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简评一日,有个朋友与我聊起余秋雨,说余如何有文采,文章写得如何好,我 不以为然。因为我刚读过西方朔先生评余秋雨所写的泰州望海楼新记一 文。余文短短三四百字,不文不白,狗屁不通,实在令人不敢恭维。最可笑的 是,余秋雨在文后缀一七言诗:本为望海筑此楼,岂料远近皆望楼;风晨雨夕独登临, 方知何处是泰州。 ”不仅词意卑琐, 而且不讲格律, 通篇平仄混乱, 押 韵竟连用两个 楼”字,连入韵为平不入韵为仄这一旧体诗最起码的规矩都不 懂,真是给文化人丢脸!朋友说,这篇泰州望海楼新记可能是泰州有关部门慕名来求,大师推 托不掉,于是敷衍成文,糊弄一下那些文盲罢了。他建议我认真读读余大师的 苏东坡
2、突围,说这一篇写得真的很好,可算是余大师写的最好的文化散 文。好奇之下,在网上一搜,果然找到了苏东坡突围。看了第一段,我便 忍俊不禁。余秋雨在文章开头是这样写的:住在这远离闹市的半山居所里,安静是有了,但寂寞也来了,有时还来得很凶猛,特别在深更半夜。只得独个儿 在屋子里转着圈,拉下窗帘,隔开窗外壁立的悬崖和翻卷的海潮,眼睛时不时 地瞟着床边那乳白色的电话。”大师住进了半山居所”,不是来休养,就是来写作,肯定不会在这里长住 的。按说,作家是应该耐得住寂寞的,否则怎么能潜心读书、安心写作?何况 又不是在这里长住。可是,大作家在 深更半夜”竟然耐不住 寂寞”了,竟然在 屋子里转起了圈子,而且盼望有人
3、深更半夜地来电话 一一这猴急状可真够痛苦 的,让人看了也痛苦。接下来,真是心想事成,电话竟真的响了,是一位不相识的台湾女记者说我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好,因此要作越洋电话采访。问 了我许多问题,出身、经历、爱好,无一遗漏。”台湾与大陆任何一个省区的时差,总不会差上半天吧!这位与大作家素昧平生”的台湾女记者在深更半夜将电话打到余大师的隐居地,而且打的是座机, 也真够神通广大的!难道台湾记者有深更半夜打电话采访名人的工作习惯?读 到这里,怎不令人啧啧称奇!如果余大师这样写:正当他在深更半夜寂寞得六神无主正在房中团团打转 的时候,突然有人敲门,开门后,只见月光下站着一位貌若天仙妩媚可人的女
4、子,仿佛是美丽多情的狐仙,又像是婀娜多姿的花魅。一问才知,竟是不远万里前来采访的台湾女记者 一一那岂不更有诗意?岂不更富有传奇色彩?岂不更 有蒲松龄先生笔下的浪漫情致?女记者第一句话,就称赞余大师的“文化苦旅一书在台湾销售情况很 好”,当然,我们不要以为女记者不是出版界人士就不知道图书的销售情况了, 更不要理解成余大师借女记者之口来一番 王婆卖瓜”,记者在采访之前先 实事 求是”地恭维一下余大师也在情理之中,对不对?不过接下来女记者的采访令读 者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四十年前 一一采访的第一个问题居然是问余大作家的出身”。据说,在 史无前例”的时代,人走在街上随时都会被拦住问 家庭出身”; 人们填
5、各种表格, 出身”一栏是必填项目。甚至时到如今,有些表格上面还印 着出身”一栏。余大师是 文革”写作班子 石一歌”的成员,是鼎鼎大名的 无产 阶级笔杆子”,当然对 出身”二字有着很深的 阶级感情”,所以,身在台北的女 记者竟也投其所好,采访时先问 出身”,读到这 出身”二字,又怎不令人发思 古之幽情?女记者问得很细,居然 无一遗漏”,也不知怎么才算是 无一遗漏”?唉, 仅余大师的第一段就评了这么多,有点避重就轻,还是让我们看看他笔下的苏 东坡是如何突围”的吧。苏东坡突围 写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虽然苏东坡大名鼎鼎, 但对 乌台诗案”,恐怕知之者不多。乌台诗案”是北宋一起著名的文字狱,苏
6、轼,号东坡居士,因其政敌们诬 陷他写诗 谤讪朝政”,遂被宋神宗下令逮系御史台监狱。乌台”二字是什么意思呢?余大师在文中没提,笔者不妨在此解释一下:汉哀帝时,御史台衙门前 的柏树上,常有很多乌鸦栖息,朝飞暮至,人们称之为朝夕乌”。所以,当时人们就把御史台叫做 乌台”。到后来,乌台就成了御史台的代名词。故而,苏 轼入御史台监狱受审之事便在历史上被称为 乌台诗案”。南宋的陆游、朋万九 曾分别将这一事件的资料汇集起来编成一书,题为乌台诗案和东坡乌台 诗案。在分析为什么那么多文人”对苏东坡群起而攻之的原因时,余大师写道: 那么,批评苏东坡的言论为什么会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呢?我想最简要的回 答是他弟弟苏
7、辙说的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 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总而言之,余大师认为,苏东坡入狱,是因为别人嫉妒他。联想到这些年来不断有文人学者撰文指出余大师文章中的文史错误,余大 师不仅不认错,反而说这是别人在 嫉妒”他,那么,我们对余大师将 乌台诗 案”的成因简单地归结为文人的 嫉妒”,也就可以理解了。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并不是不可以。但写历史类的文字,治史 态度应该端正,列举事实应该客观,主观分析应该严谨。余大师写 “乌台诗 案”,言之凿凿地说明是一些 “文人 ”
8、因为嫉妒苏轼的才华才向其发难的,因为苏 东坡“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 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那么,乌台诗案 ”的成因是否真的是因为文人的 “嫉妒”呢?且看我根据史料慢慢道来。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 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积极推行新法。但是,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并没有达 到 “因天下之为,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的目的,搞得怨 声载道,因此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强烈反对。苏轼就是著名的反对者之一。苏轼在主持一次进士大考时,他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让举子们论述: “晋武平 吴
9、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 败,事同而功异。 ”王安石闻讯,很不高兴。他认为,苏轼列举历史上的一些独断专行的人, 实是在讽刺自己受神宗宠信而专权擅政,遂指使御史谢景温上奏神宗,说苏轼 以试题谤讪朝政。苏轼自知在中央已经呆不下去了,只好请求补外,到杭州做 通判(相当于杭州市政府的副市长)。应该说,这是苏轼第一次遭罹文字之 祸,也是 “乌台诗案 ”的序曲。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由徐州知州改任湖州知州。苏轼在杭州、湖 州任职期间,朝中 “变法派 ”(亦称 “新党”)与“保守派 ”(亦称 “旧党”)之间的 斗争日益激烈。由于宋神宗本人就属于 “变法派 ”,所
10、以朝中的 “变法派 ”都是实 权派,他们正苦思打败 “旧党”的理由,以搬去变法路上的那些绊脚石。终于, 他们决定通过指摘苏轼等人的文字之过为突破口,一举将 “旧党”从朝中清除。仿佛是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部署,变法派人物沈括首先发难,上疏神宗, 说苏轼诗中 “词有讪怼 ”,继而监察御史何大正(也是 “变法派 ”)上疏,指责苏 轼知湖州时写的谢表中的“愚不识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 民”几句话是 “谤讪讥骂 ”朝廷。最初,这二人对苏轼的构陷并未引起宋神宗的重 视。何大正的同事、御史舒亶则仔细地研读了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元丰续添苏子瞻学士钱塘集,写了一个更有份量的折子呈给神宗。在何御史、舒
11、御史的上疏仍未引起宋神宗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御史台的主 要领导 御史中丞李定亲自出马了,他上疏说: “知湖州苏轼,本无学术,偶 中异科。初腾沮毁之论,陛下犹置之不问。轼怙终不悔,狂悖之语日闻。轼读 史传,非不知事君有礼,讪上有诛,而敢肆其愤心,公为诋訾;而又应试举 时,即已有厌弊更法之意。及陛下修明政事,怨不用己,遂一切毁之,以为非 是。伤教乱俗,莫甚于此。伏望断自天衷,特行典宪。 ”看来,李定罗织罪名的水平就是与何御史、舒御史不一般,没有列举苏轼 具体的罪状,而是从宏观上指出了苏轼的主要罪行和对社会的危害,摆出一副 替国家前途着想的样子,实欲置苏轼于死地。李定固然是 新党”成员,但他对苏轼的攻
12、击,还夹杂着与苏轼的个人恩 怨。事情是这样的,李定在母亲死后 不持母服”(即说李定在其母死后不穿孝 服守孝),士大夫们都以其 不孝”而认为此人 不可用”,但王安石因李定赞同 变法而重用之,李定遂成为 变法派”的重要成员。与李定的 不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朱寿昌小时与母亲离散,做官后为示 孝心,竟辞官遍游全国寻母,终于在同州与母亲相会。苏轼闻讯感慨不已,写 诗给朱寿昌云: 感君离合我酸心,此事今无古或闻。”苏轼虽然没在诗中批评李定 不孝”,但李定心中有鬼,认为苏轼的诗明着 赞扬朱寿昌,暗中是在讽刺自己 不孝”,竟深恨苏轼。之后,又有李宜之等人跳出来凑热闹,随和李定、何大正、舒亶指责苏轼 谤讪国政
13、”。这么多人步调一致,估计可能是 变法派”为了打击 保守派”而设 下的阴谋。六月,神宗皇帝见多人弹劾苏轼,便下诏令御史台立案审查,由李定负责 审问。可见,李定之流陷害苏轼,并非是余秋雨所总结的因为他们嫉妒苏轼的 文 才”。李定、何大正、舒亶等人,并不因诗文著名,严格地讲,他们算不上是余 秋雨所说的 文人”,他们只是朝中的官僚。嫉妒苏轼的文才,怎么也轮不到他 们。因为在苏轼生活的时代,是个大家辈出的时代,如欧阳修、司马光、王安 石、黄庭坚、苏辙、柳永、秦观、曾巩就算扼杀一百个苏轼,在文坛根本 不入流的李定之流也成不了当代文豪,他们有什么资格嫉妒大文学家苏轼呢?余大师为了证明他的论点正确,还特意引
14、用了苏东坡的弟弟苏辙的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此言,出自宋人刘安世的元城先生语录:子由(苏辙字子由)曰:今东坡亦无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余 秋雨不知是否看到了元城先生语录,竟莫名其妙地将与朝廷争胜耳”省略了。东坡名高不要紧,但他自恃名声反对朝廷的路线方针政策,比那些没有名 气的反对派的影响更大,所以宋神宗和朝中的 变法派”们就难以容忍了。可 见,苏辙此语的重心不在于东坡名高,而在于他与朝廷争胜”。所以说,李定向苏轼发难固然有挟怨报复的成分,而变法派”利用文字之 过来打击政敌,才是苏轼入狱的根本原因其实,宋神宗也爱惜苏轼之才,并不想严惩苏轼,但他又实在舍不得放弃 这个可以将 “保
15、守派 ”一举赶出中央的机会。元丰二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公元1080年1月25日),宋神宗下诏,贬 苏轼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县一带)团练副使,相当于黄州军分区的副司令。这 是一个闲职,应该算是对苏轼的宽大处理了。更重要的是,反对变法的司马光、苏辙、黄庭坚、王巩、王诜、李清臣、 张安道、范镇、陈襄、 曾巩、 钱藻、孙觉、李常、 刘攽、 刘挚等二十九人, 因 为与苏轼有诗文往来,也受到了 “牵连 ”,或被贬官,或受斥责。这二十九人, 全被指为反对变法的 “旧党”。后来,这些反对变法的人被称为 “元祐党人 ”,崇 宁三年,对宋神宗颇为崇拜的宋徽宗下令在朝廷的端礼门竖起一块 “元祐党人 碑”,将司马光、苏轼
16、、秦观、王珪等615人的名字刻入石碑,道是 “永为万世 子孙之戒 ”。可见, “乌台诗案 ”只是“新党”打击“旧党”的一个借口,与文人间的 嫉妒实在扯不上干系。余大师在文章中只字不提朝中两派的斗争这一前提,如果不是对这一段历 史的无知,便是对历史的故意歪曲。作为文人的余大师不认真研究史料,满脑 子是“文人相轻 ”,以其人之心度他人之腹,得出错误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余大师认为,苏轼被宋神宗释放后,来到了黄州,终于突破了小人们的 “包 围圈 ”,所以此文题为 “苏东坡突围 ”。他写道: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 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 地成熟了 与
17、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 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幸好,他还不 年老,他在黄州期间,是四十四岁至四十八岁,对一个男人来说,正是最重要 的年月,今后还大有可为。中国历史上,许多人觉悟在过于苍老的暮年,换言 之,成熟在过了季节的年岁,刚要享用成熟所带来的恩惠,脚步却已踉跄蹒 跚;与他们相比,苏东坡真是好命。 ”读到这里,便令人感到,苏轼在 “乌台诗案”之后,已经 “成熟”了,“觉悟” 了,而且成熟得不算晚,前途顿时柳暗花明, “今后还大有可为 ”,“真是好 命”!那么,经历此次磨难后的苏东坡,真的像余秋雨兴高采烈地写的那样,从此突破了小
18、人们的 “包围圈”了吗?苏东坡以后是怎样 “大有可为 ”的呢?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病死,反对变法的宣仁太后执政,被贬黜 的守旧派大臣又纷纷被召回中央。苏轼也被召回,任礼部郎中。不久,又被擢 为翰林学士。如果余秋雨读史只读到这里的话,完全可以得出他文中的结论。 可惜好景不长。御史赵挺之见苏轼成了翰林学士,立即上书攻击苏轼: “苏轼学 术,本出战国策纵横揣摩之说。近日学士院策试廖正一馆职,乃以王莽、 董卓、曹操篡汉之术为问。使轼得志,将无所不为矣! ”王觌、韩川等人也趁火 打劫,上书弹劾苏轼,苏轼不得不请求补外,出知杭州。这已是苏轼第三次被 赶出中央政府了。没过几年,元祐六年(1091年
19、),苏东坡被召回中央任吏部尚书(相当 于中央组织部长,算是高级干部了)。是年八月,台谏官贾易又跳出来攻击苏 轼,说苏轼在元丰八年五月一日神宗去世时写了一首诗表示庆幸,还说苏轼在 草拟“吕大防制 ”中写有“民亦劳止 ”之词,并引用周厉王时诗以比熙宁、元丰之 政。贾易还指责苏辙 “早应制科,试文缪不及格,幸而滥进,与轼皆诽怨先帝, 无人臣礼 ”。于是苏轼又被贬为颖州知州。这一时期,虽然宣仁太后支持 “旧党”,但年轻的宋哲宗却支持 “新党”,两 党的明争暗斗仍很激烈。元祐八年(1103年), “旧党”保护神宣仁太后去世,支持变法的宋哲宗 亲政,重新起用 “变法派”,打击“保守派”,史称“元祐更化 ”
20、。变法派人物章惇 被哲宗任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郎,成为 “宰相 ”之一。苏轼曾赠给章惇一首诗, 章惇却认为诗中含有挖苦、讽刺意味,遂怀恨在心。此时,赵挺之再次跳出来,仍以苏轼在吕惠卿 “制词 ”中引用的 “民亦劳止 一词,硬说苏轼是 “谤讪先帝 ”。御史来之邵在朝中与赵挺之一唱一和,要求处 分苏轼,章惇便将苏轼罢为知英州军州事,撤销苏轼的端明、翰林二学士衔。 这是苏轼第五次被贬,借口仍是文字之过。苏轼还未赶到英州赴任,朝廷的贬官令又至:撤销其左承议郎之职,改任宁远节度副使,责令其到惠州(今广东惠阳县)居住。在惠州,苏轼曾咏食荔枝诗: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枝杨梅次第新。日 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
21、南人。 ”表现得非常达观。大概章惇等人认为苏轼在惠州日日吃荔枝,日子太舒服,又以苏轼在一篇 训词中有 “诬诋 ”字句为由,于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之为琼州(亦名儋 州,今海南岛)别驾,令其至岛上的昌化军中居住。这是苏轼的第七次被贬, 也是最后一次。章惇等人还指示琼州的地方官:不得赁房子给苏轼住。苏轼只好买地造 屋。岛上的土著居民都很勤劳善良,纷纷来帮忙。于是,苏轼与小儿子苏过就 在这里安下家来,此时,苏轼已入花甲之年,垂垂老矣。东坡曾写了二十四个字概括了自己饱经坎坷、备受流离之苦的一生: “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琼州住了三年后,至元符三年(1101年
22、),宋哲宗赵煦病逝,徽宗即 位,大赦天下,苏东坡被召北还。当他行至常州时,一病不起,与世长辞,享 年六十六岁。他一生都没逃脱小人们的不断迫害,谈何 “突围 ”?这难道就是余大师所说 的 “苏东坡真是好命 ”?看来,余大师不仅对 “乌台诗案 ”的成因一知半解,对此后苏轼的命运更是 茫然无知。很可能他只找来一些苏东坡入狱的资料,看到苏东坡被贬黄州为 止,以后的史实就不去管他了。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苏轼是什 么时候才取号 “东坡居士 ”的。余大师在文章中称苏轼为苏东坡,并无不可,但苏轼在被贬黄州之前,还 没给自己取 “东坡居士 ”这个雅号,他是被贬到黄州后,在当地的百姓的帮助下 筑室于山间东坡,才自号 “东坡居士 ”的。而余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油田物资转让协议书
- 检测合同安全协议书
- 搭建竹架责任协议书
- 村镇路面修复协议书
- 暖气改造验收协议书
- 滕州拆迁赔偿协议书
- 旅社转让物品协议书
- 摄影摄像直播协议书
- 材料检测费用协议书
- 明星情侣签约协议书
- 语法填空谓语和非谓语动词解题技巧课件(共16张)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整式的加减》单元作业设计
- 咖啡文化与饮品调制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2024年)劳动法课件劳务派遣
- 儿童支气管哮喘共患病诊治专家共识
- 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 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测试卷(三)(有答案)
- 聚焦强军目标投身强军实践课件
- 基于微信小程序的校园快递代取互助平台建设
- 食品安全监督抽查与抽检培训
-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JGJ476-2019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