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六国论》教案(2教时)_第1页
(参考)《六国论》教案(2教时)_第2页
(参考)《六国论》教案(2教时)_第3页
(参考)《六国论》教案(2教时)_第4页
(参考)《六国论》教案(2教时)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六国论教案(2教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整理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案”的论题的本意、体会苏洵明达而深湛的政治见解。  2、理清整理的思路,学习整理始终围绕中心论点不蔓不枝地展开论述的方法。(例证、对比、分层、引用等论证方法)。  3、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及特殊语法现象,正确译文。  课时安排2个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一简介时代背景 .整理简介:  苏洵(10001066)字明亮,号老泉,宋朝眉山人。与他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2、,成为文学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门就占了三人。朱德老总曾有诗称赞: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苏洵长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关心政治,论文大多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切中时弊,说服力强,著作有嘉佑集。据说苏洵27岁因应试不中,焚去以前所写文章,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终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风格。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深得欧阳修的赏识。嘉 年间,欧阳修把苏洵的22篇文章推荐给朝廷,一时名动京师,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为嘉佑集。本文选自嘉佑集中的权书,原题为六国,一般选本改作六国论。  .写作目的:

3、60; 本文是为反对北宋王朝用重赂屈服于外族而写的。当时,契丹( 后称“辽”我国东北少数民族)、西夏(我国西北少数民族)经常入侵,北宋统治者沿用妥协政策, 向他们纳银输绢,以求苟安。整理写这篇文章,论六国灭亡之道,讽谏宋王朝以六国为鉴戒,不为外族“积威之所劫”,要“礼天下之奇才”,上下团结一心,抵御外侮,以维护和巩固宋王朝的统治。  .题解:  “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是“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二预习  侧重

4、于字词,以学生自学自练为主。  (1)读课文,注意读音(2)有些文言句子的词序,在翻译时要改变。试译下面句子,说说如何改变。  赵尝五战于秦。  赵国曾经五次和秦作战。“于秦”在原句作补语,译时可充状语,放在渭语前。  其势弱于秦。  他们的势力比秦弱小。语序改变同前小题。三.研习新课  1:研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读第一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或曰:有的人 六国互丧:交替

5、,一个接一个地。 率贿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盖失强援:承接上文,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2)句式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也。  表判断,固定用法,古文中称为判断句。 2: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1) 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整理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明确:“弊在贿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 整理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贿”字上。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 (2) 提

6、问:明确中心论点后,整理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   明确:一是从贿秦的国家说-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从不贿秦的国家说-不贿者以贿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 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 整理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                         

7、;            贿秦力亏 板书:弊在赂秦                          故曰:弊在“赂”           

8、         不贿者以贿者丧 (4) 学生齐背第一段。 3:研习第二自然段 (1) 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注意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暴霜露 pu     暴秦之欲无厌     bao    胜负之数  shu      数吕师孟叔

9、侄shu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ong  从散约败zong (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二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a. 其实百倍:他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节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 b. 固不在战矣:本来、当然,副词。 c. 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 是两个单音节词 d. 固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的意思。 e. 理固宜然;助动词,应该。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二段。 a.提问:这一段中整理从哪几方面六

10、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 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整理紧承第一分论点“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 得”与“亡”的对比 “难”与“易”的对比 “有限”与“无限”的对比 引古人名言印证。 b.学生齐背第二自然段。 四课堂练习。 背诵第二段,完成下列题目。 1.整理运用对比手法,先将“    ”和“    ”相比,又用“   

11、; ”和“    ”相比,得出“   ”“    ”“    ”的结论。 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     ,    ”与子孙的“     ,   ,      ”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   ,   ”与秦国的态度“  &#

12、160;   ”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证明中心“       ,       ”。 五: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第二段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只能换“一夕安寝”“尤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有力论证了“贿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六:布置作业  1:熟背第一、二自然段。 2:预习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1.

13、 继续研习课文。 2. 掌握词类活用。  教学过程 一.检查一、二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35名) 2.分小组背诵一或二自然段 3.学生齐背一、二自然段 二.继续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1).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  牧以谗侏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4).胜负之数 2.学生参照注解自

14、译第三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 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 问: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证的? 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 明确:本段紧承第二个分论点“不贿者以贿者丧”来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分三层,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全面深入的论证。 板书:  (1) 齐国:与赢不助五国                   &

15、#160;     反面 (2) 燕国:用荆卿为计速祸                       正面 赵国:牧以谗侏用武不终             (3)  齐人勿附

16、0;       燕客不行       胜负或未易量             反面假设        赵将犹在 学生顺思路背诵第三段 (二)研习四、五自然段 1.学生反复诵读四、五自然段 2.请两名同学试析这两个自然段 注意下列加点字词的的

17、意义和用法 (1) 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作动词,“礼遇”“以厘相待”。 (2) 并力西向:名词做状语,“向西” (3)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表被动的一种句式 (4) 日削月割:名做状,“日日”“月月” (5) 苟以天下之大:假若,如果,连词 3. 问:第四段的中心是什么?整理是如何论述的?第五段是否多余?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明确 明确:第四段的中心是论史评古。整理先承上文之末的设想抒发感慨,如六国不贿秦而抗秦,必将大有作为,行文摇曳多姿,兴味无穷;然后承上启下,又回到史实,揭开病根,重申赂秦之弊

18、,最后借题发挥,大声疾呼,告戒为国者,对敌要以此为训,敢于斗争。 第五段并非多余,是对现实抒发感慨,指出北宋“以天下之大”而重复六国赂秦破灭之“弊”的不当,这是中心论点的引申,亦是写作的本意所在借古讽今。 提问:第五段或明或暗地做了多方面的对比,请同学说出几个来。 明确:第五段虽没有直接展开对比,但通过文字信息可知对比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六国与秦的爵位比较(“皆诸侯”)、实力比较(“其势若于秦”);当然,暗中说了宋与契丹西夏的爵位比较、实力比较,以及契丹、西夏与秦的比较。 4.学生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三.浅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学生讨论

19、,自由发言 2.教师点拨 本文是史论,但不是进行史学分析,也不是就史写史,而是就史立论,以古鉴今。 对中心论点的论证,运用例证、引证、假设论证,突出的运用了对比论证。 运用了多种语言表达方式。 3.明确: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2)论点鲜明,论据严密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四、难点、重点分析  1.讨论:如果将第4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这样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从整理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

20、等方面进行考虑。  方式:四人一小组。讨论后谁代表发言。  小结: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整理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整理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势”。)整理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整理的意图的。其次,从布局上

21、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3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整理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步,不赔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5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 2.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本文的语言除气势俊伟、古劲简练外,表现在论说语言的分寸感上。如“向使三国各爱共地,齐人匆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败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