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_第1页
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_第2页
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_第3页
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_第4页
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9卷第3期2006年7月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JournalofYantaiUniversity(NaturalScienceandEngineeringEdition)Vol.19No.3Jul.2006文章编号:8820(2006)09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王德义(烟台大学环境与材料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5)摘要:采用催化电解氧化与SBR联合工艺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催化电解氧化的最佳操作条件为:电流密度5A/dm2;.5Cl-5000mg/L;SnCl250mg/L;极板间距0cm;单位体积的垃圾渗滤液所使用的极板面积500cm

2、/L;电极材料采用PbO2-IrO2-O2/Ti(三元电极SPR).SBRmg/L;曝气时间5h;沉淀30min;温度20-30;pH值8.COD达到90%以上,NH3-N达到99%,N,2量低于0.001mg/L.关键词:3-N;SBR法:A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以及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1的不断扩大,城市生活垃圾不断增多,成分趋于复杂化,处理量及处理难度也随之增大.生活垃圾的卫生填埋作为一种成本较低、技术相对简单、能迅速处理垃圾的方式,比较适合2,3我国国情,成为目前主要的垃圾处理形式.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在今后相4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卫生填埋法仍是绝大部

3、分城市垃圾处理的重要方法.垃圾填埋后,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作用下,加上地表水的渗入,会产生成分复杂,流量较大,COD、5-7TN和色度都很高的垃圾渗滤液.若不对渗滤液加以有效处理,势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8污染.9-12目前国内外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多采用各种组合工艺,组合工艺的主要不同之处就是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阶段.在预处理过程中,能否有效提高渗滤液的可生化性、降低总氮、13重金属离子以及COD的含量,将是选择预处理工艺的重要依据.本研究采用催化电解氧化法作为预处理阶段,与SBR法联合使用后取得了较理想的处理效果.各项指标的去除率分别为COD达到90%以上,NH3-N达到99%,TN达到95%

4、以上,色度达到99%,重金属离子达到99.9%以上.收稿日期:13作者简介:王德义(),男,山东烟台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水污染处理研究.第3期王德义: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2171实验装置及分析方法1.1实验装置双路直流稳压电源1台;数字显示万用电表1个;电解槽:12cm×12cm×18cm有机玻璃槽2个,2000mL烧杯2个;78-1型磁力搅拌器2台;阴极:铜板(8cm×10cm共5片;4cm×6cm共5片);阳极:IrO2-TiO2/Ti(二元电极DSA)(8cm×10cm、1.5mm细网格共5片,4cm

5、15;6cm、1.5mm细网格共5片);PbO2-IrO2-TiO2/Ti(三元电极SPR)(8cm×10cm、1.5mm细网格共5片;4cm×6cm、1.5mm细网格共5片);小型曝气机;有机玻璃SBR反应器:直径25cm,高40cm;曝气软管及微孔曝气头.1.2检测项目及分析方法化学需氧量(CODCr):重铬酸钾法;氨氮(NH3-N):纳氏比色法;总氮:紫外分光光度法(UV-75C型分光光度计);pH值:pHS-2型酸度计和精密pH试纸;色度:稀释倍数法;重金属离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1.3试验水样该垃圾填埋场自2001年投入使用,至今已有5年填埋龄.1.表1Tab.

6、1WateroffrofYantaicity测定指标测定数据.8.05000-5900BOD900-1100NH3-N750-900总氮1000-1200色度6500铜1.1892铅0.6816铬0.0142锌0.75417注:以上数据中除pH和色度(倍)以外,其他指标的单位均为mg/L.从表1可以看出,原水的COD、BOD、NH3-N、总氮、色度均比较高,重金属离子的含量比较低,而且可生化性也比较差.目前使用的纯生物处理工艺出水效果不够理想.2催化电解氧化实验结果与讨论2.1正交实验结果与讨论按照电解时间、极板间距、电流大小和氯离子浓度四因素四水平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共进行16组实验,结果见表

7、2.由表2可以看出,第9、10组COD和TN的去除效果均比较理想,而第10组的电流效率明显高于第9组,从经济角度考虑确定第10组为最优实验条件.该组实验条件为:电流密度5A/dm、极板间距0.5cm、电极面积500cm/L、电解时间3.5h.2.2电极材料的影响以铜板为阴极,电极间距为0.5cm,电流密度为5A/dm,8cm×10cm的电极,电解1200mLpH为7.5、A和SPR时,不同电Cl-=5000mg/L的垃圾渗滤液,分别测定阳极为DS解时间后出水的COD、NH3-N和色度的去除率与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见图1、2.从图1、2中可以看出,SPR电极比DSA电极的催化电解氧化效

8、果以及电流效率均有明显提高.218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表2正交实验统计结果Tab.2Thestatisticalresultoforthogonalexperiment第19卷试验编号123456789101112131516进水COD/出水COD/-1-1mgLmgL4020.873823.133808.483753.353387.353387.353845.083515.502838.042947.903076.073552.123442.2471.8426003420.542772.672280.01726.01075.321040.032001720.0473.80609.

9、761060.0721882.67657.2743.0COD去除率/%14.9327.3740.1353.7568.2569.3016.7651.0783.3179.3265.40.3245.3173.4171.42进水TN/-1mgL1176.231154.181086.521075.34987.681027.241152.191079.41956.2631.1077.361091.41946.72968.25出水TN/-1mgL384.16321.44125.3882.5967.5659.06408.91104.3832.70.0347171.2061.41118.4282.7474.26

10、TN去除率/%67.3472.1588.4692.3293.1694.2564.5190.3396.84.5792.4389.1591.2692.33电流效率/%24.1421.0420.4923.1820.6617.9817.2924.0613.58.6720.2729.1115.2825.088.349.962.3Cl浓度的影响-以SPR为阳极、铜板为阴极,电极间距为0.5cm,电流密度为5A/dm,8cm×10cm的电极,电解1200mLpH为7.5的垃圾渗滤液,分别测定当Cl-=0,2500,5000,7000mg/L时,不同电解时间后的出水COD、TN的去除率与时间的关系,

11、实验结果见图3、4.2第3期王德义: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219由图3、4可以看出,随着TN的去除率也随着增加,当Cl-的增加,COD、l-=0mg/L时,COD、TN的去除率分别在25%和50%以上,证明N用.而随着TN,Cl-的增加,COD、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还发现,TN,大量的TN,则COD2.4以,电极间距为015cm,8cm×10cm的电极,电解1200mL2pH值为7.5的垃圾渗滤液,分别在电流密度J为3,5和7.5A/dm时电Cl-=mg/L、解315h,测定出水的COD、TN的去除率与时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见图5、6.由图5、6可看出

12、:电流密度越高,COD、TN的去除速率越快,在实验条件下,当电流密2度为7.5A/dm时,电解40minCOD、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45%和91%,去除效果较好,原因是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槽电压也会随着增高,从而电极电位也增高,电化学反应速率就会随电极电势的增加而增大;电流密度越大,平均电流效率越低,比电耗越高,原因是电流密度越大,用于析出氧气的电流就越多,致使一部分电流消耗于水的氧化上,从而降低了能220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第19卷量的利用率;电解时间越长,平均电流效率下降越快,比电耗急剧增加;当COD约为初始浓度的30%前,COD的氧化反应速率常数随电流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到后期

13、反应速率常数随电流密度的变化而逐步趋缓,主要原因是反应后期,剩余有机物的分解电压较高,比较难氧化分解,因此,电能大部分消耗在水的电解和温度的升高上;当TN去除以后,COD的去除反应速率较TN去除以前有较大的提高,这是由于TN的分解电压较低,更易被氧化,故TN的去除更优先于COD的去除;当电流密度较大时,去除TN的反应速率常数随电流密度的变化并不大,这也说明TN的平衡电极电位比较低.2.5SnCl2的影响以SPR为阳极、铜板为阴极,电极间距为20.5cm,电流密度为5A/dm,8cm×10cm的电极,电解1200mLpH值为715Cl-=5000mg/L、的垃圾渗滤液,分别测定当SnC

14、l2浓度为0,25,50,75和100mg/L时,电解3.5h,不同时间取样测定出水COD、TN的去除率.实验结果见图7.由图7可以看出,加入SnCl2以后,COD的去除率平均增加10%-15%.其主要原因是Sn4+和Sn2+COD去除率与SnCl2浓度的关系Fig.7TherelationbetweentheeliminationrateofCODandSnClconcentration2,该结果为今后研制2+4+,可以避免因Sn和Sn引入溶液中所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加入SnCl2以后,对TN去除率的改善无明显影响.3SBR法实验结果与讨论3.1运行参数溶解氧控制在2-5mg/L的范围内;污

15、泥体积:通过沉降排泥控制SV在25%-30%左右,测得MLSS在6500-8000mg/L;污泥负荷:0.4-0.55kgCOD/kgMLSS批;进水量:2L/批;实验室温度:10-25.本实验中,采用瞬间进水方式,进水期时间可以近似认为是0,静止期时间固定为1h,排水时间约需10min,若需要排泥则另外用10min时间排泥,曝气期为5h.在整个实验中SBR的一个运行周期大约为6.5h.3.2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取城市污水处理厂回流污泥适量,控制温度在20-25,维持溶解氧在2-4mg/L,进行培养驯化.每天静置2h,排掉上层清液,加入适量淘米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污泥沉降比达到15%以上.培

16、养好的活性污泥外观呈团状或絮状,颜色为黄褐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游离的细菌比较少,原生动物(如钟虫)、后生动物(如轮虫)比较多,而且很活跃.将培养好的活性污泥放入SBR反应器中,采用瞬间进水方式向反应器中注入淘米水和第3期王德义: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221电解氧化处理后废水的混合液,控制混合液的COD在1000-1300mg/L,温度在20-25,进行曝气培养,每天换一次水,5-6d后,污泥量开始增加.控制污泥的沉降比在25%-30%,逐渐增大混合液中废水的比例,15d后可以完全加入电解氧化处理后的废水.3.3曝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本试验所用废水是经催化电解氧化

17、处理后的排出水,其COD值约为1000-1200mg/L,NH3-N已经全部去除.采用瞬间进水方式向反应器中注入经催化电解氧化处理后的排出水,温度控制在20-25.在曝气的不同时间取样,将取出的混合物沉降30min,测定其上清液的COD值,结果见表3.根据表3的数据,以COD对曝气时间作图,得到图8.表3曝气时间对处理效果的影响Tab.3ThetreatmenteffectsforthedifferenttimesofaerationmgL-1不同曝气时间COD的测定值初始值10591125118610284h4184534583925h2282412156h20422524519412h10

18、6107图8COD与曝气时间的关系曲线Fig.8TherelationcurvebetweenCODandthetimesofaeration由图8可以看出,在曝气时间为5h以内时废水的COD值下降速度比较快,当超过5h以后,COD值的下降速度变得非常缓慢.因此,在上述废水水质条件下,曝气时间选择为5h比较适宜,而且此时出水水质也已经基本达到要求.固定曝气时间为5h,控制相同的温度和曝气量,保持反应器内的混合物在静置30min以后污泥的沉降比为25%-30%,考察SBR过程对废水COD、BOD的处理效果.处理结果见表4.表4SBR的处理效果Tab.4Thetreatmenteffectsbyu

19、singSBRmethodCODBOD进水105911251186107612341028出水228241243226274215去除率/%78.578.679.579.077.879.1进水530580610出水809090去除率/%84.984.585.2222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第19卷3.4容积负荷Fv对COD去除率的影响系统的容积负荷Fv是考察系统处理能力的主要指标.因此在实验研究期间也考察了容积负荷Fv与COD去除率的关系.实验数据见表5.表5容积负荷Fv与COD去除率的关系Tab.5TherelationbetweentheeliminationrateofCODan

20、dvolumeload容积负荷Fv/kgCODkgMLSS-1批0.3390.20.4383.50.4979.40.5475.60.6570.3COD去除率/%由表5可以看出,容积负荷Fv比较低时,COD的去除率较高,但是处理效率比较低,不利于工业化的实施.但如果容积负荷Fv调整的比较高,则COD的去除率就会下降,又会影响出水水质.因此,认为本次实验研究系统的容积负荷Fv控制在0.4-0.55kgCOD/kgMLSS批是比较适宜的.3.5其他因素对COD去除率的影响3.5.1温度的影响系统的容积负荷Fv控制在0.45/值控制在6.0-7.0,曝气时间5h,污泥沉降比控制在25%-,左右.在温度

21、分别为10,15,20,25,30时,5012,6715,7513,7814和7816.,直接影响是指温度的,从理论和实际运行结果来看,在微生物酶系统不,温度升高,微生物活动旺盛,生化反应速度加快,容积负荷可以相应地提高.然而,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温度有一定的范围,一般在20-30之间效果最好.从活性污泥外观上看,在30以下呈土黄色,且沉淀性能良好,当温度高于30时,污泥逐渐变为淡黄甚至白色,而且沉降效果不好,出水浑浊,微生物的活性也相应地降低.温度的间接影响比较小,在此不作讨论.3.5.2pH值的影响对于好氧处理系统,pH值一般在6.0-9.0为宜.pH值低于6.0,真菌即开始与细菌竞争,

22、降低至4.5时,真菌则完全占优势,而原生动物全部消失,严重影响污泥的沉淀分离和出水水质.当pH值超过9.0时,微生物的新陈代谢速度会受到影响.因此,在本次实验过程中,pH值控制在6.5-8.0之间,处理效果较好.4结论(1)pH值的减小有利于COD和NH3N的去除,但影响不是太大.(2)电流密度越大,阳极表面产生的中间活性物质的量就会越大,产生的氧化作用也就越强,反应速率常数就会越大.但若电流密度太大,析氧副反应将会增强,这样会浪费电能,降低电流效率.(3)单位体积的垃圾渗滤液所使用的极板面积也应适当控制,采用细网状的电极可以有效的提高电极的比表面积,有利于节省电极材料.(4)三元电极的处理效

23、果要明显优于二元电极.电极间距应尽可能减小,有效提高电流-第3期王德义: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223效率,避免水体温度升高浪费电能.-(5)向电解液中加入适当浓度的Cl和SnCl2,可以有效提高COD和NH3-N的去除率,但NaCl的加入量不宜过大,否则,余氯量的增加会使部分有机污染物质转变为有机氯代物,会降低出水的可生化性,给后续SBR处理工艺增加处理难度.2(6)催化电解氧化的最佳操作条件为:电流密度5A/dm;Cl-=5000mg/L;SnCl2=50mg/L;极板间距0.5cm;单位体积的垃圾渗滤液所使用的极板面积500cm/L;电极材料采用PbO2-IrO

24、2-TiO2/Ti(三元电极SPR).2(7)SBR法处理催化电解氧化出水较理想的操作条件如下:溶解氧为2-4mg/L;曝气时间为5h;沉淀30min;温度为20-30;pH值为6.5-8.0.在上述较为理想的操作条件下,经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出水水质指标见表6.表6经催化电解氧化与SBR法联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出水水质指标Tab.6Thepreparedwaterqualityindexbyadoptingcatalyzingandelectrolyzingoxidationtechniques水质指标渗滤液原水处理后出水水质指标pH7.0-8.07.0-8.0C

25、OD5000-5900色度TN25-451.<0.0010.6816<0.001铬0.0142<0.001锌0.7542<0.001注:除pH与色度(倍)外,其他指标单位均为mgL-1.参考文献:1杨国清,刘康怀.固体废物处理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2赵由才,朱青山.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技术与管理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3赵由才,宋立杰,张华,等.实用环境工程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城市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0.5卢成洪,徐迪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量和水质的研

26、究J.给水排水,1997,23(11):63-65.6喻晓,刘楚良.垃圾渗滤液污染特性及其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趋势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2,25(5):43-46.7PohlandFG.LeachaterecycleasamanagementoptionJ.JounalofEnvironmentalEngineering,1995,121(6):460-472.8NevenkaMikac.AssessmentofgroundwatercontaminationinthevicinityofamunicipalwaterlandfillJ.WatSciTech,1998,37(8):37-44.9沈耀良,王宝贞.城市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方案及其分析J.给水排水,1994,25(8):18-22.10王宗平.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进展,1996,7(3):32-37.11张祥丹,王家民.城市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介绍J.给水排水,2000,26(10):9-14.12颜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