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路径、机制_第1页
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路径、机制_第2页
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路径、机制_第3页
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路径、机制_第4页
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路径、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路径、机制和政策研究报告(摘要)在“广佛都市圈”的空间格局下,需要跳出“地方本位”的局限,用合作的思维、伙伴的姿态,通过共同打造,实现共同提高。一、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理论探讨都市圈建设与圈内产业合作的关系,需要在理论方面,作进一步探讨。(一)“广佛都市圈”概念的辨析:是“都市圈”还是“双子城”1.广佛都市圈的学术内涵(1)都市圈的学术定义:“中心外围”的一体化圈层区域。都市圈是指中心城市与其周边相邻区域的一体化发展空间,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周边区域承接中心城市的辐射。(2)从学术意义上理解的“广佛都市圈”: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中心辐射源。广义的“广佛都市圈”是以珠三角城

2、市群为中心辐射源的经济发展区域。宽泛的“广佛都市圈”,是以大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加上港澳)为中心辐射源。2.广佛都市圈的实践意义(1)广佛都市圈的缘起:区划调整引发的“广州西联、佛山东承”新战略。广佛都市圈提出的背景是广州、佛山在进入千禧年之后,先后进行了以撤市建区为主调的区划调整,扩大了市区面积,从而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进而导致“广佛都市圈”概念的产生。(2)广佛都市圈的实际运作:限于“双子城”模式,以“同城化”为目标。从“广佛都市圈”的实际运作看,它是限于“双子城模式”,强调广州、佛山的一体化发展(过去的目标)或同城化发展(现在的目标)。“双子城模式”,实际导向的就是“

3、同城化”,经济一体化只是同城化的一个方面。(3)站在不同角度看“广佛都市圈”:对圈层半径的看法不一致。站在不同角度看广佛都市圈,圈层半径不一,广佛、广东省主要从60公里左右看,但在三水、高明和一些镇街的角度看,是200公里左右的半径。总而言之,从学术角度看广佛都市圈,它应该是“中心外围”的一体化圈层区域,中心圈的地理半径在200公里左右,中心辐射源是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外围区域远及整个泛珠三角区域。不过,从实践角度看广佛都市圈,它仅是由广州与佛山两座城市建构的“双子城”,目标是同城化。本研究虽指出了“广佛都市圈”概念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差异,但本研究主要服务于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咨询,

4、因此,本研究着重于研究“双子城”在同城化过程中的产业合作问题。(二)都市圈产业合作的基本理论1.产业转移理论:形成“转移·承接”的产业合作关系产业转移主要带动的是资本要素在国家间或地区间的流动,产业转移的集中区域成为聚集转移产业发展资源的吸纳中心。2.点轴开发理论:形成“点轴”开发的产业带合作模式点轴开发理论主要强调劳动力的低成本流动和沿中心城镇及连接中心城镇的交通干线的产业资源的汇聚,中心城镇和连接中心城镇的交通干线成为产业发展资源的吸纳中心。3.垂直分工理论:形成垂直分工的产业合作体系垂直分工强调委托地以高增值产业和高附加值业务环节为主,受托地却以低增值产业和低附加值业务环节为主

5、,有很强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4.产业链理论:形成“链式”的产业合作关系将产业链理论运用于都市圈或“双子城”的区域产业合作关系中,关键不在于对垂直整合和垂直分工的取舍,而是立足于圈内或区内各城市各自发展时,都存在的产业链条不完整的局限。5.集群产业理论:立足集群,聚集产业合作资源立足集群的区域产业合作模式,强调的是以集群为中心集聚产业合作发展资源。此外,集群不再局限于一、二、三产业的分类,强调的是一、二、三产业围绕集群产业的一种融合。6.产业融合理论:通过产业融合驱动区域经济的融合产业融合不仅驱动区域经济融合,区域界限的模糊又进一步促进更大范围、更大空间的产业融合。产业融合的发展驱使都市圈内或“

6、双子城”里的地方性政府,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制定更为灵活自由的政策,因应产业融合对本地产业发展、经济活动的新需求。综上所述,区域产业合作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从而形成多种产业合作路径:一是“转移·承接”的合作方式和路径;二是“点轴”开发的合作方式和路径;三是垂直分工的合作方式和路径;四是“链式”合作方式和路径;五是集群化合作方式和路径;六是促进产业融合的合作方式和路径。二、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现实条件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从理论角度看,可能有多种方式和路径,但这还必须结合两市的现实条件,进一步分析。(一)两市产业合作的地理空间:三层次合作空间从产业合作的地理空间看,首先是南海东

7、部(桂城街道、大沥镇)与广州中心城区,这是广佛合作的核心圈或者说是广佛产业合作的第一空间。其次是佛山东片区(即佛山中心城区、南海区东部板块、顺德区东部板块)与广州老城区(荔湾等)及广州北部新城(白云、花都)、广州南部新城(番禺、南沙)的合作,是广佛产业合作的次圈层或广佛产业合作的第二空间。最后是佛山西部(主要是三水、高明)与广州全区域的合作,是广佛产业合作的外圈层或广佛产业合作的第三空间。(二)两市产业合作的经济空间:强强合作,取长补短从发展支撑和动力看,佛山的专业镇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强劲,活力四射,是佛山实现新跨越的基础;广州的新城经济和港口机场经济,推进速度快,影响力增强,影响面扩大。佛

8、山的强是“由下而上” 开拓,广州的强是“由上而下” 推进,两市如果吸取双方经验、多做交流,必然对广佛深层次合作有所推动和帮助。从经济地理角度看,广佛产业合作,主要是广州的“中”与佛山的“东”进行合作,而这种合作必然是强强合作。(三)两市产业合作的结构空间:结构互补广州与佛山的产业结构,既有竞争性,也有互补性。从广佛两市的经济结构看,产业服务化、工业重型化、产品高新化、布局合理化、二三协调化是共同趋势,只是广州要走在佛山前面,佛山更多依赖传统发展模式,惯性发展,迫切需要借镜广州,合作推进、共谋发展。三、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路径(一)“转移·承接”路径基于广佛“同城化”特点,其产业“

9、转移·承接”的路径,不同于以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的广州都市圈区域宽范围(即泛珠三角经济区)的“转移·承接”路径。同城化的转移承接路径,是相邻城市、毗连区域基于强强合作的转移承接,转移承接的主要产业是服务业。(二)“点轴”扩展路径从广州看,“点轴”开发已经逐渐成为其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佛山的“点轴”开发还没有统一规划,更谈不上与广州“点轴”开发的产业路线的有机衔接,佛山仍是以区为主发展,重点在镇街,抓手则是专业镇和园区。(三)垂直分工路径垂直分工,以粤港之间的“前店后厂”模式最为典型。而广佛两市应以各自优势产业为龙头,在两市间形成一定的垂直分工的产业合作关系,是可行途径。(四)

10、“链式”合作路径围绕广佛两市目前的支柱产业和对广佛两市未来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性产业,在同城化思路下,以核心企业、骨干企业为支点,构筑完整的产业链,无疑有助于强化广佛两市的现状产业和助推广佛两市战略性产业区域竞争力的快速形成。广佛两市产业,既有交叉重叠,也有错位互补,将广州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拉伸到佛山,将佛山的优势产业的产业链拓展至广州,是广佛两市深化产业合作的又一可能路径。(五)集群发展路径将集群化发展作为广佛产业合作的一种思维,是具有突破性的。如在看待广佛产业同构现象时,宁可看作是集群,并主动推动集群产业在两地互竞发展,最能推动产业的转型、提升,也最能增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增强。(六)产业融合路

11、径在广佛同城中,通过区域间的产业融合,可以使得广佛的一二三产业的传统产业边界不复存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服务被广佛的一二三产业广泛运用并被全面推广,从而出现一二三产业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良好巨变;广佛城际间的市场保护和市场壁垒被消除,相互开放市场和投资,使得交叉边缘产业在广佛不断衍生,经济长保活力。四、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机制(一) 规划协调机制广州“组团点轴”的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十分清晰,但佛山只有城市组团的规划,却没有与广州可以衔接的 “组团点轴”的 产业规划,因此,造成佛山在对接、承接广州优势产业方面工作的一些被动。(二)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共享的关键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这个机制

12、也就是产业发展资源自由流动、低成本流动的机制。(三)市场主导机制在两市的产业合作方面的主流是由市场协调、引导的“垂直分工”、“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融合”等模式。政府规划、控制和协调产业合作的方向、趋势,市场主导和配置产业合作的资源,广佛产业合作才会步入正轨,走向常态化。(四)信息沟通机制信息沟通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信息不完全甚至信息闭塞。(五)合作共赢机制同城化的广佛,必然是“广佛一体”或“广佛一家”,步调一致,联合行动,也就十分必要。五、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广佛都市圈深化产业合作的政策建议,我们主要提出如下几条:(一)重点承接广州老城区的服务业转移广州

13、的部分具备城市功能的产业等,都在加速向周边转移,佛山东片区也在加速经济服务化和镇街都市化步伐,承接广州的城市型服务业,是一便利途径。(二)以连接广佛中心城的东西轴线为佛山“轴线”产业开发的主阵地和突破口处在广佛之间黄金位置的桂城街道和大沥镇,是广佛之间的交汇点,也是广佛的主要门户,广州的“西联中调”战略及老城改造提升战略和佛山的东承战略及中心组团的建设战略,都依赖这条处于广佛中心城之间的东西轴线。(三)充分利用广州的科教优势和创新资源,形成佛山的产业化优势研发创新在广州,产业在佛山,这是佛山与广州开展垂直分工的一个重要思路。(四)全力创造三大产业合作优势:产业链合作、产业集群合作和产业融合的合作基于结构性合作思路的“佛山制造、广州服务”和“广州西联、佛山东承”的战略,必须扬弃,代之以全新的产业合作思路。不惧竞争,打破垄断,突出“链的完善”“群的互动”和“产业融合”,全力创造三大产业合作优势,即产业链合作优势、产业集群合作优势和产业融合的合作优势。(五)积极开展合作创新:城市管理、行业服务、产业技术的开发等广佛产业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