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_第1页
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_第2页
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_第3页
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_第4页
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福建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韦德光 揭育金 黄廷淦(福建省地矿局区调队 三明 365001提 要 福建自晚太古代以来经受了多次造山运动影响 , 尤以燕山 期构造 岩浆活 动最为强 烈和频繁 , 以致省内华夏古陆不断 发生裂 解及增 生。省内 的北北 东 北东 东、 北西 东 西及南 北 走向断裂十分发育 , 形成大小不同的断块 (地体 。最突出 的是南平 宁化 (北 东 断裂带与 政和 大埔 (北北东 构造 岩浆带相交汇 , 将福建省 割切为 闽西北、 闽西 南及闽 东 3个 地体。本 文对主 要断裂 及三大地体的构造 岩浆活动、 变质 变形、 岩浆侵入与喷发、 地体 的分离与拼 接的演化 历史进行

2、概略阐述。总之 , 福建省是经多期造山作用由不同地 体或断块拼接而成的复合造山带。关键词 造山作用 断裂带 地体 (断块 福建福建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 , 东临太平洋板块 , 为全球构造 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福建省各时代地层、 岩石均有出露 , 但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剥蚀 , 并以中生代酸性、 中酸 性火山岩、 侵入岩最为发育。各阶段建造、 形变、 变质等特征都有所差异 , 表明晚太古代以来 , 地壳运动频繁。纵向上无论是变质基底或是盖层都具有多重结构特征 ; 而表层构造则以断裂 构造极其发育为特色 , 尤其北北东 北东东及北西向断裂最为醒目。因受断裂控制 , 各时代地 层、 岩石的分

3、布具有自北向南、 从西到东变新的趋势 , 并构成了 东西分带、 南北分块 ! 的构造格 架。南平 宁化北东东向构造 岩浆带及政和 大埔北北东向断裂带相交于南平一带 , 将福 建切割成闽西北、 闽西南及闽东 3个地体。闽西北地体自晚太古代以来 , 几经沧海变桑田之后 , 晚元古代开始褶皱隆起。加里东运动 之后 , 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全面隆升、 剥蚀。经印支运动与闽西南地体拼接后 , 中、 新生代再度 卷入造山、 造陆运动。因晋宁运动与闽西北地体分离的闽西南地体 , 晚元古代 早古生代处于 广海盆地边缘 , 接受陆源碎屑沉积 ; 晚泥盆世 中三叠世转为陆缘海海湾环境 , 形成了厚达 7000m 的

4、海陆交互相 海相地层 , 印支运动使之褶皱隆起。自加里东早期与闽西北及闽西南 地体分离的闽东地体 , 古生代至中生代早期处于隆起、 剥蚀状态 ; 因受闽台微大陆板块向欧亚 大陆板块俯冲、 碰撞、 拼贴作用的强烈影响 , 燕山期尤其晚侏罗世发生大规模岩浆强烈和频繁 的喷发与侵入 , 酸性、 中酸性火山岩、 侵入岩遍布全区 ; 从白垩纪开始断褶、 隆起 , 以致新生代福 建处于整体隆升状态。但因断裂活动 , 各块体隆升幅度仍有差异。概而言之 , 福建是个经历多 旋回造山作用 , 并由不同地体、 断块拼接而成的复合造山带。根据福建省境内地层不整合关系和沉积、 岩浆岩建造及其形变、 变质特征的差异 ,

5、 将其划 分为五台 吕梁、 四堡 晋宁、 加里东、 华力西 印支、 燕山及喜马拉雅 6个构造旋回 , 各旋回 的沉积建造、 岩浆岩建造及其变形特征见表 1。本文于 1996年 6月 17日收到。:, , 第 16卷第 2期 1997年 5月 中 国 区 域 地 质 R EGI ONA L GEOL OGY OF CHI NA Vol. 16No. 2M ay 1997表 1 福建省构造旋回 划分及主要特征Table 1 Tectonic cycles in Fujian and their major features 第 2期 韦德光等 :福 建省区域地 质构造 特征 1631 主要构造 (

6、断裂 带划分及其特征自晚太古代以来 , 福建经历了多期多次强烈的地壳运动 , 并相应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 北 东东、 北西及东 西、 南 北向构造 (断裂 带。 它们将福建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块体 (地体、 断 块 , 构成了 东西分带 , 南北分块 ! 的基本构造格架。根据切割深度、 规模及对各时代的沉积建 造、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及成矿属性控制程度的不同 , 构造 (断裂 带划分为具省内一级构造单 元的主要构造 (断裂 带及次一级的区域性断裂带 (图 1 。1. 1 南平 宁化构造 岩浆带是 90年代以来新发现的重要构造 岩浆带。呈北东东向展布 , 于南平 宁化一线 , 长约 140km, 宽

7、 2030km, 往西进入江西境内。其东北端在南平一带被政和 大埔断裂带斜切 , 因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及岩浆侵入破坏而形迹不明。其中主要分布有北东东或东西向展 布的青白口纪万全群 (杜潭组、 黄潭组、 下峰组 、 震旦纪盖洋群、 西溪组、 寒武纪林田组浅变质 (绿片岩相 的沉积 火山岩系及加里东、 印支、 燕山期花岗岩类 , 中生代沉积 火山地层零星 分布 , 明溪至宁化一带还零星出露晚第三纪超基性火山岩。万全群及盖洋群主要为变中 酸 性钙碱性火山岩 , 其 U Pb 年龄分别为 810M a 和 660M a, 前者为海底喷发 , 后者为超浅水或陆 相喷发 (其中可见焊接凝灰岩及火山弹

8、, 其岩石化学图解显示为其岩浆来源于碰撞构造环境 ; 西溪组与林田组为含火山碎屑的陆源碎屑沉积建造。该带中密集发育一组北东东 东西向断 裂 , 在不同的构造层中其性质特征不同。发育在变质岩及部分加里东期花岗岩体中的断裂多 为韧性或脆 韧性具推覆或滑脱性质的缓断裂 , 其逆冲推覆表现为南北两侧对冲 , 如在顺昌城 关所见的近东西向糜棱岩带 (宽 50m , 面理向北倾 , 向南逆冲 , 在顺昌南部陈村则见青白口 纪万全群向北逆冲推覆在震旦纪西溪组之上 , 但滑脱构造主要表现为向南的滑脱。发育在中 生代地层、 岩石中的断裂均为脆性高角度冲断层或正断层。该构造 岩浆带的存在也由物探资料充分肯定 ,

9、就深部构造而言 , 该构造 岩浆带处于闽 西北地幔缓隆区与闽西南幔凹带的变异常上 ; 在宁化 泉州物探剖面上 , 宁化 清流之间的 中、 下地壳地震波速等值线上下跳跃、 弯曲 , 上地壳则出现重力极大值带 , 其两侧的大地电磁及 航磁异常也有较明显的差异。由于该构造 岩浆带的存在与活动 , 使得闽西北、 闽西南地区从 晚元古代至早中生代 , 无论是沉积建造、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或是区域构造特征等方面都有明 显差别。因而它是闽西北与闽西南两个地体之间的构造过渡带 , 可视为省内更次一级的构造 单元。综上所述 , 该构造 岩浆带形成于晚元古代。当时为一陆间裂陷槽 , 其中在接受陆源碎屑 沉积的同

10、时 , 频繁发生火山喷发。随着闽西南地体向闽西北地体的俯冲及中、 下地壳的碰撞 , 该裂陷槽自震旦纪开始回返隆起 , 以致火山活动由早期的海底中性火山喷发演变为晚震旦纪 的中酸性、 酸性陆上喷发。加里东运动使之强烈褶皱隆起。晚古生代以来主要表现为断裂及 岩浆活动。新生代的基性、 超基性火山喷发 , 表明其导浆断裂切割深度相当大 , 为岩石圈断裂。 1. 2 政和 大埔断裂带呈北东 30 左右沿政和 南平 尤溪 漳平一线延伸 , 两端延入浙、 粤两省境内。断裂带 中分布的岩石地层比较复杂 , 其中以中生代沉积 火山地层及花岗岩类为主。断裂带由一系 , , 164 中 国 区 域 地 质 1997

11、 图 1 福建省构 造 (断裂 带及构造单元划分Fig. 1 T ectonic (fault zones in Fujian既有高角度的冲断层或正断层 , 也有具推覆或滑脱性质的缓断层 , 既有脆性的 , 也有脆 韧性 的或韧性断层。形成于加里东期岩体及前泥盆纪变质岩中的断裂 , 部分表现为韧性断层 ; 发育 于晚古生代及中生代岩石地层中的断裂主要为脆性高角度冲断层或正断层 , 但部分具推覆或 滑脱性质的缓断层则具脆 韧性特征。该断裂带的存在 , 从物探资料也可以得到佐证。在横穿断裂带北段及南段的崇安 宁德 , 第 2期 韦德光等 :福 建省区域地 质构造 特征 165地震波速等值线上下跳跃

12、、 弯曲 , 表明断裂带两侧存在莫霍面断差。根据断裂带中有基性 超 基性岩瘤、 岩墙零星出露 , 并结合物探资料分析 , 该断裂切割深 , 应属超壳断裂。目前还很难肯 定该断裂带形成的确切时代 , 但可以肯定从早古生代开始它已存在 , 因而使得闽东地区自早古 生代以来 , 其区域地质特征及发展演化史不同于闽西地区。1. 3 平潭 东山构造 杂岩带位于福建东南沿海北东向重力梯度带上 , 沿平潭 惠安 泉州 厦门 东山一带展布 , 东 北端没入海中 , 西南端延到广东南澳岛一带 ; 西北部边界大致在福清渔溪 莆田 南安 同安 龙海 云霄一线 , 而东南部为海水所掩没 , 推测其宽度大于 60km

13、。出露的岩石、 地层比较 杂乱 , 其中以中生代的沉积岩、 中酸 酸性火山岩及侵入岩为主 , 中、 新生代的超基性 基性火 山岩、 侵入岩零星出露 ; 近十多年来还发现有老的正、 副变质岩零星分布 , 其同位素年龄有的达 早元古代 (1800M a , 有的为中、 晚元古代 (9001100Ma , 还有的为早古生代 ; 在东山澳角 副变质岩中还采获了古孢粉 , 肯定其成岩时代为早古生代。构造杂岩带中 , 发育北北东、 北东及北东东向 3组断裂 , 以北东向断裂活动最强烈、 规模最 大。这些断裂的产状、 性质、 特征甚为复杂。就形成时间而论 , 以北东东向断裂最早 , 北北东向 断裂最晚。形成

14、于晚三叠 早侏罗世及其以前的岩石、 地层中的北东东向断裂 , 主要表现为向 东南方向逆冲的右旋逆冲断层 , 但也有的为左旋剪切 ; 此外 , 也有向南东倾的正断层 ; 沿逆冲断 裂带出现糜棱岩化带 (宽 110m , 两侧围岩强烈片理化 ; 卷入断裂活动的晚三叠 早侏罗世 砂泥岩产生轻微变质 , 成为板岩、 千枚岩、 变质砂岩。形成于晚侏罗世末期的北东向断裂 , 主要 表现为向东南逆冲的左旋逆断层 , 卷入其活动的晚侏罗世火山岩及燕山早期花岗岩都普遍片 理化 , 片理化带宽几百米至几公里。沿断裂两侧岩石强烈糜棱岩化 , 形成宽几米 百余米的糜 棱岩带 , 并伴有长英质脉体的贯入及形态复杂的褶皱

15、 , 因而以往将这种韧性剪切造成的岩石称 为混合岩。北北东向断裂主要发育于构造杂岩带东北段之福清渔溪 莆田忠门一带 , 其它地 段仅偶有见及 , 卷入其活动的最新岩石、 地层亦为晚侏罗世火山岩及燕山早期花岗岩 , 但见其 斜切了北东向断裂 , 因而形成时间应稍晚于北东向断裂。这组断裂主要表现左旋剪切、 向北西 方向逆冲 , 沿断裂亦发生糜棱岩化 , 但糜棱岩化带一般仅为数米 , 围岩亦发生片理化 , 但远比北 东向的微弱 , 在燕山晚期花岗岩及白垩纪火山岩中亦发育有北东 北东东向断裂 , 但均为脆性 高角度的冲断层或正断层 , 断面基本上都是南东倾。根据卷入断裂活动最新的是侏罗纪地层 , 该构

16、造带应形成于侏罗纪 , 尤其晚侏罗世末期是 最强烈活动期。卷入断裂活动的中生代地层发生强烈变形、 变质 , 形成片理化带、 糜棱岩带及 低绿片岩相的变质岩 , 而其中零星分布的老变质岩也可能是逆冲推覆构造的产物 , 因而称之为 构造杂岩带 ! 。众所周知 , 在这个构造杂岩带之东南的台湾海峡 台湾岛与其西北的闽东乃 至福建全境的区域地质特征及其发展史有着明显的差别 , 表明这个构造杂岩带具有划分大地 构造单元的性质。据现有资料分析 , 该构造杂岩带应是闽台微大陆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 碰撞的产物。在中央山脉及台湾海峡钻井中所发现的侏罗 早白垩纪海相地层 , 表明这一带 曾是个海沟或海槽。物探剖

17、面中 , 泉州东侧岩石圈中存在向西倾的高导体应是俯冲作用的深 部显示。俯冲早期由于欧亚大陆板块边缘向俯冲带仰冲 , 形成了逆冲带 , 从而奠定了现今的平 潭 东山构造杂岩带。白垩纪以来 , 随着台湾海沟的封闭 , 陆 陆碰撞 , 该构造杂岩带继续活 动166 中 国 区 域 地 质 1997第 2期 韦德光等: 福 建省区域地 质构造 特征 167 1. 4 韧性剪切及推覆、 滑脱构造 ( 1 韧性剪切带 迄今新发现的韧性剪切构造, 大致有如下 3 种类型: # 面型韧性剪切主 要见于晚太古代天井坪组及早元古代的大金山组、 南山组变质岩中, 其特点是顺片理剪切, 岩 石普遍糜棱岩化, 以致难以

18、区分韧性剪切的强弱带。伴随韧性剪切有大量长英质脉体贯入, 并 产生一系列倒转、 同斜、 勾状、 片状无根褶皱等形态复杂的不对称褶皱。该类型韧性剪切可能 形成于吕梁或四堡运动。所谓的区域混合岩化可能与这种深层次伸展条件下的固态流变有 关。 具推覆滑脱性质的韧性剪切带或韧性缓断层, 在闽北变质岩, 尤其前震旦纪变质岩中极 为发育, 其糜棱岩带宽几十米至几百米, 甚至上千米。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崇安星村 建阳长坪 及浦城石陂 顺昌杨厝、 浦城水吉 建欧大历口 3 条北东向韧性剪切带, 长达 40 60 km, 前 者为早元古代大金山组向北西推覆于晚元古代变质岩之上的韧性推覆断层; 后两条韧性剪切 带则为

19、南山组及中元古代的东岩组、 龙北溪组依次向东南剥离滑脱的产物。这些韧性断层往 往为后期脆性断裂所追踪、 改造或破坏。% 纯剪切韧性剪切带特点是剪切面陡立或直立, 拉伸 线理与剪切方向平行, 左旋或右旋剪切。但这类韧性剪切带规模一般都比较小, 糜棱岩带宽仅 几米至几十米。在加里东期岩体中也常发育这类韧性剪切带, 但往往没有切穿或明显切穿围 岩, 因而它的形成可能还与岩体的侵位、 成岩作用有关, 而不单纯是构造应力的结果。 ( 2 推覆滑脱构造 除上述变质基底中在固态流变机制下所产生的推覆、 滑脱构造以外, 盖层中, 尤其华力西 印支期沉积盖层中的推覆滑脱构造也甚为发育。如在闽西南华力西 印支期拗

20、陷带之沉积中心的大田、 永安 漳平、 龙岩一带, 可见震旦纪及早古生代浅变质岩系 逆冲推覆在二叠纪及早三叠世地层之上, 逆冲方向为北西及南东, 具有对冲性质; 而主要形成 于沉积中心地带的二叠纪、 早三叠世地层则背向滑脱而向西北滑移至顺昌、 将乐一带, 向东南 滑移至德化、 长泰一线, 滑脱距离达 30 50 km。在顺昌杨厝附近见早三叠世溪口组以缓断层 覆于晚元古代变质岩之上, 岩石强烈片理化、 糜棱岩化。在德化阳山矿区中, 见二叠纪地层滑 覆 于变质基底上, 又被石炭纪砂砾岩所覆盖, 上、 下盘岩石都强烈片理化, 并出现微弱的糜棱 岩化。 2 2. 1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闽西北地体 位

21、于政和 大埔断裂带以西, 南平 宁化构造岩浆带以北的闽西北地区。其深部为地幔 中元古代变质岩广泛出露, 麻源群大金山组、 南山组呈北东向广 缓隆带。变质基底, 尤其早 泛出露于中部浦城 顺昌一带。往东南至政和 大埔断裂带分布有马面山群的东岩组、 龙北 溪组及大岭组。晚元古代万全群杜潭组、 黄潭组、 下峰组及西溪组零星分布于西北部。晚太古 代天井坪组零星见于建宁及浦城两地。各变质地层之间为韧、 脆性断层接触。南部零星出露 的晚古生代 早中生代地层, 与变质基底为断层接触, 推测它们都是外来体。中生代沉积 火 山地层分布明显受断裂控制, 呈北东向带状或串珠状零星展布。区内侵入岩主要为加里东及 燕山

22、期花岗岩类, 印支期花岗岩偶有见及, 它们的出露也明显地受断裂控制而呈北北东、 北东 及北东东向展布, 区域上主要表现为一系列北北东、 北东、 北东东向脆、 韧性断裂。因断裂破 坏, 区域性褶皱构造面目不清。 在该区零星出露暂定为晚太古代的天井坪组为一套砂泥质沉积 火山复理石建造, 主要 168 中 国 区 域 地 质 1997 为黑云斜长变粒岩夹黑云片岩、 斜长角闪岩( 变质基性火山岩 , 在建宁、 浦城两地获得其斜长 角闪岩 Sm Nd 同位素年龄为 2 678、 682 Ma。目前一致公认为早元古代产物的麻源群, 其原 2 岩为一套陆源碎屑沉积夹少量碳酸盐沉积及中 时代为中元古代中 基性

23、火山岩的深变质( 角闪岩相 岩系。成岩 晚期( 1 100 1 400 M a 的马面山群, 原岩亦为陆源碎屑沉积夹碳酸盐岩 及基性 中酸性火山岩, 但其变质程度较低( 高绿片岩相 , 其中的火山岩为具双峰式的细碧 石英角斑岩建造。近几年来新发现, 在闽西北仅零星见及的晚元古代万全群、 盖洋群以火山喷 发堆积物为主夹陆源碎屑沉积, 其变质程度更低( 低 性火山岩。该区的中生代陆相沉积 高绿片岩相 , 且火山岩为中 酸性钙碱 火山地层以断陷盆地形式展布。 据上述资料, 对闽西北地体发展史可作如下推测分析, 即现今出露的天井坪组可能是前人 所称的 华夏古陆!的组成部分。晚太古代晚期或早元古代早期的

24、地壳运动( 暂用北方的 五台 运动! 导致大幅度的隆起与拗陷, 形成了陆缘海或内陆广海盆地, 在盆地接受沉积的同时, 断 续发生火山喷发, 形成大金山组、 南山组的硅铝沉积 大陆拉斑玄武岩建造, 华夏古陆增生。 早元古代末 中元古代早期所发生的地壳运动( 吕梁运动 使海盆中的沉积 火山堆积物遭受 挤压变质褶皱隆起; 其后直到中元古代中期( 1 400 M a & 则全面隆升剥蚀( 华夏古陆克拉通 化 。中元古代中期的四堡运动使之裂解, 在裂陷槽中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火山岩具双峰式的马 面山群砂泥质沉积 火山岩建造。晚元古代早期的晋宁运动既使裂陷槽中的沉积 火山堆积 物遭受变质、 褶皱隆起, 又造成

25、新的断张裂陷, 形成新的裂陷槽( 南平 宁化近东西向裂陷槽 。 在新的裂陷槽中发生沉积 火山作用, 形成了现今所见的万全群、 盖洋群及西溪组浅变质沉积 火山地层。从晚元古代起闽西北地体逐步隆起, 仅局部断陷带发生沉积 火山作用, 至早古 生代加里东运动则全面强烈褶皱隆起, 其后晚古生代 早中生代则整体隆升剥蚀而处于造陆 状态。直至印支运动与闽西南地体拼接之后, 中生代再次卷入造山活动, 且主要表现为断续断 裂活动, 其中晋宁 2. 2 加里东期北东东 北东向构造形迹依然醒目保存。 宁化构造岩浆带以南的闽西南地区, 处于地幔拗陷带 闽西南地体 位于政和 大埔断裂带以西, 南平 上。其中晚泥盆 早

26、三叠世地层广泛分布, 其次为晚元古代及早古生代浅变质沉积地层, 中生 代沉积 火山地层多以断陷盆地形式沿北东东 北东向断续出露。在西部武平桃溪还见有早 元古代深变质( 角闪岩相 岩。区内加里东、 海西 印支及燕山期花岗岩广泛出露, 并显示为一 系列北北东、 北东向岩浆岩带。除上杭 云霄北西向断裂带以外, 区内的古生代地层组成一系 列醒目的北北东向背、 向斜, 断褶变形也主要表现北北东向断裂及北西、 南东对冲或背向滑脱 的推覆、 滑脱构造。 自晚元古代早期与闽西北地体断离的闽西南地体, 晚元古 早古生代处于广海盆地边缘, 早三叠世再度处于海 接受陆源碎屑沉积, 加里东运动使之褶皱回返隆起, 并产

27、生区域变质, 形成了现今所见的上元 古界、 下古生界浅变质( 低绿片岩相 岩系。加里东运动之后于晚泥盆 盆边缘, 接受沉积形成了厚达 7 000 m 的陆 海相沉积地层。印支运动结束了闽西南的海侵 历史, 并使之褶皱隆起, 形成了一系列北北东向断裂及背、 向斜构造, 从而基本奠定闽西南地 体地形地貌的总体景观。燕山期主要表现为断裂活动, 但多为继承性断裂活动, 印支运动形成 的北北东向构造形迹没有受到根本的破坏或改造, 中生代的沉积 东向展布。 火山盆地基本上都沿北北 第 2期 韦德光等: 福 建省区域地 质构造 特征 169 2. 3 闽东地体 位于政和 大埔断裂带以东的闽东地区, 地质上以

28、晚侏罗 火山地层, 西部边缘之政和 早白垩纪酸( 中酸 性火山岩 南靖一线还断续出露晚三叠 晚元古代变 及燕山期花岗岩类广泛分布而著称省内外。此外, 在中部闽清 中侏罗世沉积 大埔断裂带东侧零星分布有中 质岩及晚古生代 早中生代沉积地层外来体; 福鼎南溪出露有石炭纪海相浅变质地层; 东南沿 海平潭 东山一带零星分布有元古代、 早古生代变质岩及晚三叠 早侏罗世浅变质沉积地层。 由于政和 生代 大埔断裂带强烈活动而从早古生代与闽西北、 闽西南地体断离的闽东地体, 古 早中生代长期处于隆升剥蚀状态, 此时闽西南地体则两度发生拗陷、 海侵、 接受沉积。 侏罗纪时期, 由于闽台微大陆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

29、冲, 闽东地体发生大幅度的拉张断陷, 在 断陷带中发生沉积 火山喷发作用, 尤其在晚侏罗世, 由于福安 南靖断裂带的强烈拉张作 用, 导致大规模酸( 中酸 性岩浆强烈频繁地喷发与侵入。白垩纪时期, 随着闽台微大陆板块俯 冲作用的减弱、 停止, 并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 闽东地体的岩浆活动逐渐减弱以致消失, 并不断 的断褶隆起。第三纪则处于整体隆升剥蚀状态; 第四纪以来, 地壳运动又重新活跃, 形成了新 的盆、 岭地形。 3 主要结论 ( 1 据闽西南西部和闽东南沿海也有元古代地层的零星出露, 推测上述 3 个地体是在华夏 古陆基底上发展起来的, 即由华夏古陆裂解而成。 ( 2 据闽北地区出露的变

30、质岩岩石组合与原岩建造, 岩石化学、 地球化学特征及同位素地 质年代学研究成果, 晚元古代前, 华夏古陆至少曾两度发生拗陷或裂陷增生, 形成了现今所见 的原岩为硅铝沉积 岩的马面山群沉积 大陆拉斑玄武岩建造的麻源群, 以及火山建造为双峰式细碧 石英角斑 火山建造; 但裂陷的规模、 范围及其发展演化史还有待于研究。 ( 3 闽西南与闽西北地体是由于断裂作用而从晚元古代早期分离的, 以致从晚元古代 早 中生代, 两者的发展演化历史有明显差别。闽西北地体自晚元古代晚期开始隆起可能与闽西 南地体向北俯冲( A 型 碰撞有关。加里东运动所造成的强烈断褶形变基本奠定了闽西北地体 现今构造的总体轮廓。 闽西

31、南地体自晚元古代至早中生代, 两度经历拗陷、 接受沉积之后, 印支运动使之强烈断 褶、 隆起, 并奠定了其现今的基本构造格架。经印支构造运动及其岩浆侵入活动, 闽西南与闽 西北地体拼接、 镶嵌在一起, 因而两者同步卷入了燕山期的构造 岩浆活动。 自早古生代与闽西北及闽西南地体分离的闽东地体, 古生代至早中生代基本处于造陆、 整 体隆升剥蚀状态。因闽台微大陆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 碰撞, 尤其晚侏罗世发生大规模酸 ( 中酸 性岩浆强烈、 频繁喷发与侵入; 白垩纪岩浆活动逐步减弱以致消失, 并逐步断褶隆起。 闽西北及闽西南地体虽也卷入燕山期构造 岩浆活动, 但因政和 大埔断裂带强烈复活, 影响构造

32、应力传递, 以致其构造 岩浆活动强度、 规模远逊于闽东地体。燕山期大量岩浆的喷 发与侵入, 尤其沿各断裂带的喷发与侵入及其固结、 成岩作用使各块体( 地体、 断块 紧密的拼 贴、 镶嵌在一起。以致新生代以来, 尤其第三纪福建处于整体隆升状态, 但因断裂复活各块体 的隆升幅度仍有所差异。由此可见, 福建最终是于燕山期拼接而成的复合造山带。 ( 4 自晚太古代以来, 福建始终是个构造活跃区。在各地史时期所发生的构造运动, 在福 170 中 国 区 域 地 质 1997 建都有明显或强烈的反映。因而福建各地体没有长期稳定期。如闽西北地体, 加里东运动奠 定其基本构造轮廓之后, 相对稳定, 但中生代又

33、强烈卷入燕山期构造 岩浆活动。因而上述 3 个地体既各有特点又有共性。福建在早第三纪曾一度处于造陆、 整体隆升状态, 但晚第三纪, 尤其第四纪以来地壳运动又重新活跃, 诸如地震频繁、 热泉众多, 还形成了如福州这样规模相 当大的断陷盆地。因而福建可能已进入新的造山活动史。 参 考 1 2 3 4 5 6 7 福建省地矿局. 福建省区域地质志.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85. 甘晓春等. 闽北前寒武纪基底的地质年代学研究. 福建地质, 1993, 12( 4 . 任纪舜, 陈廷愚, 牛宝贵等. 中国东部及邻区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成矿.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0. 许志琴等. 中国松潘

34、王培宗等. 福建省地壳 甘孜造山带的造山过程.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2. 上地幔结构及深部构造背景研究. 福建地质, 1993, 12( 2 . 山脉形成和大陆增生( 王成善等译 . 成都: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文 献 D avid G Howen. 地体构造学 朱志澄. 逆冲推覆构造.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89. REGIONAL GEOLOGICAL STRUCTURE OF FUJIAN Wei Deguang, Jie Yujin and H uang T inggan ( Regional Geological Sur vey Par ty , Fuj i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