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超声心动图局部左室收缩功能自动检测与核素心血池显像对比研究_第1页
二维超声心动图局部左室收缩功能自动检测与核素心血池显像对比研究_第2页
二维超声心动图局部左室收缩功能自动检测与核素心血池显像对比研究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二维超声心动图局部左室收缩功能自动检测 与核素心血池显像对比研究        关键词:超声心动描记术;放射性核素心室显像术;局部射血分数中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3271(2000)02-0141-02反映局部左室收缩功能(RLVF)的节段室壁运动(RWM)是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早期敏感指标,并可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定量检测,其中X线心室造影(Cine)被公认是金标准,核素心血池造影(RNV)与其具有高度的相关性1,作者利用新方法编辑的计算机

2、自动检测软件完成对超声像的预处理及左室内外膜的自动边缘检测(ABD),定量分析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并与核素心血池造影进行对比研究。1对象和方法对象及分组正常组:健康志愿者11例,均为男性,年龄3460岁,平均52.9岁,无心血管病史,血压、静息心电正常,亚极量运动试验阴性,其中9例行静息和运动99mTC心肌灌注显像均正常。冠心病组:25例,年龄5473岁,平均59.3岁。心绞痛10例(A组),符合WHO诊断标准,其中2例经心肌灌注显像有局部心肌缺血;下壁心梗8例(B组),aVF导联异常Q波;前壁或前间壁心梗7例(C组),V1V3,V4V6或V4V9异常Q波,并有典型的心肌酶及心电演变过程。方法所

3、有对象于8 h内完成2DE和RNV两项检查,检查时心率,血压差别小于5%。超声像处理:采集标准心尖四腔(AP4C)及心尖两腔(AP2C)切面,接心电肢体导联,R波对应期为舒张末期,T波终末对应期为收缩末期,各期分别取3帧像平均,利用新方法编辑的2DE自动分析软件2完成像心内外膜边缘的自动检测,按程序划分节段,计算节段面积变化率(即局部EF)。核素心血池造影:仪器APEX-409AG,按常规体内标记红细胞法,受检者仰卧,取左前斜(LAO)35°45°探头尾角抬高10°,左右室分开呈“最佳分割位”,R波触发门电路心血池显像,配备通用低能平行孔准直器,矩阵64×

4、;64,32帧/R-R间期,采集时间大于500个心动周期,存软盘并应用计算机像处理系统自动勾画兴趣区(ROI),校正本底后产生左室“时间-放射性强度曲线”藉此曲线算出LVEF,局部射血分数(rEF)系将心室影象分为5个扇区,以rEF1rEF5表示,分别代表后侧壁(rEF1),前侧壁(rEF2),心尖和小部分下壁(rEF3),前间壁(rEF4)和后室间隔(rEF5)。其中2DE的AP4C切面相当于RNV的“最佳分割位”,为便于统计,作者将AP4C切面相邻无差别的节段合并为5个段,分别对应RNV的rEF1rEF5。2结果正常组2DE所测rEF值(除rEF5)普遍低于RNV所测值,两种方法的测值(除

5、rEF5)有中-高度相关性;冠心病组除rEF3外也有中-高度相关性,见表1、表2。CAD组与正常组相比个别rEF有所下降,但LVEF无明显差异;MI组各相应节段,rEF呈不同程度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MI组rEF下降部位与ECG所示部位符合率,2DE为80%(16/20),RNV为65%(13/20),前壁、下壁心梗2DE的AP2C切面rEF异常节段检出率显著高于RNV(P<0.01及P<0.05)。MI组rEF下降节段数与LVEF呈负相关,2DE及RNV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6,-0.65(P<0.01)。表1正常组2DE和RNV两法测定结果

6、及相关性(±s,%,n=11)项目LVEFrEF1rEF2rEF3rEF4rEF52DERNVt检验相关系数相关检验3讨论 RNV法测量射血分数普遍高于2DE法的原因用2DE与RNV法测定局部及整体射血分数,RNV法的结果普遍高于2DE法,原因可能是:二者测定心功能的原理不同,2DE测定EF是通过长度面积法或对心室进行几何模型假设然后用求容积的方法得出;RNV法是依据放射性核素计数率形成的“时间-放射性强度曲线”进行计算的,理论上认为比较准确。正常人心脏相对较小,搏动强,收缩时随主动脉腔内压力上升,心尖向左前方撞击胸壁,因此在取心尖四腔切面时可能斜切了左室腔,因而未获得最大左室长轴;

7、而对于搏动弱、心脏扩大的病态心脏,则较少发生位置偏移3。与腱索、乳头肌使超声像的左室腔减小有关。表2冠心病组2DE和RNV两法测定结果及相关性(±s,%,n=25)项目LVEFrEF1rEF2rEF3rEF4rEF52DERNV相关系数相关检验对局部心肌缺血诊断的敏感性rEF高于LVEF,CAD组LVEF与正常组相比两种方法均无明显差异,而相应节段rEF已有所下降,2DE法与RNV法表现出相同的趋势。MI组相应部位rEF呈不同程度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明显,2DE法较RNV法敏感而特异性较RNV法差。2DE与RNV法的比较2DE的AP4C切面虽然最接近RNV的“最佳分割位”,但不是完

8、全一致,因为RNV左右室完全分开时尾角往往抬高10°,因此RNV的rEF3除代表心尖外,还包含少部分下壁,因此两种方法rEF3的相关性较差。RNV只有“最佳分割位”时所测值才不会受右心腔放射性计数重叠的影响,而此位置只能反映室间隔、心尖和下壁及侧壁,不能反映前壁和后壁的改变,2DE是室壁断层显像,可多切面多角度观察,因此本研究认为2DE可以弥补RNV受体位限制的不足。有报道显示,AMI后5年内约有15%患者发生心衰,冠心病早期可出现局部心功能障碍,rEF改变早于LVEF,因此定期观察左室rEF有利于早期判断病情变化并且是早期诊断冠心病的新方法之一。X线心室造影公认为rEF测定的金指标

9、,但因其有创伤且操作复杂而应用受限,放射性心血池造影是通过放射性核素计数率来反映LVEF,不依赖左室进行几何模型假设,因此较为准确,作者通过观察得出结论,2DE利用计算机自动分析软件测定的rEF与RNV法测得值有中-高度的相关性,且能弥补RNV法受体位限制的不足,而且操作简便、无创、无放射性及可重复性等特点,并且随着数字化计算像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不断改进系统软件,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成为更有发展前途的心功能检测手段。 作者单位:周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研究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张一娜(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研究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孙小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老年病研究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金刚(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同位素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参考文献:1 Paul D. Lindawer MD,Linda Rath,et al. Quntific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with an autumated border detection system and comparison with radionuclide ventriculographyJ. Am J Cardiol,19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