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毒无毒_第1页
中药有毒无毒_第2页
中药有毒无毒_第3页
中药有毒无毒_第4页
中药有毒无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pt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中药有毒与无毒一、中药有毒与无毒的源流淮南子记有:“神农尝百草之 淮南子记有: 滋味,一日遇七毒 一日遇七毒” 滋味,一日遇七毒”。说明我们的 祖先在发现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对药物 的有毒与无毒有了初步的了解。 的有毒与无毒有了初步的了解。周代, 周代,医药学家学会了用药物的毒 性治病。周礼天宫有“医师掌医之 性治病。 周礼天宫 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 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之说。 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 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对药物有 毒与无毒的论述, 毒与无毒的论述,说明医药学家将药物 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

2、分为有毒与无毒两类。汉代,药物有毒与无毒理论, 汉代,药物有毒与无毒理论,同四 气五味一样,成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本 气五味一样, 原则。 原则。 神农本草经在序列中论述了毒 神农本草经 药的配伍、炮制和使用方法,在正文中 药的配伍、炮制和使用方法, 将所载365种药按有毒与无毒分为上、 将所载365种药按有毒与无毒分为上、 365种药按有毒与无毒分为上 中、下3品。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药物毒 时期 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 本草经注 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本草经注 对所载药物逐一标明了“有毒” 对所载药物逐一标明了“有毒”或 “无毒”。 无毒” 隋朝诸病源候论 隋朝诸病源候论明确

3、指出 “毒有大小”。 毒有大小”唐代王冰 次注黄帝素问 唐代王冰次注黄帝素问提出 王冰 “大毒治病十去六,常毒者治病十去七, 大毒治病十去六,常毒者治病十去七, 小毒治病十去八,无毒治病是十去九” 小毒治病十去八,无毒治病是十去九”。 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 至今仍为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原则。 此后, 此后,历代医药学家对有毒无毒的 理论与内容不断补充修正。 理论与内容不断补充修正。二、中药有毒与无毒的含义通常药理学意义的毒药是指治疗量与 中毒量比较接近或相当, 中毒量比较接近或相当,超过中毒量即可 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药物。 引起不良反应甚至死亡的药物。 中医对有毒无毒的熟悉更加广

4、泛。中 中医对有毒无毒的熟悉更加广泛。 医对“ 医对“毒”的含义可从三个方面熟悉。 的含义可从三个方面熟悉。(一)毒与药相通上古时期,常将“毒药” 上古时期,常将“毒药”作为药的 统称。 统称。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 无毒者为“ 令民知所避就”。无毒者为“食”,有 毒者为“ 毒者为“药”。此亦为药食同源之说。 此亦为药食同源之说。 “药多有毒害,区别于食,故谓之 药多有毒害,区别于食, 药。”因此可以总结为“药”即“毒”。 因此可以总结为“(二)“毒”乃“药”之偏性张介宾类经中指出: 药以治病, 张介宾类经中指出:“药以治病,以 毒

5、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 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 偏,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 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 张子儒门事亲对药性之偏认为: 张子儒门事亲对药性之偏认为: “凡药皆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 凡药皆毒也,非指大毒、小毒谓之毒, 草、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性。” 人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性。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按其特性分为上、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 365种 按其特性分为上、 中、下3品:“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 应天,无毒,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 应天,无毒,中药一百二十种为

6、臣 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一百二十五种 性以应人,无毒有毒,下药一百二十五种 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 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可知本草中所述药性有毒、 可知本草中所述药性有毒、无毒并非专 指有无毒害,而主要是指药性强弱、缓烈, 指有无毒害,而主要是指药性强弱、缓烈,性峻 烈之品多被视为毒药。 烈之品多被视为毒药。(三)“毒”为药之害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和进步,毒药概 随着医疗实践的发展和进步, 念逐渐由广义转向狭义,毒药专指使用不 念逐渐由广义转向狭义, 当会产生副反应甚或致人死亡的特征。 当会产生副反应甚或致人死亡的特征。 隋朝元方诸病源候论 隋朝元方诸病源候

7、论记“凡药云 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 有毒及大毒者,皆能变乱,于人为害,亦 能杀人” 能杀人”。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蜀 极闭口者有毒,误食之,强人咽喉, 极闭口者有毒,误食之,强人咽喉,气 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 病欲绝,或吐下白沫,身体痹冷”。 历代本草在药物条目下:“有毒”、 历代本草在药物条目下: 有毒” “无毒”的标注亦多指此意,现代中药 无毒”的标注亦多指此意, 学将有毒无毒连同四气五味、归经共同 学将有毒无毒连同四气五味、 归属为中药的基本性能。 归属为中药的基本性能。药物的毒性作为中药性能之一,与 药物的毒性作为中药性能之一, 药物作

8、用之间存在层次上的差别。 药物作用之间存在层次上的差别。 毒性是药物作用表现出来的基本性 质,离开了药物的具体作用,便无所谓 离开了药物的具体作用, 毒性。 毒性。 毒性也是从特定的角度,对药物作 毒性也是从特定的角度, 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概括,用以表示各 用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概括, 药物的偏性。 药物的偏性。毒性具有普遍性, 毒性具有普遍性,不存在绝对无毒 的药。 的药。 因此在进行有毒中药的界定之前, 因此在进行有毒中药的界定之前, 对中药毒性涵义的熟悉应当明确,否则 对中药毒性涵义的熟悉应当明确, 轻易混淆不同层面“ 轻易混淆不同层面“毒”的含义。 的含义。三、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依据(一)

9、含不含有毒成分(毒的本质) 含不含有毒成分(毒的本质) 一般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 一般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 如乌头有毒因其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 如乌头有毒因其含有乌头碱、 等;马钱子有毒因其含有番木鳖碱;斑 马钱子有毒因其含有番木鳖碱; 蝥有毒因其含有斑蝥素。 蝥有毒因其含有斑蝥素。(二)整体是否有毒 中药是多成分的, 中药是多成分的,成分之间有协同 亦有拮抗,致使有些含有毒成分的中药 亦有拮抗, 在整体上并不显示有毒。 在整体上并不显示有毒。 如人参中的人参皂甙B 如人参中的人参皂甙B、C有溶血作 用,而人参皂甙A有抗溶血作用,因此整 而人参皂甙A有抗溶血作用, 体上不显示溶

10、血的作用。 体上不显示溶血的作用。由此可知, 由此可知,中药的毒性成分与整体 毒性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差异。一般 毒性既有内在的联系,又有差异。 有毒药物含有有毒成分,而含有毒成分 有毒药物含有有毒成分, 的药物不一定有毒。 的药物不一定有毒。(三)使用剂量是否适当 中药使用剂量适当与否,是确定中 中药使用剂量适当与否, 药整体有无毒性的又一依据。只要剂量 药整体有无毒性的又一依据。 适宜不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即为 适宜不会对人体产生较大的危害, 无毒。超出最大剂量, 无毒。超出最大剂量,出现中毒反应成 为有毒,通常不认为有毒的中药亦可变 为有毒, 为毒药。 为毒药。故人体所能承受的最大剂

11、量成 为药物有毒无毒的分界。 为药物有毒无毒的分界。四、中药有毒与无毒对临床用药的指导作用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既是相对的,又是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既是相对的, 密切相关的,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密切相关的,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在一 定条件下 ,有毒与无毒可以相互转化。 定条件下,有毒与无毒可以相互转化。 医药工作者的责任, 医药工作者的责任,就是创造条件促 使有毒化为无毒,杜绝无毒转为有毒, 使有毒化为无毒,杜绝无毒转为有毒,从 而提高疗效,将中药的“有毒” 而提高疗效,将中药的“有毒”反应减少 到最低限度。 到最低限度。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 组成部分

12、, 作用,概括有: 作用,概括有: (一) 正确使用有毒中药,化有毒为无毒 正确使用有毒中药, “取药毒,攻病毒”是中医临床治疗 取药毒,攻病毒” 的基本法则之一。 的基本法则之一。一些以常用无毒中药 难以奏效的怪疴顽疾,每以有毒中药为 难以奏效的怪疴顽疾, 治而取效。 治而取效。雄黄有毒,能攻毒杀虫,疗恶疮、 雄黄有毒,能攻毒杀虫,疗恶疮、蛇 有毒 伤; 大风子有毒,能攻毒杀虫,治麻风、 大风子有毒,能攻毒杀虫,治麻风、 有毒 顽癣; 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疗癌肿、 砒石有大毒,能攻毒定喘、疗癌肿、 有大毒 喘哮; 喘哮; 洋金花、天仙子有毒,能麻醉止痛, 洋金花、天仙子有毒,能麻醉止痛,

13、 有毒 治多种疼痛等。 治多种疼痛等。在合理炮制条件下, 在合理炮制条件下,决定有毒中药是 否能毒害人体的关键是用量 否能毒害人体的关键是用量。无论以体内 用量。 或体表何种方法给药,均必须严格控制其 或体表何种方法给药, 用量,既不可一次过量用,亦不可常量持 用量,既不可一次过量用, 久用。 久用。 据报道, 据报道,因使用中药而中毒致死的有 150余人,其中多数为有毒之品, 150余人,其中多数为有毒之品,故临床 余人 应用有毒中药时,必须十分谨慎。 应用有毒中药时,必须十分谨慎。(二)区别对待无毒中药,不使无毒变有毒 区别对待无毒中药,一部分无毒中药如大黄 肉桂、麻黄等 一部分无毒中药如

14、大黄、肉桂、麻黄等, 大黄、 因其偏性突出,不合理应用会对人体造成不同 因其偏性突出, 程度的“毒害” 程度的“毒害”。 这些毒害,有的已被发现,有的还未被发 这些毒害,有的已被发现, 现,虽常量或稍大于常量不会毒害人体或出现 较大毒副反应, 较大毒副反应,但超大量特别是超量口服或注 射时,就可能对人体造成毒害。 射时,就可能对人体造成毒害。(三)严格质量,是减毒的根本措施 严格质量,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常受药物的栽 培、品种、使用部位、产地、采集、贮 品种、使用部位、产地、采集、 存、炮制、制剂及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 炮制、 的影响。 的影响。 中医药工作者必须严格把好药材

15、、 中医药工作者必须严格把好药材、 饮片及成药的质量关,杜绝伪劣、 饮片及成药的质量关,杜绝伪劣、假冒 及霉变药品流入市场。 及霉变药品流入市场。(四)用法得当,是减毒的重要环节 用法得当, 中药的使用方法,如复方配伍、 中药的使用方法,如复方配伍、给 药途径、单位时间内给药次数、用药时 药途径、单位时间内给药次数、 间的长短及施用面积的大小等,是否合 间的长短及施用面积的大小等, 理得法,对中药的有毒无毒影响极大。 理得法,对中药的有毒无毒影响极大。古今临床应用中药发生“有毒” 古今临床应用中药发生“有毒”反 应的案例看,有不少由于用法不当而致, 应的案例看,有不少由于用法不当而致, 故用法

16、得当与否,是关系中药是否有毒, 故用法得当与否,是关系中药是否有毒, 能否预防“有毒”反应的重要环节。 能否预防“有毒”反应的重要环节。 “用之得法,邪祛而病痊。用之违 用之得法,邪祛而病痊。 法,非特无功,而反为害” 。鉴此,临 非特无功,而反为害” 鉴此, 床用药应做到: 床用药应做到: 合理配伍,避开配伍禁忌; 合理配伍,避开配伍禁忌; 根据治疗需要和药物的性能,选择正 根据治疗需要和药物的性能,确的有利于增效减毒的给药途径; 确的有利于增效减毒的给药途径; 根据药物毒性大小和病情的轻重,合 根据药物毒性大小和病情的轻重,理确定日(24小时内)给药次数。 理确定日(24小时内)给药次数。 (24小时内 不可无节度地长期使用某单味、复方或 不可无节度地长期使用某单味、 中成药,以防蓄积中毒。 中成药,以防蓄积中毒。 外用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不可超量 外用中药,特别是有毒中药, 大面积施用,以防其所含成分特别是有 大面积施用, 毒成分, 毒成分,经皮肤外层或破损处组织过量 吸收而致中毒。 吸收而致中毒。(五)准确辨证,是减毒的必要保证 准确辨证,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若仅对药物的性 从事临床工作的医生, 效、有毒无毒或毒性大小,以及影响有毒无 有毒无毒或毒性大小, 毒的药物和用药方法等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