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浮针疗法_第1页
第三节 浮针疗法_第2页
第三节 浮针疗法_第3页
第三节 浮针疗法_第4页
第三节 浮针疗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 浮针疗法浮针是在我国古代针具中的毫针基础上,改革创新出三种型号不同的复式结构软套管针。浮针疗法是在传统中医针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而发展形成的。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局限性疼痛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此种方法不同于毫针疗法,它有着自己的一些独特之处,具有针刺部位浅、不要求“得气”、安全无痛、病人易接受、留针时间长、取效快捷、适应范围广、简便易学等特点。浮针疗法是一种侵入性的物理治疗方法,它是运用特制的浮针针具(简称浮针)作为治疗工具,以局部病症为基准,在病痛周围(而不是在病痛局部)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针刺,针尖对准病灶,主要用以治疗局限性疼痛的针刺治疗方法。因其针刺有别于传

2、统针刺方法,治疗时针具不深入肌肉层, 只行进于皮下,像浮在肌肉上一样,故取名为“浮针”。同时,治疗时又可观察到针具如蚯蚓般在皮下运动,所以形象的命名为“浮针疗法”。 浮针疗法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并为世人所重视,是一种既继承祖国传统针灸医学又有创新的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一、针 具 浮针的结构浮针针具是复式结构,分为针芯、软套管和针座、保护套管3部分(见图9- 32)。1针芯 由不锈钢制成,针尖呈斜坡形,便于快速进针;后部为针柄,便于持针操作(见图9-33)。2软套管和针座 是浮针的主要结构,起关键作用。软套管紧密地包裹在针芯外部,具有足够的顺滑性和柔软度,

3、便于进针和留针;针座是浮针的附属结构,连接软管,便于固定和取针(见图9-34)。3保护套管 保护针芯和软套管不与他物接触而磨损,也可保持无菌状态(见图9-35)。同时,在治疗结束后,可把抽出的针芯插于其中,以备某些患者需调整留置于体内的软套管时继续使用,并可防止针芯对环境的污染或不小心刺破医生或他人的皮肤。 浮针的规格浮针可根据其长短和粗细分为3种,具体为:大号:长40mm,粗0.9mm。中号:长32mm,粗0.6mm。小号:长24mm,粗0.3mm。其中,中号最常用,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肌肉丰厚且病位较深处,或病痛重笃者可选用大号;头面部则可选用小号。二、操作方法选穴与消毒1选穴(1)明确病

4、痛点 课堂互动请举例说出学过的课程中针刺疗法与浮针疗法有何异同。明确病痛所在位置和病痛程度极其重要,是浮针疗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因为针尖对向病痛处是浮针疗法的主要特点之一,选择不正确,治疗针对性就差,疗效也差。在多数情况下,痛点容易确定,通过体检即可明确。但须注意的是,如果病痛范围大时,找最痛点;病人示意不清时选中央。病痛范围小时,尤其是在关节里面时,要让患者多次改变关节姿势,以使痛点明确。在查找痛点时,用力要由轻而重,搜寻范围由大而小,若痛点较多,则先确定主要痛点进行治疗。对于非疼痛性疾病,则主要是先确定病变部位,再明确治疗部位,最后选择适当的治疗点再进行针刺治疗。查找痛点是医者的基本功

5、,与疗效有确切的关系,在未查找清楚的情况下,不能急于治疗。(2)确定进针点课堂互动请举例说出学过的课程中针刺手法与浮针手法在疗效上的关系。正确选择进针点,关系到进针是否顺利,能否方便留针,并关系到疗效的好坏。具体而言,选择进针点时要明确以下几点:多数情况下,在距离痛点610cm处进针(见图9-36),一般使针尖到达位置距离痛点2cm左右。操作时可采用右手持针,在选定的进针方向和路线上进行比划,先使针尖位于距治疗点(区)2cm左右处,则软套管根部与针座连接处所处位置即为针点。有时必须远距离进针,如大腿外侧进针治疗臀上皮神经炎,足踝上进针治疗胃痛等,这可以考虑与腕踝针取穴结合使用。课堂互动请举例说

6、出学过的课程中与浮针进针、运针相似的针刺手法。病痛部位的上、下、左、右均可选择。可根据痛点所处位置情况等因素选择一点,少数情况下需选择两点甚至更多点同时治疗。选择时须考虑便于操作和留针。有些部位的疼痛针刺方向还是很重要的,可直接影响疗效,临床时可细加体察及灵活应用。尽量避开浅表血管,以免针刺时出血或引起疼痛。避开皮肤上的瘢痕、结节、破损等处。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最好不要有关节。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进针点”与“治疗点(病痛点)”是两个概念,不要混淆。2消毒:针刺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其中包括进针部位的消毒和医者手指的消毒。由于针具为无菌密封,一次性使用,所以无须另行消毒。(1)进针部位消毒 在所

7、选定的进针点部位上,用75%乙醇棉球或0.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即可;也可先用2%碘酊棉球擦拭,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擦拭时应从进针点向外周环行消毒。(2)医者手指消毒 施术前,医者应先洗净双手,待干后再用75%乙醇棉球或0.5%碘伏棉球擦拭消毒,方可持针操作。针刺方法1进针 浮针疗法的进针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一是单手进针法,二是夹持进针法,其操作要点如下:(1)单手进针法 一般右手持针,主要以拇、食、中指夹持针柄,状如斜持毛笔(见图9-37);左手绷紧针刺处皮肤,或将皮肤捏起,亦可不作任何辅助,持针手使针体与皮肤呈15°25°刺入(见图9-38),用力要适中,透皮速度要快

8、,不要刺入太深,略达肌层即可;也不能太浅,否则针尖进入皮层,而套管的尖端尚留于皮外,再向前进针时会比较困难,且会出现较剧烈的疼痛。初学者,或不易控制时则宁深勿浅(但胸背、腹部不宜过深,以免刺伤内脏),进针后再右手持针柄轻轻提拉,使针尖离开肌层,退于皮下,再放倒针身,进行运针。特殊情况下,也可反向持针,即拇指在下,食、中指及手背在上,通过向手腕尺侧甩腕动作而快速进针,其难度较上述稍大。(2)夹持进针法 右手持针,左手拇、食、(中)指夹持针身(见图9-39),双手同方向协同用力,快速将针刺入皮下,其他要求与单手进针法相同。使用该法时尤应注意无菌操作。2运针运针是指针入皮下后到针刺完毕之间的一段操作

9、过程。运针时,右手持针,沿皮下向前推进,推进时将针体稍稍提起,使针尖勿深入,此时可见皮肤呈线状隆起。也可左手将皮肤捏起,便于向前进针。在整个运针过程中,右手感觉松软易进,但不要求有“得气”感,即患者没有酸麻胀痛等感觉。否则,就是针刺太深或太浅,需重新调整。向前运针至针体全部进入体内,针座靠近进针点处即可。对于小范围的病痛,往往运针完毕后疼痛即会消失,此时一般不需再进行其他手法,抽出针芯,以胶布固定针座即可。对较严重或范围较大的病痛,此时如仍存有疼痛,可作“扫散”。 “扫散”是指进针完毕后,持针并使针体左右摇摆如扇形运动。这是浮针疗法区别于其他疗法的特征性手法,并与疗效直接相关。即以进针点为支点

10、,手握针柄,使针尖在皮下做扇形运动(见图9-40),幅度可达到尽量大,直至压痛消失或减轻时停止。在做“扫散”动作时,左手可不断按压痛点,一是检查疼痛减轻情况,二是借此诱导“气至”效应,提高疗效;或者左手拇指沿针刺方向,向痛点处循抹皮肤,以催发“循经感传”,这也是一种“导气”手法。“扫散”时间根据病情而定,短则数秒钟,长则半小时以上。运针完毕后,抽出针芯(见图9-41),插入保护套管中,以备需重新调整留于体内的套管针时可取出插入针孔中进行操作。3针刺方向浮针疗法对针刺的方向要求较为严格,针尖必须由远而近地直对病痛部位,即“气至病所”;偏差则效果不佳,不能反方向由近而远针刺。4留针和出针(1)留针

11、 运针结束后,保留套管针于皮下,并加以固定称为留针,它是浮针治疗全过程的重要环节。长时间留针也是浮针与其他疗法相区别的重要特征之一。留针是为了保持镇痛效应和维持即刻疗效。在留针时,可用胶布呈“+”字型贴敷,将软套管的针座固定于皮肤表面,同时将针眼及针座孔遮盖(见图9-42)。为安全起见,进针点处可用消毒干棉球先行覆盖,然后再贴胶布,以防感染。如有较大面积的胶布或医用自粘敷贴,则可采用整体封贴。一般留针24小时,也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延长或缩短留针时间。(2)出针 在留针达到既定时间后即可出针。起针时先撕开胶布,再以左手拇、食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右手拇、食指拿捏浮针针座,慢慢将针尖移至针眼部,然后

12、将针起出,最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防止出血。三、临床运用本法主要用于头痛、三叉神经痛、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内上髁炎、肩关节周围炎、冈上肌腱炎、慢性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症、腰背肌筋膜炎、急性腰扭伤、肋间神经痛、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干性坐骨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急性胃炎、泌尿系结石、胆石症、肾绞痛等。临床应用举例如下(见表9-4)。表9-4 浮针临床应用举例常见病症 进针部位头痛 选择平坦部位进针,针尖对向痛点,多采用纵向进针;有颈部症状或颈性头痛者可从颈部向上进针,低头,使颈部肌肉、皮肤拉紧变直。三叉神经痛 首先找出“扳机点”(某点受到非有害刺激可以

13、诱发疼痛即为扳机点,其位于疼痛部位的同侧)。针对该点进行治疗,一般从面部横向或纵向针刺;然后针对疼痛的分支进行治疗,由于面部及该病的特点,多沿分支走行方向进针。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多从前臂桡侧向茎突部进针;若痛点位于茎突前方,考虑选用小针从第1掌骨部向茎突部进针,也可从尺侧向痛点横刺或斜刺。肱骨外上髁炎 疼痛在肱骨外上髁偏上方从上臂向肘部进针,压痛在偏下方及肱桡肌处,从前臂向肘部进针。肱骨内上髁炎 根据压痛点位置,选择从前臂或从上臂向肘部进针。肩关节周围炎 根据痛点的位置情况选择进针点,如痛点偏上,可从锁骨部位向肩部进针;如痛点偏下可从上臂向肩部进针。冈上肌腱炎 可从背部向肩部方向平刺,也

14、可从上臂后侧向肩部进针。慢性腰肌劳损 常从痛点的上或左、右进针,多选择脊柱同侧,痛点较多时可逐个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腰部多采用横刺,针尖对向脊柱;坐骨神经痛可在踝关节上方、疼痛线路上选择进针点,向上针刺;因腰痛范围较大,常需多针同时治疗。腰背肌筋膜炎 可从压痛点的上、下、左、右任意选点进针,但临床多选择在外侧或上方进针,若位置偏外侧,则从脊柱缘向外侧进针;痛点较广时,可多针同时治疗。急性腰扭伤 多在扭伤同侧横刺,进针点选择在痛点外侧,有时在不影响腰部活动情况下,可从上向下进针,两侧均痛时可两侧同时分别治疗。肋间神经痛 进针点多选在疼痛同侧肋间隙,在病痛点的斜上方或斜下方,针体沿肋间隙对准病痛点

15、行进;也可在痛点的上或下方进针,针尖对向痛点。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疼痛在股骨内、外上髁,可从大腿内或外侧向下进针;疼痛在胫骨内髁或腓骨小头,可从小腿内或外侧向上进针。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多从小腿向膝关节压痛点进针;若出现髌骨上缘压痛,可从大腿部向膝部进针。干性坐骨神经痛 多从踝关节上方10cm左右,沿坐骨神经疼痛线路向上针刺;足踝部症状明显时,可从小腿部向下进针;两个方向有时需同时进行。进针后不停进行“扫散”,同时左手沿针刺方向抚抹,导“气”上行或下行。四、注意事项浮针疗法较为安全,但由于人的生理状态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以及浮针疗法本身的一些特点,因此在应用浮针疗法进行治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2孕妇腰骶下腹部不宜针刺。妇女月经期尽量不要针刺。3小儿囟门未闭,头顶部勿针刺。4有出血性倾向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者,不宜针刺。5皮肤有炎症、溃疡、瘢痕、肿瘤部位,不宜针刺。6因留针时间长,所以针具只能一次性使用,皮肤消毒要严,对易感染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应慎用。7留针期间,应注意针口密封和针体固定,避免剧烈活动和洗澡,以免汗液和水进入机体引起感染,同时注意保持治疗部位清洁。8针刺部位一般应选在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的部位,关节活动较大处不宜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