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联基础资料汇编_第1页
诗词对联基础资料汇编_第2页
诗词对联基础资料汇编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词对联基础资料汇编(三)诗词对联基础资料汇编(三)二、什么是对联对联雅称楹联 ,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 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 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 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 谐趣联 )等。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 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 ,

2、即 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 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 但又不能重覆。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 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 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 用。三、对偶与对仗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 ,是 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 困难,甚至连一些工

3、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 不甚了了。如辞海 “对仗”条下注释曰: “指诗文词句的 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 为“修辞方法一种, , 诗歌中叫对仗' 。”如此以“对偶” 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 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 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 ?什么是“对仗” ?二者有什么区 别呢?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 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 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 艺术效果。对仗,是指诗词

4、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 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 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 词创作所不允许的。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 么是对仗了。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 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 “天

5、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 下面这个例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 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 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 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 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 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 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 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 律

6、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 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 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 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 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 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 标准之一, 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 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 于“对仗” 本身的特点, 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 故而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四、对联常识 对联 ,俗称对子 ,雅称楹联 (因多用

7、于张贴、悬挂、雕刻在厅堂 门柱上 )。当代联人陆伟廉将它定义为 :" 对联是由两组文义相 关的对句所组成的联合体 " 。其中 ,第一组称上联 ,第二组称下 联。与骈文、 格律诗词一样 ,对联也是我国汉文学所特有的一 种文学形式。 如 * 著名汉学家盐谷温博士所说 ,"对联是中 国文学的特产物 "。汉字为表意文字 ,通称方块字 ,具有一字一 体一音一义的独立语特征 (少数异体字、多音字、多义字 , 并不否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 ,汉字只能是一字一体一音一 义 ),故由汉字构成的汉文学 ,独具对称均匀之美。从文字的运 用来看 ,对联不愧是开在汉文学之树上的一朵

8、奇葩。 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汉字的特色 , 是汉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 ,对联基本上只存在于汉民族 文化圈内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对联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文学形式 ,不管是典雅的、 通俗的还 是雅俗共赏的对联 , 将其张贴、悬挂、雕刻在门柱厅堂 ,都能 营造出一种祥和、喜庆 ,或者高雅、庄严的气 氛与格调。因 此,自从对联产生时起 ,它就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并逐 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民间习俗之中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 少的一部分。一般认为 ,最早出现的对联是春联 ,而春联起源 于桃符。 从晋代至唐代 ,对联这一文学形式便已经萌芽并逐渐 发展。不过,人们通

9、常将五代时蜀后主孟昶于公元963 年岁除日题在桃符板上的一副春联 : 新年纳余庆 佳节号长春 作为春联之发轫。 直至明清 ,对联逐渐盛行 ,并延续至今。总 之,浓厚的传统性与实用 性,是对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不仅实用性很强,而且艺术 要求也很高。其文学艺术风格总的来说可概括为短小精 悍。对联的篇幅往往不长,单边字数多为几个字到十几个 字,上百字、上千字的长联,并不多见。正因如此,一方面, 它在格律上要求非常严谨,不是随便两组字数相等的话就能 凑成的。如果没有严谨的格律,那么,作为一种独特文学形 式的对联,其独特性、艺术性将荡然无存,其艺术生命力也 难以持久。

10、因为对联最本质的艺术特征是其对称性 ,而只有严 谨的格律 ,才能保证它的对称性。 另一方面, 作为一种形式小 巧的文学体裁,其内容应当是精悍的,应当包含尽可能丰富 的思想涵义。在这个意义上,一副对联如果仅有形式而缺乏 内涵,那么, 就难免沦为一种文字游戏、 雕虫小技。 反过来,好的对联则有诗中之诗的美誉。总之,形式与 内容的精炼性是对联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另外,对联还是一种具有较强的启蒙性的文学形式。学习写 对联,对于我们学习汉语言文学,特别是有关字音、韵律、 词性、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都有很大的帮助。欣赏 与写作对联,是学习汉语的好形式。总之,对联的文化艺术特征大体上可概括为: 民族

11、性 ,传统性 , 实用性 ,对称性 ,精炼性,启蒙性,等。(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要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 了解其最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 (简称联律 ),指对 联中有关平仄、词性、语法修辞,以及书写张贴等方面的格 式与规律,其核心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以下几 点:八、1.字数相等 ,内容相关。从字数来看,原则上,只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论多少字数 均可。如上下联各四个字 ,则称四言联 , 等等。但在实践中 , 多为四字以上 ,因汉字一般需要四字以上才能组成句子。 从内容 上看,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 ,内容应当相关 ,也就是意思要 相互衬托或相互衔接,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

12、辅相成的效果。 大多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 属于互相衬托的关系。这种衬托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 衬、互相补充 (即所谓 "正对 "),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 互相对照 (即所谓 "反对")," 正对"如: 心莲清净 性海圆融 (注 :所引对联未注明作者或出处的 ,均出自本书 ,下 同。) "反对"如: 心平积福 欲重招殃 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的内容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 "串对",或称"流水对 "),也就是上下联两个分句共同构成一个 复句 ,上下联存在一种连贯、

13、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 条件、目的等复合关系。 当然 ,这种互相衔接同时也是互相衬 托的。如 : 若无前世心中毒 哪有今生意外灾 又如: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 ,会使人觉得非常生硬与滑稽 ,则起 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除非是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 , 即所谓 " 无情对 "。它指的是上 下联形式上 (字面上 )对仗工整 ,而内容上 (意义上 )却并不相关 , 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如 :三星白兰地 五月黄梅天 (常用联 )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常用联 )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常用联 ) 树已半枯休纵斧 果然

14、一点不相干 (常用联 ) 2.词性相当、概念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称。 所谓词性相当 ,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 ( 从严格意义上说, 是每个字的词性 )应当尽可能相同或相近。 如名词对名词、 动 词对动词、 形容词对形容词, 以及连词对连词、 副词对副词, 等等。如: 大行绝俗忘荣辱 至道无情空是非如果从每个字来看 ,"大"与 "至 "、 "荣 "与"是 "、"辱"与 "非"是 形容词 ,"行"与"道"、" 俗 "与

15、"情"是名词 ,"绝"与"无"、"忘"与" 空" 是动词。 但在实践中 ,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 ,一般能够虚 词对虚词即可。 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 ,词性不同一般不能相 对。但那些词性比较接近的、 或者词性能够兼通的实词 ,也还 是允许相对的 ,如名词和代词、 某些动词和形容词之间。 当然 , 词性相同属工对,词性相近或相通属宽对。 更严格一点说,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也 要相当,也即要尽可能相类似或相对衬。这也涉及到对联的 宽工问题。 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

16、就越工 ,反之则越宽。 如:"中国 "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 ;" 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 ;"小草 "对"雄鸡",就缩小为生 物;"骏马 "对"雄鸡 ",就缩小为动物 ;"老鸭 "对"雄鸡",就缩小为 鸟纲以至家禽。再者 ,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 ,概念关系越互 相矛盾 (即所谓 "矛盾概念 "), 对仗就越工 ,"有"对"无&qu

17、ot;、"真"对" 假"、"生" 对"死"、"物质"对"精神 "、"自然 "对"社会"等,就属 于工对。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相同或相似, 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 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等等。如 : 胜行严佛土 正法利人间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胜行对正法、佛 土对人间,又皆为 偏正结构。再如: 软首妙光,威名显赫雄狮利剑,宝相庄严"软首妙光 " 对&

18、quot; 雄狮利剑 ",皆为并列结构 ;"威名显赫 "对"宝相 庄严",皆为主谓结构 ;"软首"对"雄狮 "、"妙光"与"利剑 "、"威 名"对"宝相 ",又皆为偏正结构。另外, 上下联之间还应当节奏相称。 对联行文多以二字 (有时 也以一字或三字 )为 一节奏。节奏相称,就是应当尽可能同 步。如: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又如:以神通力护持正法 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总之,上下联的用词造句,在词性、语法结构和节奏上,应尽量相当或相称

19、 ,以保持形式上的协调与工整。 但这些要求在实 践中还是允许适当放宽的。个别情况下,还可以有所变通。 如:五十三参,遍访良师求正智 百城烟水,广行悲愿践初心 其中 ,五十三参对 "百城烟水 ,是以同一个典故的两个常 用语相对。 单从词性、结构等形式方面来看 ,严格说是不合 联律 ,但从内容来看 ,则属于 "义对 ", 是允许的。3 .平仄协调。平仄协调,狭义地说 ,就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 :平仄 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安排等其他一些平 仄问题。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区分什么是平声、什么 是仄声。这又有两种划分标准。 在对联创作中, 一般是运用

20、 古四声 ", 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 上、去、入四声 ,除平声外 , 上声、去声、入声皆为仄声。现在,也有少数人运用新四 声 ,即现代汉语将音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 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两种声韵的 不同,关键在于入声字。入声字的掌握和识别,大体上还是 有规律可循,在此恕不赘述。对初学者来说, 最简单易行的办法是先在运用时借助工具书。据作者个人的 经验,在运用中比较容易熟悉入声字。不过,要注意的是, 虽然上述两种用法可并行不悖, 但在同一副对联中 ,不能同时 混用。现在再回过头来谈平仄协调的问题。所谓平仄相对 , 就是上 下联的音步要平声对仄声、 仄

21、声对平声。 反之 ,如果平声对平 声 ,仄声对仄声 ,就叫平仄失对 ,又叫同声相对。音步与节奏大 体上是同一概念 ,一般来说 ,一个节奏即是一个音步。由于对联脱胎于格律诗 ,因此 ,在平仄方面,对联与格律诗中的对仗 句基本相同。 而且, 对音步的安排也有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 分明之说。因为在实际上 ,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 对,而只是要求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所谓音步位,就是每 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 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 ,因此 ,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 句的第二、四、六等字数。所以便有了 "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 "。如: 悲欣交

22、集事理双行 (注:平声用 " "表示,仄声用 " "表示,下同。 )又如:火移薪尽业犹在 身坏神迷行不亡 其中 ,一三五不一定平仄相对 ,二四六皆平仄相对 ,即属工对。 不过 ,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 ,主要是由于 ,对联 行文的格式除了以律诗中的对仗句式为主以外,还有词曲文赋等格式以及领字的存在。如:厌娑婆苦域弘净土法门 观美女华瓶盛粪叹凡夫甘愿投泥直心乃万行之本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 * 义 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讲到平仄相对 ,必须提一下对联的句脚。 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 何,也不管倒数第二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 ,都要求上联仄声收 尾,即

23、最后一个字 (句脚 )应当是仄声 ;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 一 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 ,下联仄声收尾 ;更不能同声收尾。另外 , 由多个短句组成的长联 ,还要注意每个短句的句脚不能全都 是仄声或全都是平声 ,而应当有所错落 , 至于这种错落具体如何安排 ,则尚无定论。不过,运用"马蹄韵 " 撰长联是一种比较好的句脚安排方式。所谓平仄交替 ,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 面,指的是一个句子自身的音步之间 ,平仄应交替使用 ,否则就 是平仄失替。只有每句的最后一个字 ( 句脚 ),可以不考虑交替 问题。如 :佛身远过世间望 妙法不堪小智听 又如:无所从来何有相 得成于忍不

24、生心在平仄问题上还有一些禁忌 ,如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忌"孤 平"或"孤仄 "等,留待下面再谈。总的来看 ,对联在平仄协调方面是有讲究的 ,写作对联不能不 讲平仄。如果说 ,字数相等、词性与概念相当、语法结构与节 奏相称 ,赋予了对联整齐美、严谨美、对衬美、结构美、节奏 美等审美特征的话 , 那么 ,平仄协调则赋予了对联音韵美这 个重要审美特征。当然 ,有时为了不以辞害意 ,个别地方出现 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 ,亦可通融。4.几个禁忌。除了以上三个基本要求外 ,对联在格律上还有几个禁忌 ,即几 种应尽量避免的

25、情况 :"三平尾 "或"三仄尾 ""孤平"或"孤仄 ""同位重字 "和"异位重 字"" 同义相对 "等等。"三平尾 "或 "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 ,都是 平声或都是仄声。如 "依法修行能入道 ",若将 "能"改为"可" 就变成了三仄尾。又如 "缘深因厚坐莲台 ",若将 "坐"改为 "登&q

26、uot;, 就变成了三平尾。"孤平 "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个字以上的句子中 , 只有一个平 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 "无言乃入门 ",若改为 "无言而入 门",就是"孤仄"又如"大日心光遍照 ",若改为 "大日智光遍照 ", 就是"孤平 "(全平格或全仄格例外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 , 如 "世事纷纷 " 对" 红尘滚滚 " 、 惟觉者能听能会 "对 " 叹醉人

27、不醒不知 "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 免"同位重字 "和"异位重字 "。所谓 "同位重字 ", 就是以同一个 字在同一个位置相对 ,如"法界"对"世界"、"成道 "对"成魔"。 不过,有些虚词 ("之乎者也 "之类 )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 ,如: 漏网之鱼 ,世间时有 脱天之鸟 ,宇内尚无诸佛洞观实相而无住 众生游戏虚空而不知 所谓 "异位重字 ",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 如: 见诸法空虚 ,此身去

28、直超彼岸 念众生平等 ,三人行必有我师若将上联的 "直超彼岸 "改为 "已无后有 ",就与下联 "必有我师 " 的" 有" 异位重字。又如 :若陶匠抟泥 ,掌中视果 胜樵夫观弈 ,梦里入槐 若将上联的 "掌中视果 "改为 "掌中观果 ",就与下联 "樵夫观弈 " 的"观"异位重字。当然 , 有一种比较特殊的 "异位互重 "格式是 允许的 ,如 : 万法一心 ,空不异色 一心万法 ,色即是空联中的 "一&qu

29、ot;与"万"、"心"与"法"、"空"与"色",便是 "异位互重 " 格式。所谓"同义相对 ",通常又称为 "合掌 ",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意 思完全雷同 ,如"赤县" 对"神州 "、"旭日"对"朝阳"、"史册"对" 5.其它。对联的写作与欣赏 ,还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格律和比较独特的 修辞方法 ,如借对、自对、嵌字、回文、集句 ,以

30、及对联的横 批、对联书写和张贴的格式 ,等等。 下面对以上提到的问题逐 一做个简单的介绍。借对又称假对 ,这是词性上宽工转化的一种方法 , 指句中词 性和词语的含义虽非工对 ,但借助其另外的词性和含义 ,则成 工对。如 :洒渍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杜甫七律 中之颔联 ) "寻常"在此为普通之意 ,属形容词 ,但古制 "寻"、"常"又皆为度 量单位 ,属量词 ,借用此含义 ,则与数词 "七十"相对为工。 又如," 大而言之 "对"志于道者 ",其中 ,"言

31、9;与"道"在联中的含义分别 是作为动词和名词的 ,但 "言"亦有作为名词之含义 ,道亦有作 为动词之含义 ,二者相对仍属工整。不过 ,借对在对联中用得 不多 , 只是在需要变通时不得已而为之。自对,又称"句中自对 ",或"当句对 ",指对联中的字词句 ,不仅上 下联相对仗 ,而且上联和下联自身之中 (句中 )也存在对仗。这 就使对联更加工稳 ,更增添了对衬美。 如"真妄 "对"终","真"与 妄"、"始"与"终&q

32、uot;,就是句中自对。又如 ,"智愚 "对"行止 "、"荣 辱"对'是非 "、"微言大义 "对"正法妙心 "、 "至高无上 "对"微妙 甚深 "、"山色溪声 " 对"晨钟暮鼓 "、"烦恼即菩提 "对"微尘含 刹土 "、"如秤锤落井、砺石潭 "对"纵仙术隐 空、神通入海 " 等,不仅上下联相对 ,而且句中也都有自对。 句

33、中自对的用法 在对联 (特别是长联 )中 ,运用得比较广泛。嵌字 ,也叫嵌名 ,指将特定的名称 (多为人名、地名、事物名等 专用名称 )嵌入对联中一定的位置。 这是一种运用得比较广泛 的方法。 其具体方式很多 ,不下五十种。 嵌字可分为整嵌和分 嵌。整嵌 ,就是将一个名称不拆开而完整地嵌入 ,如 > 一联 :多闻正法 ,以广目光增长善根 ,而持国土 分别将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 多闻天王嵌入联中。又如>一联 :金刚手握持秘密 勇猛心摧破无明 回文 ,又称卷帘 , 指的是使用恰当的词语构成对句 ,使之既能 顺读,又能倒读。 由于回文格难度较大 , 因而运用得不太广泛 但这种格式很能体现汉字的独立语特点。回文格的具体方式 也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当句回文、倒句回文、倒章回文 等。当句回文 ,即顺读与倒读完全一样 ,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佚名题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 )又如:净心真实真心净 圆觉妙明妙觉圆 倒句回文 ,即将同一句子倒读 ,而上下联不变 ,如 : 结同心果 果心同结开并蒂花 (常用婚联 ),倒读即为 : 花蒂并开倒章回文 ,即通联倒读 ,下联变为上联 ,上联变为下联 ,如 : 迢迢绿树江天晓 晴日海霞红霭霭霭霭红霞海日晴 (佚名题武汉龟山联 ),倒读即为 : 晓天江树绿 迢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