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说孔子――成圣之路》_第1页
鲍鹏山《说孔子――成圣之路》_第2页
鲍鹏山《说孔子――成圣之路》_第3页
鲍鹏山《说孔子――成圣之路》_第4页
鲍鹏山《说孔子――成圣之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鲍鹏山:说孔子第三章 成圣之路孔子曾经从两个角度谈自己的修养之路。一是就自身而言:我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就有志去学习(把探究真理传播文化 追求道义作为自己的道德使命与终身志向 ;到三十岁,能够坚定自 立,有了自己的主见;到四十岁,对于事理都能够明白,不再有迷惑 不解的(有了判断力 ;到五十岁,知道什么是天命了;到六十岁, 对于所听到的一切,都能明白贯通,心中不再有违逆不顺之感(马上 能领悟、理解 ;到七十岁,我即使随心所欲,也不会越出法度。 ” 孔子这段话, 实际上是告诉我们, 他最终所能

2、达到这么高的 人格境界,有一个漫长的,不断地修炼的过程。“十有五而志于学” ,这个“志于学”应该理解为从 15岁开始, 孔子已经立志于把探究真理,追求道义作为自己的终生的追求和志 向。“三十而立” ,这个立是指有所建立,他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有 了自己的基本的人生观,这叫有所立。“四十而不惑” ,不惑就是指有了判断力。无论发生什么事情, 都能够判断是非对错,能够明白自己应该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这是最重要的人的素质。到五十岁的时候,他说他“五十而知天命” 。 “天命”这个词是 非常有意思的,在论语里面不断地出现,包含一些什么样的内涵 呢?我们不能一想到天命,就武断地认为那可能是唯心主义的内涵, 是

3、神秘的命运的内涵, 实际上并不如此。 即使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讲, 我们也有我们人类的命运, 更何况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 所以这种命 运包括这样的一些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 的关系。这个内涵上的“命运”不是唯心的,它是客观存在。我们就 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环境、国际环境、国内的环境,我们生活的小 圈子,家庭的环境,我们该怎么处理好这样的关系,我们应该有什么 样的道德责任, 我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为人的准则, 我们应该有什么样 的人格的精神,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天命。当我们理解这些天命的内 涵时,我们发现,对于命运这样的一种认可,不但不会让我们消极, 恰恰相反, 它会让我们变得更加

4、积极, 因为我们将更积极的承担起我 们应该承担的道德责任,我们会义无反顾地去履行自己的道德职责, 我们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的时候,在履行自己道德的职责的时候, 如果碰到挫折或打击,我们会坚定不移,为什么?因为我们认识到, 这是天命,这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对天命的肯定,对天命的认识,它 导致的常常并不是一个消极的人生,恰恰是一个积极的人生。“六十岁而耳顺” ,耳朵顺了,就是听到什么东西马上就能领悟 了。在 60岁之前他已经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了,也有足够的判断力 了,所以他再听到什么事情,都不再迷惑,这是个很高的境界了。但是,即使到了这么高的境界,还不是最后的境界,最后的境界 是什么?是到 70岁,

5、他终于领悟到了自由和道德的关系,自由和责 任的关系,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这句话很有意思,矩是什么?是规 矩,是规范,是纪律。我自己内心的欲望和社会的规则,这两者之间 是有矛盾的,从心所欲往往是要逾矩的。我们想一想,假如给你一个 机会,今天一天,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用负任何责任,你会干什 么?你会不逾矩吗?孔子到了 70岁,他很自豪地告诉我们,他已经 可以从心所欲了, 但是同时他又是不逾矩的。 所以孔子在这里告诉我 们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和道德两者融为一体的境界。 这一段话内涵非常非常的丰富, 而且在这段话里, 孔子还给我们 暗示了,在他一生中,他的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用于对自身道

6、德修 养的不断追求和修炼。 十五而志于学的时候, 那可以说是一个起步阶 段,到三十而立本来差不多了,一般人到这一步就可以了。不行,孔 子继续努力,然后到不惑, 不惑了,可以了吧?什么东西到你那里已 经不迷惑了, 你已经有足够判断力了, 对于这个世界上纷纭复杂的现 象,对这个世界上各种的事情和人物,你都有自己的判断力了,那已 经是很高的境界,可以了吧?不可以,他继续修炼。然后到知天命, 按说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天命了, 知道自己的责任了, 知道自己人生的 追求了,这已经是很高的境界了,但是他还在修炼。然后到耳顺,世 界上所有的人和事他没有不明白的了, 没有再让他听起来觉得奇怪的 了,他什么都能理解,

7、什么都能领悟了,这个境界够高了,但是他继 续修炼,到了 70岁他终于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实际上,我们说,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至少这四个阶段, 我们普通人的人生里面, 我们达到任何一个阶段我们都了不起。 三十 而立就够了,四十不惑很了不起了,五十而知天命你太伟大了,六十 而耳顺你就成为神人了。 我们可以从这看到孔子从人格上, 从境界上, 从胸襟上,从眼光上,他比一般人高出多少,所以我们把他称之为圣 人。 圣人是什么人呢?圣人是接近于神的那种人, 他在生理上是一个 人,但在他的心智上,在他的精神和人格上,他已经是接近神了。我 们不得不承认, 孔子确实有超越我们普通人的地方,

8、 这些地方非常值 得我们去学习和尊崇。在第一章中我讲到过,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没有全民宗教信仰的 民族, 但是我们这个民族却创造了其他有宗教信仰的民族没能创造的 奇迹。首先, 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没有中断过自己的文明, 这在全世 界是唯一的。 古代的四大文明古国, 哪一个没有中断过历史?只有中 国。其次,我们不仅没有中断历史,我们还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 如果单从一个民族的历史来看, 中华民族创造的这种文明以及它在世 界上领先的时间那是无与伦比的。 我们从孔子开始至少到明代的中期 这么一千多年的时间里面, 我们在科学技术上, 在文化上是最发达的 一个民族,是全世界最优秀的民族,这太了不起了。一

9、个没有宗教信 仰的民族,我们为什么有这么高的成就,这个优秀文化的核心是谁 呢?就是孔子,它的核心就是孔子。所以我说,将中华民族曾经的光 荣,曾经的辉煌归功于孔子,这是很客观的历史事实。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孔子这一段话,我们还能发现一点,在 70岁 之前,即使像孔子这样的人,他也是不能从心所欲的。这说明了一个 道理,像孔子这样不断地追求道义、不断地追求人格境界的人,在 70岁之前他还不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那至少给我们一个警醒, 我们一般人有的时候可能真的要约束自己的欲望。 对自己的欲望, 至 少是不良欲望的克制, 是一个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格境界的必由之 路。 所以当孔子最喜欢的弟子颜回, 问孔

10、子什么叫仁时, 孔子告诉他, “克己复礼为仁” 。这地方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克己,克服 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良的欲望,克服自己的过分的欲望,克服自己不 能通过正当手段实现的欲望。然后,复礼。礼是什么?礼就是规矩。 所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前一定要有个什么过程呢?“克己”的过程, 克服自己的欲望,遵从礼节,尊崇社会的规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你就能算是仁了。颜回接着问孔子,老师你讲的太抽象了,你能不能 给我们一点具体的指导?孔子讲了四句话:“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不符合礼这个社会道德规范的事情,不听, 不说,不看,更不能做。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论语

11、颜渊 那就是说, 在人生还没有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前, 我们首先应 该尊重的是规范,然后要修养自己。这两点之间确实是一个矛盾,但 是你要达到人格的境界, 要有自己的道德上的修养, 我们必须克服自 己不良的嗜好。 实际上人和动物之间有更多相似的一点, 后来的孟子 讲了很有名的一句话,他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孟子离娄章句下 什么意思呢?人和禽兽之间的差别非常小, 孟子这句话里面包含 两个含义。第一,他告诉我们,人性里面有很多动物性的东西,你要 想变 *格非常健全的人, 你必须去除这些动物性的东西。 这是一层意 思。还有一层意思是什么呢?人比动物高贵的地方,就那么一点点, 所以你要特别注

12、意保护这一点点, 不要让这一点点丢失, 如果这一点 点丢了,那你就是动物了;如果你把那些跟动物相同的地方克服了, 你就是人了。所以我们说, 假如我们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让自 己的人格更完善一点, 更完美一点, 我们确实可能要像孔子讲的那样, 在更多的时候要克己,要复礼。在这个 “克己” 概念之外, 孔子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很相近的概念, 叫“自讼” ,就是自己在自己的内心里面,进行一种道德上的反省。 这样的人很少,所以孔子很感慨,他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看到一个 人能够知道自己的缺点,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在自己的内心里面, 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的人。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13、 (论语公 冶长 这个自讼我们可以翻译成自我批评, 这样的人太少, 一般人都觉 得觉得自己很不错, 很少有人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然后进行自我批评。 实际上一个人要真正的让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 关键还不是靠别人外 在的约束,真的要靠自己内在的动力,要进行自我批评,你自己要有这样的动力和愿望,才能有所提升。除了这个概念,还有一个概念,就是“自省” ,反省自己。孔子 有一句话讲得很好,他说: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论语里仁 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比我强,有的比我差。 见到比你好的人怎么办?见贤思齐。 看到比我强的人, 看到那些贤德 的人,我就想着要和他等齐,我像他

14、一样,向他学习。但是生活中我 们不仅仅光碰到贤德的人,还有些不贤的、不良的人,看到这样的人 怎么办呢?内自省,在自己的内心反省一下,这个人很不好,他这样 的缺点很坏,那好,我反省一下自己,我有没有类似的缺点和不足, 这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在不断地反省里不断进步。 孔子的一个学生,曾参,也讲过一句很有名的话,他说“吾日三 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你要真进步,不能老等着别人来 给你指出不足,给你制订目标,要善于自我反省。所以曾子说“吾日 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 语学而 在这样不断的反省里面,才能有所进步。曾参在孔子的学 生里面,天赋

15、不高,孔子曾经讲过“参也鲁” (论语先进 ,鲁就 是愚鲁、 笨的意思。 但是孔子去世以后, 对孔子的思想领悟得最好的, 把握得最准确的, 对于孔子的思想往后代传播贡献最大的, 恰恰是这 个曾参,是这么一个看起来比较愚笨的人。天赋不是很重要,重要的 是我们有没有这样的志向, 然后我们有没有这样一个好的习惯, 能够 不断地反省自己, 能够不断地自我批评, 能够不断地克服自己的一些不良的嗜好和欲望。卫国有一个大夫叫蘧伯玉, 孔子到卫国去的时候, 一开始就住在 他家里面,蘧伯玉对他很好。后来卫灵公给了孔子很多的俸禄,孔子 可以租房子住了, 就从蘧伯玉的家里搬了出来, 但是他们之间还一直 有交往,互相问

16、候。有一天蘧伯玉就派了一个人来问候孔子。孔子问 这个人:“你家的老先生最近在家里干什么啊?”这个人说,我们家 的老先生啊,最近在家别的事都没做,他就做了个什么事呢?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我们的老先生最近在家别的事都没做, 他就是在家里面想着减少 自己的过错, 但是他还没有做到。 这个人走了以后, 孔子非常的感慨:蘧伯玉派来的这个人太了不起了, 话讲得真好, 这样的人真适合做一 个使者呀。 为什么这个人这句话讲的好?他对蘧伯玉的认识是非常准 确的,他对蘧伯玉的精神概括得太准确了。孔子讲到克己, 讲到自讼,讲到自省,然后通过蘧伯玉使者这句 话,又给我们提出个概念:自寡其过。自己主动地反省自己的不足,

17、减少自己的过错,这样我们就进步了。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 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 (论 语宪问 有一次,孔子大发感慨,说:“吾未见刚者。 ”哎呀,我一直没有 看到真正的刚强的人啊!有一个学生就跟老师提出来了:老师啊,不 对呀, 那个申枨不是很勇敢, 很刚强吗?他显然把这个刚强理解为性格上的刚强,体格上的刚强。但是孔子讲的刚强不是这个意思,孔子 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的话,说:枨也欲,焉得刚?申枨嘛,他可能性格上很勇敢,体格上也确实很健壮,但是,这 个人欲望太多啊, 欲望太强啊, 像他这样有那么多欲望而不能够克制 的人,他怎

18、么可能刚强呢?子曰:“吾未见刚者。 ”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 刚?” (论语公冶长 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我们后来有个成语叫“无欲则刚” ,就 是从这儿来的。孔子实际上在提醒我们,人有欲望是正常的,比如追 求道义也是一种欲望, 但是人的欲望中有很多是不正当的, 或者是通 过正当的手段无法实现的。 你说我想发财, 这个欲望正当不正当?正 当。但是,你说我一晚上睡觉,明天早晨我就要变成百万富翁,这个 欲望倒也不一定不正当,但是,通过正当的手段很难实现。真要一夜 之间变成百万富翁,你可能要犯罪,可能要抢银行才行。面对着不正 当的欲望怎么办?这个时候就需要调动我们自身的道德意志和精神

19、 力量来加以克制,如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就会被欲望拉下水。很多 人做了坏事以后说,哎呀,我是被谁谁拉下水的。其实堕落也好,最 终的毁灭也好,追根究底, 是被自己不正当的欲望拉下水的。为了满 足欲望我们就会变得很苟且, 甚至可能不择手段。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 讲,欲望就是人的软肋,欲望就是人的破绽。你有了这个软肋,有了 这个破绽,就有可能为人所趁,别人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打败你,控制你,然后你就会失去自己。孔子这里讲的刚,不是体格之刚,性格之刚,而是人格之刚,精 神道德之刚。 体格之刚可以抵御病菌的侵袭, 人格之刚则可以抵御邪 恶的侵袭。人格之刚,精神之刚,是,无欲则刚。孔子说无欲则刚。这句话的意思有

20、两个:无欲就刚,无欲才刚。 而且还包含着逆命题:有欲则不刚。就自己的修养之路, 孔子除了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这一段话外, 还说过一段话,是就人我对照而言的: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 权。 (论语子罕 “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 ,一开始学习的人很多,都是我们同 学,但是后来很多人就退出了,最终达到道的境界的人就不多了。 “可与适道,未可与立” ,达到道的境界的人也有一些人,但是 最终终生把自己的人生的理想, 把自己的价值观, 把自己的人生观都 建立在道上的人就更少了。“可与立,未可与权” ,有一些人可以和我们一起立身于道中, 但是还有一个境界没达到:权变,灵活

21、运用。有很多人,他也可以立 身于道中,他做事,为人也是很有原则的,是把道作为他自己的准则 的,但是他不能够灵活地去运用道。这地方讲了四个境界,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一起学习的人。 第二个层次,一起学到了道的人。第三个层次,一起立身于道的人。最高的层次是什么呢?能够灵活运用道的人。生活里也一样, 要做一番事业,一开始会有很多人跟随,但到中 途如果遇到一些挫折, 就会有人退出。 每达到一个境界总会有一些人 退出,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我们把这段话和上面讲的“十有五而志于学”那一段做个比较, 我们会发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比如说有几个词是一样的, “志于学” 的“学” ,这里是 “可

22、与共学”的“学” 。 “三十而立”有个“立” , 这个地方是 “未可与立” 的 “立” 。 最后,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和 “权” 是一个意思。权就是灵活,机动,运用原则的时候非常的灵活,而不 是很死板, “从心所欲”也是这个意思。我们把这两段话结合起来看, 孔子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最高的境界是从心、从欲、从权。孔子 最终告诉我们,他通过他一生对道德的追求,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最高的道德,最完美的人生,最理想的境界,是自由。人生最高的境 界是自由的境界,是从心的境界,从欲的境界,从权的境界。我们看,孔子一方面讲“无欲则刚” ,否定自己的欲望,克制自 己的不良的欲望。 但是, 最后, 在达到

23、最高境界以后, 又回到了欲望:随心所欲竟然是人生和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之所以能到达“从心所欲不逾矩”和“权”的境界,是经过 了漫长的过程的,有很多因素的促使。个人的努力勤奋、坚持不懈都 有,但是起作用最大的,是他的好学。孔子不断地提到他的“好学” 、 “好古” 、 “好问” 。当他很年轻的 时候, 到鲁国的宗庙里面 (也就是周公的庙, 鲁国的开国国君是周公 ,参加祭祀天地。 当时祭祀祖先的时候有很多非常烦琐的礼, 一般人都 搞不明白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 ,他到了庙里面以后,他不管什么事 情都要问一问,这个事情是这样做的吗?这个对吗?有人不理解了, 出来就说怪话:谁说那个邹人的儿子懂得礼啊?

24、因为孔子的父亲叔梁 纥在邹这个地方做地方官, 所以孔子在年轻的时候, 人们就把他称为 邹人之子。 谁说那个邹人的儿子懂得礼呀?我看他不懂。 他到了宗庙 里面后,好像什么都不明白,都要问别人。孔子听到后,只讲了三个 字:“是礼也。 ”在这样的场合下,每件事情都必须要谨慎,小心、不 能够出差错,所以在每一个礼仪之前,再斟酌一下,再谨慎地问一下 是不是这样,再确定一下。在太庙里面,这就是礼,这是最大的礼。 在这件事里,我们也可以发现,孔子确实好学,而且不耻下问。 他自己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礼学的专家了, 专家在自己的专业问题上 向别人去问,一般人会觉得很丢人,不愿意这样做的,但孔子没有这 个心态,这样

25、才能进步。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 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 (论语八佾 孔子觉得他自己跟别人相比最大的优点是什么?他讲过一句话。 他说: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十户人家的人口, 不到一百人的小村子, 如果要找像我这么忠诚 的,像我这样讲信誉的人, 是一定能找得到的,但是要找一个像我这 么好学的人,就找不到了。这话讲得真好, 既说明他好学,同时也非常地谦虚,他从来不觉 得自己道德上比别人高明。 你们不要认为我孔丘道德高尚, 你找一个 十户人家,找个像我这样忠诚的,像我这样讲信誉的人,一定能找得 到的,我的唯一的优

26、点就是我好学,我好学这一点,你在一般的地方 是找不到的。好学,则一切缺点可望改掉,一切不足可望弥补。孔子之由凡人成为圣人,无他,好学而已。所以他又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述而 从这话里面可以想象出来, 肯定是有人在夸他, 因为孔子在生前 就已经被人称之为圣人了。 不过在那个时候, 人们把孔子称之为圣人, 主要是人们认为孔子什么都知道, 知识无比广博。 在这样的情况下肯 定有人很崇拜他,孔子很谦虚地跟别人讲,你们不要把我看得太神, 我不是生而知之的,我就是好古,我对于古代的文化我非常地爱好, 然后我很勤奋地去了解它,去学习它,这就是我的优点。孔子是一个很谦虚的人, 但是对

27、自己好学这一点, 他可从来不谦 虚。他说: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默默地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 学习而永不满足, 教导别人而 不知倦怠, (这三方面对我算什么困难呢?“默而识之”是学习的方法,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默默地记 住你接触到的所有知识, 孔子的学习不讲究学习形式。 善于学习的人一定都是抓住了一些零散的时间,宋代的欧阳修讲他学习的时间是 “三上” ,枕上,马上,厕上。曹操知识很广博,诗歌写的是一流水 准, 散文是被鲁迅称之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爷的人物, 他有多少时间读 书啊?你看他干了多少事情,他打了多少年的仗。弄一个书房,弄一 台电脑, 买上一堆参考书在家慢

28、慢读, 他曹操有这个时间吗?他就手 不释卷,抓住一切的机会,抓住一切的零散时间学习。 *打仗了,晚 上士兵都睡觉了, 他在帐里面读书。 所以孔子讲的默而识之也是这个 意思, 默默地把你随时随地碰到的知识都用心记下来。 这是很好的学 习习惯,我们每个人都要学,比如说,在大街上走,两边的街景就有 很多知识。有的招牌书法,字写得很漂亮,你是不是可以看看,欣赏 一下那个字写的漂亮,那个笔划,那个笔势,你是不是也可以模仿一 下?那么多的招牌用英文写的,下面还有汉语,把它记住了,这个英 文单词你不就记住了吗?为什么一定要拿本英语书慢慢在那里读 呢?我们眼睛所看到的都是信息, 这些信息里面有很多是知识, 是

29、有 储备价值的。孔子告诉我们,对这些有知识性质的东西,有储备价值 的东西,你就默默地记住它,不一定非得要到一个特定的环境里面, 一个特定的空间和时间里面才算学习。 孔子的知识就是在周游列国中 这样默默地来的,这就是他超越我们的地方。有一次,孔子跟他的弟子公西华之间有一段对话。他说:“若圣 与仁,则吾岂敢?”你们讲到我是圣人,还讲到我是仁人,这些我真 的是不敢当啊。但是我有两个优点,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 ,就是我 学习不厌烦,教导别人不疲倦,我就这两点大概符合。然后公西华讲了一句话:“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你这两点,正是我们这一帮弟子们 不能学到、不能做到的。这八个字正是孔子和我们的区别。了

30、解了这 一点,我们也就知道,我们该怎么做了。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 云尔已矣。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论语述而 孔子学习不仅仅是只读书本知识, 也不仅仅是默而识之, 他经常 向别人求教。唐代的韩愈写过一篇有名的文章:师说 ,讲到了一个 人在自己的学习的过程里面,求师、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他其中举的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像孔子这样伟大的人物,这样有知识 的人,他也是不断地虚心向别人求教的。而且“无常师” ,还不是向 一个人求教,谁有知识我就向谁求教, “三人行必有我师”啊。 在孔子一生里边, 向哪些人学习过呢?向剡子学习过, 向苌弘学 习

31、过,向老聃学习过。至少这三个人我们是知道的,还跟着师襄学弹 琴。孔子是大音乐家,演奏水平很高,也是跟着人家学的。他向这些 人都求教过相关的问题。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 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後,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韩愈 师说 】 司马迁就讲到,孔子曾经到东周去向老子请教过问题, 史记 里面的老子韩非列传有记载, 史记里面的孔子世家里面 也有记载。 但是这两个记载, 稍微有一点不同。 在 孔子世家 里面,司马迁记了孔子见到了老子之后,老子跟他讲了一段话,这段话确实 讲得非常好。在中国的

32、传统文化里,孔子代表一种阳刚的力量,代表 一种积极进取的力量,而老子代表一种消极的、柔弱的力量。老子作 为一个长辈对孔子,看到一个年轻人来了,那么咄咄逼人的,那么锋 芒毕露的,他给他有所教训,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在孔子世家 里面,老子对孔子讲: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 一个人很聪明,明察秋毫,什么都看得明白,这样的人,往往下 场很惨,往往会死于非命。为什么?因为这种人有一个弱点,喜欢议 论别人,喜欢评价别人。他总自以为聪明,而且他自认为能够把别人 的缺点看得很明白,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招人厌恶呢?你招人厌,招人 恨,那就有可能被人陷害。所以他告诉孔子要注意这一点。后来孔子 对他的弟子子贡也讲过类似的话。 孔子的弟子里面最聪明的就是子贡 了,伶牙俐齿,他就老是在评论这个人怎么样,那个人怎么样,孔子 就把子贡叫来,说,端木赐啊,你老说别人这个不是,那个不好,你 自己就那么好吗?要是我,我没有时间老盯着别人的缺点,我要有时 间就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个忠告往上追溯就是老子曾经对他讲过的 话。 子贡方人。 子曰: “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论语宪问 ” ( ) 老子教训孔子,还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