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性能试验方法-编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892.1-2892.12-82前言滤毒罐性能试验方法,是滤毒罐性能标准的基础。制订滤毒罐的技术标准必须相应的制订其试验方法标准,以保证全国各生产厂所生产的滤毒罐具有统一的可比性,进而确保滤毒罐安全技术指标的实现。因此,作为滤毒罐性能试验方法标准本身,应该是科学而严格的,既要力求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又要适合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情况。要安全可靠,力求简单可行,容易操作,以利于在工厂、科研和使用单位实施。试验方法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现实性是该编制工作的准则。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查阅了几个先进国家近期有关标准。美、苏、英、日
2、、西德等国家所规定的试验方法标准,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种是对试验方法叙述的很详细,很具体,照此即可做试验;第二种是原则、笼统,需根据该原则去编制具体的操作规程;第三种是二者兼顾,即部分章节比较详细,而另一部分章节很简单。此外有些国家建立了标准试验台。在国内,对有关生产厂和科研单位进行调查了解,征求意见,对现行的试验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按照先进性,可靠性和现实性三原则的要求,尽量采用成熟而普及的方法。因此在编写中以国营新华化工厂现行的试验方法为基础,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再加补充和整理编写成该标准方法的审定稿,提供审定会审定后,作了修改,于1981年上报审批。这些试验方法均属经典的方法,虽然不先
3、进,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比较成熟,在我国生产和科研中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业已普及,同时这些方法在国际上现在还比较流行,不少国家还在采用。这些方法能获得确切的试验结果,准确可靠,并且具有仪器设备比较简单,容易操作等优点。作为我国过滤式防毒面具的滤毒罐性能测定方法的第一代标准,是适宜的。滤毒罐的性能项目较多,标准中只对其中主要的11个性能项目编写了12项测定方法。在这些方法中,有9项用于测定滤毒罐防毒性能;另外3项则分别用于测防护气溶胶微粒(如毒烟、毒雾、带毒粉尘和细菌等)的性能、测滤毒罐对空气流的阻力及其口颈排尘性能。滤毒罐的气密性和冲击试验方法未曾进行编写,前者因为过于简单,后者因没有标准试验设
4、备。对该两个性能,仅在GB 2890-82过滤式防毒面具2.3滤毒罐中作原则规定,冲击试验方法待条件成熟再作补充。标准的编写,是按照GB 1.1-81标准化工作导则编写标准的一般规定进行的。每个标准的内容包括:引言、仪器和试剂、试验条件、试验步骤、结果计算等几部分组成。标准中的插图均以方框图表示试验工艺流程。一、关于滤毒罐防毒性能的测定方法标准GB 2892.1-822892.9-82中的各试验方法,皆系动态吸附(或催化)气体分析法。测定是在规定条件下,将毒剂蒸气(或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连续不断的通过滤毒罐,用指示剂测出微量毒剂蒸气透过滤毒罐的时间。从通入混合气体的瞬时到微量毒剂蒸气透过滤毒
5、罐,此段时间称为滤毒罐对该种毒剂的防毒时间。各试验方法对仪器装置、试剂、操作和结果处理皆作了较详细的叙述(属于国际上编写较详细的一类),照此规定即可作试验。关于试验终点的判断,一种方法是采用精确测量毒剂蒸气透过滤毒罐尾气的瞬时浓度,当尾气中毒剂的浓度达到规定值即为终点:一种是用化学指示剂,以其颜色的变化来指示终点。前者定量性能强,结果准确。后者经济,直观和易于操作。根据国内目前的分析技术条件以及考虑到各单位二十多年来一直沿用的方法,我们认为标准的各试验方法中采用化学指示剂法测定滤毒罐的防毒时间是可行的。为确保滤毒罐性能的可靠性,在试验中严格控制滤毒罐失效瞬时透过的尾气浓度是极为重要的。而指示剂
6、变色的瞬时,尾气中的毒剂浓度应该小于对人有害或危险的浓度。因此在各试验方法中指示剂的灵敏度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确定试验方法的过程中,对有关指示剂进行了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见表1和表2。 表1指示剂灵敏度的静态试验数据滤毒罐试验毒剂指示剂1730的灵敏度范围mg/20ml显 色国家工业卫生标准mg/L嗅觉范围mg/L1号氢氰酸盐酸联苯胺0.150.117蓝 色0.00032号氯化氰碘氯苯0.01680.0091无色0.010.00123号苯氯亚硝酸钠-硫酸碘化钾-淀粉1.772.250.00770.0121黄色蓝色0.040.0010.030.0050.00124号氨硫化氯酚酞高锰酸
7、甲0.0280.0370.0590.061玫 瑰 红无 色0.030.010.00050.00127号二氧化硫高锰酸钾0.2370.213淡黄棕色0.0150.007注:静态试验指示剂除氯气指示剂取23ml,其余均为20ml。 表2指示剂的动态试验数据滤毒罐试验毒剂指示剂指示剂变色时瞬时毒剂浓度mg/L国家工业卫生标准mg/L1号2号氢氰酸盐酸联苯胺0.00300.00033号苯亚硝酸钠-硫酸2.00.04氯碘化钾-淀粉0.0270.0014号氨酚酞0.0150.03硫化氢高锰酸甲0.0300.01注:动态试验透过滤毒罐的试验气体以1L/min的速度流经指示液,尾气毒剂瞬时浓度用检测管测定。表
8、1、表2说明:表中数据为有限次试验之平均值。5号滤毒罐(防一氧化碳)的试验,其透过尾气用红外仪测量毒剂的浓度。其余1号、2号、3号、4号、6号、7号滤毒罐在试验中均用指示剂指示终点。从表1看出:各试验方法所用的指示剂,在一定条件下变色时,20ml指示剂溶液所累积吸收的最少毒剂量。从表1和表2中看出:氨指示剂(酚酞)最灵敏,变色时尾气中毒剂浓度能达到国家工业卫生标准;氯气和硫化氢所用指示剂次之;苯和二氧化硫所用的指示剂变色剂量较大;氢氰酸所用的指示剂灵敏度最差,其变色剂量超过国家工业卫生标准10倍以上,苯蒸气所用指示剂灵敏度较高。在上述动、静态试验中,指示剂本身在试验过程中不断吸入毒剂,其变色指
9、示剂所吸收的毒剂量是一个累积数值,而指示剂变色瞬间尾气中毒剂的剂量要比该累积值小些。由于指示剂的变色是瞬间完成的,并且滤毒罐一旦被毒剂透过,其尾气中毒剂的浓度就急速上升,因此,穿透点能准确找到。所用指示剂的灵敏度虽然较差,但对防毒时间测定的影响是微小的,所以采用上述指示剂法来测定滤毒罐的防毒时间,以比较产品的优劣或生产中作为产品检验是可靠的。但是,应该看到氢氰酸是毒性很大的物质,而上述试验所用的指示剂(盐酸联苯胺),一是灵敏度差,二是该指示剂本身又属于致癌性物质,为了试验安全可靠,建议探寻新的指示剂,在以后标准修订时代替之。另外,随着我国化学分析工作的发展,应逐步改用定量性强,灵敏度高的检测方
10、法。还应说明的是:防毒时间与试验气体中的毒剂浓度之间不是线性关系,只有当试验气体的毒剂浓度在很小范围内波动时,才可以认为是近似线性的。因此计算试验结果时,所用线性式(t0C0=tc) 换算到标准浓度时的防护时间,应将试验气体的毒剂浓度确实控制在规定范围以内,计算才是正确的。二、关于油雾透过系数试验方法本方法用于评价滤毒罐防毒烟、毒雾等气溶胶的性能。根据气溶胶力学理论,各种沉淀过滤效应对粒径为0.10.5m的粒子之综合作用相对的转弱,这就导致这一类微小的粒子在一定条件下穿透能力是很强的。国内外对高效过滤材料的检验多数用0.3m左右的粒子为基准。目前,中性油雾、钠烟、DOP气溶胶试验都比较成熟,并
11、得到公认。其中钠烟法有较多的优点。而油雾法在国内已应用多年,因此对于钠烟法和油雾法都可以用于生产检验和产品评价。三、关于滤毒罐对空气流阻力的试验方法滤毒罐对空气的通气阻力在过滤式防毒面具总阻力中占主导地位,并随气流速度的变化而改变。对滤毒罐阻力的评价,应该考虑到各种流速条件下的阻力值,以便根据人体呼吸过程中气流速率变化近似于正弦波的特点,估计实际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最大阻力,从而评价其质量。本方法采用稳定连续气流的测定方法,从而可以获得较为稳定而准确的结果。如果采用脉冲气流,特别是在用液体微压计测定时,容易因惯性力的影响使结果不准。此外,滤毒罐阻力与其设计和装配有关,所以对不同品种滤毒罐进行阻力试
12、验时,其阻力公式中的修正系数须通过试验来确定每种产品的系数,才能使测得的阻力值正确。四、关于滤毒罐口颈排尘试验方法本方法用于测定滤毒罐处于通气状态下自身的排尘量,作为评价其滤毒罐装填剂的质量及滤毒罐本体的装配牢固度性能。本方法是在规定条件下进行试验,采用特制的标准色度板相对比,进行其质量好坏的判断。标准色度板是用一定的白纸和规定药剂制成并通过试验进行标定的。当试验排尘粒径较小时,此方法简单而易行。一些单位应用此方法至今已二十多年了,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当然采用重量法,光电法准确性较好,但这些方法操作较为麻烦,用于产品检验较困难,有待进一步探讨新方法,在标准修订时取代之。关于滤毒罐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13、,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仅对部分项目进行了粗浅的验证。在编写过程中深感有许多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去做。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中国人民解放军57603部队 国营新华化工厂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防毒时间试验的总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892.1-82 UDC 614.894:620.1国家标准总局1982-02-03发布1982-10-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在规定条件下对各种毒剂蒸气的防毒性能。测定结果以防毒时间(分钟)表示。本方法系动态吸附(或催化)气体分析法,试验是将毒剂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之稳定气流连续不断地通过滤毒罐,用指示剂测出微量毒剂蒸气透过滤毒罐的
14、时间。从通入混合气体的瞬时到微量毒剂蒸气透过滤毒罐的时间,称为滤毒罐对试验毒剂的防毒时间。1仪器1.1 DX-1型动态吸附气体分析装置见图1;蒸发器见图2;指示瓶见图3;吸收瓶见图4。2试验条件2.1试验温度:1730。2.2空气相对湿度:50±3%。2.3通过滤毒罐的气体流量:30±0.3升/分连续气流。2.4混合气体中毒剂蒸气的浓度,详见GB 2890-82过滤式防毒面具第款的规定。3试验步骤3.1试验准备气体流量计每3个月校正1次,每月校正使用点1次。DX-1型试验装置按本方法之图1所示的流程进行安装,将各零部件垂直安装在仪器板上,零件之间用优质胶管联结。对安装好的仪
15、器装置应进行气密性检查,检查时,使仪器内造成100毫米汞柱(1.3×104帕)的压力,在1分钟内其压力下降不大于2毫米汞柱(266.8帕)时即为致密。根据干湿球湿度计中的干湿球之温度差,用湿度表进行控制气流的湿度。该湿度表是通过试验,运用以下气体湿度的基本公式进行计算制定的: P0=P1-AP(t干-t湿) (1)式中: P0-干球温度下气体中水的蒸汽压,毫米汞柱; P1-湿球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毫米汞柱; P-大气压力,毫米汞柱; t干-干球温度,; t湿-湿球温度,; A-湿度系数,与气流的线速度有关。气流的相对湿度用下式计算: =P0/P2·100% (2)式中:P
16、2-干球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毫米汞柱。根据流量计校正曲线,查得规定流量时的流量计的液柱高度,以此高度控制气体流量。根据湿度计中干球的温度进行控制试验温度。3.2试验步骤准备工作就绪后开始进行试验,打开压缩空气(或负压抽气)活塞,用活塞(K1)调节总的空气流量;用活塞(K10)调整滤毒罐的气体流量;用活塞(K2)、(K3)和(K4)调整空气流的湿度。慢慢开启活塞(K5)和蒸发器(或毒剂钢瓶)上的活塞,调整流量计(5)的液柱高度差至事先校正过浓度的位置,同时开动秒表记录试验时间。混合气体中毒剂浓度的测定方法。用天平称量试验前后蒸发器的重量(精确至0.05克)。混合气体中毒剂浓度按下式计算。 C=
17、(G1-G2)/(t·V)·1000毫克/升 (3)式中:C-混合气体中毒剂的浓度,毫克/升; G1-试验前蒸发器的重量,克; G2-试验后蒸发器的重量,克; t-蒸发器活塞的开启时间,分钟; V-总的空气流量,升/分。用化学吸收法测定混合气体中的毒剂浓度。用两个吸收瓶各装入25毫升吸收液,串联起来接到DX-1型装置上(见图1)。开启活塞(K7)混合气体以50100毫升/分的速度通过吸收瓶, 用下口瓶和量筒测量通气量。每次试验通过吸收瓶的气体体积控制在1.53升的范围。 试验结束时关闭活塞(K7),取下吸收瓶,将吸收液移入三角烧瓶中,用化学分析法测定出吸收液中所吸收的毒剂量
18、,并根据下口瓶排出水的体积计算混合气体中毒剂蒸气的浓度。毒剂蒸气透过滤毒罐的指示方法:在指示瓶中装入20毫升指示液,接入DX-1型试验装置中(见图1)(见图),以1.0±0.1升/分的速度抽取气样,当微量毒剂透过滤毒罐时根据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来判断试验终点。试验结束后关闭(K5),继续通以干净空气对仪器吹洗20分钟。在试验过程中,应使温度、流量和蒸发器外的恒温器的温度,均稳定在试验规定范围内。4结果计算每次试验均对混合气体中的毒剂浓度进行测定,其浓度必须在规定范围内试验才是有效的。在试验浓度下所测得的防毒时间,按下式换算到标准浓度下的防毒时间: t=(t1c1)/c0 (4)式中:t-
19、滤毒罐的防毒时间,分钟; t1-试验浓度下的防毒时间,分钟; c1-试验时混合气体中的毒剂浓度,毫克/升; c0-规定的标准浓度,毫克/升。5安全要求5.1试验场所有害气体、蒸气及粉尘的最高允许浓度,应符合TJ36-7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规定。5.2试验场所应具备使试验人员安全的试验设备,并备有适应的防毒面具、解毒药品和急救设备。5.3在操作中,严格遵守安全技术规则。5.4定期用指示剂试纸检查废气吸收罐中的装填剂,失效时应及时更换。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对苯蒸气防毒时间的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892.2-82 UDC 614.894:620.1国家标准总局1982-02-0
20、3发布1982-10-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在规定条件下对苯蒸气的防毒时间(分钟),以评价滤毒罐对有机毒剂蒸气的防毒性能。1仪器和试剂1.1DX-1型动态吸附气体分析装置,详见GB2892.1-82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防毒时间试验的总方法第1.1条。1.2天平(精度0.01克)。1.3秒表。1.4苯:符合GB 690-77苯分析纯。1.5硫酸:符合GB 625-77硫酸分析纯。1.6亚硝酸钠:符合GB 633-77亚硝酸钠分析纯,经105110干燥。1.7指示剂:称取2克干燥的亚硝酸钠溶解于100毫升标准硫酸中即配成指示剂,只限当天使用才为有效。2试验条件详见GB 28
21、92·1-82第2章的规定。3试验步骤3.1试验准备按照GB 2892.1-82第3.1条进行。3.2试验步骤按照GB 2892.1-82第3.2条进行。3.3试验用蒸发器(舟形瓶)发生苯蒸气。蒸发器放在恒温水浴中。3.4混合气体中苯蒸气的浓度用重量法进行测定,详见GB 2892.1-82第项的规定。3.5苯蒸气透过滤毒罐的指示方法:在指示瓶中装入20毫升指示剂, 当微量苯蒸气透过滤毒罐时,指示剂由无色变成黄色即为终点。4结果计算按GB 2892.1-82第4章的规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对氢氰酸蒸气防毒时间的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892.3-82 UDC 614.8
22、94:620.1国家标准总局1982-02-03发布1982-10-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在规定条件下对氢氰酸蒸气的防毒性能,测定结果以防毒时间(分钟)表示。1仪器和试剂1.1DX-1型动态吸附气体分析装置,详见GB 2892·1-82过渡式防毒面具滤毒罐防毒时间试验的总方法第1.1条。1.2天平(精度0.01克)。1.3秒表。1.4氢氰酸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外观为无色透明液体(在有胶体硫和硫酸铁的情况下,允许稍现乳光)。纯度不小于97.5%。硫化氢含量不大于0.2%。硫酸含量要求比硫化氢的含量大0.30.5%。1.50.02N的硝酸银标准溶液,其制备方法应符
23、合GB 601-77标准溶液制备方法第17条。1.60.1N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其制备方法应符合GB 601-77第5条。1.7碘化钾:应符合GB 1272-77碘化钾分析纯。1.8氨水:应符合GB 631-77氨水。1.9定量分析指示剂:称取2克碘化钾溶于40毫升氨水与60毫升蒸馏水中即为定量分析时所用的指示剂。1.10氢氰酸蒸气透过滤毒罐的指示剂:称取0.5克盐酸联苯胺,溶于250毫升热水中,冷却后加入10毫升3%的乙酸铜溶液和40毫升5%的乙酸溶液,配成的指示剂存放在棕色瓶中,存放时间不应超过15天,如果在使用时发现指示剂变成蓝黑色,说明已经变质,应进行更换。2试验条件 详见GB 289
24、2.1-82第2章的规定。3试验步骤3.1试验准备按照GB 2892.1-82第3.1条进行。3.2试验步骤按照GB 2892.1-82第3.2条进行。3.3试验用蒸发器(舟形瓶)发生氢氰酸蒸气,而蒸发器放在零度的冰水浴中。3.4混合气体中氢氰酸蒸气浓度的测定方法:本方法以重量分析法为标准,同时用化学吸收分析法作为对照,具体方法详见GB 2892·1-82第项和项。进行化学吸收分析时,用50毫升0.1N氢氧化钠溶液作吸收液,吸收后,加入1毫升定量指示剂,用0.02N的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淡混浊为终点。混合气体中氢氰酸蒸气的浓度按下式计算: C=(NV1×54.05)/
25、V0毫克/升式中: C-混合气体中氢氰酸蒸气的浓度,毫克/升; N-硝酸银标准溶液的当量浓度; V1-滴定时消耗的硝酸银标准液的体积,毫升; V0-通过吸收瓶的混合气体的体积,升;54.05-计算常数(氢氰酸分子量的二倍)。3.5氢氰酸蒸气透过滤毒罐的指示方法:在指示瓶中注入20毫升蒸馏水、滴加34滴指示剂,以1升/分的速度从装置中抽取气样,当微量氢氰酸蒸气通过滤毒罐时,指示剂变为蓝色即为终点。4结果计算 按GB 2892.1-82第4章的规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对氯气防毒时间的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892.4-82 UDC 614.894:620.1国家标准总局1982-
26、02-03发布1982-10-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在规定条件下对氯气的防毒性能,测定结果以防毒时间(分钟)表示。1仪器和试剂1.1DX-1型动态吸附气体分析装置,详见GB 2892·1-82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防毒时间试验的总方法第1.1条。1.2天平(精度0.01克)。1.3秒表。1.4液氯:应符合HG1-31-64液氯。1.54%和1%的碘化钾溶液。1.60.02N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其制备方法应符合GB 601-77标准溶液制备方法第7条。1.70.5%的淀粉溶液。1.8碘化钾:符合GB 1272-77碘化钾分析纯。1.9氯气透过滤毒罐的指示剂:称取
27、0.1克碘化钾,溶解于100毫升蒸馏水中,存放于棕色瓶内。2试验条件详见GB 2892.1-82第2章的规定。3试验步骤3.1试验准备按照GB 2892.1-82第3.1条进行。3.2试验步骤按照GB 2892.1-82第3.2条进行。3.3本方法采用液氯钢瓶供应氯气。3.4本方法用化学吸收分析法对混合气体中氯气的浓度进行测定,具体方法详见GB 2892.1-82第项。测定时,用50毫升4%的碘化钾溶液作吸收液,吸收后,用0.02N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吸收液至淡黄色时,加入0.5%的淀粉溶液35毫升,继续滴定至溶液蓝色消失即为终点。混合气体中氯气的浓度按下式计算: C=(NV1×
28、35.5)/V0毫克/升式中: C-混合气体中氯气的浓度,毫克/升; V1-滴定时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毫升; V0-通过吸收瓶的混合气体的体积,升; N-硫代硫酸钠的当量浓度; 35.5-氯的克当量。3.5氯气透过滤毒罐的指示方法:在指示瓶中加入20毫升指示剂 和34毫升0.5%的淀粉溶液,当微量氯气透过滤毒罐时,指示剂由无色变为浅蓝色即为终点。4结果计算按GB 2892·1-82第4章的规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对氨气防毒时间的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2892.5-82 UDC 614.894:620.1国家标准总局1982-02-03发布1982-10-0
29、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在规定条件下对氨气的防毒性能,测定结果以防毒时间(分钟)表示。1仪器和试剂1.1DX-1型动态吸附气体分析装置,详见GB 2892·1-82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防毒时间试验的总方法第1.1条。1.2天平(精度0.01克)。1.3秒表。1.4浓氨水:应符合GB 631-77氨水。1.50.02N的硫酸标准溶液,其制备方法应符合GB 601-77标准溶液制备方法第4条。1.60.02N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其制备方法应符合GB 601-77第2条。1.71%的酚酞指示剂,其制备方法应符合GB 601-77第34条。2试验条件按GB 2892
30、83;1-82第2章的规定。3试验步骤3.1试验准备应按照GB 2892.1-82第3.1条进行。3.2试验步骤应按照GB 2892.1-82第3.2条进行。3.3本方法采用钢瓶装液氨或浓氨水供应氨气。3.4本方法用化学吸收分析法对混合气体中氨气的浓度进行测定,具体方法详见GB 2892.1-82第项。试验用25毫升0.02N的硫酸溶液用水稀释为50毫升作吸收液,吸收后,以甲基橙作指示剂,用0.02N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吸收液至黄色即为终点。混合气体中氨的浓度按下式计算: C=(V2-V1)·N×17/V0 毫克/升式中:C-混合气体中氨的浓度,毫克/升; V1-滴定时消
31、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体积,毫升; V2-试验消耗的0.02N硫酸标准溶液的体积,毫升; N-硫酸和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当量浓度; 17-氨的克当量; V0-通过吸收瓶的混合气体的体积,升。3.5氨气透过滤毒罐的指示方法:在指示瓶中注入20毫升蒸馏水,滴加23滴酚酞指示剂,当微量氨气透过滤毒罐时,指示剂变为粉红色即为终点。4结果计算按GB 2892.1-82第4章的规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对硫化氢防毒时间的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892.6-82 UDC 614.894:620.1国家标准总局1982-02-03发布1982-10-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
32、在规定条件下对硫化氢的防毒性能,测定结果以防毒时间(分钟)表示。1仪器和试剂1.1DX-1型动态吸附气体分析装置,详见GB 2892·1-82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防毒时间试验的总方法第1.1条。1.2天平(精度0.01克)。1.3秒表。1.4硫酸:应符合GB 534-65工业硫酸。1.5硫化钠:应符合HG 1-1017-77工业硫化钠。1.60.02N的碘标准溶液,其制备方法应符合GB 601-77标准溶液制备方法第10条。1.70.1N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其制备方法应符合GB 601-77第4条。1.80.02N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其制备方法应符合GB 601-77第7条。1.9
33、2%的乙酸锌溶液:称取2克乙酸锌和取1毫升冰乙酸,用100毫升容量瓶,配成100毫升水溶液。1.10硫化氢透过滤毒罐的指示剂:取4毫升0.01N的高锰酸钾溶液和20毫升5N的硫酸溶液,用容量瓶配制成100毫升水溶液。2试验条件按GB 2892.1-82第2章的规定。3试验步骤3.1试验准备,应按照GB 2892.1-82第3.1条进行。3.2试验步骤,应按照GB 2892.1-82第3.2条进行。3.3本方法采用钢瓶装的硫化氢,或自行发生硫化氢。当自行发生硫化氢时,用硫酸与硫化钠反应产生硫化氢,并用排水聚气法将硫化氢收集到储气瓶中,以供试验使用。3.4用化学吸收分析法对混合气体中硫化氢的浓度进
34、行测定,详见GB 2892.1-82第项。试验用50毫升2%的乙酸锌溶液为吸收液,吸收后再加入20毫升0.02N的碘标准溶液,用0.02N的硫代硫酸钠进行滴定,当滴定到溶液变成浅黄色时加入34毫升0.5%的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消失为终点。混合气体中硫化氢的浓度按下式计算: C=(V2-V1)·N×17.1/V0式中:C-混合气体中硫化氢的浓度,毫克/升; V1-滴定时消耗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体积,毫升; V2-滴定时消耗的碘标准溶液的体积,毫升; N-硫代硫酸钠溶液和碘溶液的当量浓度; 17.1-硫化氢的克当量; V0-通过吸收瓶的混合气体的体积,升。3.5硫化氢透过
35、滤毒罐的指示方法:在指示瓶中注入20毫升指示剂,当微量硫化氢透过滤毒罐时,指示剂由粉红变为无色即为终点。4结果计算按GB 2892.1-82第4章的规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对二氧化硫防毒时间的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892.7-82 UDC 614.894:620.1国家标准总局1982-02-03发布1982-10-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在规定条件下对二氧化硫的防毒性能,测定结果以防毒时间(分钟)表示。1仪器和试剂1.1DX-1型动态吸附气体分析装置,详见GB 2892.1-82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防毒时间试验的总方法第1.1条。1.2天平(精度0.
36、01克)。1.3秒表。1.4硫酸:应符合GB 534-65工业硫酸。1.5亚硫酸钠:应符合HG 1-209-65工业无水亚硫酸钠(试行)。1.60.02N的碘标准溶液,其制备方法应符合GB 601-77标准溶液制备方法第10条。1.70.1N的高锰酸钾标准溶液,其制备方法应符合GB 601-77第14条。1.80.02N的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其制备方法应符合GB 601-77第7条。2试验条件详见GB 2892.1-82第2章的规定。3试验步骤3.1试验准备,应按照GB 2892.1-82第3.1条进行。3.2试验步骤,应按照GB 2892.1-82第3.2条进行。3.3本方法可用工业二氧化硫
37、气体,也可以自行发生二氧化硫。当自行发生二氧化硫时,用亚硫酸钠与硫酸反应,并用排水聚气法将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收集在储气瓶中,以供试验使用。3.4用化学吸收分析法对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硫的浓度进行测定,详见GB 2892.1-82第项。本试验用50毫升0.02N的碘溶液为吸收液,吸收后用0.02N的硫代硫酸钠滴定过量的碘,当滴定到溶液变成淡黄色时加入45毫升0.5%的淀粉指示剂,继续滴定至溶液蓝色消失为终点。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按下式计算: C=(V1N1-V2N2)×32.1/V0式中:C-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硫的浓度,毫克/升; V1-滴定时消耗的碘溶液的体积,毫升; N1-碘的当量浓
38、度; V2-滴定时消耗的硫代硫酸钠的体积,毫升; N2-硫代硫酸钠的当量浓度; V0-通过吸收瓶的混合气体的体积,升; 32.1-二氧化硫的克当量。3.5二氧化硫透过滤毒罐的指示方法:在指示瓶中加入20毫升蒸馏水,滴加半滴(约0.03毫升)0.1N的高锰酸钾溶液,当微量的二氧化硫透过滤毒罐时,指示液由粉红变为无色即为终点。4结果计算按GB 2892.1-82第4章的规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对一氧化碳防毒时间的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892.8-82 UDC 614.894:620.1国家标准总局1982-02-03发布1982-10-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
39、毒罐在规定条件下对一氧化碳的防毒性能,测定结果以防毒时间(分钟)表示。试验是将一氧化碳与空气的混合气体之脉动气流,连续不断地通过滤毒罐,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或其它能达到精度要求的分析仪)测定混合气体和尾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从通入混合气体至尾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规定值,此段时间称为滤毒罐对一氧化碳的防毒时间。1仪器和试剂1.1DX-2型动态吸附气体分析装置,见下图:1-空气净化器;2-毛细管式空气流量计;3-混合器;4-湿度调节器; 5-湿度计;6-孔板式空气流量计;7-滤毒罐;8-呼吸器;9-缓冲器; 10-毛细管式空气流量计;11-红外气体分析仪;12-毛细管式空气流量计; 13-干燥器;1
40、4-红外气体分析仪1.2红外气体分析仪:分析范围010000ppm。1.3红外气体分析仪:分析范围0100ppm或01000ppm。1.4呼吸器:脉动频率2124次/分。1.5秒表。1.6硫酸;应符合GB 534-65工业硫酸。1.7甲酸:应符合HG 3-1296-80甲酸。2试验条件2.1通过滤毒罐的脉动气流流量为30±0.3升/分。2.2试验温度:1730。2.3空气相对湿度50±3%。2.4脉动气流频率2124次/分。2.5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应符合GB 2890-82过滤式防毒面具第款的规定。3试验步骤3.1试验准备,按GB 2892.1-82过滤式防毒面具滤
41、毒罐防毒时间试验的总方法第3.1条进行。3.2本方法可采用工业一氧化碳气体,也可以自行发生。当自行发生一氧化碳时,用甲酸与硫酸反应,用排水聚气法将生成的一氧化碳气体收集在储气瓶中,供试验使用。3.3先接通呼吸器(8),然后再开启压缩空气活塞,使空气进入过滤器,用活塞(K2)和流量计(2)控制一氧化碳的流量,使干净空气与一氧化碳在同心套管内汇合后进入混合器(3);开启旁路活塞,使混合气体以0.5升/分的流速,经流量计(12) 和干燥器(13)进入红外气体分析仪(14),对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进行测定。混合气体经调湿器(4)调整湿度,用湿度计(5)测量湿度后经流量计(6)进入待测滤毒罐(7),
42、其尾气经呼吸器(8)放空;少部分尾气以0.5升/分的流量经缓冲器(9)和流量计(10)进入红外气体分析仪(11),测定尾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当其浓度达到规定值时为终点。3.4试验结束后,用干净空气对试验装置吹洗20分钟。4结果计算按GB 2892·1-82第4章的规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对汞蒸气防毒时间的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892.9-82 UDC 614.894:620.1国家标准总局1982-02-03发布1982-10-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在规定条件下对汞蒸气的防毒性能,测定结果以防毒时间(分钟)表示。试验是将汞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
43、体之稳定气流连续不断地通过滤毒罐,用指示剂测出微量汞蒸气透过滤毒罐的时间。从通入混合气体的瞬时到微量汞蒸气透过滤毒罐,此段时间称为滤毒罐对汞蒸气的防毒时间。1仪器和试剂1.1DX-3型动态吸附气体分析装置见下图。1-固定式螺旋夹;2-空气净化器;3-湿度调节器;4-湿度计; 5-孔板式气体流量计;6-蒸发器;7-恒温器;8-温度计; 9-滤毒罐;10-汞蒸气吸收器;11-固定式螺旋夹;12-指示管1.2抽气瓶。1.3汞:应符合HG 3-1072-77汞。1.4碘化钾:应符合GB 1272-77碘化钾分析纯,制成10%的水溶液。1.5硫酸铜:应符合GB 665-78硫酸铜分析纯,制成10%的水溶
44、液。1.6亚硫酸钠:应符合HG 3-1078-77无水亚硫酸钠分析纯,制成1%的水溶液。1.7乙醇:应符合GB 678-78无水乙醇。1.8硫酸:应符合GB 625-77硫酸。2试验条件2.1试验温度:1730。2.2气体相对湿度:50±3%。2.3通过滤毒罐的气体流量:30±0.3升/分连续气流。2.4混合气体中的汞蒸气浓度:应符合GB 2890-82过滤式防毒面具第款的规定。3试验步骤3.1试验准备,按照GB 2892.1-82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防毒时间试验的总方法第3.1条进行。3.2指示剂制备:取同体积的10%的碘化钾溶液和10%的硫酸铜溶液混合好,待沉淀完全析出
45、后,将褐色液体倒出,先用蒸馏水洗涤23次,再用1%的碘化钾溶液和1%的亚硫酸钠溶液各洗涤一次,最后用蒸馏水再洗涤2次,滤去洗液将沉淀物置于表面皿中风干,向沉淀物中滴入少量无水乙醇制成膏状物,并均匀涂覆在滤纸片(80×10mm)上,干燥后即为汞指示剂,用棕色磨口瓶保存,存放期15天。3.3试验步骤:小心地将汞指示剂放入指示管内。打开压缩空气(或负压抽气)活塞,调整气流量至规定范围,使混合气体通入滤毒罐,记录试验开始时间,当指示剂变为玫瑰红色即为终点。3.4混合气体中汞蒸气浓度的测定方法:检气管法:将碘化亚铜加入硅胶中作检测剂,并制成检气管,在一定条件下使混合气体通入检气管,汞蒸气与检测
46、剂反应形成玫瑰红色层,根据检测管中检测剂变色层的长度与其特制标尺对照来确定汞蒸气的浓度。本标准也可以采用原子吸收、双硫腙比色等方法测定混合气体中汞蒸气的浓度。3.5混合气体中汞蒸气的浓度,每次试验要测定5次以上,取算术平均值。3.6试验过程中应使温度、湿度、流量以及恒温器的温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4结果计算按GB 2892.1-82第4章的规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对油雾透过系数的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892.10-82 UDC 614.894:620.1国家标准总局1982-02-03发布1982-10-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在规定条件下对油雾的过滤性
47、能,以评价滤毒罐对毒烟、毒雾等气溶胶粒子和细菌的防毒能力。试验是将油雾通过滤毒罐,用浊度仪测定滤毒罐前后的油雾浓度,滤毒罐的油雾透过系数用下式表示: K=C后/C前·100%1.仪器和试剂1.1试验装置,见下图。 1-油雾发生器;2-缓冲器;3,4,6-毛细管式流量计; 5-滤毒罐;7,8-浊度仪1.2发烟剂:30号透平机油。2试验条件2.1油雾的分散度:质点平均半径1.4×10(-5)1.7×10(-5)厘米。2.2油雾浓度:20002500毫克/米3。2.3通过滤毒罐的气体流量:30±0.5升/分。3试验步骤3.1试验准备:专用浊度仪试验前要进行校正
48、,使滤毒罐前后的2台浊度仪处于同一状态,并于试验前测定受试物前的浊度计的自行散光Kcc。油雾发生器及浊度仪所用的电源要稳压。试验所使用的压缩空气应进行净化。3.2将30号透平油加入经预热的油雾发生器内,调整温度使油全部蒸发雾化,并使油雾符合技术规定,其浓度和分散度的大小,用下面工序进行调整。控制加油量的大小。控制通入空气的温度高低及通入量的多少。控制油雾发生器炉温的高低。调整油雾发生器内发烟炉喷嘴的距离。3.3经浊度仪测定后,符合技术要求的油雾按照规定的流量通入滤毒罐,用另1台浊度仪测定其尾气油雾的散射光强度。4结果计算根据颗粒一定的油雾,其浓度与散射光强度成正比关系,滤毒罐的油雾透过系数用下
49、式计算: K'=c2/c1=I2/I1 (1)式中:K'-仪器和滤毒罐的油雾透过系数; C1-油雾的初始浓度,毫克/米; C2-尾气油雾的浓度,毫克/米; I1-油雾的浓度为c1时的散射光强度; I2-尾气油雾浓度c2时的散射光强度。因为空气分子和仪器本身也有微弱的散射光,所以仪器有自身的散光系数,在计算滤毒罐的油雾透过系数时,必须把它减去: K=K'-Kcc (2)式中:K-滤毒罐的油雾透过系数; K'-仪器和滤毒罐的油雾透过系数; Kcc-仪器自身的散光系数。注: 整个试验装置和仪器要定期校正。每次试验前后要用标准样品对照。 滤毒罐的透过系数也可以用钠烟法测定。过滤式防毒面具滤毒罐对空气流阻力的试验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892.1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