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1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2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3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4页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二单元第4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 拔、考核与监察,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隋唐至两宋时期 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讲述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 度的发展演变历程。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 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 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

2、官员的选拔、 考核与监察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 和监察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解读古代中国选官、考核和监察制 度发生变化的特点与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 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教学重难点1 .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内容2 .难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考核与监

3、察制度的特点与评价课前准备1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2 .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卫程【课堂导入】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东汉举孝廉圉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东汉举孝廉图,右图是进士题名碑。大家思考一下, 两者各反映了什么制度?对!察举制和科举制。那么,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 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讲授新课】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 的?自主学习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

4、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春秋战国: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两汉:(1)察举制:A.形成:汉武帝下诏,“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标志着察举制形成。B.内容和程序:先考察而后推举,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推荐为官或 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无固定时间,如贤 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C.作用:是一种比较完备的选官制度,为两汉国家选拔了大批人才。(2)九品中正制:A.背景:汉末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名士控制了地方选人权。B.程序和标准: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

5、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 授官。C.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 家世,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用人局面。图片情境禀举制九晶中正M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 的?自主学习1、秦汉时期的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 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考核: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6、,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但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 的?自主学习1、泰汉中央监察制度: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 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汉代地方监察制度: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六条”纠举强宗豪右和 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图片情境二2vJIMM M* «RBI M* MRZ A - ” 心 1A-,n Y

7、 1. " “.一 次”3两汉刺史部制度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 的?自主学习1、隋唐科举制:(1)背景: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希望打破门阀土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2)程序与内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 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钱选后方 可正式任官。2、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土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合作探究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影响材料一:(隋炀帝创进土科之后)历代踵行,

8、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 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绛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 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 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三:(科举制)西国其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 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瑛良西学考略 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 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 令,以肃正朝列”。御史

9、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属之,”学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 殿中侍御史属之,“学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属之,“学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 视刑狱,肃整朝仪”。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专门巡回按 察所属州县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 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选自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与前代相比,唐、宋监察制度有何重要发展。提示:唐朝发展:从中央到地方,监察机构更趋完备;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划分监察区。宋朝发展:增加对御史的

10、任职资格限制;强化御史的监察职责;台谏合一。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乡试: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 县学的学生。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2、会试: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3、殿试: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进士分三甲:一甲三名分别为 状元、榜眼、探花,蜴进士及第;二甲、三甲均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和同进士出身。a片情境视频情境播放视频古代选官制度古代选官制度视频情境问

11、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考核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明朝:(1)考满制度: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官员任现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 满9年称“通考”。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2)考察制度:考察包括三年一次的外 察和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要受到勒令退休、降职或削职为民的处 理。2、清朝: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材料一:西汉建立后,设置了专司课绩的计吏,东汉时,中央负责考课的是三公曹尚书, 郡国由上计掾主持上计。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专门负责考课

12、官吏的职能部门尚书省吏曹, 其下属的考功郎和考课尚书郎主管考课事宜。唐代在魏晋南北朝考课机构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和 扩展,吏部“掌天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正式设置考功司,专门负责对全国官吏 的考课。材料二:宋朝的考课仍由吏部领导,由审官院和考课院具体负责。明朝考课重归吏部,吏 部设考功清吏司负责京内外官员的考课。清朝沿用明制,但扩充了考功清吏司,内部分工更加 细密和明确。李永亮中国古代官吏考课制度的历史启示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封建时代官员考课(核)制度的主要特点。提示:设有专门的考课(官员和)机构;考核对象逐渐扩展到对全国官吏;分类考核;考 核机构权力扩展:考核机构有明确分工。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官员监察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自主学习1、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