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_第1页
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_第2页
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_第3页
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_第4页
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研究第一章 绪 论一、研究背景我国目前已进入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期,转型跨越发展更是山西县域经济的主旋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壮大县域经济”,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2010年12月国家正式批准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国家级、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综合改革试验区,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成为历史必然。 2011年2月25日,山西省县域经济暨农村工作会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更是对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全方位的部署,以转型跨越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主要抓手,县域经济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本研究就是

2、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与城市经济相对应的基本经济单元,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是以县级政权为主体优化配置资源、获取竞争优势的特色经济。当前,县域经济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经济、农业经济、传统经济,而是重要的板块经济、市场经济、转型经济。县域经济是省域经济的基本单元,具有基础性、全局性、根本性,实现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是实现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前提。二、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意义与长期效应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现实意义和长期效应就在于将从根本上彻底改变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式,将传统的单纯依赖煤炭经济那种拼资源、拼环境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科学

3、发展方式上来、将传统农业、服务业转变为现代农业和新型服务业,“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和物流运输、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服务业的重大提升,将县域经济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对山西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城乡居民收入翻番产生长期效应,再造一个新山西就立足于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山西是历史文化大省、煤炭资源大省和特色农产品大省,90%的国土面积在县域,73%的人口在县域,2010年,全省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8%以上,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发展,没有县域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就没有全省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县域经济的转型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找准着力点,重点突破

4、,推动县域经济向产业经济集中、向工业经济集中、向城镇经济集中,才能加快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不仅是既要培育一批有活力、发展快、个性强的特色县,而且是要打造一批国家百强县、中部百强县。所以,“十二五”要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再造一个新山西,关键在县域经济,难点在县域经济,潜力也在县域经济。三、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应坚持的原则1. 特色化发展的原则。县域经济依托自己的条件和发展优势,实现特色化发展,要以新型工业、特色现代农业、特色旅游和商贸物流服务业,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2. 坚持城镇化推动战略。县域城镇化的核心,是实施“大县城”战略、带动人口和产业聚集,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增长

5、,形成县域经济的增长极。3.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必须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达到资源优化、环境协调、人民增收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4. 坚持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协调共进的原则。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决定其发展的非均衡性,应在转型发展的整体推进过程中,实施差别对待、分类指导,最终达到协调发展、全面提高的目的。5. 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充分利用综改区的优势,突破创新、率先发展,用足用活各类政策,走出一条有山西特色的路子。第二章 山西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基础条件一、行政区划山西因居太行以西而得名,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571万人、1033万户,平均每个

6、家庭3.45人,共辖11个地级市(太原、大同、阳泉、晋中、晋城、长治、临汾、运城、忻州、朔州、吕梁),119个县市区,其中县级市(区)18个(包括郊区矿区7个),市城区16个,县为85个。二、自然地理与产业布局本研究是基于城乡一体化基础上,将23个城市的区也纳入研究范围,以凸显、比较城市与县区的差距,在对比中提升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山西地处黄河中下游、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带,西以黄河为界,东以太行相隔,中部汾水自北向南贯穿全境,海拔在1000m2000m之间,整个省域地形多样,高差悬殊,又有显著的垂直变化特点;山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80%,平原仅占20%;年平均气温在-40140之间,属暖温带、

7、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350mm700mm,无霜期为103208天,且呈南长北短、平川长、山地短的特征。独特的地形地貌与气候条件,决定了山西的地质构造和产业布局。山地沟壑区富集了矿产资源,是山西煤炭、矿产和相关联产业的集聚地;山西较好的土地分布于汾河及各大河流沿岸的河川谷地、平原盆地,是全省主要的农业产地,而绝大部分城市、县区市也集中在这条延长带上;分布两侧的太行、吕梁两山和北部的高寒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特色农产品较优。山西的立地条件决定了山西除汾河平原以外,不适应大宗农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多样性的地形、气候使山西成为特色农产品的产地,而煤焦、电力、冶炼、化工等产业进山入沟成为资源型

8、县市的集聚产业;机械制造、医药、食品、物流服务业则是围绕大中小城市而发展,园区化是其发展的基本形式。所以山西立地条件的独特性,煤炭资源的优势性,农业生产的特色性,旅游资源的综合性,使山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具备了较优的基础条件,全面布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科学定位县域经济发展,成为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三、自然资源与产业发展山西资源丰富、物产多样,地下地上资源支撑着县域经济的发展。矿产资源:山西是依托矿产资源而获发展,“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是其发展的核心。全省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发现矿藏12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53种,煤、铝钒土、珍珠岩、镓、沸石的储量居全国之首,尤其以煤炭储量为最。目

9、前山西已探明煤炭储量为2700亿吨,占全国储量的1/3。所以煤炭产业对山西整体来说,既是基础产业,又是支柱产业,6大煤田覆盖了全省85%的县市区,煤炭及其相关产业已成为发挥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全省县域经济呈现出:以资源型经济为主的县市区其经济实力较强,而资源缺乏型县市则相对落后,从而导致区域间、县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所以在省域内实现大统筹发展,才能促进县域间协调发展。生态资源:山西的山地丘陵广袤,地形气候复杂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已知的种子植物资源134科,约1700种,其中木本植物有480余种,南部和东部以夏绿阔叶林或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也是全省植被类型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地区;中部

10、是以针叶林及中生的落叶灌丛为主,夏绿阔叶林为次分布区,是森林面积分布较大的地区;北部和西部是温带灌草丛和半干旱草原分布区,优势植物是长芒草、柠条、沙棘等。总体来说,山西多山但森林资源较少,仅占20%左右,是全国森林资源最少的省份之一。但在山西适种的植物种类较多,这为山西大力发展生态林、干鲜果经济林、草食畜牧业和中药材奠定了基础;同时动物资源丰富,已知的有400余种,属于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70多种,其中一级保护动物有14种,二级保护动物56种,肉药用动物80余种。以上这些动植物生态资源,为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拓展了空间。水资源:山西是一个水资源极其缺乏的省份,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3.8亿立方米、

11、仅占全国的0.4%,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81立方米、远低于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的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人均用水量174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0%;亩均灌溉用水量205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目前集水面积大于4000平方公里、河流长度在15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条(汾河、沁河、涑水河、三川河、昕水河、桑干河、滹沱河和漳河),全省河川径流量114亿立方米,全国倒数第二,且全部属于外流水系,控制性利用工程不多;地下水资源1.22亿m3,但可采资源只占45%。由于煤炭资源开采,地下水系破坏严重,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这极大的限制了山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目前面临的现实是:

12、水资源严重缺乏与水资源利用率低和浪费严重并存。所以水资源的保护开发已成为山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山西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其中未利用地6500万亩,林地面积343.5万公顷,耕地面积380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6亩,农民人均耕地面积2.47亩,主要种植小麦、杂粮、林果等各种经济作物,近年来大面积的退耕还林使耕地面积已实际减少。从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之山西自然条件的限制,耕地面积存在着逐减的趋势。但通过对20多个县市区的调查,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肥沃的土地有限、土地利用率不高,尤其是资源型的县市撂荒现象严重。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

13、是耕地面积有限,山西自身的农产品供给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土地的低效利用,粗放经营普遍。所以整个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将是山西农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旅游资源:山西旅游资源丰富,为建设文化旅游大省和自然风光旅游强省奠定了基础。文化旅游资源从北向南既有石窑佛寺,又有古宅大院。既有古文化遗址,更有红色圣地,彩塑壁画、寺观庙宇数以万计,各县市基本上均有分布;同时自然风光景象独特,名山峡谷、瀑布冰川、生态风光等突显特色地域之秀。从长远发展来看,旅游业将是山西产业转型发展的必选内容,只要找准定位,一批旅游县市将会脱颖而出。基本结论:山西的立地条件和资源条件决定了山西必须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道路。煤炭

14、既是山西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支柱产业,但依托煤而不能依赖煤,半个多世纪的挖煤并没有让山西富裕起来,反而生态的破坏使山西付出了难以估量的代价,尤其是导致资源型的县市经济畸型发展:煤炭兴即全盘活,煤价跌则整体衰。所以延长煤炭产业链,提高效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县域经济转型的必然。对于缺乏矿产资源的县区,应充分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和观光旅游等,实现无矿产资源条件下经济跨越发展的大突破。山西立地条件决定了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性和统筹性,即在省域内率先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大统筹,市域内的小统筹,促进县域经济加快转型,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特色的县域经

15、济发展道路。第三章 县域经济转型跨越的总体经济分析本章是从全省的角度看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从总量上分析省域经济对县域经济的发展支撑,说明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经济基础,明确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以及发展空间,并从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身的发展方向。一、经济发展总量分析山西目前已进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阶段,整个经济走上了全面转型跨越发展的轨道,呈现出了总量提升、结构优化的特征,在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的战略目标下,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GDP总量突破了9000亿元大关,达到9088.06亿元,增长速度为13.9%,离万亿仅

16、半步之遥,县域经济发展趋于活跃、转型发展的成效正在不断显现。从发展趋势上判断,山西经济将处于一个高质量的持续增长过程中,但在转型发展基础上,实现跨越发展的道路仍然艰巨。见表1。表1 山西经济总体发展水平项目年 份GDP总量(万元)增长幅度(%)人均GDP(元)折合美元数(元)全国人均GDP(元)全国增幅(%)200620072008200920104746.55696.26933.737365.79088.0611.815.98.55.513.9141061683520398215442638518082213293731543900165002016923708255752820910.71

17、1.49.08.710.3图1 20062010年山西GDP总量统计情况亿元%由表1可以看出,山西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人均GDP。由于全省经济总量是由县域经济构成的,所以从其总量中可以看到县域经济的发展趋势。由表1和图1可以看出,自2005年以后由于煤炭等矿产资源价格的上涨,山西的经济总量呈现出快速的增长,2006年2007年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是2007年增幅达到15.9%的高增长。这其间资源型县域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县市30个,几乎是青一色的煤炭等矿产资源大县,其中排名最前的是河津市、孝义市、尧都区、长治郊区、介休市和柳林县等。但2008年由于受

18、金融危机的影响和资源整合,全省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出现大幅下降,全省经济2009年仅增长5.5%,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7%,从图1可以看出其变动曲线的波幅远大于全国的波幅。2010年随着资源和要素的整合优化,经济出现了V型反转,突破了9000亿元大关,增幅达到13.9%,说明山西作为能源基地的产业基础扎实,已具备了转型发展的条件。2011年前三季度增幅达到13.2%,预计全年增幅在13%以上,高于国家9%的目标。从数据可以看出,山西目前的经济仅处于转型发展的起步阶段,资源整合和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仅是为转型发展打下了基础,因为全省经济的发展仍然依赖于资源的开发,接续产业还相对滞后,农业县区、特

19、色旅游资源县区发展还较落后,转型发展面临着层次性的推进。应首先实现资源型县市区转型带动农业县区转型,才能实现县域经济和全省经济的跨越发展。二、产业发展分析从产业发展来看,煤、焦、冶、电、钢铁等重型工业仍然占据着绝对的地位,对GDP的贡献率在八成以上;农业生产呈现出总量上升、比重下降的态势;服务业稳定增长。总体来说产业结构保持相对的稳定,说明结构的调整还有较大的余地。见表2。表2 上年=100 产业发展统计分析表 单位:亿元 %年份地区生产总值指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全国三次产业比总值增幅比重总值增幅比重总值增幅比重200620072008200920102011112.8115.9108.

20、5105.4113.9113.22767.73119.73135.84775.95635.05026.05.1-0.22.54.26.14.95.75.24.36.56.22755.73454.54242.43993.85161.24557.915.617.26.41.918.617.456.557.358.054.356.81846.22257.92759.52886.93363.42846.010.016.312.610.59.18.537.837.537.739.237.011.1:47.9:40.910.8:47.3:41.910.7:47.4:41.810.3:46.3:43.410

21、.2:46.8:43.0注:2011年为前三季度图2 三次产业增长变动幅度 从表2、图2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的总量变动及增幅各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二产业的增幅受市场环境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较大,波动和总量变动也较大;农业产业变化具有独特性,年际波动幅度大,在-0.26.1之间,但总量呈现出持续的增长态势,这是一大亮点,说明山西农业受市场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较小,尤其是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使农业生产的动力进一步增强;第三产业的增幅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但产出总量在提升。总之,产业发展呈现出农业产业增幅波动,但总量增加;工业探底回升,势头强劲;服务业总量提升,增幅趋降。总体说明,实体产业的发展还具有较大

22、的潜力,尤其是县域经济的发展如何利用综改区的机遇提质增量,这将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内容。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有绝对比重,并具有继续加强的趋势,煤、焦、电、冶、钢铁等又占了绝对比重,而这些产业多集中在有矿产资源的县市,有的县市其比重更高。农业在经济总量中,呈现出比重下降、总量提升的特点,2009年农业比重达到6.5%,但这是在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大幅下降的基础上的被动提高;2010年的6.2%比重是农业丰收的结果,但也包括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因素。从发展趋势上来看,农业的比重在短暂提升后仍然面临着下降的趋势,农村经济和农业的经营状况目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同样面临转型发展,更重

23、要的是在调结构、促转型的基础上实现跨越发展,农民收入翻番仅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最终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和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在整个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基本维持不变,提升速度趋缓,按照国际通行的提法,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应达到50%以上,而我省目前第三产业仅占经济总量的37%,低于全国43%的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说明山西第三产业发展的潜力还较大,尤其是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物流、仓储等方面留有空间。既使是太原市作为全国的物流城市的地位也没有凸显出来,对太原城市圈的各县市区带动不大。分析判断:山西各产业实力不断增强,但结构的调整余地还较大,为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

24、础,并拓展了空间,“调结构、促转型、步跨越”将是未来发展的核心内容。突出发展新型工业,带动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以省域大统筹、市域小统筹,实现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未来的发展趋势。由于山西的立地条件和特殊的资源环境,决定山西只能走“大工业、小农业、做强服务业”的道路。从长远来看,山西以煤为基的工业发展格局难以改变,但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型工业、制造业、电子科技、材料工业、食品加工等接续产业将不断增强;农业作为人口最多、地域最广的产业,其总量增加、比重下降的趋势仍将延续,根据山西的生产条件,农业的区域化、特色化发展是其必然选择;服务业发展潜力最大,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将会呈现出一个快速增长态势,物流运输

25、、仓储集散、信息保险、旅游商贸等将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产业的综合发展、县域经济的功能必须突出,形成以县域为基、省域协调的统筹发展格局。三、收入及城镇化水平本项分析是通过全省的收入消费状况和城市化水平,评估县域经济提升的空间,为“十二五”全省经济翻番提供依据。山西多年来工业化率一直高于城镇化率,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虽在大幅增长,但仍赶不上全国的平均水平,经济欠发达省份的特征明显。见表3。年份名 称 项 目20062007200820092010数量增幅数量增幅数量增幅数量增幅数量增幅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均消费支出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26、山西城市化率10027.73180.97170.92253.331.438.543.012.510.0413.120.0-1.0-5.71.011565.03665.78101.82682.632.138.544.015.315.2412.919.1-0.70.01.013119.14097.28806.63097.533.839.045.113.411.778.715.51.70.51.113996.64244.19355.13304.832.837.146.06.73.586.26.7-1.0-1.90.915647.74736.39792.73663.931.237.547.811.81

27、1.64.710.9-1.60.41.8表3 居民收入消费和城市化水平与全国比较 单位:元,%由表3和图3、4可以看出,山西城乡居民的收入年均增幅都在两位数以上,且总量不断提升,但大部分年份山西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而且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与全国相比,山西城市居民收入由2006年相差1731.8元,扩大到2010年的3461.3元;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由2006年的406.1元扩大到2010年的1182.7元,与发达的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在省域内城乡之间的差距也有拉大的趋势。说明山西经济虽在快速发展,但反映到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上远赶不上全国的平均水平。山西的产业必须有一个大发展,农村经济必须有一个大

28、发展才能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所以县域经济必须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发展,以非均衡的发展策略使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增收优势,带动农业县区和57个贫困县的脱贫致富。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和城市化率的提高,为现代工业、商贸服务业、物流运输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山西的城市化进程正处于中期阶段(又称加速阶段),在不断的赶超中,2009年基本接近全国的城市化率,2010年山西城市化率为48.7%,全国为49.68%,虽然差距缩小,但城市化的质量较低,省城、地市城市规模过小,接纳产业和劳动力有限,县级城镇城市功能不全,还没有从区域发展中脱颖而出。但反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系数却普遍低

29、于全国水平,说明山西居民仍然处于节俭的生活当中,山西仍然属于经济欠发达的省份。要实现突破,转型发展和跨越发展势在必然。四、财政收入水平分析山西近年来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5年到2010年实现翻番,由758.1亿元增加到了1810.7亿元,达到历史新高,年均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财力的积累为统筹支持县域经济的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条件。见表4。表4 20062010年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年份名称20062007200820092010数量增幅数量增幅数量增幅数量增幅数量增幅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1048.122.0838.34.01200.521.0730.5-1.11518.821

30、.926.50.831538.020.81.26-1.11810.719.9217.8-0.88从表4和图5可以看出,山西省财政收入增幅强劲,年均增幅20%以上,2009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年增幅仅1.26%,但此后出现了强劲恢复,说明财政收入的基础仍较扎实;同时说明县域经济的财力持续好转,尤其资源型县市在这期间波幅较大,农业县市动荡较小,目前已进入较稳定的持续增长阶段。2011年前三季度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1812.9亿元,同比增长32.2%,是历史上第二增长高峰;同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自2006年以来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说明在财力大幅增长的同时,整个经济环境持续向好。总之,全省财政总

31、量的增长,将对省域大统筹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对农业县市来说应是长期的利好。五、农业及发展条件分析山西的立地条件决定了山西难以实现大宗农作物的规模发展,国家仅把山西南部的汾河平原作为农业主产区。但山西多山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为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提供了条件,发展山上林下、沟域经济的前景广阔。虽然农业仅占山西GDP6%左右,但人口多、地域广仍然是农民生活的根本,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加大投入,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水平,优化生产条件,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将是县域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见表5。表5 农业发展情况汇总表名称单位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农作物种植面积粮食播种

32、面积粮食总产量油料播种面积油料总产量蔬菜种植面积蔬菜总产量水果面积水果产量肉类总产量禽蛋总产量千公顷千公顷万吨千公顷万吨千公顷万吨千公顷万吨万吨万吨3471.302833.271024.5172.2914.68243.23790.81270.15272.5593.5652.413653.153028.211007.05166.7613.45240.13821.50274.03279.3058.0747.303726.493111.331028.0179.1619.12240.99852.75277.20339.8579.1461.603692.143146.679420.0169.9317.0

33、2220.57893.14281.16382.5669.8075.563764.03239.01085.1157.017.6909.1408.570.070.5从表5可以看出山西农业发展的基本走势,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3150千公顷左右,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在100亿公斤以上,由于农业政策到位,粮食种植面积有微升的趋向,尤其是2011年前三季度统计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3287.86千公顷(4931.8万亩),预计粮食产量达120亿公斤,创历史最好水平,人均粮食达到300公斤。但粮食结构中玉米占了近70%的比重,其次是小麦和其他杂粮,对城乡居民生活用粮来说难以保证,还需大量的外调小麦(面粉)、大

34、米,粮食结构性的剩余与短缺同时存在。调查发现,粮食突破120亿公斤,关键受益于粮价的上升,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提高了沟壑坡地的利用率。近期来看,粮食中玉米种植占主导地位的格局难以改变,但要大幅增加农民收入,这种格局又必须改变,应在提高单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蔬菜、水果、畜牧业作为特色优势产品,近年来蔬菜产量略有增长,水果面积和产量持续小幅增长,2010年达到408.5万吨,创历史新高;但作为较具优势的畜牧业自2006年创历史新高以来,基本上徘徊不前,难以满足本省的需求。由此可见,山西的农业产业在结构调整、产业推动、组织管理方面还有很大的文章可作,农业县市的转型发展也势在必然,应充分

35、利用综改区统筹发展的机遇,转型跨越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都市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科技农业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来。就农业发展条件来看,山西也已具备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700万千瓦特,每百公顷耕地拥有农机动力达到710千瓦特;有效灌溉面积1261.0千公顷,占到耕地面积近1/3;农村用电量达到811966万千瓦小时,化肥施用折纯量达到104.3万吨。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在提高,为农业转型发展打下了基础。但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还有差距,见表6。表6 2009年全国及中部六省农业生产条件比较项 目 全国中部平

36、均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有效灌溉面积比重(%)37.434.633.938.634.235.531.233.9农用机械总动力(千瓦/公顷)0.720.960.650.891.191.240.661.15表6反映:2009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比重为33.9%,在中部六省中居于第五位,低于中部平均水平34.6%和全国平均水平37.4%。农用机械总动力为0.65千瓦/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在中部六省中处于最末位,仅相当于河南省的52.4%,江西省的54.6%,湖北省的56.5%,与湖南省水平相当。2010年虽有增长达到710千瓦特,但在中部排位不变。基本结论:综上分析,山西的立地条件较差,对农业

37、的规模发展不利。但矿产资源丰富,“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是由省情、县情、资源决定。目前山西正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阶段,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正在形成,已具备了大转型、大发展的条件。工业将是始终带动山西经济跨越发展的核心产业,新型工业体系是建立在资源型经济大转型、大跨越的基础上的,而资源型的县市区必须率先做起,缓慢转型不行,盲目转型更不行,必须做好规划,实现科学发展;以农业为主的县市,尤其是平原地区的县市,农业发展在目前的基础上已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程度,如果没有大的结构调整和技术突破,难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况且以农业为主的

38、县市普遍财力不足,对农业的投入难以形成县财政的收入,仅仅依靠农业自身的积累难以突破农业的发展格局。所以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以省域统筹、市域联动的方式,推动农业县市的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涵盖了全部的县域经济,尤其是农业县、贫困县转型跨越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必须做出统筹规划。第四章 山西县域经济发展分析县域经济作为省域经济的基本单位,其发展定位和运行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影响省域经济的整体协调。通过对30余个县市的调查,明显感到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发展特色渐趋明显,转型发展步入正轨,在综改区效应的推动下,山西特色正在形成,但存在的问题与限制因素也不容忽视。一、山西县域经济发展特征

39、1. 总体实力增强,资源型县(市)域经济率先崛起从总体分析中可以看出,县域经济实力在整体增强,全省GDP实现了五年翻番,由2005年的4230.5亿元到2010年的9000亿元,这其中以资源经济为主的县市做出了突出贡献,并率先得到发展。2010年县域经济在全省GDP中的比重达到了58.8%,全省GDP总量超过百亿的县市达到25个,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县市区达到42个,见表7。由表,7可以看出,除市区依靠城市带动发展以外,其他的GDP百亿县全部是以资源经济为主的煤炭大县,同时也是财政收入大县。在这些县市中工业所占的比重都高达60%以上,且随着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农业在这些县市仅

40、作为补充产业而存在,且大多地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集约经营、特色发展是其主要方向。而煤炭既是这些县市的基础产业,又是支柱产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很大。所以应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延长产业链,实现工业的新型化,带动第三产业的现代化,实现转型发展,依托煤炭而不依赖煤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表7 2009年经济百亿财政十亿县(市区)一览表地市县(市区)GDP总量排名县(市区)财政总收入排名太原市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285.69286.6234.44228.74237.2121453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清徐县古交市15.1714.4213.0512.4612.23242731363

41、7大同市南郊区106.6323城区矿区南郊区20.0514.2853.8413301阳泉市矿区110.9521盂县15.0526长治市城区郊区襄垣县106.43114.23144.66241911城区郊区襄垣县长治县屯留县沁源县潞城市高新区14.8319.2626.6224.1410.7816.0510.0824.0329155940234110晋城市城 区阳城县泽州县高平市124.81115.08132.17137.3516181413沁水县阳城县泽州县高平市19.4922.1926.0328.80141264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166.01150.13810朔城区平鲁区山阴县怀仁县12.61

42、4.518.1813.0435281834晋中市榆次区灵石县介休市122.31109.30140.03172212榆次区寿阳县灵石县介休市19.0515.0625.1224.26162578运城市盐湖区河津市105.04160.16259盐湖区河津市11.4118.383917忻州市保德县13.9533临汾市尧都区洪洞县173.34113.78720尧都区襄汾县洪洞县古 县乡宁县霍州市22.6210.0017.3710.0517.9513.06114321422032吕梁市柳林县孝义市130.09200.45156离石区柳林县孝义市交城县汾阳市18.0044.7942.7611.7616.89

43、19233822从这些县分布的地市来看,大多集中在产煤地市,以农业为主的运城、忻州分布最少,整体发展较滞后,农业型的强县为零。所以翻番增长的目标还需要资源型的县市担当重任。2. 工业的新型化、园区化,农业的区域化、专业化同步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在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县市区都认识到抓住机遇的重要性,尤其是资源型县市,资源整合促进煤炭工业由大变强,园区经济发展较快,企业竞争力增强,“一县一园”和“一县多园”的特征明显,“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度招商为措施,大跨越发展为目标”推动了工业的园区化、新型化。例如:洪洞县建立四大工业园区,加大项目储备和开工建设,2011年8月山西焦煤3000万吨煤焦

44、化循环经济一体化核心项目年产60万吨烯烃工程开工奠基仪式在洪洞县赵城的煤焦化深加工园区落户,该项目利用焦炉煤气合成甲醇制稀烃,实现了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延伸焦化产业链条,符合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要求和发展方式;与此同时,按照“一村一品”要求,投资3.75亿元规划建设了大槐树农业生态园、历山农业观光园,以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形式推动农业转型。再如:全省唯一一座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同时又是全国县域经济实力百强的吕梁孝义市,规划建设五大园区,即以百利特LED为核心,投资50亿元建设高科技产业园区(园区建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将会占全市GDP总量的30%以上),世界一流的千万吨新型煤化工园区,全国

45、一流的现代农业园区,全省一流的现代制造业园区,太原都市圈区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这五大园区的建设将使孝义市作为国家资源枯竭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和我省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使煤焦化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由现在的60%下降到40%,彻底扭转资源型产业占主导的格局;同时要实现“十二五”GDP达到6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20亿元,城镇居民收入达32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增幅均在15%以上,这个示范作用将被辐射、复制到全省。而大同市依托7大工业园实现转型发展、绿色崛起。规划在县区建设140平方公里的装备制造、新医药、新材料、清洁能源、光伏产业、循环经济、冶金管材七大工业园

46、,以重大项目引进建设为抓手,2010年至今签约项目97个,投资金额3621亿元,致力于建成山西面向京津地区开放的桥头堡和区域性的现代化大都市。可以说,园区经济已成为山西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各县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园蓬勃兴起,“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一些县市的贪大求多的园区建设思路应该引起注意,防止重复建设,造成投资浪费。3. 传统支柱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新兴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的特征明显全省煤炭资源的整合,带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煤炭产业链不断延长,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冶金、焦炭、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力度加大,传统产

47、品实现由低级向高级转变,生铁转钢率2010年达到的90.9%,煤炭副产品煤矸石、洗中煤、煤泥、粉煤灰等得到有效利用,升级产品煤制油、煤制醇、煤制气项目不断上马,投资640亿元全省已建设了20个循环经济园区,突出的代表有西山煤电、同煤集团和潞安集团,形成了较完整的煤电铝、煤焦化、煤电冶、煤电建材等产业链,煤炭企业已不再是单纯的煤炭企业,而是延伸到煤化工、电力、冶金、建材、机械、运输等诸多行业,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势头。安全生产大幅提高,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由2005年的0.905下降到2010年的0.188,创世界之最。与此同时,新型支柱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装备制造、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

48、、特色食品等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平均增长30%,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了1000亿元大关,全省高新技术增加值达750亿元,占GDP比重达8.3%。2011年前半年,以特色食品、煤化工、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0.1%,高出全省投资水平增速26.8个百分点。尤其是特色食品加工作为横跨工农两大领域的产业,发展迅速,带动力强。如大同的总投资1.48亿元的山西华晟果蔬饮品有限公司,作为我省唯一的也是华北果蔬加工能力最大的蕃茄制造企业,带动了大同周边县区100个乡镇400个村庄脱贫致富。4. 县域经济呈梯队式发展,非均衡特征明显山西119个县市区,从经济总量、人均个量和财政收入、发展

49、潜力等方面来衡量,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梯队或方阵,层次性较明显。呈现出县级市区、资源经济县市、农业生产县、贫困落后县的递次发展状态,县域梯队间的差距明显,功能发挥不同,发展方式各异。见表8。表8 县域经济发展的梯队划分顺序地市县市区阶段功能产业特点第一梯队(共20个区)太原市小店区 迎泽区 杏花岭区 尖草坪区 万柏林区 晋源区以城带乡,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城市现代化,建成区域经济中心立足城市、服务城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比占GDP总量达到60%以上大同市城区 矿区阳泉市城区 矿区长治市城区 郊区晋城市城区朔州市朔城区 平鲁区晋中市榆次区运城市盐湖区临汾市尧都区吕梁市离石区忻州市忻府区第二梯

50、队(共42县市)太原市清徐县 古交市发展园区经济,放大资源效应,继续领跑县域经济发展,为省域统筹增加积累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型工业和园区农业大同市南郊区 左云县阳泉市盂县 郊区、平定县长治市襄垣县 长治县 屯留县 沁源县 潞城市 长子县晋城市沁水县 阳城县 泽州县 高平市朔州市山阴县 怀仁县晋中市寿阳县 灵石县 介休市 左权县 平遥县运城市河津市 永济市 闻喜县忻州市保德县 宁武县 河曲县 原平市吕梁市柳林县 孝义市 交城县 汾阳市临汾市襄汾县 洪洞县 古 县 乡宁县 霍州市 侯马市 蒲 县第三梯队(共20县)太原市阳曲县赶超阶段,实现农民收入翻番发展现代农业,建立农业园区,

51、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专业化生产基地,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同市浑源县 新荣区长治市壶关县 武乡县 朔州市右玉县晋中市太谷县 祁 县 运城市临猗县 万荣县 稷山县 新绛县 绛 县 芮城县临汾市曲沃县 翼城县 安泽县 忻州市代 县 吕梁市文水县 中阳县第四梯队(共37县)太原市娄烦县脱贫致富,培育内生动力发展特色经济,建立 “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大同市阳高县 广灵县 灵丘县 大同县 天镇县长治市平顺县 黎城县 沁 县晋城市陵川县朔州市应 县晋中市和顺县 昔阳县 榆社县运城市夏 县 平陆县 垣曲县临汾市浮山县 吉 县 大宁县 隰 县 永和县 汾西县忻州市定襄县 五台县 繁峙

52、县 静乐县 神池县 五寨县 岢岚县 偏关县吕梁市兴 县 临 县 石楼县 岚 县 方山县 交口县由表8可以看出,第一梯队主要是地市城市的区级划分,得益于城市发展的带动,也说明了城市化对产业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促推作用;第二梯队主要以资源型的县市为主。这两个梯队对GDP总量占到全省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的80%以上。而以农业为主的梯队数量较多,其中包含了部分具有特色资源的县,如平遥、壶关、右玉县等,它们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期,投入大,但仅依靠自身的积累难以实现。这个梯队处于上可进一个台阶,下则进贫困行列,转型发展关键是将这个梯队向上提升;而第四梯队为国家级、省级贫困县,目前全省有贫困县57个,

53、其中国家级贫困县35个,省级贫困县22个,在这区间要区别对待,个别县已具备了脱贫的条件,是“实际已脱、帽子没脱”,其实际收入大于上报收入。如左权县革命老区,现年财政收入实际已达1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已接近全省平均水平,但仍是贫困县;沁源县作为省级贫困县,已进入了中部六省的百强县,所以在分类时,按实际已做了调整。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限制条件综上分析,山西县域经济特征、优势明显,但存在的问题和限制因素也较多,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在实践中加以解决,是县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基本前提。1.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限制了全省经济的整体提高。虽然我省煤炭资源覆盖了80%的县(市、区),但以资源经济为主的县约40余个,其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