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件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_第1页
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件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_第2页
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件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_第3页
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件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_第4页
高中地理 3.1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件 湘教版必修1-湘教版高一必修1地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一二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1)生命出现前: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2)生命出现后:有机进化,即生物演化极其活跃。一二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1)物种衰退和灭绝的原因: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2)两次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一二思考讨论生命起源于什么?地球早期对地表环境的演化起重要作用的是什么?提示:生命起源于海洋中的单细胞生物。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对地表环境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可以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一二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1.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

2、的特点(1)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2)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2.产业革命以来,人类使地理环境产生显著变化(1)原因: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2)程度:造成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前所未有的显著变化。(3)行为: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4)结果: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一二3.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通过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2)不利影响:给自然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3)启示: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

3、护的关系。思考讨论“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超过自然扰动的程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这种说法不对。科学家们认为,在10年和100年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扰动强度和幅度,已达到了可与自然扰动相类似甚至更强的程度。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人类活动的作用还相对较小。探究点一探究点二问题导引恐龙是生活在距今2亿4 500万年至6 500万年前的一类陆生生物,是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大多数属于陆生爬行动物,可以仅靠后肢行走,但不能直立行走,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但是恐龙却在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结束时突然全部消失。结合材料探究:(1)恐龙生活

4、在哪个地质年代?提示:中生代。探究探究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在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怎样?提示:一方面生物是地理环境的产物,生物不能脱离环境,而必须依赖并适应环境,维持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生物作为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特殊、重要的作用。(3)地质历史上生物的灭绝说明了什么?提示:在环境演变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导致了某些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生物灭绝说明了整体环境演变对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影响。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 【例题1】 读某地质

5、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A.B.C.D.(2)石灰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由此可推知当时的环境特点为()A.干燥,冷热多变B.全球气候分异明显C.湿润,森林茂密D.寒冷,冰雪广布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析:首先看图,明确图中化石的地质年代。如含三叶虫化石的为古生代早期地层,含鱼类化石的为古生代中期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为中生代地层,含裸子植物化石的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其次,结合地质年代与岩层新老关系,明确其地质构造形态。第(1)题,图中为中生代地层,为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地层,均为古生代地层。第(2)题,煤炭是地质史上的森林埋藏到地下,经过

6、复杂的地质作用而形成的。答案:(1)D(2)C探究点一探究点二探究探究二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问题导引 黄龙玉,又称龙黄石。优秀宝石级的黄龙玉主要产自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苏帕河流域。自从黄龙玉被发现以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使得许多盗采者冒着生命危险去开采,导致环境严重破坏。2015年1月15日,央视对云南数万村民盗采黄龙玉现象进行报道,当地山体满目疮痍,让人心痛不已。探究点一探究点二结合材料探究:(1)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产生环境问题的?提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

7、的自净能力时,就会产生环境问题。(2)为了防止环境问题的产生,作为人地关系主导因素的人类应该怎样做?提示: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名师精讲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一探究点一探究点二从统一的角度看,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密切。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从对立的角度看,环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探究点一探究点二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点一探究点二典例剖析【

8、例题2】 (2015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探究点一探究点二(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探究点一探究点二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因在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再根据图例分析,“生

9、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首先是地下水水位下降,所以附近的交错带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C对。根据材料可知,自然植被恶化,A错。该地位于干旱区,生态环境退化,风力侵蚀增强,B错。固定沙丘可能转为流动沙丘,D错。第(2)题,“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D对。森林消耗水量大,不适宜在荒漠区植树造林,A错。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不现实,C错。答案:(1)C(2)D生物总是从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而且演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第12题。1.揭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

10、序幕的动物是()A.原核细胞生物B.爬行动物C.真核细胞生物D.无脊椎动物1-2 3-4 5-6 72.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是()A.中生代和新生代B.古生代寒武纪和中生代末期C.古生代和新生代第三纪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解析:第1题,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解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序幕。第2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的时期。答案:1.D2.D1-2 3-4 5-6 7人类出现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显著增强。据此完成第34题。3.人类与其他生物都是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其区别在于人类(

11、)A.能够通过迁徙来适应环境B.不受环境影响C.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D.对环境无影响1-2 3-4 5-6 74.全球“温室效应”与人类哪些行为有关?()大量燃烧矿物燃料,使二氧化碳增多,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大量排放的氟氯烃化合物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空洞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增加森林面积减少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A. B.C.D.解析:第3题,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从其诞生之初即成为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地理要素最显著的特点。第4题,引起全球“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致使

12、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与日俱增的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加之森林面积减少,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答案:3.C4.C1-2 3-4 5-6 7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森林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根据以下材料,完成第56题。5.判断下图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1-2 3-4 5-6 7土壤水增多库区蒸发量增大蒸腾加强植被覆盖率增大A.B.C.D.6.大面积砍伐森林有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造成臭氧层空洞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许多物种灭绝A.B.C.D.1-2

13、 3-4 5-6 7解析:第5题,修建水库直接造成两个结果,一是使库区蒸发量增大,二是使土壤水增加,进而使植被覆盖率增加,蒸腾加强。第6题,森林砍伐使森林吸收CO2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CO2增加,同时使地表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但不会造成臭氧层空洞。答案:5.C6.D7.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3-4 5-6 7(1)地质剖面图上,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图中,陡崖出现在处。甲处成为谷地的主要原因是 。 (2)在图中序号所示地层中,有可能找到大量三叶虫化石的地层序号是,有可能找到恐龙蛋化石的地层序号是,早期人类遗迹应该到序号代表的地层中去寻找。 (3)地球演化过程中,灭绝的恐龙等生物种类不可复生,这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演化具有性。 1-2 3-4 5-6 7解析:第(1)题,背斜处岩层上凸,向斜处岩层下凹,断层处岩层断裂错开。结合图示岩层特点较易填注地质构造名称。从地表形态看,断层处往往发育有陡崖;向斜往往成山,而背斜往往成谷。背斜(甲处)成谷是因为背斜处受张力影响,岩石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