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大BT50-32T换刀流程说明_第1页
德大BT50-32T换刀流程说明_第2页
德大BT50-32T换刀流程说明_第3页
德大BT50-32T换刀流程说明_第4页
德大BT50-32T换刀流程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德大机械股份有限公司#50 链式换刀系统使用手册适用机型编号:MC5A/MC5BBT50/CAT50/DIN50 目录 页次一、换刀系统机械规格与图面02二、与立柱之接口设计04三、换刀动作流程图05四、电控动力源规格06五、电控须知07六、电控保护程序应注意事项09七、装机程序10八、出厂设定12九、故障排除14十、保养18一、换刀系统机械规格与图面1-1.油压系统炼式刀库规格:规格项目MC5AMC5B刀库储存容量32把刀40把刀最大刀具直径127mm/229mm127mm/229mm最大刀具重量20 kgf20 kgf最大刀具转动惯量670 kgf-cm670kgf-cm刀具总重量640k

2、gf800kgf换刀速度(ATC自转)2.5sec(60Hz)2.5sec(60Hz)刀链分度时间0.5sec/pot(60Hz)0.5sec/pot(60Hz)刀链选刀方式双向任意选刀双向任意选刀1-2.气压系统炼式刀库规格:规格项目MC5AMC5B刀库储存容量32把刀40把刀最大刀具直径127mm/229mm127mm/229mm最大刀具重量15 kgf15 kgf最大刀具转动惯量670 kgf-cm670kgf-cm刀具总重量640kgf800kgf换刀速度(ATC自转)2.5sec(60Hz)2.5sec(60Hz)刀链分度时间0.5/potsec(60Hz)0.5/potsec(60

3、Hz)刀链选刀方式双向任意选刀双向任意选刀1-3.最大刀具转动惯量示意图:1-4.图面:链式刀库、换刀机构与换刀臂之组合图及零件表如附图与附表。二、与立柱之接口设计:刀库与机台立柱之结合系藉一本公司建议之接口座(如附图)锁定。接口座与刀库之结合面尺寸除特别设计变更外,原则上保持与附图相同,但与立柱之结合面依各使用者之立柱尺寸的不同而自行设计。本公司建议之接口与调整刀库有密切的关系,如非必要请使用者尽量依本公司之建议设计接口座。附图:1.#50链式刀库与立柱之接口设计配置图DMC5A0026A012.#50链式接口设计图DMC5A0027A01三、换刀动作流程图:#50链式刀库换刀动作流程图之一

4、DMC5A0001A01#50链式刀库换刀动作流程图之二DMC5A0002A01#5链式刀库换刀动作流程图之三DMC5A0003A01#50链式刀库换刀动作流程图之四DMC5A0004A01#50链式刀库换刀动作流程图之五DMC5A0005A01#50链式刀库换刀动作流程图之六DMC5A0006A01#50链式刀库换刀动作流程图之七DMC5A0007A01#50链式刀库换刀动作流程图之八DMC5A0008A01#50链式刀库换刀动作流程图之九DMC5A0009A01四、电控动力源规格:4-1.链式刀库油压换刀系统所须的动力源如无指定,则如下表所列:动力种类电力油压规格 讯号电源:24V 直流6

5、0 Kg/cm240 L/min4-2.链式刀库气压换刀系统所须的动力源如无指定,则如下表所列:动力种类电力气压规格三相380V 讯号电源:24V 直流5 Kg/cm24-3.链式刀库换刀系统所使用传感器如无指定,则如下表所列: 传感器刀库定位与计数及原点换刀机构 规格M12(M8)PNP 24V Normal Open ShieldedM12 Dist.=2mmM8 Dist.=1.5mm M12(DEX50) PNP DC24V Normal Open Shielded Dist.=2mm 五、#50链式刀库电控须知:5-1.#50链式油压刀库电控须知:链式油压电控组件配置图#50X32T

6、DMC5A0010A01链式油压电控组件配置图#50X40TDMC5B0011A01链式油压换刀系统时序图DMC5A0012A01链式油压刀库标准接线图DMC5A0013A01链式刀库油压回路图DMC5A0014A01ATC马达接线图DMC5A0015A01炼式传感器接线图DMC5A0016A015-2.#50链式气压刀库电控须知:链式气压电控组件配置图#50X32TDMC5A0017A01链式气压电控组件配置图#50X40TDMC5B0018A01链式气压换刀系统时序图DMC5A0019A01链式气压标准接线图DMC5A0020A01刀库马达接线图DMC5A0021A01ATC马达接线图DM

7、C5A0022A01气压控制组件图DMC5A0023A01炼式传感器接线图DMC5A0024A01气压回路图DMC5A0025A01六、电控保护程序应注意事项:1. 由于ATC及刀库之动作极为快速, 所以必须将所有之马达继电器、感应器、电磁阀之I/O点的控制程序,写于控制器PLC之EVEL1 (反应SCAN TIME较快之区域),以防止电控反应过慢而导致机械之误动作的情形发生.2. 换刀过程中,必须确认每一动作之完成,才可进行下一动作(参考换刀动作流程图).3. 刀库回刀感应器(LS104为ON),定位压缸传感器(LS103为ON)未确认前,不可激活刀库马达,转动刀链.4. 刀库定位感应器(L

8、S101为ON)及定位缸感应器(LS102为ON)ATC原点感应器(LS112为ON)未确认前,不可倒刀.5. 倒刀过程中倒刀压缸(LS104为OFF)(LS105O为ON)未确认前,不可激活ATC马达,转动刀链.6. 机台之主轴未回到换刀点,不可换刀.7. 主轴定位(ORIENTATION)尚未完成前,不可换刀.8. 未完成换刀动作,刀臂未归回原点位置(LS112为OFF)前,主轴头不可移动.9. 马达之电压过高时, 过负载保护继电器应先跳脱,以免马达烧毁.10.马达电流安培数须在马达满载电流值以下.1/4 Hp: 1.2 A; 1/2 Hp: 2 A; 1 Hp: 3 A (at 60Hz

9、) 七、装机程序:安装本公司生产之链式换刀系统前,应先阅读本章节且完全了解后,方可实施安装程序.刀臂与刀库倒刀点的调整于出厂前已调整完成,使用者不必为此多花工时。所以使用者在安装本公司生产的链式换刀系统时,可将刀库、换刀机构与换刀臂视为一完整的组件,无须再做调整。但主轴之换刀点与换刀臂之换刀点必须调校准确。主轴之换刀点与换刀臂之换刀点必须调校准确地重叠,使正常使用时的换刀动作能顺畅且无碰撞噪音的产生。主轴之换刀点与换刀臂之换刀点如果调校不准确,则不但换刀的动作不顺,产生碰撞的噪音外,对于使用寿命更有绝对的不良影响。所以安装本公司生产的链式换刀系统的唯一重点为:主轴之换刀点与换刀臂之换刀点必须调

10、校准确地重叠。本公司建议之安装顺序如下:1. 制作如本公司建议之接口座,确认立柱接口与刀库接口之双向垂直度几何公差后,锁定于立柱上。2. 制作如本公司建议之三段式校刀治具。(如附图)3. 将链式换刀系统锁定于接口座上。使链式换刀系统所含的两个承靠块贴紧接口座上方,用以确保水平精度。4. 将主轴之Z方向移动至最高点。5. 将调整治具A件放入主轴内让主轴抓紧、调整治具B件让换刀臂抓住,将换刀机构马达上方之煞车器押下放松,然后以六角板手转动马达上方中央之螺丝,直到换刀机构到达扣刀位置。(此时继续转动换刀机构马达上方之螺丝,换刀6. 臂将有一段时间保持固定不动,如此可确认已到达扣刀位置)。7. 以水平

11、仪调整接口座,使换刀臂与主轴成垂直。8. 将主轴之Z方向移动至预定之换刀点上方约2mm处。9. 调整换刀系统X与Y方向,使换刀臂之换刀点与主轴的换刀点的X及Y坐标重叠。如果调整治具C件能穿过B件而进入A件内孔则表示X与Y方向调整完成。10. 量测换刀臂之换刀点的Z方向坐标。用电控系统使主轴向下移动至换刀臂之换刀点的Z方向坐标的上方约0.30.5mm处停止(此距离为主轴打刀距离的1/2为最佳)。并设定此点为换刀点坐标。再以六角板手反转马达上方中央之螺丝,直到换刀机构回到原点。11. 先以手动方式进行换刀,以检查刀套倒刀、换刀机构运转换刀 、主轴抓松刀.等等动作之配合无误后,始进行CNC自动顺序程

12、控。试换刀数次后,确认无不良的现象产生,即可将换刀系统与接口座、接口座与立柱分别打定位销定位之。12. 依接线图连接电控电路与气压阀及气压源。13. 将特级循环油灌入换刀机构内,直到从视油窗能看到油面为止。 八、出厂设定:1. 刀库定位及计数感应器(M8)与感应块之间隙,应调整在0.81.0mm之间.2. 刀库马达煞车来令片间隙,应调整在0.30.35mm之间.3. ATC换刀机构上之感应器(M12)与感应块之间隙,应调整在0.81.0mm之间.4. ATC马达煞车来令片间隙,应调整在0.30.35mm之间.5. 刀库马达快慢速及倒刀回刀时间之设定:5.1.气压电动马达驱动快慢速设定及倒刀回刀

13、时间设定:A.因刀库使用变极马达驱动方式,故刀库运转时快速时间设定为0.5sec/刀,而慢速时间设定为1sec/刀.B.倒刀回刀时间之设定: 倒刀时间设定为1sec,而回刀时间设定为1.3sec.C.倒刀回刀时间之调整方式:(a) 倒刀之设定调整方式: (如附图DMC5A0025A01)当电磁阀(S.V16)激磁后,倒刀气压缸缩回,刀套产生倒刀, 而倒刀时间调整方式是利用压缸上之调速阀(T4)做刀套倒刀之时间调整,使倒刀时间为1sec.(b) 回刀之设定调整方式: (如附图DMC5A0025A01)当电磁阀(S.V15)激磁后,倒刀气压缸伸出,刀套产生回刀,而回刀时间调整方式是利用压缸上之调速

14、阀(T5)做刀套回刀之时间调整,使回刀时间为1.3sec.5.2油压驱动之马达快慢速设定及倒刀回刀时间设定:A. 刀库油压马达于常态运转时为慢速运转(慢速时间设定为1sec/刀),当电磁阀(S.V10)激磁时, 油压马达运转为快速(快速时间设定为0.5sec/刀). (如附图DMC5A0010A01)B. 倒刀回刀时间之设定:倒刀时间设定为1sec,而回刀时间设定为1.3sec.(a) 倒刀时间之调整方式:(如附图DMC5A0014A01) 当电磁阀(S.V16)激磁后,倒刀油压缸缩回, 刀套产生倒刀,而倒刀时间调整方式是利用调速阀(T2)做刀套倒刀之时间调整,使倒刀时间为1sec.(b) 回

15、刀之设定调整方式: (如附图DMC5A0014A01)当电磁阀(S.V15)激磁后,倒刀油压缸伸出,刀套产生回刀,而回刀时间调整方式是利用节流阀(T1)做刀套回刀之时间调整,使回刀时间为1.3sec.九、故障排除:9-1.倒刀不稳定:链式换刀系统由本公司出厂时已做最佳化调整,本公司建议使用者切勿任意调整。如因运送过程或人为误动而引起倒刀不稳定,请按下列步骤进行检查调整:1. 请先检查气压源是否合乎动力源规格(参考电控动力源规格章节)。再检查气压管路是否阻塞或折弯。2. 倒刀机构是否有损坏情形。如是请与本公司联络,本公司将派人前往维修。3. 上述两点若无错误则必须调整倒刀气压缸(位于刀库本体之背

16、面上方,请参考附图)。请以最重之20 kgf刀具测试倒刀速度,调整气压缸上之调速阀,使倒刀行程及回刀行程各约1秒完成。 注意:切勿将速度放得太快,否则将可能有掉刀的危险产生。9-2.校刀程序:a.维修时,如需重新校刀,请依如下程序校刀:2. 用天车将ATC吊起将检查外观是否有瑕疵。3. 用M16*55L+弹簧垫圈+垫圈将ATC锁于刀库本体之基准面上,并将ATC拉至长条孔最外侧。4. 将ATC马达配电盒打开接上电控箱电源,检查ATC运转是否有异常现象。b.换刀臂校正: 1. 将双圆键14*9*55L压入ATC心轴之键槽。2. 将刀臂固定盖穿入刀臂用M10*40L+弹簧垫圈+垫圈固定于上,但不需锁

17、紧。3. 利用ATC心轴端面M12螺孔及治具,将刀臂固定盖含刀臂压入ATC心轴至心轴螺牙露出一段距离后退出治具,改将刀臂锁紧螺帽锁紧,直到刀臂固定盖与ATC心轴外径55mm之端面密合。4. 将ATC心轴转至扣刀点位置,取下M10*40L便于检查刀臂高度。5. 将刀套倒刀至90度并装上刀具。6. 调整ATC位置使刀臂之扣刀爪凸缘能与刀具凹槽密合(刀臂中心与刀具中心一致)。7. 亦可使用三点校刀器调整,其调整方法为将治具A放入刀套,治具B放在扣刀爪与凸缘结合但须先将顶刀爪装入刀臂,再调整ATC位置,使治具C能穿过治具B、A达到刀臂在扣刀点位置与刀套中心一致。8. ATC位置找到后,将固定ATC之四

18、支M16*55L螺栓锁紧。9. 检查刀臂上之扣刀爪的凸缘与在刀具凹槽之上下间隙是否一致。扣刀爪之打刀间隙为0.8mm(BT刀把,CAT及DIN为0.2MM),其刀爪凸缘最佳位置为中间偏上,但上下必须留有间隙。若刀臂之高度不在此位置,则必须加垫刀臂隔环垫片,或修磨刀臂隔环,使刀臂高度如上所述。10. 将刀臂位置与刀具中心调整一致后,锁紧四支M10*40L之螺栓。11. 确定刀臂锁紧螺帽已锁紧,并在螺帽下方锁入一支M8螺栓+螺帽固定刀臂锁紧螺帽防止松脱。12. 在锁紧过程中须将百分量表用磁性座吸附在ATC上,量表指针接触在扣刀爪接近外缘处,重复量测两端扣刀爪之高度,使两端高度差在0.1mm以内。13. 将顶刀爪弹簧放入顶刀爪涂上 润滑油脂装入刀臂内用M8之防旋转螺栓+弹簧垫圈固定于刀臂。(如上图所示) 14. 将刀臂位置旋转到下降位置,在刀臂装安全顶销处涂上润滑油脂及在安全顶销弹簧涂上润滑油脂放入安全顶销,再将安全顶销放入刀臂内以M5*40L螺栓+弹簧垫圈锁固。15. 刀臂零件都锁固后试运转数圈确定安全顶销皆动作无误后,在刀套上放入一支刀具试换刀动作是否正确。16. 确认皆无误后用电钻导孔绞孔将8mm之锥形销打入刀臂固定盖上。9-3.刀链转动不顺时:1. 请检查是否有异物卡住链轮或旋转轴(参考组合图与零件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