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设计_第1页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设计_第2页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设计_第3页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设计_第4页
《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维生素C的故事教学设计镇江市蒋乔小学 朱国民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维生素C作用的科普小品。文章采用故事的形式,借助于曲折的情节,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维生素C的有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文采用自学为主,学生只要能读顺读通,理解内容,弄清维生素C对保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可以了。课堂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课内外延伸,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维生素C吗? 2、那维生素C是怎样

2、被发现的,又是被谁发现的呢? 3、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维生素C的故事。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质疑(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抓住“海上凶神”一词做文章1、说说这个词读了你有什么感受?读课文,说说它是如何伤害船员的,读出你体会的感受。海上凶神这个名字给你什么感觉?这样一种海上独有的,在船员们没有意思到,就如死神般降临的疾病,是怎样夺取船员的生命的,请你们自己读一读。谁来将这可怕的“海上凶神”来临的情景,读给大家听听。指生读2、到底什么是“海上凶神”?这样可怕的疾病到底什么病呢?请你们在默读课文,然后用书中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生读出课文的最

3、后一段,简介是维生素c缺乏症“坏血病”就是“海上凶神”教师介绍关于维生素c的科学资料3、为什么会出现维生素c缺乏的情况,读课文用书上的语言说一说。(1)海上生活不仅而且(2)人们发现野果子和其他一些水果、蔬菜都含有一种名叫维生素c的物质。因为海上生活很艰苦,船员只是吃鱼和黑面包,没有水果和蔬菜吃。而蔬菜和水果中才含有维生素c,所以他们就出现了被称为“海上凶神”的“坏血病”。结合这两点就能说清楚。4、在发现维生素c能治愈“海上凶神”的过程中,哥伦布的情感出现了那些变化,请你们自己再默读课文找出来,然后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找出:哥伦布心情十分沉重,噙着眼泪、又惊又喜说说哥伦布心情沉重,噙着

4、眼泪(悲伤)的原由?讨论:哥伦布将生病的船员留在荒岛上,这样的做对吗?要求小组在课文字里行间中找到证据说明自己的观念。简介哥伦布的航海伟大事迹。再读表达哥伦布心情的句子,将哥伦布矛盾的心理读出来。教师过渡到又惊又喜将这种惊喜的对话情景读出来。5、很多发现都是很偶然的,请学生说说哪些发现是很偶然的?病重的船员是怎么对哥伦布说的?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 病重的船员为什么在荒岛上能转危为安?“海上凶神”这种怪病的原因是什么? 病重的船员在荒岛上是靠什么维持生命的? 6、疏理学生质疑,布置学习活动:动笔读书:读读找找,自己解疑。 真情播音员:文中有许多感人的话,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 把你的感受写在旁

5、边。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7、交流。(课件展示相关内容:哥伦布简介、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等) 三、总结延伸 课件出示有关维生素的小知识。有趣的发现教学设计镇江市蒋乔小学 董芳娟教材分析】课文记叙了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对太平洋中一个小岛上昆虫的考察,发现只有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才能得以生存的故事,体现了他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全文依循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按照事情的顺序,抓住“有趣的发现”这条主线,从现象到本质,展示发现的内容和过程揭示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科学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初步懂得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的道理。学习达尔文仔细

6、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精神。3、学习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对三个因果复句的朗读和理解。 教学准备:小黑板、电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学习有趣的发现一课,学习了这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谁能来当小老师领大家一起读呢? 2、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达尔文的新发现到底是什么? 二、学习第二小节 1、 过渡:有一次,达尔文来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他发现了什么呢? 2、 根据回答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3、 小朋友感到奇怪吗?(奇怪)那么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注意指导:要么要么,特别,很奇怪) 三、学

7、习第三小节 1、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一读第三小节,然后找出原因来。2、 根据回答出示: 原来,岛上经常刮大风,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 那些翅膀特别大的昆虫,因为能顶住大风,所以也能生存下来。 而那些翅膀小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地消失了。3、 分析: (1)、小朋友,你们知道为什么翅膀大的昆虫能生存下来吗?(因为它们的翅膀特别大,顶得住大风。) 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把这句话的意思表达出来吗?(因为这些昆虫的翅膀 特别大,有顶抗大风的能理,所以可以生存下来)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朗读) (2)、那么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为什么也能生存

8、下来呢? 你能用“因为所以”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出来吗? 你们找一下,这句话中没有用因为所以,用的是什么呢?(由于就)谁来读好这句话呢?(指读) (3)、哪些昆虫会逐渐地消失呢?出示:而那些翅膀小的昆虫,由于很容易被刮到海里去,便逐渐地消失了。指读这句话。 4、通过刚才的比较,你们有没有发现什么呢?或者你知道了什么呢?自己读一读这段话。5、交流,小结:生物只有适应自然环境才能生存下来。“适者生存”也指有能力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没有能力的人会被社会淘汰,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们小朋友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有本事的人。 6、原来是这么一回事,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吧? 7、那么达尔文怎么会知

9、道的呢? (1)出示:因为他捉来很多昆虫,反复观察比较,终于找到了答案。(2)指名读,注意读出达尔文那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 (3)师小结:正是因为达尔文不断地去观察,才发现了这个秘密的。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学生发挥) 四、学习第四小节 1、这个有趣的发现,对达尔文后来的研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谁来读好者句话呢?注意指导好长句子的停顿。 五、复述课文 1、 小结:(板书)达尔文从考察时发现这个有趣的事情,到后来进行观察比较,最终得出了答案。 2、 谁能根据老师的板书来把课文的内容再用自己的话讲一遍呢?(学生自由发挥) 3、学了课文,我们应该向达尔文学习些什么?4、小结:大自

10、然真的很奇妙!只要我们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六、指导书写 1、 出示: 2、 说说如何记忆 3、 师范写,生临摹。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镇江市蒋乔小学 翟燕子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电脑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

11、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生读:7、人类的老师)。课件1封面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指名回答)课件2提问 板书:种种生物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七、二、一自然段。 1、(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课件3句子出示第七自然段,指名读。 (1)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指名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指名读,齐读。 (2)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课件

12、4(第二自然段)出示:为什么呢?(何止一种)鼓励。 (3)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不同的句子,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分别在课文的一前一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课件前后呼应 过渡: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鼓励。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设计课件5 (3)齐读第一自然段。 、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三五自然段,找一找并用笔划出来。课件6设计 (1)学生快速

13、读、划。 (2)指名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二)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2、同学们,课文三、四、五自然段各写了一个例子,这三个例子写得很具体,很有趣,下面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再认真读一读,注意要一边读一边想,争取把每句话读懂。并想想这些“老师”教了人类什么?人类向“老师”学习的收获是什么?课件(出示要求)同桌交流。 相机出示段落,教师适时引导: 课件图片A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研究蜻蜓的翅膀,解决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2、谁先来说说,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例子? 第

14、三自然段 (1)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能选用下面的句式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课件:科学家从_得到启示,发明(解决、造出)了_。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飞机设计。 ()人类为什么要想发明飞机?人类是怎样发明飞机的? ()出示:人类自古就想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指读句子。 ()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的贡献。可见鸟儿就是人类的(读题) ()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的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 ()投影蜻蜓的图片:(学生

15、说:原来,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方法,避免了机毁人亡的惨祸。教师小结:可见蜻蜓是(指课题) ()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投影句子: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现在,飞机设计师吸取了这一教训,又注意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又为科技进步作出了哪些贡献呢?(学生回答,指名读句) 所以说苍蝇、蚊子等昆虫是人类的(读题) ()小结:飞机从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生物的特点得到启示的。看来这些小小飞行家确实都是人类的“老师”。

16、 ()课文第三段从人类遇到了难题,到向鸟儿、蜻蜓等昆虫学习,最后找到解决的方法,写得非常具体生动。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具体介绍) ()现在,让我们来仔细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吧!一起读。) 课件图片B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放在水中阻力是最小的,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为什么对这段感兴趣? *第四段 (1)人们为什么会去研究鲸的呢?(发现头是尖尖的轮船速度比不过头是圆圆的大头鲸)发现了问题并善于思考研究,这样才能有收获。 (2)可惜是没有声音的,老师想请你看着图画来介绍你所感兴趣的这个例子,行吗?(投影图片) (3)你们觉得他介绍的怎么样?

17、(评议,你也来说说看?) (4)科学家从鲸的外形中得到了什么启发呢?(回答,指名读句) 可见鲸是人类的(读题) ()喜欢这个例子的同学一起来读读。 ()现在,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先在下面小声说,再指名说)(板书:轮船设计) 课件图片C发现鸡蛋捏不碎,研究后发现是因为它那薄薄的外壳能把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就根据这种“薄壳结构”设计出轻便省料而又坚固的建筑物。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对第五段感兴趣? (1)做一个实验:请学生上台捏鸡蛋。(三个人) (2)为什么小小的鸡蛋这么难捏碎呢?投影出示句子: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

18、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指名读) (3)这是一句因果倒装句,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4)原来这就是鸡蛋壳所拥有的薄壳结构的特点啊。从这种“薄壳结构”特点中,建筑师受到了什么启发?(指名读) (5)你还知道哪些建筑物采用了“薄壳结构”?指名说。 投影图片:看,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正因为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这些建筑风格是既坚固又美观,还大大节约了建筑材料。 其它采用“薄壳结构”的著名建筑还有许多。 白宫:美国总统官邸【 官邸:由公家提供的高级官员的住所】,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是一座白色的二层楼房。1792年始建,从1800年以后成为历届总统的官邸,1902年

19、美国总统罗斯福首先使用“白宫”一词。 克里姆林宫:在俄罗斯莫斯科市中心,曾为莫斯科公国和十八世纪以前的沙皇皇宫,十月革命胜利后,成为党政领导机关驻地。 圣路易斯拱门:这是美国最高的独自挺立的纪念碑。这座闪闪发光的用钢制成的圆弧造型,拔地而起,有将近200米高,跨度也是将近200米,和高度完全一样。 太空针塔:位于西雅图的太空针塔是西雅图的地标之一,太空针塔是为了1962年在西雅图举行的世界博览会所设计的,如今已成为西雅图的标志之一。太空针塔的高度有605英尺,离地面五百二十英尺高度的了望台和旋转餐厅能提供俯看西雅图360度的全景。) (6)下面我们拿好书一起把第五自然段来读一读,记住人类从蛋壳

20、中获得的启发,进行建筑设计的例子。(板书:建筑设计) (三)学习第六段 、人类以生物为师的例子太多了,我们书本上还列举了两个,谁来读一读。投影第六段,我们一起读读。 (1)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一段同上面三段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对呀!人类模仿的生物还有很多很多,作者不可能一一详细介绍,这里只用一句话就带过去了,这样的写作方法就是板书:简单列举 ()难怪作者最后要发出这样的感叹再读最后一段。 、从这段最后的“”,你读出了什么?人类的“老师”还有很多。 、除了书上介绍的之外,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课前让大家搜集了有关的资料,下面就一起来交流一下。课件 同桌自由交流,指名交流。师评价鼓励

21、。 (四)、总结 、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学习了课文,大家有什么感想呢?指名交流。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人类的“老师”居住在哪里呢?那些奇妙的知识又在哪里呢?(在大森林里,在海洋里、天空中、泥土里)对,他们从古到今都在大自然中自由自在生活着,把那些奇妙的知识默默地摆在那里,智慧的人们保护它们、研究它们、学习它们,与它们和谐共处;愚昧的人们忽视它们、伤害它们、还不学习,最终遭受大自然的惩罚! 、请看,这些人就是我们人类中充满智慧的人课件图片,还有哪些人呢?(还有你们啊!,今天你认真学习了课文,你会

22、做哪种人呢?又会怎样对待大自然的种种生物呢?面对愚昧无知,不懂向“老师”学习的人,你想怎样劝说呢? 、师总结: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发明创造! 板书: 7、人类的“老师”发明创造 (种种生物) 受到启发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镇江市蒋乔小学 徐丽娟教学目标: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科学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科学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23、: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

24、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漂砾。(板书)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三、品读课文,感悟重点请学生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段文字,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好,可以按照这种形式叙述:文字-情态-破译的内容。(情态主要包括位置、形态、高度、飞姿、叫声等)启发引导:(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画面(雷雨云图片),请学生找出

25、相关的语段,带领学生体味文章是怎样描述和破译这种云的。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自己喜欢的语段。引导深入:品味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的技巧,重点赏析第段。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再看一个画面(大雁南飞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是第几段的内容?(找学生阅读本段)本段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大雁,我们从哪点看出是大雁的呢?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写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知识迁移:出示画面(晴朗天气的云的图片),让学生试着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破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破译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6、呢?我想给大家讲讲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锃亮,并高兴地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让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道理。由伊林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如何认识大自然的启示。让我们再看作者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结尾段,请同学们回答。明确:观察、读书、请教。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

27、自然中的种种景象,继续为本书编目录,要求语言生动、浅显有趣。然后学生交流。五、结束语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附阅读材料:科普创作的巨匠伊林1934年,一位青年科普作家见到了高尔基。他们一起讨论了高尔基在论主题一文中拟出的主题:“科学怎样使人变成巨人?”高尔基对这位作家说,希望你“对孩子们讲人是世界的改造者,讲人可能达到的和正在达到的高度”。高尔基的思想火花点燃了这个青年人创作人怎样变成巨人的激情。1936年起,他同他的妻子谢加尔整整花了10年

28、写成这部三卷本的科普巨著。这位青年作家就是后来被称为科普创作巨匠的伊林。他编写的人怎样变成巨人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在世界许多国家翻译出版,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普著作之一。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出过29版,人怎样变成巨人也出过8版。伊林原名伊里亚·雅科夫列维奇·马尔夏克,生于1896年1月10日,1953年11月15日逝世。伊林的父亲是实用化学家,又喜爱文学。哥哥是诗人。妹妹是儿童文学作家,她创作的古丽雅的道路也是我国读者所喜爱的。这个科学和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对伊林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普作家是有重要影响的。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

29、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伊林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普希金、罗蒙诺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岁时第一次尝试写过一首火星的诗。儿童时代的伊林还写过火山、热带森林、美洲豹和鳄鱼的诗。还在上大学期间,伊林就开始为儿童刊物新鲁滨孙写化学方面的科普短文。1925年,伊林大学毕业,到列宁格勒涅瓦硬脂酸工厂担任实验室主任,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创作。1927

30、年,他的第一部中篇科普著作桌子上的太阳(中译本名为不夜天)问世。在这以后的26年间,伊林创作了近20部中篇和长篇科普作品。其中有一些是与他的妻子合写的。伊林的科普作品知识性强,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深入浅出,读来使人回味无穷。伊林说:“只有自己为所写的事件感动并且不掩饰自己感动的人,才能引人入胜地描述这件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国内开展了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这使伊林深为激动,他不是旁观者,而是满怀激情的积极参加者。因此,他能写出五年计划的故事山和人和人民建设者这样一些激动人心的、反映苏联五年计划建设的科普读物。在伊林的笔下,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个个气壮山河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个优美动听的琴符。据我

31、国科普界前辈、伊林著作的早期翻译者董纯才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有些青年人就是在读了山和人之后,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奔赴延安去参加革命的。伊林学识渊博。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添新的养分,他一生从未间断过对知识的追求。伊林每写一本书,似乎都是重新读一个大学,要读几十本书和几百篇科学论文。为了写人怎样变成巨人,他在几年内学习了历史、考古学、语言学等各种学科的书籍。他写人和自然时,对气象学和水文学研究了两年之久。伊林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创作时,先拟出提纲,描绘出大体轮廓,再着手写。伊林出笔很快,但初稿写完后,都要反复进行认真修改。伊林说:“就是最有趣的内容和见解,要是用贫乏的、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来

32、描述,也会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探求更好的表现题材的手法、形象和比喻,他绞尽脑汁,不断构思,他的十万个为什么采录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以简明、活泼的语言介绍基本科学知识,深受读者欢迎。对祖国建设的激情、广博的科学知识、高度的文学修养和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使伊林成了科普创作的巨人。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设计镇江市蒋乔小学 罗桂香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并能用“自言自语”说话。3、经历品读课文的过程,了解花生的生长规律,学会细致地观察生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以趣导入在树林里的一棵大松树上,住着一位可爱的朋友,它是谁呢?瞧,它

33、来了(出示小松鼠的图片)1、你认识它吗?大声地和它打声招呼吧!你好,小松鼠!(出示小松鼠词卡)2、谁还愿意和它说说话?生: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师: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帮助我吗?出示课题:小松鼠找花生果运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创设愉悦、轻松的课堂教学情境,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规律,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充分开展创设了鲜活的空间,教师也变换角色参与其中,整个情境立体化,趣味纵横。二、朗读生趣,深入感知1、那就让我们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吧。走,我们出发了!出示图一:一片花生地。2、瞧,那儿是什么呀?学生按图想象说话。以“绿油油”、“黄灿灿”为重点说话。让学生充分进入情境,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说话,锻炼学生口头

34、表达能力。3、这么美的景色到底是什么呀?小松鼠也有疑问了。出示:第二自然段,小松鼠和蚯蚓的对话。生仿读:自由练读两人分角色配合读一人分角色读听了蚯蚓的话,如果你是小松鼠,你会想些什么呀?学生转变角色想象练习说话。(师引读)小松鼠也有这样美好的愿望呢!它想等花生结了果,我就去摘下来,留着冬天吃。(生接读)在朗读上,根据学生理解水平,要求一步步上升。通过学生不同角色转变,联系实际想象说话,师生互动,以读代讲,很有实效。4、于是它就行动起来了。出示:第三自然段“从那以后,看花生结果了没有。”理解“每天”小松鼠前天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昨天又去哪儿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今天呢?噢,这就是“每

35、天”承上启下,想象理解,通过从前天、昨天、今天三天的比较,得出“小松鼠三天都去花生地看花生结果了没有”这个结论,充分感知“每天”所强调的意思,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理解规律。理解“自言自语”师表演“自言自语”,创设情境:怎么搞的,笔去哪儿了?怎么找不到了?(师边寻找边嘴里嘀咕)说说刚才老师在干什么呀?生用“自言自语”来描述,也可以用其说话。通过实际情景再现,让学生简单明了地明白意思,并用说话来反馈自己的理解。对了,小松鼠心里可着急了!出示第四段并指导朗读第四段,通过言语神情来表现。5、小朋友们,花生果到底上哪儿去了?现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诉我吗?(在泥土里)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交流:我从爷爷奶奶那儿

36、知道的;我在乡下亲眼看见过的;文中蚯蚓说的)6、指读蚯蚓的话。不仅与书本结合,更重要的是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一切来源于生活,要学会细心观察生活。三、想象说话,表演激趣1、原来花生果并没有丢,全在泥土里呢!真是虚惊一场!小松鼠知道后会说些什么?它以后又会怎么做?全班交流。2、你们有兴趣演一演这个故事吗?自由读课文后小小组练习表演。小小组汇报表演。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表演故事的语言实践中,教师作为伙伴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引导,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语言实践,课堂教学才能焕发生命与光彩。四、保存趣味,拓展延伸1、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供我们吃的部分也长在泥土里?(土豆、芋艿、红薯、藕)2、

37、还有这么一篇童话,题目是猪小戒找花生果。今天,我们和小松鼠找到花生果了,猪小戒找到花生果了吗?它又是怎么找的?课后我们一起瞧瞧去!语文教学与自然生活相联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拓展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空间。五、自主学习,师生共写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知道了这么多植物的生长规律,我们还要学几个新的生字。出示:“言”、“语”、“结”、“谁”1、小小组学习:先自己观察,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再帮它找找朋友。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吗?(比如:结构、位置、笔顺等)2、师范写,提示。3、生描红、写字。给予学生提示与要求后,让学生小小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参与到其中适当点拨、

38、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生字,学生激情更加饱满,更为主动,师生互动学习更为融洽,气氛热烈,收到实效,体现了课改精神。我叫“神舟号”教学设计镇江市蒋乔小学 罗桂香一、 设计理念苏教版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我叫“神舟号”第一课时就是通过对学生朗读、背诵的指导,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见语文课程标准)二、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搜集反映祖国巨大图片、照片,可以是自己动手画的,也可以是自己去过某个地方的照片。(这既是课外知识的延伸,又是初步培养学生收

39、集,查找资料的能力。)三、教学流程(一)指导看图,导入新课1.提问,听说过关于嫦娥的故事吗?2.课件演示太空图、嫦娥和飞船散步相遇(师配解说)、飞船第一人称的自我绍。3.提问:嫦娥和“神舟号”飞船在干什么?他们的心情怎样?4.出示课题,解题读题。 (课件以童话的形式、动画的效果演示课文中的插图,激情激趣,创设情境,学生很容易就了解到“神舟号”是什么?飞船有什么作用?从而导入新课。)(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让学生轻声地自由地把课文读一读,让学生借助拼音练读生字。读完后,教师以“生字连词”的形式检查字音掌握情况,对易读错的字重点指导。 (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这些障碍不排除,将严重干扰“读通”任

40、务的完成。)(三)再读课文,读通句子 障碍扫除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读通训练。练读后,要及时反馈:读得好的充分肯定;遇到读到不通畅之处,随即停下组织评议。 (课文读通了,生字的字音读准了,感知大意也就“水到渠成”了。)(四)精读课文,入境悟情1.同座位互相读读课文,并想一想:嫦娥和飞船的话怎样读才好呢?2.交流汇报,指导朗读。 让学生选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根据学生朗读顺序相机指导朗读段落。 第一段:嫦娥姐姐的问话 先指名读,再让大家说说怎样读好(亲切、惊奇)?然后示范读、指名读、齐读。 第二段:飞船弟弟的话 (1)先指名读,发现读好的,老师就扮演一名记者对他进行现场采访:小朋

41、友祝贺你读得这样好。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样读好这句话的?(自豪) (2)飞船弟弟为什么自豪呢?课件演示飞船在散步时还遇到了许多朋友选几个典型的“朋友”做个自我介绍。(即中国制造的各种不同用途的卫星) (3)因势利导提问:这太空简直像卫星大比武,你们听了这些介绍现在想说些什么?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自豪,体会自豪。 (4)最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加上自豪的动作朗读这一段,根据情况老师可示范读,读得好的,表演好的要及时肯定。 第三段:嫦娥的话 先指名读,再示范读,让学生仔细听:老师在用什么样的语气,(高兴) 然后让学生用这种语气比赛读。 配乐分角色诵读全文。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采

42、取多种形式读,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变动,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在朗读中,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语中悟境,读中悟意,读中悟情。)(五)熟读成诵,丰富语言 1.选自己喜欢背的一段话背,再交流。 2.会背全文的站起来领背。 3.配乐齐背全文。(背诵时给学生设计梯度,由易到难,同时也是语言积累的一种训练。)(六)口语训练,拓展延伸。 嫦娥姐姐乘着“神舟号”飞船回到了家乡,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她会看到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一名小导游,你会怎样给嫦娥姐姐介绍家乡的情况呢? (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同桌之间一个扮演嫦娥姐姐,一个扮演小导游互相练说,再交流。这是一个口语交

43、际的训练,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七)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嫦娥姐姐听了小导游们的介绍,看到我们祖国的这些巨大变化是多么高兴啊!我想她心里一定会后悔当初非要上天,不愿留在人间的做法!小朋友们,你们也想去天空吗?老师希望你们长大了也能到天空去遨游,去探索!航天飞机教学设计镇江市蒋乔小学 李玉青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它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航天飞机的特点,展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在航天事业上的新成果,从而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全文共4个自然段。其中第二、三自然段写了航天飞机的特点和作用,是全文的重点。课文叙述灵活,语言生动既传授了科学常识,又提供了语言训练的范例,特别适合中年级学

44、生阅读。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航天飞机的一般知识和基本特点,激发儿童从小学科学,长大用科学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4、课内外相结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丰富知识,扩大视野,以“小小研究员”选择研究主题进行研究,做到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航天飞机的一般知识和主要特点。 2、学习课文有助于作比较和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谈话揭题 1、出示视频“航天飞机发射情景”。同学们,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吗?想不想了解它呢?2、课文航天飞机介绍

45、得很清楚,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19、航天飞机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2)读能通句子;(3)标出小节。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本课生字词。【本部分为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字词,每点击一生词则变色且跳出生字拼音,有利于学生读准字音、掌握生字】一架 翻筋斗 翅膀 智慧老人 手臂 无影无踪 抖搂 捞回 舱中 帕米尔高原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结合课文,自由轻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讨论交流。 5、指名分节读课文。 (1)思考:你读了课文,知道了哪些关于航天飞机的知识?(2)小组交流三、多媒体指导书写 架 影

46、 翅 慧 【这几个生字是课文中较难写的,采用多媒体手段能较清晰地揭示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书写笔顺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航天飞机是什么样的呢吗?有什么作用呢?2、学生发言、交流。二、创设情境 精读感悟1、同学们,看来你们掌握得不错,那你们能回家把今天学的内容讲给你的爷爷奶奶听吗?要想介绍得清楚生动,首先要熟悉课文内容,我们还是先来认真读读课文怎么样?2、轻读课文,思考:航天飞机有什么特点?用“”划出文中有关句子;然后每四人为一组互相交流。3、交流讨论,适时理解:(1) 外形大:庞然大物 (2)飞得快:一声呼啸 、 腾空而起 、 转眼间 、 无影无踪 “从东海之滨到

47、帕米尔高原,他只需要飞行七分钟,而你却要四个多小时呢!”介绍:谁知道帕米尔高原在哪儿,东海之滨呢?帕在西,滨在东。几乎是横跨了整个中国,大约有4000公里长呢!航天飞机只七分钟,而飞机四个多小时。(相机扳书)同学们可以算一下;一小时等于60分钟,4小时就是240分钟,航天飞机只需七分钟,飞机240分钟,那是多少倍呀! (3)飞得高:“你能飞两万米高就不错了,他却能飞几十万米高。”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导朗读、互评) (4)本领大:本领可大了!-“他能绕着地球转圈圈,在太空中释放和回收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出了毛病,他就伸出巨大的手臂把卫星捞回机舱,带到地面上来维修。”谁能用“航天飞机的本领可大了!

48、他能_,能_。能_。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航天飞机的本领,真了不起!我们一起来夸夸他。师读:航天飞机生读: 4、设疑:航天飞机有这么大的作用,是不是用不着飞机了呢?飞机的作用是什么呢?(载人、运货、抢险。)小结:是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5、师生表演(师演爷爷或奶奶):表演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说话时的礼貌及口语交际能力(大致过程)生:爷爷,今天我们学了一篇新课文。爷爷:哦,是什么呀?生:航天飞机爷爷:哦,飞机啊?我知道,有啥稀奇的?生:不是普通的飞机,是航天飞机。爷爷:怎么个不同法?不就是在天上飞吗?生:不是,它的样子。比飞机飞得更高更快。带到地面上来维修。【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故意提出疑

49、惑或装作不懂,引导学生理解航天飞机的特点】爷爷:哦,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啥时候带我去坐一坐啊?【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兴趣】小结:关于航天飞机的知识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去查阅收集资料,了解更多的航天知识,从现在起好好学习,将来成为航天专家,早日为我国的航天事业作贡献。三、课后练习 ,巩固延伸。我是“小小研究员”选择研究主题:“航空器的研究航天飞机进一步研究普通飞机的研究的研究”并参考网站提供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梦圆飞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镇江市蒋乔小学 高履琴、徐宏伟教学目标:、朗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飞船发射成功的喜悦与自豪。、借助多媒体

50、课件声情并茂的特点,引领学生,把学生带入梦圆飞天的真实场景中,感悟激动人心的场面。、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航天事业,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4、在语文课堂上,巧用小科技,让学生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飞船发射成功时的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制的航模教学过程:一、展示自制航模,激发学习兴趣,导入课文。1、展示学生做的航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让我们激动的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航天科技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我们

51、中国人将(生读题:梦圆飞天)让我们自豪地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人能(齐读:梦圆飞天)【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教学开始就从各个角度去感受科技给自己带来的收获与体验。因为感动而激动,因为激动而感动。在这里让学生从内心先行涌起自豪的情愫,为下文的学习作一个铺垫。】二、精读感悟,感受成功。古有飞天梦,今由神五圆。课文是怎么样记载神舟五号发射时那激动人心的精彩瞬间的?请同学们读课文并感受。出示读书小提示: 1、默读课文6-15小节,找一找神舟五号发射过程中哪些场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并交流自己的感受。【设计意图:有读有悟,随文记录,这是读书的一个习惯。】同学们刚才都在认真写着,还有的读得很

52、认真,眉毛和眼睛都在读书啦。师生交流:(媒体出示相应的句子) “随着发射时间一秒一秒地逼近,人们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似乎可以听到自己急促的呼吸声。”·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范读,齐读·同学们,想一想,人们的心情为什么如此的紧张呢? 生自由回答此刻,坐在电视机前正观看着现场直播的你会想-此刻,正置身于酒泉卫星发射现场的你会想-此刻,作为即将遨游太空的第一位中国人杨利伟会想-此刻,如果你就是杨利伟最心爱的儿子,你会想-·期待、信任、祝福、激动、紧张、担心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再一齐读一读第六自然段。“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这是十秒倒计时

5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十秒倒计时?(紧张的、激动的、兴奋的)·因为倒计时的开始就意味着飞船就要发射升空了。谁再来激动地倒数这十个数?读后评议:“烈焰升腾,大漠震颤。直指苍穹。”· 这是“神舟”5号升空的场面,相信一定还有不少同学都划出了这段话。这样,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生齐读·这段话中,哪些词仿佛让你看到了升空的画面?让你听到了升空的声音?是啊,在描述这升空画面时,作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引读能读出这气势吗? 齐读 “飞行正常!”·同学们,其实文中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被你们忽视掉了,虽然它只有四个字,但却非常的铿锵有力,振奋人心。你找到了吗

54、?·仅仅三分钟的时间,杨利伟便通过电波告诉指挥控制中心,告诉游弋在浩瀚大洋上的“远望”3号测量船,告诉每一个炎黄子孙-飞行-引说:正常!·可别小看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它其实在告诉人们什么? 生自由表达。“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无限的自豪。“·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当时人们的心情怎样? 练习说话:指挥大厅里一片沸腾,人们有的( ),有的( ),有的( )·由此,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神五发射成功,指挥大厅里一片欢腾,但不同的人,他们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让我们走近他们身边来倾听他们的心声。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影像,直观地感受一下当时神舟飞天的壮观气势。(播放视频)激动人心的时刻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低低地倒计时。引读:10、9、8-点火!起飞!3、看完录像,我们再来读6-15自然段,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更投入,更有情!齐读 6-15自然段【设计意图:这是学生自豪感产生的又一个“点”。使用“直观-理性”的理解方式,让学生真正从内心达到“自豪”、“激动”、“感动”】三、激情问候,欣赏美景。 1、飞船以平均9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