和Geffen 对gem模型的检验感受性与判断标准的区别实验皮肤电反射的研究ERP的研究:支持早期选择模型,但选择时间并非固定不变。(3)两个模型的共同点:都认为几个通道的信息同时受到注意,即承认了注意的分配2、双作业操作(了解)3、中枢能量理论(D. Kahnem

14、an, 1973 )(掌握)(1)基本思想:人可得到的资源和唤醒是连在一起的,其数量也可因情绪、药物等因素的 作用而发生变化。(P62)(2)特点:是一种单一的能量(资源)模型有一个具体能量分配方案(3)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过程RLP指其作业所分配的资源限制,得到的资源多,气加工过程可以顺利进行DLP指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此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 也不能改善去作业水平。(4)理论的验证Johnson & Heinz 1979Johnson & Wilson 1980(5)理论评价6 / 17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知觉选优点:可较好地解释同时进行两个作业所产

15、生的很多发扎情况, 择与反应选择模型的对立。缺点:他着眼于加工过程的整体,但未深入其内部加工阶段; 不能解释两种相思的作业容易发生干扰这一现象; 理论中的一些关键术语没有给出清晰的定义,如唤醒 4、多重资源理论(Navon & Gopher, 1979) 主要观点(掌握)(1)主要观点每个通道都有自己的容量,它在单位时间内存储、 转换和加工信息的数量都是有限度的。因此,如果通过多资源联合,则既可完成一种作业,亦可完成多种作业。 而最佳的策略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包含在多种作业中相同的资源;若多种作业所需资源均无重叠,那么这些作业就可以平行进行。(2)对多重资源理论的质疑:如何界定作业会用到不

16、同的资源?(3)评价优点:克服了单一资源理论中的一些缺点,解释了作业相似性对完成作业的影响。缺点:没有说明多重资源的性质和种类;过分强点不同加工机制的独立性,因而取消了中枢的控制与调节的作用 无法解释当作业比较复杂时,完全不相似的几种作业也常常互相干扰。第四章 记忆结构1、记忆的早期研究(了解)艾宾浩斯、詹姆斯2、两种记忆说(理解)提出者:waugh & Norman主要内容:存在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模型图3、两种记忆存储存在的证据(掌握)(1)临床和动物实验证据脑损伤的足球运动员遗忘症患者与正常人动物的电休克实验(2)自由

17、回忆实验A系列位置效应Murdock (1962,实验一)7 / 17抑制说对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的解释两种记忆说的解释B两种记忆说对系列位置曲线的分析Murdock对第一个假设(增加刺激呈现时间有利于长时记忆,但不影响短时记忆)的验证( 1962,实验二)Glanzer & Cunitz对第二个假设(延缓回忆并防止复述将影响短时记忆,而不影响长时记忆)的验证(1966)4、整体报告法和部分报告法(掌握)(1)整体报告法定义:在记忆实验中,要求被试将记住的内容全部报告出来或尽量多地报告出来容量(记忆广度):4-5个项目不足:随着回忆时间的推移,有些原本记住的视觉刺激已经衰退或消失。(2)

18、部分报告法定义:只要求被试将记住的内容一部分报告出来,而不是报告全部。容量:9各项目左右实验证据:Sperling (1960)不足:技术方法要求较高, 且随着刺激数量的增加,被试对报告信号的区分难度亦相应增大。5、图像记忆的特性(了解)(几百毫秒、直接编码形式具有鲜明形象性、容量 9个项目或更 多)6、声像记忆(Echoic Memory )存在证据(理解)“四耳人实验” (Moray, 1965)“三耳人实验" (Darwin, 1972)7、阿特金森和谢夫林的多存储模型(掌握)(1)、特点三种记忆存储图:外部输入4-1 1 Atkinson-ShlfKrln 记忆系跳模型 t

19、】"h* )(2)短时记忆具有两个功能:作为感觉等级和长时记忆之间的缓冲器8 / 17外部入ffi 4-11 记忆系统中的述隼眸翦8、加工水平说(理解)(一)、加工水平1、作用于人的刺激要经过一系列不同水平的分析,从表浅的感觉分析开始,到较深的、较 复杂的、抽象的和语义的分析。2、记忆痕迹是信息加工的副产品。那些受到深入分析、精细联想的信息产生较强的痕迹, 保持时间较长;而那些受到表浅分析的信息则产生较弱的痕迹,保持时间较短。支持证据:Craik & Tulving, 1975; Bower & Karlin, 1974(二)、关于复述不同的复述产生不同的记忆效果?

20、简单的保持性复述记忆效果差? 精细复述记忆效果好实验证据: Craik & Watkins (1973)(三)、关于加工序列认为感觉分析是在语义分析之前,但其他加工却并不是按上下级组成系列水平,而 是一种编码的侧向扩散。(如图4-17: p89)(四)、对加工水平说的评价1、优点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待记忆,推动了记忆的研究;对加工水平及复述的看法合理、可取。2、缺点没有提出加工深度的客观的、独立的指标,无法进行验证;循环论证,无法介定。9、短时记忆容量(了解) 10、感觉代码(理解)9 / 17(1)听觉代码与 AVL单元编码:对信息进行转换,使之获得适合于记忆系统的形式,这种加工过程即为

21、编码。代码:经过编码所产生的具体的信息形式。Conrad (1964, 1964)的实验结果:短时记忆的错误来自听觉特征。这表明,短时记忆中存在听觉编码AVL单元:听觉、口语、言语三种编码的形式联合起来称之为AVL单元。11、视觉代码(理解)(1) posner :字母的视觉匹配和名称实验(1967, 1969)(2)对汉字的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编码莫雷( 1986)以汉字为材料,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对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进行了研究。自变量为汉字的复杂程度、字义的使用频率以及噪音类型。结果发现,形近字的干扰作用较大。这表明,汉字总体上是以视觉形状编码的。刘爱伦( 1989 )的研究显示,视觉呈现凡是

22、下汉字的会意成绩明显优于听觉方式下的回忆成绩(3)语义编码P9912、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掌握)(1) sternberg 的精典研究实验范式(课件)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平行扫描:反应时间不受记忆集大小的影响 系列扫描:反应时间随记忆集增大而延长图 P10213、对Sternberg 模型的批评 (理解)14、直通模型(Wickelgren, 1973)(掌握)(1)基本观点:人可直接通往所要提取的项目在短时记忆中的位置,进行直接提取人是依据各项目的熟悉值来做出某种判定的,当熟悉值高于人的内部判定标准时作出10 / 17“是”反应,低于这一判定标准时做出“否”反应熟悉值越偏离人的内部标准,则作出

23、“是”或“否”的反应愈快(2)模型验证可以解释系列位置效应不能解释反应时随着识记数量呈线性增加15、双重模型基本观点(掌握)(1)基本观点刺激存在着熟悉值,再认存在着“高”、“低”两个判断标准;熟悉值介于两熟悉值高于高标准或低于低标准:用直通模型解释(平行的快速过程) 个标准之间:用系列扫描来解释(系列的慢速搜索)判断标准可因任务的要求而发生变化(2)短时记忆的双重模型图 P10616、短时记忆的遗忘(了解)17、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掌握)(1)情景记忆:指接收和存储关于个人特定时间的情景或事件以及这些时间的时一空联系 的信息的记忆(2)语义记忆:是对词语、概念、规则和定律等抽象事物的记忆两种

24、记忆的比较区别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储存的信息恃定时(空)的个人事件;推理 性小词语、概念、定律等;推理 -参照点个人经历mn识保持性不稳定、易受干扰、不易提取较稳定、易提取2、联系:两者之间无明显界限,可看作一个连续体的两端18、表象系统与言语系统(了解)P11319、层次网络模型 Quilian&Collions(1969)(掌握)(1)、模型的结构? 该模型假定,相互联系的概念有层次地构成一种网络系统(如图 6-1所示)。这个网络由结点和连线组成。结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之间的关系和概念与其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连线把上属与下属概念联系在一起,也把概念与特征联系起来。连线的方向表示某种

25、关系是单向的。模型对概念的特征实行分级储存,以节省存储 空间。(2) 模型的验证:范畴大小效应? Collins 和 Quillian 的实验11 / 17问题:该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各是什么?? 实验结果:? 无论是特征句还是范畴句,0级句子判断时间最少,1级较多,2级最多;这证实了范畴大小效应的存在。? 各水平的特征句的反应时均多于相应的范畴句。这表明,特征是附随概念存储的,搜索一个特征比搜索相应的概念需要额外的时间。(3)对模型的批评A、熟悉效应:对较熟悉的句子判断较快的现象? Rips等( 1973)发现,判断一个包含直接的上级概念的句子有时要慢于判断一个包 含更高的上级的句子,如判

26、断“狗是哺乳动物”慢于判断“狗是动物”。? Conrad (1972)认为,概念与特征的层次距离对搜索或提取所需时间的影响小,而 概念与特征联系的频率或强度决定搜索或提取的时间。日 典型性效应: 指对一个范畴或概念的典型成员判断要快于对非典型成员的判断。? 如人们对“鸽子是鸟”的判断要快于“企鹅是鸟”。C否定判断? Schaeffer和 Wallace的实验结果发现,判断同一范畴的两个词比判断不同范畴的 两个词需时更长,这与层次网络模型的观点不一致。? Landauer等人发现,伪句的判断与真句判断一样,存在范畴大小效应;即当句子中 谓语范畴变大或句子的水平提高,其所需时间也随之增加。(4)、

27、层次网络模型的评价优点:概念按逻辑的上下级关系组成网络,具有简洁经济的特色。 缺点? 模型涉及的概念间联系的种类太少;? 对概念进行分级储存,节约了储存空间,但却增加了提取信息所需的时间;? 此模型难以解释典型性效应、熟悉效应等。20、激活扩散模型 Collins&Loftus(1975)(掌握)(1)、模型的结构? 该模型放弃了概念的层次结构,而以语义联系或语义距离将概念以网络的形式组织 起来。概念(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它们的联系,连线的长短表示其紧密程度,连 线愈短,联系愈紧密,两个概念之间有愈多的共同特征;或者两个结点之间通过其 共同特征而有愈多的连线,如此,两个概念的联系也更紧

28、密。(如图63)? 注:激活扩散模型中对 语义距离的确定很重要.语义距离不准确,就无法正确预测(2)、模型的加工过程? 此模型认为,当一个人听到、看到、谈到或想到一个概念时,这个概念结点就被激 活,然后激活向邻近结点扩散,使邻近的结点也得到激活,邻近结点又激活它的邻 近结点。这种激活随时间的推移和距离的延长而逐渐衰退。激活的程度与连线的强 度成正比,强度越大,激活程度越高;反之,激活程度低,衰减越多。? 激活扩散模型中信息的提取不仅包含搜索过程,还包括决策过程。12 / 17(3)、模型的验证:启动效应一一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有利作用? Freedman&Loftus

29、(1971)的实验结果支持激活扩散模型。? Meyer等(1971)的词汇判断实验亦为激活扩散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4)、激活扩散模型的评价? 该模型是对层次网络模型的修正,用语义联系来代替层次结构,因而显得更加全面 和灵活;此外,它还能解释层次网络模型中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21、集理论*II型 Meyer (1970)(掌握)(1)、模型的内容? 该模型将语义记忆看作是由许多集合构成的系统。其基本的语义单元仍为概念。每个概念都由一集信息或要素来表征。这些信息集可分为样例集和特征集(或属性集) 样例集是指一个概念的一些样例,而特征集是指一个概念的属性或特征。这些信息 集之间没有现成的联系。当

30、要对句子进行真伪判断时,可以分别搜索两个概念的属 性集,根据其重叠程度做出决定。(2)、谓语交叉模型? 该模型是集理论模型的一个具体实例。它包含两个不同的加工阶段。第一阶段是判 断主语与谓语是否交叉。第二阶段是判断主语是否为谓语的子集或下级概念。对特 称语句的判断在第一阶段即可实现,而对全称语句的判断则还需第二阶段的加工才 能完成。(3)、模型的验证? Meyer的实验结果支持集理论模型? Rips的实验不支持该模型(4)、对模型的评价? 可以较好地解释某些迅速做出的否定判断,亦可说明范畴大小效应,但无法解释熟 悉效应和典型性效应。? 概念间的联系需通过比较或计算才能得到,对推理能力要求较高。

31、22、特征比较模型(掌握)1、两类语义特征? 该模型认为,概念在长时记忆中是由一集属性或特征来表征的。一个概念的诸语义 特征分为两类。一类为定义性特征,即定义概念所必须的特征;另一类为特异性特 征,它们对定义概念不太重要但具有一定的描述功能。? 当被试判断一个简单的陈述句时,他会将两个概念的特征分为这两种特征,然后再 进行比较。2、支持该模型的证据? Rips, Shoben&Smith (1973)的“多维量表程序”研究: p124-1253、模型的加工阶段? 当要判断一个句子的真伪,如“麻雀是鸟”时,包含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提取该句的主语和谓语两个概念的全部特征加以总体比较,并确

32、定两者13 / 17的相似性程度。若两者高度相似或极不相似,加工可立即完成。(此阶段加工具有启发性质,常发生错误)若只有中等程度相似,则需实施第二个阶段。? 第二阶段撇开主语和谓语两个概念的特异性特征,只对两者的所有定义性特征进行比较,若两者匹配,就可判断为真,否则判断为假。(此阶段实际上是计算,较少发生错误)(4)、对模型的评价? 优点:可以说明判断不同语句的反应时差别;可用不同的加工阶段解释范畴大小效 应、典型性效应和否定判断。? 存在的问题:无法解释Glass&Holyoak (1975)的研究结果;难以区分定义性特征与特异性特征。23、HAM莫型(掌握)? HAM是“人的联想记

33、忆”,是 Anderson & Bower于1973年提出来的。(一)、基本观点(1)、HAM是一个网络模型,但其基本表征单元是将概念连起来的命题,而不是单个的概 念本身。命题是抽象的表征,在形式上类似句子。(2)、根据HAM莫型,命题是一小集联想构成的,每个联想将两个概念结合起来。联想主要有四种类型:p127(3)、上述4种联想的适当结合就形成命题 (如树形图)(二)、4个操作阶段? HAM莫型的操作过程为匹配过程,分为4个阶段:? 输入阶段? 分析阶段? 搜索阶段? 匹配阶段(三)、HAM莫型的评价1、优点? 既可表征语义记忆,又可表征情景记忆;? HAM勺命题树结构可把几个命题有

34、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复杂的命题。2、缺点? 以命题为基本单元,较少考虑概念本身的特性,难以解释熟悉效应等;? 匹配过程按阶段进行受到质疑。第七章 表象1、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掌握)一、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 认知心理学认为,表象与知觉的信息表征是相似的,二者在机能上是等价的。14 / 17 证明表象与知觉机能等价的方法是将在知觉条件下完成的一种作业与在表象条件下 完成的同一作业进行比较,考察二者的共同或相似情况,即可进行判定。2、表象对知觉的干扰(掌握)I Segal和Fusella (1970)设计了一个实验,将被试分为两个小组:听觉表象组(要 求被试想象自己听到电话铃声),视觉表象组(要

35、求被试想象自己看到一颗树)。结果表明,听觉表象对听觉信号觉察有干扰,而视觉表象对视觉信号觉察有干扰。这 称作表象对知觉的选择行干扰。 实验表明,在同一感觉通道中存在表象与知觉竞争同一心理过程或心理资源,说明 二者的机能是等价的。3、字符旋转实验(掌握)(1)、R字符旋转实验Cooper和Shepard (1973)以字符为刺激材料对心理旋转进行 进一步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右图所示。根据实验结果,他们认 为,当样本旋转角度小于180度时,表象旋转是沿逆时针方向 的;而当样本旋转的角度大于180度时,表象旋转则是沿顺时 针方向的。打字符胤了指息A中方住树褊息扉万倍且I分开址用 M字加施研皿曾安凰方我

36、择皋尹丁推理秋检iFQ附施对甘寺利泊以门哥各理H行信息克正前行信立的R字粒也巽去什姑曼4、心理旋转研究的理论概括(理解)表象的实质是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外部客体有着同构的关系。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似的,如心理旋转与客体的物理旋转。Shepard等称这种同构为“二级同构”。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尤如锁与钥匙的关系,虽然实体不同,但在机能上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15 / 17表象是记忆表征,但信息来自知觉,表象与知觉在机能上等价。心理旋转是表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验研究有力地说明了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5、距离效应(掌握) Kosslyn (1973)等进行心理扫描所使用的刺激材料参考图7-15。在实验过程中,被试被要求先识记某一图片,然后形成相应的表象,之后请被试判定主试所说的另 一物体是否为图中的物体,记录被试的反应时。在另外一个实验(1978)中,要求被试从心理的注视点“画” 一条最短的线路到达目标点,记录反应时。 实验结果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