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_第1页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_第2页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_第3页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_第4页
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语法方面的影响胡聪(江西农业大学人文院文学091 20093397摘要: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期间,印度佛教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对汉语言的演变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汉语的词汇,语法、翻译方法上,佛教文化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关键词:佛教汉语词汇影响引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贯穿于社会生活。毋庸置疑,佛教文化的输入是导致汉语词汇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之一,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充实了汉语词汇这个大家族,丰富了汉语词汇构造的方式,而且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发展。可见,佛教在汉语词汇、语法、甚至修辞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是相当巨

2、大的。直到今日,人们还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汉语中的佛教词汇。一、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汉语基本词和根词(一音译词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词汇的声音表达形式。梵语词汇被借用时,便产生读音的借用,或译出其中一个音节,或是全译后的简称。例如:袈裟:梵语kas!aya,巴利语kasaya 或kasava。意译作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指缠缚于僧众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称名。又作袈裟野、迦逻沙曳、迦沙、加沙。又作袈裟野、迦罗沙曳、迦沙、加沙。意译为坏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为佛教僧众所穿着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菩提”一词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梵语bod

3、hi,巴利语同。意译觉、智、知、道。广义而言,乃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盘之智慧。即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此三种菩提中,以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作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智、无上正真道、无上菩提。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译作“南谟”、“那谟”等。意为致敬、归敬、归命。是佛教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用语,常用来加在佛、菩萨的名称或经典题名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和虔信,如南无喝罗、南无三宝等。南无阿弥陀佛拉.阿弥陀佛是佛的名字,名字来源于梵语音译,“阿弥陀”在梵语中为“无量”或者“无穷大”的意思,

4、“南无”为梵语“昄依”的意思。快要死的人念“南无阿弥陀佛”,他将带你的灵魂去极乐世界。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这一类音译词还有“菩萨”“魔”“塔”“罗汉”“和尚”“弥勒”等。(二意译词意译指的是用本民族的语音和语素进行翻译。在吸收印度佛教语言中, 意译占了绝大多数, 而且这类词从字面上已经看不出梵语的痕迹。例如: 世界:梵文音译为“路迦”。楞严经曰:“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佛典上的“世界”本是一个时空观念,后来只有空间观念,成为汉语的常用词。如来:(梵语

5、:Tathgata,音译为多陀阿伽陀,佛的十大称号之一。tatha 意思是“如”,agata 意思是“来”,如来,“就像来了一样”,更进一步讲,“就在这儿”,所以在这里“来”与“未来”是完全一样的,任何有意或无意的区分都是错误的、徒劳的。“如来”一词实在是指佛无处不在的真如法性,亦即法身佛或说佛的法身。“如来”二字的意思极其美妙,构词巧夺天工,中文的译名也形像传神,惟妙惟肖,只此二字已演绎了一大藏教,或说揭示了宇宙的奥秘。烦恼: 梵语为K lesa,智度论卷七云“烦恼者能令心烦, 能作恼。故名为烦恼。”“法宝”:是构成佛教的佛、法、僧三宝之一。“法”指引导众生如实了知事物的本质,解脱生死烦恼的

6、佛法、教法。佛法无垢清净、希有难得、不可思议,故称为法宝。曾一阿含经说佛“三阿僧祗集法宝”,即佛经过三个大劫才证知此“法”。释迦牟尼成道后,经大梵天王劝请,才前往鹿野苑为五位苦行侍者说“苦、集、灭、道”,三转法轮,这就是最初的“法宝”这类词还有“过去”“现在”“未来”“知识”“将来”“转变”等。(三半音半意译这种词我们也称为梵汉合成词,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半音译,一半意译。这种词反映了汉语在吸收外来语中“半音半意”的造词方法。例如:尼姑: 佛教男性僧人叫“比丘”, 梵语为Bh ikshu;女性僧人叫“比丘尼”, 梵语为Bh ikshun,i 简称“尼”, 在口语中又接上了一个表示其性别的汉字“姑

7、”, 于是就有了半音译半汉化的词“尼姑”。昙花,是梵语音译优昙钵花(udumbara的略称。法华经·方便品第二:“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喻事之不常见。法华经·文句四上说优昙钵花“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统治四大部洲的佛出”。这些说法告诉人们,优昙钵花是很难得“一现”又跟“金轮王出”联系着,这就更给它罩上一层神秘色彩。于是,有人就把优昙钵花叫做“天花”,也有人说它是“想象中的植物”。后来,人们以昙花一现比喻事物一出现就很快消逝。禅师: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天子问文殊师利言禅师者,何等比丘得言禅师?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於一切

8、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即比丘能得禅定波罗蜜者曰禅师。这类词还有“佛家”“念佛”“欢喜佛”“僧人”“佛典”“寺院”等。二、佛教的传入对汉语熟语的影响(一成语成语是一种具有定型性、习用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等特性的固定词组, 其主要来源是民间口头熟语, 是我国词汇中的精华,佛教更是是许多成语或典故的来源。例如:“天花乱坠”源于佛教传说,梁武帝时云光法师讲经,感动上天,天花纷纷撒下。现用来比喻不切实际或过分的夸张。“降龙卧虎”源于佛教故事。一些高僧有神通,能用法力制服老虎。现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一尘不染”佛家指佛教徒修行,掘除欲念,保持心地纯净。现形容环境的清洁,或

9、比喻人品的纯洁。“醍醐灌顶”出自佛教。“醍醐”是从牛乳中提炼的精华,比喻佛法的最高境界;“灌顶”是佛教密宗的一种形式,大日经疏言:以甘露法水灌佛子之顶,令佛种永不断故。现比喻恍然大悟,茅塞顿开之愉悦。出生入死, 出自无量义经若有众生, 得闻是语, 虽有烦恼, 如无烦恼, 出生入死, 无怖畏想。空中楼阁:这个典故出自百喻经·三重楼阁。说的是,过去有一个富翁,要想盖一座三层高的楼阁。木匠依照他的吩咐,开始在地面上打地基。富翁说,我不要下面的两层,只要第三层。木匠说不造下面的两层就无法盖第三层。但是富翁仍然执迷不悟,结果引来了众人的嘲笑。佛法中用这个典故说明了修行要打好根基和循序渐进的道理

10、。现用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空想。由此可见,佛教汉化不仅为汉民族语言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反映了汉化佛教的智慧和影响,这些成语不但丰富了我们的生活,还提高了思想境界。(二歇后语歇后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歇后语贴近现实生活,它流行很广,样式很多,应用于民间,用得好可以显示出口语优美活泼、形象生动,饶有趣味。在日常生活中流传广泛,经过源自佛教的歇后语,经过口头再创造,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具备了歇后语的共性,并折射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例如“冬瓜撞木鱼响也不响”“庙里的钟鸣(名声好肚里空”、“和尚头上的虱子好捉”、“虎坐莲台冒充善人”“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阎王爷贴告示鬼话连篇”。阎王是管地狱的

11、神,是小鬼的上司,所以阎王贴告示是让小鬼们看的,告示的内容便是鬼话。比喻说一些不真实的话,骗人的谎言。此类歇后语还有“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屠夫念经,假慈悲”等。(三俗语和谚语俗语和谚语是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定型语句,其中也有不少词条都来源于佛教。例如:1.俗语“无事不登三宝殿”是典型的佛教成语,三宝殿是指代表佛法僧的殿堂,原意是:只有遇到事情时,才会想起到寺院寻求帮助。后来比喻登门求人办事。“不看僧面看佛面”僧、佛都是世人敬仰的对象,二者的阶次有高下,“佛”是佛教的信仰目标,而“僧”是佛教的信仰徒众,所以汉地有“不看僧面看佛面”的说法,用来比喻请看在第三者的情面上

12、,帮助或宽恕某一个人。类似的俗语还有“阎王催命不催食”“和尚无儿孝子多”“远来的和尚好念经”等。2.谚语有源于佛教故事的,例如“生公说话,顽石点头”。“生公”指晋初高僧竺道生,他是鸠摩罗什的高徒,悟性非凡。传说他曾聚石为徒,讲涅盘经,说到断绝善根的人也有佛性时,群石为之点头。比喻说理透彻,使悟性全无的人也信服。“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是来自梵语的音译词,即塔(上文已提及。佛塔的层次一般为单数,而以七级为最多,故有“七级浮屠”之称。塔原是用来埋葬圣贤的身骨或藏佛经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为死去的人造塔,毕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大,故俗语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意在鼓励人们奋不

13、顾身,去援救面临死亡威胁的人。后来也比喻坏人停止作恶,也会变成好人。“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这句民间谚语。烧香礼佛本是佛门的早晚常课,是平时积德修行的具体表现之一。如果平时恣意妄为,一旦到生死关头或大难临头,匆忙求佛,自然难以解脱了。现在用这句谚语比喻平时不做准备,事到临头,才想办法。这样的谚语还有很多,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早知今日,悔不当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不因一事,不长一智”等。三、佛教的传入对汉语常用语的影响(一文学词汇佛教不仅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文体和新的意境,也为中国文学输入了大量的词汇。首先,因佛

14、典的翻译和流传,佛教典籍中不少优美的典故和具有艺术美的新词语,被引进我国六朝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大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语言的宝库。例如:缘境, 佛家以为万法唯识!, 但亦认为缘境又能生出新的识!。文学家指从诗境中生发出新的诗情。境界, 唯识学有境界!说。此说被借鉴、发挥, 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境界!说。(二哲学词汇佛教是世界上最富有哲学思辨特点的宗教,许多佛家名相自然就是哲学名词。现代哲学深受佛教的影响。悲观:源自佛教教义。“悲观”本是佛教“五观”之一,称给人喜乐曰“慈”,救人于苦难谓“悲”。“悲观者,谓以大悲心观察众生之苦,助彼脱离苦海。”后来,日本人借用该词对译英语的“Pessimi

15、stic”。此后汉语吸收了这个日语名词,表示对世事的消极、失望态度,与“乐观”相对。因果: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均以姻缘而生,有因必有果,过去、现在、未来,谓之“三世因果”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对中国人来说,是一种崭新而又神秘的人生理论,这种新型的人生哲学,论及人的道德观、命运观和来世观,体现人对现世的关怀,并从理论上把因果律、自然律、和道德律统一起来,在中国固有的儒、道、墨等人生哲学理论以外,别树一帜。这种新型的人生哲学,为中国人提供了一种观察人生命运、价值、意义的新视角,以及对待人生行为、活动的新方式,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人生和社会的基本准则。可以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因果报应是最早从国外输入,并

16、产生广泛而巨大反响的宗教人生理论。“自觉”“唯心”“世界”“因缘”等,都是哲学词汇中的重要成员,表示一些基本命题,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三民俗与日常用语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许多在佛经里表达佛家礼仪节日的词,自然而然地走进民间,并在相关联的意义上又派生出新词。例如:1.表示僧人云游行乞、积聚功德等生活礼俗的词语:行善、济人、化斋、施食等。2.表示吃素食斋、烧香拜佛、问询施礼等礼俗的词语:拜佛、诵经、还愿等。3.表示丧葬礼俗、因果轮回鬼妖地狱的词:超度、火葬、阴司、阎王、火化等。在日常用语中,常有“佛语”出现,其中数量最多的是时间词。例如:表示“时之极微”者的一组时间词“刹那”“一念”“弹指”等,在佛经中都有定量。“刹那”是梵语Ksana的音译,而“一念”是“刹那”的意译,或者说“九十刹那为一念”(仁王经,又或者说“六十刹那为一念”(往生论注卷上。“弹指”,本来指弹击手指。在佛经中,这个动作表示:许诺;欢喜的心情;或警告别人。这组“时之极微”者,早就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时间词的“骨干”。四、对汉语修辞和文体的影响(一对修辞的影响佛教弘法传教的重要特色是善用比喻。佛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