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txtcopy (复制)别人的个性签名,不叫抄袭,不叫没主见,只不过是感觉对了。遇到过的事一样罢了。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受赏 2 藏币2008-10-25 11:50:53 |xx 骨董店|浏览(51)次| 收藏| 分享| 送鲜花古代瓷器的痕迹鉴别方法雅昌艺术网专稿 2008-9-2 15:46:58【字体:大中小】众所周知,瓷器收藏是中国收藏界最受关注的门类之一。近年来,随着关 注、收藏的群体越来越多,市场中藏品的流通量没有减少反而 “水涨船高 ”。对 于这种异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说市场中流通的就没有真品,但是必然也存在着 一定数量的赝品。那么如何鉴别瓷器的真伪,就成为
2、各位藏友首先需要学习的 问题,下面我结合近些年在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一、瓷器收藏品市场如今的收藏市场极为混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 学术观点方面:由于我们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很多的基本建设都在同步发展,在大兴土 木工程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遗迹、遗址遭到破坏,也有部分得到发掘,还有 更多的一部分被盗掘的现象。就考古范畴来讲,很多的遗址都通过科学的方法 发掘出来了,使很多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得到了修正。比如说,传统说法北齐时 期(550577 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最早的瓷器,通过这两年在河南巩义市 一个瓷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北魏 (420534 年)的白瓷,使白瓷的出现年
3、代又往 前提了 ;还有,南京发现了三国时期 (220265 年)釉下彩,使釉下彩的出现时期 从唐代 (618907 年)提到了三国。这些都是在科学的发掘过程中对原有的观点提 出了修正。再比如说,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窑,随着科学考古的发掘研究发 现,有些学者专家提出了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原本简简单单的一个宋代钧窑, 现在有了北宋说 ;金代说 ;元代说 ;元末明初说。从北宋到明初这么一个漫长的过 程,都有不同的依据在支持各种学说的论点。这些发现虽然丰富了学术气氛, 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当一个学说的出现,我们的市场就会 随之出现一种观点、出现一种 “产品 ”。比如说,唐代青花说,从上世
4、纪七八十 年代以来,扬州唐城遗址发现的唐代青花,经过考证是河南巩县窑烧造的,可 以说在三十年内没有更多的动静,没有更多的学术争论,市场见到的也少之又 少。现在随着郑州市一个发掘报告,证明在河南郑州市发现了两件从唐墓出土 的塔式罐是唐代青花,在市场上就见到了大量的唐代青花。也就是说一些本来 是纯学术上的争论,被市场商业化运作所利用,或者是借着学术上的争论,出 现一些相应的产品。那么就目前来讲,我认为唐代的青花有三种情况,A、真品;B、老胎后做,就是在原来的白胎上加彩后重新烧C、纯新的仿制品。由此看来,在目前学术研究或收藏品市场中,学术上的新观点我们要关 注,同时也要关注市场方面的变化。举个例子柴
5、窑说,一些藏友在看书过程中 看到,记载的五代时期柴窑瓷器的特点是:瓷胎,薄如纸 ;敲击声,声如罄。这些藏友凡是见到有薄如纸的瓷器,就认 定是柴窑,是一个大的发现。我想说我们在收藏过程中,除了对实物的一个鉴 别以外,同时也要关注学术界的一些动态,去了解一些瓷器烧造基础常识和时 代特有的制瓷工艺特征,对收藏会有裨益的。2. 鉴定方法方面:从鉴定的方法的角度看,目前有科技检测和传统的目鉴方法。我个人认 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势必要走上科技检测这条路,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的 看到,中国的古陶瓷上下几千年来,分布地域广袤、窑口众多,烧造出的品种 也非常繁多。而且瓷器在同一窑烧造过程中,由于温度、窑位变化的
6、不同,产 生的结果也不同 ;南北方的地域不同,所用瓷土也要差异 ;烧窑所用的燃料有煤和 柴,烧成的瓷器也有差异。这就是科技检测面临的非常大的一个难题,它需要 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库的支撑,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把原来某个杂志上发表的数 据搬过来应用。就目前科技检测来讲,很多藏友都关注其结论不是定语,而是 属于中性词藻。如数据基本相同、成分基本相符、结论仅供参考等等。目鉴过 程也是因人而异,完全凭个人的修为、阅历、经验去鉴定。现在的鉴定人才、 鉴定专家太多了,有些专家则是古往今来各个门类通吃,无所不精。我不否认 有奇才专家,但是我想他总有精通某一门类的,也会有某一门类相对较弱。还 有一部分专家鉴定是以盈
7、利为目的,明明是一件假的东西还要开一个证书,运 用非常华丽的词藻,最后关键词写 “这是一件 “珍”品,很有收藏价值 ”。市场经济 就是这样,为了牟利,利用收藏者的情感搞文字游戏。3.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造假、仿品,我之所以把造假、仿品放在第三 类,是由于造假古往今来都有,民国时期更盛。造假有以盈利为目的的造假, 也有彰现国力的造假,比如说康雍乾时期,对以前的东西无所不仿,仿完的东 西就落上自己的款识,他是在彰现自己的国力,彰现自己的能力。所仿的瓷器 器型、纹饰追求原物的风格,但是打上本朝的款,这也说明一种工艺传承的过 程。现代仿品除了一比一按照实物的仿,还有凭空想象、臆造行为。我认为这 种
8、仿造都属正常范畴。因为,仿者毕竟是烧出一件真的瓷器,他虽然以盈利为 目的,但是几百或几千元的价格已经说明这是一件仿品。目前,多数藏友收藏 赝品的原因是收藏者自乱阵脚,拿这种便宜货当 “捡漏 ”买,再加上一部分专家 不负责任的鉴定,衬上一些学术界的争论,也是造成收藏市场混乱的因素之二、瓷器鉴别方法思考就鉴定来讲,没有捷径可走。但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依。理智,就 是我们获取好方法好捷径的基础。如果没有理性的东西,总想跳跃式的寻找途 径、捡些漏,我认为是最危险的。本文主要是论述自己在对古代瓷器 “目鉴 ”过程中积累的心得 痕迹鉴别方 法。对古陶瓷的鉴定来讲,从传统上,不外乎对瓷器的胎、釉、款识、
9、纹饰、烧造工艺、制作工艺、窑口特征几方面来鉴定。有的书上或者有的专家在讲课 中,对一些时代特征的分析非常透彻,目前尚难以突破。但是,也很难让人理 解。为什么呢 ?应为所有结论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所书。比如说,宋代定窑胎子非 常致密,釉色非常莹润,有牙黄色泪痕。莹润到什么程度、致密到什么程度, 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你认为润、致密 ;我认为不润、不致密 ;没法比,无法量 化。如果拿宋代定窑的胎质跟明、清代相比,它肯定胎子不是很致密,烧造温 度没有明清时期景德镇窑瓷器的温度高。许多收藏爱好者反映,瓷器教科书上描绘的词汇,读起来非常动听,却很 难理解。究其缘由,主要是感官的东西太多,缺少量化的标准,很难让
10、人掌 握。古代瓷器年代的鉴定取决于什么 ?是鉴定者的感觉 ?是鉴定者经验的积累 ?还 是鉴定者所掌握的科学方法 ?如果说三者都有,依然让人难以理解。于是,不知 何时鉴定者在神秘光环的照射下令人敬畏,不止让同行迷茫,更让藏友 仰”。由此看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各式鉴定证书能有这么大的市场了。对古代瓷器鉴定是否真的没有标准吗 ?我认为,鉴定古代瓷器是有标准的,这个标准有广义概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概念是类比法。比如说龙泉窑、越 窑、临汝窑还有钧窑,每个窑在随着它的早期、中期、晚期的发展进行类比;同时也可以各个窑之间相类比。由此,得出胎、釉、绘画、款识、窑口及烧造工 艺的鉴定方法。关于这五个方面鉴定
11、方法,我认为有关瓷器鉴定的书中已经写 的很多了,这里不做赘述。狭义的概念是痕迹鉴定法。是笔者在对古代瓷器鉴定过程中的心得。用观 察痕迹的方法去鉴别古陶瓷的真伪,我以为这种方法属于狭义鉴定方法概念的 范畴。应为这种方法的特点有两点优势:A、便于入门初学,不掌握基础鉴定方法者应用B、对具有鉴定古代瓷器能力者,有更上一层楼感觉。首先古陶瓷来源不外乎有三种:(1) 传世瓷器,就是那些代代传下来的没有入过土的或者是早年间出土经过 几代传下来的 ;(2) 出土瓷器, 无论是窖藏、窑址、墓葬还是遗址,反正是在土底下埋着的 挖出来的 ;(3) 海捞瓷器,也就是出水的,像前几年安徽 -河南段大运河河道改造、兴修
12、 水利或者是疏通河道出土或海里打捞出水的瓷器。对于这三种古陶瓷的来源的鉴定,是可以量化的,应为无论哪种都必然带 有相关痕迹。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掌握这三种痕迹的特点,当掌握这三种痕迹的 主要特征以后,就可以判别一般瓷器的真伪 ;如果对古代瓷器的胎、釉、款识、 工艺、绘画风格、用料和窑口特点有研究,我想是一个事半功倍的途径暨鉴定 的捷径就为人们所掌握。三、传世瓷器的痕迹研究不同传世文物遭历的磨难不一样,它所走过的历程不一样,遗留下来的痕 迹也不一样。无论在什么环境下产生的什么痕迹,为把这些不一样的痕迹进行 量化,笔者通称为传世过程中的使用痕迹。以盘、碗的使用痕迹为例,因为盘和碗总是要叠压在一起放置的
13、,所以就 必然会产生瓷器与瓷器摩擦的痕迹。与瓶和罐的使用痕迹和盘碗相比,磨损痕 迹不一样的,主要表现在底足、口沿或体部最易磨损的地方。通过对使用痕迹 的辨识,我们能够找出它的规律用来区别后期仿品人为做出来的 “使用痕迹 ”, 这样就将痕迹鉴定方法量化了。比如说,盘或碗,无论它的底足多么光滑,由 于叠压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磨损程度自然而然的会加重。大家都观 察到,古代瓷器的釉每个时期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釉 面和底足不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有凹凸不平的现象。因为它是纯手工产品, 在烧造过程中它会产生水分的烧失,胎子的烧结,这些都会存在一个收缩比。 而由于凹凸不平瓷器的磨损
14、程度也会随之不同,凸出来的部分磨损会多一些, 凹进去的部分磨损会少一点甚至没有,也就是说磨损程度是自然形成的。而仿造的磨损是如何形成的呢,民国以来,大约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 以前,一件瓷器的打磨方式是用一块麂皮慢慢的去擦,主要为了擦掉瓷器上最 刺眼的 “火光”,只要瓷器上的光柔和了,就会产生一种年代感。鉴别这种人工 打磨,只要通过肉眼或放大镜在光线合适的情况下就能够发现有均匀的相同规 律的摩擦痕迹,这种摩擦痕迹是与自然磨损痕迹不同的。现在去光的方法就很 多了,有时候一件瓷器,尤其是瓶和罐,先用手摸,感觉手是非常涩不是很光 滑,有的局部地方更涩,我们就会跟人家说,你这件东西是经过药物处理的,
15、把釉面的光泽处理掉,由于酸性药物处理过程中会侵蚀到釉面里面去,破坏了 瓷器釉面的玻璃相,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釉面产生出一种发涩的感觉,也就是 它玻璃化的瓷面受到了损害。那么我们传世文物的一些瓷器,即使在使用过程 中失去了原有的光泽,用手抚摸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涩的感觉,而是非常光滑 的。如制造盘和碗叠加的 “磨损”,就用电动工具加上一个布轮,这时候你会发 现,这样制作出来的 “磨损 ”不是光磨掉了瓷器的光,而是把釉的表面都磨下去 一层。但是在合适的光源下甚至用放大镜看,你很难找出它摩擦的一种规律, 好像这件东西使用了很长时间一样,已经磨损到一定程度了,在鉴别使用痕迹 的时候,也需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出现
16、。再有一种情况,无论是缸、罐还是瓶, 由于它的重量非常重,随着时间长短不同,所处环境不同,底足势必就要有一 定的磨损,无论磨损的轻、重,总之要磨损。正常的磨损翻过来一看,底足中 间最高出的部分,磨损程度最多,凹下去的地方它不磨损或者是磨损线很窄。 而有的磨损又是什么样呢 ?一个泥鳅背形式的底足,底足的平面、外墙和里墙都 有磨损,而且磨损的程度几乎一致,那么这种磨损和正常的磨损明显不一样。 其实鉴别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按照正常使用的规律去分析这些问题。现在外面 做假也好,做旧也好,他不管你这些,你不是说越斑驳年代越久远嘛,尤其是 宋代时期老窑的东西,他就恨不得釉子都给你磨损掉。用什么方法我不清楚,
17、但是他有个问题,该磨损的地方不磨损,不该磨损 的地方都磨损掉了 ;或者是该磨损的地方磨损了,不该磨损的地方也磨损了。再 用罐子举个例子,一个罐子它的肩部和腹部是凸出来的,是一个半球状的,在 腹部下面势必要往回收一点,那么收的部分的磨损程度肯定要比凸出部分的磨 损程度要小的多,这时候我们往往看到,肩部有磨损,腹部有磨损,下收磨损 的更严重,就是说磨损的比例不是正常的,这也是我们判别一件器物它使用痕 迹怀疑的一个方面。而瓷壶,大家都知道流和柄是最容易磨损的、盖是最容易 丢失的,其次才是口部最容易磕坏,当我们看到一把壶,壶盖没有什么磨损, 甚至连使用痕迹都没有,壶嘴丢了一半,壶底和柄里面都有一道的划
18、痕,就像 磨损过了。我认为,这件东西我们先不管它好坏,就从基本的一个磨损程度足 以支持我们对这件东西产生怀疑,通过我们的怀疑再结合它的胎、釉、器型、 烧造窑口去辨别,都会有一定的心得。当然,我不是说这种磨损痕迹是一个绝对的,一定要和它的胎、釉、烧造 工艺和纹饰等相结合。由于我们现在书很多,真品很少,过手的真品就更少, 我认为通过这种方法能够走个捷径。磨损痕迹对瓷器的辨别是非常重要的,包 括在磨损痕迹过程中出现的 “伤”,比如说,使用过程当中,盘子的口缺了或者 罐子有个磕口,腹部有一个鸡爪纹,随着磕的痕迹的加重有的釉面崩开了、剥 釉了,上面的粉彩有划痕,或者划的不清楚了。特别是清康熙时期,一些洒
19、蓝 瓷器上的金彩几乎都见不到了,只能够看到金彩留下的痕迹,这都是属于传世 文物中使用痕迹的范畴。当然,我们看使用痕迹范畴时也要全面的看,比如 说,一件罐子,它的底足磨损程度一般或者是没有磨损,它的腹部出现了一个 或者两个鸡爪纹,口部出现了一个崩口,或者是爆釉爆的很严重,那么我们要 掌握一种方法,在辨别这种使用痕迹时,要学会去思考和分析,这件瓷器在什 么情况下有可能产生出这样的鸡爪纹 ?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磕痕 ? 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剥釉现象等。如果光看到有伤有缺有磨损的痕迹,而忽视了 分析,那么我想至少我们在辨别使用痕迹方面是不全面的,因为现在市场出现 很多假的使用痕迹,我们也要不断的
20、学习和辨别。比如说一个罐子,它的磕痕 受力点是什么,缺损以后它的断面层的痕迹是人为做上去的,还是随着时间的 流逝附着上去的 ;包括剥釉,是人为的剥釉还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它烧造工艺特 点所决定而产生出来的一种剥釉。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去认真的观察、体会和 揣摩。不可以有这样一种想法:看到这种现象,就认为这件瓷器这么好却出现了残缺,价值降低了可惜 了,其实,可不可惜这些都是后话,你必须先判别它的原因,它的真和假。笔者最近在宣武区博物馆鉴定的过程中,发现民国的瓷器特别丰富,解放 前后时期的瓷器也有相当一部分。有些东西搁在市面上流通,我们就会把它列 为现代仿品,也有一部分就列为民国,忽视了对这段空白期的
21、填充。每段时期 瓷器都有每段时期的特点,如果仅按一个朝代的结束而终结一个鉴定方法是不 可取的,它会有一个延续,那么在这批瓷器里面有相当一部分能够看出它的使 用痕迹,也有一部分是近几十年来没有人动过的,上面全是尘土,底足磨损程 度不是很强,因为民国瓷器要比清代瓷器磨损程度轻的多。我的意思就是说,一件瓷器 无论它在什么情况下,一定要对磨损程度有一种合理的解释,而不能仅限于磨 损而磨损,有不合理的磨损,再结合其他方面的鉴别就很容易找到能够让我们 质疑的地方。四、出土瓷器的痕迹研究出土文物最大的特点也是最容易量化的就是在土下埋藏的痕迹,也就是土 蚀、水蚀的痕迹。我们搞陶瓷研究的人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
22、在博物馆,另外一部分就是 搞考古的。那么作为博物馆来讲,对出土痕迹的辨别、认识不是很清晰,以前 我在文物库房的时候对 “土 ”不太感兴趣,也没加以注意,需要展览的时候,有 时候连瓷器表面的土也不清理就直接摆上展台了,认为这样最起码能说明是出 土的文物。现在展陈理念不一样了,展台上的文物都非常干净,这就需要清 洗。现在市场上见到的大量瓷器、陶器都以出土自居,甚至有的瓷器、陶器包 括铜器、石刻在内,几乎让土覆盖的连本来面目都分不出来了。可是,一件出 土文物无论瓷器、玉器、铜器包括石刻,满面被泥裹着的现象少之又少,尤其 是在北方地区,甚至几乎不会出现,北方地区非常干燥,它不可能这么多泥土 裹着,在土
23、里面是有土蚀,水蚀的现象,但是它不可能像个泥蛋一样包着,这 是不现实的。在市场上也有一种现象,由于湖南、湖北地下水位高,它水蚀的 感觉是不一样的,现在作旧的赝品和真品很难分辨出来,湖南、湖北的青铜器 运到北京几乎没有市场,也就不再运到北京了。南方瓷器和北方瓷器的出土痕 迹区别在于,南方出土瓷器水渍非常严重,北方出土瓷器土痕要多于水渍,而 且碱性土质对釉面的腐蚀程度较大,有时候釉面甚至被土蚀的没有光泽了。土 蚀的痕迹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出土文物的土一定要结实,要有贴骨的感觉,就 是说泥土和瓷胎,瓷釉贴合的非常紧密。好比我们到农村看到一个高出地表的 台地,断面千疮百孔,雨淋、水冲加上微生物和植物的根
24、都在那里裹着,看上 去特暄,但是当你把表层扒下去后会发现土是特别结实的,出土的土一定要是 这种感觉。因为任何一件东西埋在地下只要经过几十年以上,没有干扰处于一 种全封闭的状态,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时间的沉积,土壤一定是结实的。我 们看到瓷器上裹着的土是暄的,肉眼看上去土成颗粒状,这时应为土壤内含的 水分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水分少很难附着在瓷器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 中的水分不断的流失,土的表面很容易形成颗粒状。通过笔者这几年的鉴定观 察,一件瓷器上附着的土壤如果表面是颗粒状,那么这件瓷器是赝品的可能性 就比较大。有藏友说,文物上保留的土都被买回家的时候清理干净了,已经完全看不 到出土痕迹了,
25、可是,我要申明一点,出土痕迹不是仅仅去寻找土,是要找到 土蚀、水蚀的痕迹,而不是说土刷干净就没有出土痕迹了,我们不是以土来辨 别东西的真伪,而是根据埋在地下土蚀出现的现象来辨别真伪。一件东西釉面 的光洁度遭到破坏是土蚀痕迹的主要特点,我们在鉴别瓷器的时候,往往会碰 到这样一种现象,器物上面不全都是土,只是其中一部分有土或者有土蚀的痕 迹,而它侵蚀的部位非常值得怀疑。比如说,一个罐子的肩部有土蚀的痕迹而 整个下部都没有任何土蚀的痕迹,这种现象我认为解释不通,因为中国有一个 传统的习俗,死者为大,凡是为死者陪葬的东西一定会摆放好,不可能把罐子 口朝下的斜放,当然有的大墓葬里面的东西是七扭八歪的,这
26、是由于地下水位 上涨时东西都漂浮起来,水位下降时东西自然就倒了,也不是摆放的时候乱摆 的,有的东西土蚀的位置不对,痕迹不符合基本的瓷器在地下埋藏的原理,也 是我们提出质疑的一个理由。其实,这些鉴定方法没有什么玄妙的地方,完全 就是一个生活规律的总结,只不过有时候有所忽视,如果我们把这些方面重视 起来,对鉴定会有一定的帮助。还有一点大家都知道,凡是土壤里面埋藏过的 东西都会有土香味,注意这里是土香味不是土味,但是土香味如何量化呢,一 件东西的埋藏由于几百年没有经过人为干扰,随着地下水位的升降,土壤得到 了局部的净化,这种土我们称之为净土,闻上去有一股扑鼻的土香味;而现在作假的土味,由于离不开土、离不开能够附着到瓷器上造成土蚀现象的化学物 质,闻上去的感觉就会很脏,这两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五、XX瓷器的痕迹研究大约 2-3 年前嘉德有一场拍卖是海捞瓷器专场预展,我看完以后感觉这场 海捞瓷器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很多海藻或贝壳类附着的痕迹。同时也听到有些藏 友说,海捞文物好鉴别呀,只要看到海藻或贝壳类附着的痕迹就行了。其实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圆创教育五月联考语文答案解析
- 昆虫与花线描课件
- 基于Android的毕业设计答辩指南
- 夜班值班人员协议书范本
- 大理石材料销售合同协议
- 山东小区园林合同协议
- 租赁手机抵押合同协议
- 水产养殖技术
- 工业土地出让合同协议
- 羽毛球理论课件
- 2025年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必修二八大专题知识复习提纲
- 2025事业单位考试题库及答案200题
-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健康教育技能试题及答案
- 新版《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2024)培训试题及答案
- 健合集团笔试在线测评题
- LY/T 1529-2020普通胶合板生产综合能耗
- FZ/T 13056-2021涤粘混纺色纺弹力布
- 构图基础课件
- 礼仪文书写作课件
- 20CrMnTi较详细材料属性
- 99S203 消防水泵接合器安装图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