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分享_第1页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分享_第2页
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分享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中医药学概论名词解释1. 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2. 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3.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4. 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

2、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5. 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6. 血:血是循行于脉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7. 津液: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8. 脏腑: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9. 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10. 五脏:心、肝、脾、肺、肾的合称。11.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12.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

3、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3. 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14. 外感病因: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15.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16. 疫疠:又称瘟疫、疫气、疠气、异气、疫毒等,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17. 痰饮:痰和饮都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只是二者同出一源,故常并称为痰饮。18.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19. 瘀血:是指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20.

4、病机: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21. 基本病机: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22. 正气:是指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抗邪防病,自我康复。23.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环境和体内产生的各种致病或损伤正气的因素。24. 实证:邪气盛而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25. 虚证: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主要矛盾的病理状态。26. 阴阳失调: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消长失去相对平衡,形成阴阳盛衰、互损、格拒、转化、亡失的病理变化。27. 四诊: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28. 正治:指逆其证候性

5、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29. 反治: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30. 中药的性能:中药药性是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中药药性理论的简称。主要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31. 四气:指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是反映药物影响人体寒热病理变化以及阴阳盛衰的作用性质,是中药的重要性能之一。32. 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用以反映药物补泻散敛等作用性质,是中药性能的一部分。33. 归经: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脏腑或经络)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34. 升降浮沉:表示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

6、35. 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36. 副作用:指药物在常用治疗剂量范围内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适反应,对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容易消除。37. 不良反应:药物对人体产生的毒性或副作用。38. 道地药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生长环境适宜,品种优良,栽培(养殖)、加工合理,历史悠久,生产规模大,且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39. 中药炮制:源于天然的中药材,在应用和制成剂型以前,根据临床用药目的,药材自身特点以及贮存、配方和制剂的要求所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方法。40. 中药配伍: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7、称为中药的配伍。41. 配伍禁忌:药物与药物配合后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凡是药物合用后会使治疗效果降低或消除,或使原有毒性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反应,原则上不能合用,属配伍禁忌。42.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辨证立法为依据,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选择相宜的药物,酌定用量、用法,按照配伍原则,组合在一起的处方。43.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也叫发表药。44. 清热药:以清泻里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药性寒凉,味苦,具有沉降的作用趋向。45. 清热泻火药定义以清泄气分或脏腑热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消除温热病气分证或脏腑实热证的药物。46. 清热燥湿药

8、:以清除湿热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湿热病症的药物47. 清热解毒药: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热毒病症的药物。热毒证多见于外科疮疡、温热病以及其他火热炽盛者。48. 清热凉血药: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改善或消除营血分热证的药物,简称凉血药。49. 清虚热药:以清虚热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消除虚热证的药物,也叫退虚热药。50.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性味无共性,主归大肠经,具有沉降的作用倾向。51. 攻下药:以泻下通便,攻下积滞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便秘证以及胃肠里实积滞诸证的药物。52. 润下药:以润肠(缓泻)通便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

9、或消除肠燥便秘证的药物。53. 峻下逐水药:泻下作用竣猛,以攻逐水饮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改善或消除水饮内停实证的药物,简称峻下药。54. 祛风湿药:凡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症的药物。祛风湿,是指祛除留滞于经络、肌肉、骨节的风湿邪气,以消除痹症疼痛的治疗作用。55. 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又叫祛寒药。56. 补虚药:凡以补虚扶弱、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虚证的药物。57. 补气药:以补气、纠正人体脏气虚衰的病理偏向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改善或消除气虚证的药物。58. 活血化瘀药:凡以活血化瘀为主要作用,常用于治疗瘀血证的药物。活血化瘀指药物能促进血行,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